学习啦>作文>作文大全>书信作文>其它书信作文>

致高校教师的一封信

时间: 冰璇0 分享

书信是从应用性的目的出发,显示出偏重记事的特点。致高校教师的一封信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致高校教师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考!

致高校教师的一封信范文一

尊敬的吉林大学教职工:

中国银行与吉林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促进友好关系,长期合作,应吉林大学广大教师需要,我行为在职正式教职工提供无担保个人信用贷款。

【个人信用贷款】

个人信用贷款是我行根据个人客户的信用状况,为其提供的一种短期融资便利产品。

一、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本校正式在编教师、行政人员及职工。

2、在长春市内具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信用记录良好,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3、借款人年龄与贷款期限之和为男不超过65,女不超过60。 二、需提供的贷款材料:

1、有效身份证明材料(身份证、户口、教师证、职称证、婚姻证明)。

2、借款人及配偶单位收入证明、常用存折流水、个人资产证明材料(房屋产权证、机动车登记证书、存单、有价证券等)。

3、贷款用途证明文件。 三、用途、金额、期限、利率

1、个人信用贷款可用于合法个人消费支出,如装修、购买家具家电、购车等。不得用于投资经营和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支出,不得用于股市、证券市场投资、购买房屋等金融法规和国家法律明确禁止的项目。

2、贷款金额最高30万元,一般情况参照普通员工10万元;副科以上20万元;副处以上30万元;助教10万元,讲师20万元,副教授以上30万元;普通工人10万元,具体贷款额度视借款人基本情况进行核定,详细请咨询银行客户经理,其他情况借款人授信额度视申请人收入、资产实力及需求具体核定。

3、单笔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如用于购车等,可放宽至3年(需提供购买合同或协议等用途证明资料) 。

4、目前一年以内(含一年)信用贷款年利率8.528%;二至三年期贷款年利率8.645%。

四、信用贷款优惠措施

1、信用贷款无担保;

2、授信额度参照同业较高; 五、还款方式

1、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 的贷款可按月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 2、二至三年期贷款还款方式采取按月等额本金(或本息) 还款方式。

具体情况欢迎电话咨询中国银行前进大街支行业务发展部。 支行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426号 业务联系人:杨丹(客户经理)

联系电话:0431-85161371;13756857772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前进大街支行 二O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致高校教师的一封信范文二

尊敬的全国高校教师同仁们、尊敬的全国高校同学们:

什么是大学?康德说:“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的思想)、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学术自由(的制度)。”

大学在哪里?奥斯本说:“这样的地方——或许应该是现代大学,人们常常发现大学的基本原则是,它被假定是学习和体验而非按指令行事的地方。”

大学的理念是什么?张维迎说:“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条件是,大学的教师队伍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为此,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

一所大学为什么能够基业长青?张维迎还说:“第一,大学具有最为忠诚的客户和品牌;第二,大学有一个持续的核心理念;第三,大学有着为这种核心理念而奋斗献身的一个师资队伍;第四,大学有着宗教式的组织文化;第五,大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创新的组织。”

大学的文化是什么?大学的文化应当在于大学、大度、大家,“三大”的前提在于教师潜心学问的大学文化习性的造就与培养,为此,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做学问应有三个要件:“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学术自由,第三要有闲暇的时间。”

……

先人曾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以前中国大学的风骨;今人可闻:“风声、雨声、歌舞声,声声入耳;人事、房事、赚钱事,事事关心”,这就是当代中国大学“伊佃园”式的革命情怀!

一、国事

25年前,“中央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经过改革,要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收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紧紧掌握这一条,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

今天,“高校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从高校的设置和行政级别、高校校长书记的任免、高校决策与管理、高校的经费与项目、高校的招生与录取、高校学科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研究生授予权的行政给授、实验室的行政级别、教学评估与验收、“长江学者”“黄河学者”之类的名师评选……到211、985、阳光百千万人才之类的“工程”……不仅把高校“评垮”,而且把高校教师“逼良为娼”,把大学生“逼善为恶”、“逼诚为假”!使得当今中国的大学,“全国山河一片红”,毫无特色与个性,非但如此,大学科研规划中的“瞎指挥”、招生工作中的“大跃进”、学术研究中的“假大空”、学校党政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对外交流中的“形式主义”、高校间的“攀比享乐主义”……从根本上窒息了大学的理论创新与科技贡献,使得高校成了标标准准的行政机关或党支部!学校首脑和精英们不再关心学校的“理论创新”,更多关注自己的“年度创收”和“官运亨通”,使得高校领导越来越象政客,教师越来越象生意人,大学生越来越象学徒工,大学越来越象赚钱第一的公司。在这种现实情形下,中华大地怎么能够出现“世界一流大学”呢?

众所周知,国内学者,水平再高也高不过博士期间的现实普遍存在,因为博士期间,有相对充足的自由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潜心学问,而博士毕业,当务之急搞个党政职务,有个可以调动利用的资源,所以,教师们博士毕业就要当院长、当了院长就要当校长、当了校长就要当省长、当部长!君不见,重大招标项目,无官无职的普通教师“中标的”有几个?这就是中国“官能当多大,学问就能做多大”、“一做学问就当官,一当官就不做学问”现实的根本原因,更是中国教育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创收,不重创新的核心所在!

教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怎么有能力教书育人?

49年前,中国的大学还能造和发现冯友兰、吕淑湘、王力、梁实秋、朱自清、林语堂、鲁迅……的身影,49年以后,我们培养了和看见了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至今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__先生等二人除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多么期望在我们有生之年,看到新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能不着急吗?我们是不是要等建国100周年之后再有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吗?还是老人家说得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吧!

回头看看,今朝今夕,教师被“工分”“搞傻”,学生被“学分”“搞假”。为了宝贵的“工分”(将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数字化”成一定的分数),教师年复一年,胡编乱凑交钱发文章出书、拎着钱包攻关跑课题,在此情形下,教师哪还顾得着“文章是用心写出来的”、“书是用情教出来的”、“师生情谊是在传精授业解惑中造就出来的”千年古训!更客观地说,我们发表在所谓的权威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或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多少是理论创新?教育部官员也坦诚:我国每年发表30多万篇人文社科论文,如果有1%是理论创新,我国就是世界上的理论创新大国!而能够担当得起“传经授业解惑”的教师,引用阿Q先生的话说,“多乎哉,不多也!”我们这些可爱的大学生,为了分数,考试前找老师“透题”、阅卷和面试中找老师“关照”、考试中夹带作弊“抄袭”、考试后找老师“改分数”,因为学生“升学”、“评优”“评奖”、“评干”、“保研”,看中的都是分数!再诚实、再乖巧的孩子,一旦入了大学的门,数年大学生活之后,都被我们高校教育成“造假高手”、“作弊能手”!甚至不以之为耻,反以之为荣,并将能否造假、能否阿谀奉承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熟”、可否“成才”的重要标志!

在这种大环境下,计算“工分”的具体指标,成为我们高校教师的奋斗目标或“崇高理想”,“工分”是我们高校教师的“命根子”!评职称、评研究生导师、评名师、评高级别的教授、年度考核,样样都以“工分”为准!而“工分”的核心标准就是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即把教师一年“干的活(工作量)”全都折算成核心期刊论文的“篇数”,再根据不同行政级别的核心期刊的分类值,最终把教师的工作量换算成具体的“工分”,教师工作一年的“成绩”就这样被“换算”出来了!同样,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被我们教育成“坚持”这个,“奉承”那个,“听妈妈的话”的乖孩子,“全中国的大学生都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没了棱角、没了个性”,“创新不足,模仿有余”,而大学生一旦没有创新意识,“创业”无从谈起,“市场不相信情感”,“坚持”这个,“奉承”那个,解决不了学生就业的现实问题,“听妈妈的话”,解决不了学生毕业后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的客观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全赖“敢为人先”、“能为市场先”的创新素质造就与培养。“四年大学白上了”、“三年研究生白读了”是我们许多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发自内心的感慨!更是漫延我国的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市场上悄然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钱来计算来交易的朴实道理一样,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也是不能用核心期刊的篇数来度量的,更不是能用工分来计算。这种把核心期刊篇数换算成工分的标准,以之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度量衡,来衡量教师的水平、科研能力,无异与“用钱买春”(性交易)、“用钱买官”(买官卖官)、“司法腐败”(权钱交易)……一丘之貉!

二、家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我欲为而身不能”。我本人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司法机关工作,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读硕士、博士,并在他院做博士后。自博士毕业后的2003年开始,本人将十来年司法实践经验心得,将七年学院学习所得,“挑灯夜战”,每年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得稿费十多万元,至08年出版共7本个人专著,发表数篇学术论文,计300余万字,在研科研经费百余万元,而连续数载增列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资格,皆以“数量不够”还“差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为由而“屡战屡败”!

余主观认为,高校,特别是象四川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应当秉承“大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教学科研以理论创新为中心、理论创新以服务科技和社会为中心”,那么,衡量教师业绩的指标就应当以理论创新为中心,而不应当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为中心!甚至我发表在台湾法学期刊上的两篇论文也不“算数”!这就是“极左”思想和路线在当下中国“阴魂不散”的明证!显然,这种评价制度根本不符合理论创新的要求,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甚至是反理论创新、反科学发展观的野蛮做法!

我真想不通,从中央高层到地方基层,从厂矿企业到学校事业,掀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教育已经数年了,为学习科学发展观而花费纳税人的税款也不少了,难道科学发展观只是“动动嘴巴讲一讲、做做样子看一看、拿起笔来记一记”吗?难道科学发展观只能是“可以说一说讲一讲的”,但万万“不能做一做”的吗?如果引用经济学投入产出效率原理,计算一下我们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成本支出,与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们具体的工作中所取得的实效,算一算我们学习到底有没有效率?是正效率还是负效率?

余还主观认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科研也好,教学也罢,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更是需要用心去作的。正如是房子是一砖一瓦“砌”起来的道理一样,学术研究也是一样,是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不进行学术积累与沉淀,为完成任务而不用心写出来的文章、专著,是对神圣科学研究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我个人未来三五年计划:再多读点书、再多做点调查研究、再到港澳台或国外进修一年半载的,再为“知识充电”、再为“知识更新”,而现行的科研制度,根本容不下我们再为“知识充电”、再为“知识更新”!没有学术积累与沉淀,我们研究什么、教什么呀?我们总不能为“完成任务”而误人子弟吧!那样,已经超出了我们教学科研工作者和一个人民教师的道德底线!

从我个人的情况看,我发论文不特别考虑期刊是否是权威或核心,只是考虑我这个观点能够影响或适用哪一类读者群体,而在该群体读者相对集中的刊物上发表,即,发文的目的是为传递自己对某一问题看法或思考的理论信息,而不是为了“挣工分”!为完成任务“挣工分”而发表论文,毫无疑问是对科学研究神圣事业的亵渎!如果为完成任务“挣工分”发表论文,我完全可以从已经出版的学术专著中“粘贴”一部分出来,稍稍“加工整理”,每年发表三五十篇核心期刊论文也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只要出钱就能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的现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但那样是对科学研究伟大事业的贡献吗?是“服务社会”还是“助纣为虐”?我清醒地认为,如果那样,是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诋毁、是对科学探索精神的亵渎!十多年前,我同时投稿三家期刊,只收到一家期刊的修改稿,却在两周内先后收到了两家期刊的各两本样刊!我至今为两家期刊同时发表我的一篇文章而自责!今天,我更为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将专著中的一小目,以同样的内容在一核心期刊发表而痛楚!

不可否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战略构想,是以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以集体生命代价、集体流血成本、集体落泪对价为现实基础而提出的,难道我们现在一些当权者们、政策制订者们还要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们作无谓的集体牺牲、无谓的集体流血、无谓的集体流泪!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可以想一想,任何一个学者在6年时间内出版7本专著、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合起来已经300多万字了,还嫌“数量不够”、“还差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这难道不是对学科发展观的无情调戏和野蛮践踏吗?!不要说“写”,就是“抄”,300万字得花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做?如果没有对学术的执着,谁能写出300多万字来的学术著作?不信,我们的当权者们,你们中间哪位出来写一写,试试看,看你们6年能够写出7本约300万字的著作吗?稍有良知的人,一定会清楚记得,更不会忘记,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已经为不惜一切代价拼“数字”、轰轰烈烈大“造假”、各行各业“大跃进”……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和制度,付出惨重的代价了,难道我们那些天天在给我们宣讲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领导者们、政策制度的制订者们,还要“始终不渝地”、“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逼良为娼”、“逼民为暴”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吗?如果那样,一定会“逼”出中国“学术三聚氰胺”、“学术红心蛋”、“学术毒饺子”、“学术纸包子”、“学术苏丹红”、“学术黑心棉”……!到时,受害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消费者”,而是中华民族的“良心”、中华民族的“脊梁”!

凭心而论,如果说我出版和发表的300余万字的学术著作,“没有理论创新”或“理论创新不够”而“不合格”,我心服口服,相反,说我“数量不够”、“还差一篇核心期刊论文”,那是在逼我为匪,教我作恶,是与科学发展观为敌的强盗逻辑,我当然不服,相反,我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以我自身的行动,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让科学发展观不仅嘴上说说,还要让它深入人心,在我们的工作中得到体现!更要为追求科学真理,实践科学发展观而献身!

三、天下事

当一件事不具普遍性的时候,它仅是某个人的私事或家事,相反,如果该事务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它不再是某个人的私事或家事,而是国事或天下事了。

(一)评价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只看论文数量,不看学术质量,既是四川大学的“特质”,也许其他高校学术评价也不同程度存在!亦即,是数量而不是理论创新,影响和决定高校教师的水平与命运!即使在数量计算中,在台湾法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不算”“数”!

(二)评价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数量,是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而不是理论创新的数量!亦即,是核心期刊或核心期刊的编辑,而不是学术本身,影响和决定高校教师的水平与命运!

(三)评价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主体,是党政权力组织而不是学术权利机构,是行外主体评价行内主体,亦即,是党政权力影响和决定学术水平,而不是学术水平影响和决定学术地位。例如,本人的学术资格评价,去年是由著名的数学家任主任的评价组织,今年则是著名的敦煌学家任主任、并由(除一位法学者以外)其他非法学专业的“头头脑脑”、各类“牛人”、学术“大腕”组成的评价组织。

(四)评价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教师没有被当作“人”——主体对待,相反,把教师当作“物”——客体处理,亦即,被评价的客体,是教师而不是教师的工作成果(创作物)。例如,本人曾向书记校长写信,“申请左卫民教授回避”,而且评价会上也宣读了该信,如果教师我是主体,准许与否,校方就应当给我回应,但校方并不理会我作为主体的回避申请,左卫民教授仍然作为唯一的行内专家参加评价。

……

温曾说,百姓利益无小事。没有“家事”哪有“国事”、“天下事”。也正是因为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小事,今天是我的“家事”,明天、后天当你也读研、评职称、评导师、评……年度考核、职称考核……也就成为你的、你们的或他的、他们的“家事”,再后天当然就演变为“国事”或“天下事”。所以,发生在我身上300多万字还嫌“数量不够”、“还差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现象,明后天可能就会发生在你身上,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天下事”。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一切,都折射出一个社会现象,即科学发展观并没有被理解、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大的生产力促进力也就不会显现!那么,我们四川大学科学发展观就是“轰轰烈烈走过场”了,因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要“用”,是要在我们具体的工作中去贯彻、去实践,而不是“念”一下,“听”两下,就算结束了!

由上,为了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沿着科学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惠及于民,为了中国创新型大国目标的实现,我们呼呼全国各高校的教师们、同学们,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时不我待,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让我们同结一心,通过共同罢教、罢课行动,努力促成下述短期目标在我国高校具体工作制度中变现:

(一)学术评价以理论创新为中心,坚决摒弃以“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把核心期刊治学的现实,改革为以理论创新为中心的学术治学,努力使中央创新型国家的国策变为现实。

(二)以深入学习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决改革“行外专家评价行内专家”学术问题的计划经济做法,让本专业的专家学者评价同行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而不要再让著名数学家、杰出敦煌学家评价法学家的科研成果与创新能力的笑谈在中国大地显现!

老师们、同学们,罢教、罢课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科学必将会战胜野蛮!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思想,一定会成就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社会的良辰美景一定会实现!

(2009.04.26)

致高校教师的一封信范文三

敬爱的老师们:

您们好!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诗词歌赋,颂不完我们对您的崇敬和感激;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为我们做出的奉献与艰辛!值此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校学生会谨代表全校青年学子向给予我们智慧与温暖的全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真诚的道一句:“老师,节日快乐!”

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正是有你们的敬业奉献,长江大学才会历久弥新,锐意进取,屹立于长江之畔,成为学生心中的书香圣地。

正是有你们的谆谆教导,长江大学才会涌现出赵传宇,10?24英雄集体,江福英等一大批社会优秀人才。

正是有你们的辉煌成就,长江大学才能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才能越来越接近跻身全国高校百强的“长大梦”。

曾几何时,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是专业老师们的答疑解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当我们的思想遇到困惑时,是辅导员老师们的开导与安慰给了我们适应新生活的勇气;为了保障我们顺利完成学业,是行政管理服务部门的老师们用辛勤汗水铺就了我们成长的路;为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是团学战线的老师们成就了我们展示个性才华的“出彩梦”……讲台上熟悉的身影,办公室长明的灯光,脑海里淳淳的教诲,都汇聚成一股股暖流在我们心中流淌。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们代表全体长大学子再次向全校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请接受我们最真诚的感谢之情!我们定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您的辛劳!

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节日快乐!

长江大学学生会

272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