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高中语文阅读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环节,而从高中语文考试来看,阅读理解所占的分值很大。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呢?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阅读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阅读文章篇1:周海亮《嗨,迈克》

  迈克得了一种罕见的病。他的脖子僵直,身体僵硬,肌肉一点一点地萎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保持一种固定且怪异的姿势。他只有14岁,14岁的迈克认为自己迎来了“老年”。不仅因为他僵硬不便的身体,还因为,他的玩伴们,突然对他失去了兴趣。

  母亲常常推着迈克,走出家门。他们来到门口,来到阳光下,背对着一面墙。那墙上爬着稀疏的藤,常常有一只壁虎在藤间快速或缓慢地爬过。以前迈克常盯着那面墙和那只壁虎,他站在那里笑,手里握一根棒球棒。那时的迈克,健壮得像一只牛犊。可是现在,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任母亲推着,穿过院子,来到门前,靠着那面墙,无聊且悲伤地看着面前三三两两的行人。现在他看不到那面墙,僵硬的身体让那面墙总是伫立在他身后。

  14岁的迈克曾经疯狂地喜欢诗歌。可是现在,他想,他没有权利喜欢任何东西——他是一位垂死的“老人”,是这世间的一个累赘。

  可是那天黄昏后,突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照例,母亲站在他的身后,扶着轮椅,捧一本书,给他读一个又一个故事。迈克静静地坐着,心中充满悲伤。这时有一位美丽的女孩从他面前走过——那一刻,母亲停止了朗读。迈克见过那女孩,她曾和自己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但只是打过照面,彼此并不熟悉。迈克甚至不知道女孩的名字,可那女孩竟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看看他身后的母亲。然后,他听到女孩以清脆的声音跟他打招呼:“嗨,迈克!”

  迈克愉快地笑了。他想,原来除了母亲,竟还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并且是这样一位可爱漂亮的女孩。

  那天母亲给他读的是霍金的故事,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身患卢伽雷氏症的强者。他的病情,远比迈克的严重和可怕。

  那以后,每天,母亲都要推他来到门口,背对着那面墙,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每天,都会有人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然后响亮清脆地跟他打招呼:“嗨,迈克!”大多是熟人,偶尔,也有陌生人。迈克仍然不能动,仍然身体僵硬。可是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因为有这么多人记得他,问候他。他想这世界并没有彻底将他遗忘。他没有理由悲伤。

  几年里,在母亲的帮助下,他读了很多书,写下了很多诗。他用微弱的声音把诗读出来,一旁的母亲帮他写下来。尽管身体不便,但他过得快乐且充实。后来他们搬了家,他和母亲永远告别了老宅和那面墙。再后来他的诗集得以出版——他的诗影响了很多人——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诗人。再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在一个黄昏,静静地离他而去。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想给母亲写一首诗,想给那老宅和那面墙写一首诗。于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老宅的门口。

  那面墙还在。不同的是,现在那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

  有人轻轻拨开那些藤,他看到,墙上,留着几个用红色油漆写下的很大的字。那些字已经有些模糊,可他还是能够辨认出来,那是母亲的手迹:

  嗨,迈克!

  (选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全集》,张采鑫高长梅编著,九州出版社)

  4.认真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迈克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 _____→ 自信振作 →_____

  5.母亲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时,为什么要让迈克“背对着那面墙”?

  6.小说到最后才告诉我们,墙上的“嗨,迈克”是母亲的笔迹。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7.下列对本文内容和主旨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使得迈克看到生活的希望,增强了战胜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B.那个可爱、漂亮的女孩和迈克打招呼,是为了表达她对他的同情、关心与鼓励。

  C.母亲、老宅和那面墙改变了迈克的命运,所以迈克想要写一首诗献给她和它们。

  D.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的残疾,有信心有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参考答案:

  4.无聊悲伤 惊喜愉快 怀念感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母亲是为了不让迈克发现其中的秘密,保护迈克自尊心不受伤害。②母亲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引起路人对迈克的关注和鼓励,帮助迈克树立信心。③母亲让迈克“背对着那面墙”,是要让他鼓起勇气去面对他眼前的大千世界,体现着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①卒章显志,更加凸显母爱的深度。②篇末解开谜底,具有一种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③“嗨,迈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发展走向高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选D项得4分,选 C项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4.做此类题目,我们要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从他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他会怎么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再加上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这种思考产生的影响。文中有相应字眼的就用文中的。一开始“可是现在,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任母亲推着,穿过院子,来到门前,靠着那面墙,无聊且悲伤地看着面前三三两两的行人”找到“无聊且悲伤”然后“找到“愉快”最后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想给母亲写一首诗,想给那老宅和那面墙写一首诗。于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老宅的门口。”我们从杰克的角度去想,他此时的心理是“怀念感激”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以外国小说作为材料的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梳理心理变化过程。就近两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其设问方式为:①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的心理变化过程。(2011年江西卷)②划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2010年广东卷)分析题目①考查筛选、概括能力。要抓住瓦萨卡看到小包后的相应语段来挑选,找准心理变化的词语。做这一类题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有的同学将“他”看到别人摘走受伤女人耳环“愤愤不平”也写了进去,这显然与题目要求不符。应就发现小包这一事件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关注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其次,还要分析各阶段相应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语句。题目②考查我们通过观照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所体现的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语言和行动是心理活动的外化,精妙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找出相应的语境,联系上下文作深入分析。此题主要从文中找,没有的站在杰克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

  5.此题考查某一情节的内容作用或可以说是母亲某一动作行为用意。思考时要从母亲的形象这一方面考虑,除此之外还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小说的主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毫无意义。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鉴赏小说的情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一般来说,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小说的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2.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故事情节应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3.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小说的情节往往由若干个场面构成,而场面总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4.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每篇小说的情节铺设都有讲究,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埋伏笔,什么地方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鉴赏这样的情节,我们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寓示着的主题意义。同时,又要看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此题就要从母亲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去考虑。

  6.此题考查小说结构的特点。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阅读结尾题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 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一、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本题考查了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7.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A项“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使得迈克看到生活的希望,增强了战胜自己的勇气和信心”错误。真正让迈克看到生命希望的是 “迈克仍然不能动,仍然身体僵硬。可是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因为有这么多人记得他,问候他。他想这世界并没有彻底将他遗忘。他没有理由悲伤。”即别人对他的温暖。B“那个可爱、漂亮的女孩和迈克打招呼,是为了表达她对他的同情、关心与鼓励。”实际上女孩只是在读墙面上迈克母亲写的字而已。非同情鼓励。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A.B该项涉及对文本内容情节的辨别,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辨别其正误。

  高中语文阅读文章篇2:张凯《酥皮糖糕》

  一绝巷紧靠淮河码头。因淮源人没有忘记王拐子门前那块“清宫御点”牌匾,楞是把酥皮糖糕当做一绝。

  就像天津卫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的过桥米线一样,一绝巷的酥皮糖糕也是有历史典故的。若不,县志办的人也不会左三番右五次地来找王拐子,非要他在地方美食这一章节里,把酥皮糖糕的来龙去脉说个仔细不可。他做人也同他制作糖糕一样,斤是斤两是两,从不含糊。他清楚,虽说这“清宫御点”的牌匾挂在了自家门前,可王家并没有资格独享专利。

  光绪年间老佛爷慈禧路经这里时,为她做糖糕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他们都早已作古,一个是王家的先人,另一个便是对门街坊仇俊发。为争这块匾额,两家人明争暗斗了几辈子。自从王拐子被爹打跛了腿,仇家人带着痴恋上王拐子的独生女儿远走他乡,这“清宫御点”牌匾才算稳稳当当地挂在了王家的门口。如今,挂着它招揽一下生意倒还可以,真要是白纸黑字地入书立志,王拐子自觉问心有愧。

  王拐子如果不说,这酥皮糖糕的故事怕真的就要失传了。晚清时节,这巷子口原本有两家糖糕铺子,做出的糖糕各有特色,难分伯仲。刚好那一年老佛爷巡游四方,船泊码头,她一时心血来潮要品尝一下民间小吃,王仇两家便遵旨把糖糕奉上龙船。那天老佛爷玩得高兴,胃口大开,把仇家的糖糕一口气吃了三个,连声称好,端上王家的糖糕时,不知为何她只咬了一口便放下了。自此,王仇两家糖糕孰高孰低算是被老佛爷的金口玉牙一咬定了音,“清宫御点”的牌匾此后便一直挂在仇家门口。

  王拐子自小就能体察到王家人对仇家人的敌视。他倒觉得仇家人蛮好,仇家的糖糕也蛮好吃的。尤其仇家妮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引得他伸着脖子往街对面望。她不明白,老爷子为什么会动那么大的肝火。那天,他只不过想给仇家妮子送一担荆山白乳泉里担回来的泉水,还没挑到仇家门口,竟被发了疯似的老爷子失手打残。人丁不旺的仇家无意再与王家对峙,一天夜里便搬出了家什人去屋空。

  残了腿的王拐子更是倔强,他一辈子没有结婚,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报复了只剩他一根独苗的老爷子。

  对面新开了一家糖糕店。店主是个中年汉子,姓卜,朝鲜族人。这店一开,王拐子的“清宫御点”便一日不济一日。这天趁顾客多的时候,王拐子也混进店里看了一眼,一看顿觉耳目一新。小店洁净温馨,雪白的桌布,锃亮的桌椅,墙壁上挂着些极富民族特色的小饰品。为糖糕佐餐的是口味极佳的朝鲜族咸菜、辣白菜、道拉吉……还有白白嫩嫩的豆腐脑。姓卜的店主认出了王拐子,热情地请他就坐,叫上糖糕小菜让王拐子品尝指点。王拐子本意是来刺探情报,这一来倒叫他愈加羞愧。店主说本来在延边生意做得挺红火的,可寡母年纪越老越怀旧,非要回到淮源开店不可……王拐子一震,刚咬了一口的糖糕掉在桌上。店主并未察觉,仍旧侃侃而谈。他说办这店全凭阿妈早年的手艺,只不过后来融进了打糕的做法,多了几道工序,口感就更没说的了。

  王拐子不知自己是怎么走出店门的。从此一绝巷的人们再也没有见到他做过糖糕。他家门上的那块“清宫御点”牌匾也不知何时摘掉了。

  这日,王拐子从城郊的荆山白乳泉里挑了一担泉水下来。此刻他才明白了老爷子当年为何下那狠手。用这泉水和面炸出来的糖糕格外酥软香甜,仇妮的手艺虽然无人能比,但细细品尝口味还能觉出水管子的铁腥气和自来水里的消毒剂味。王拐子一瘸一拐地挑担走过一绝巷,当要叩响卜家大门时,万千感慨涌心头。嘿,送这一担水,竟然足足走了半个世纪。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县志办的三番五次地找王拐子,体现出本地人对王家酥皮糖糕的肯定,而王拐子却自觉名不副实,所以他果断地拒绝了。

  B.王拐子年轻时与仇家女儿两情相悦,并因此事被父亲打折了腰,在家族恩怨的影响下下,他们的爱情被葬送,为小说以悲剧结尾做了情节上的铺垫。

  C.王拐子观察完新开的糖糕店后,他不仅再不做糖糕,而且摘掉了“清宫御点”的牌匾,表明王拐子非常有自知之明。

  D.“王拐子一震,刚咬了一口的糖糕掉在桌上。”这里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写出了王拐子在得知糖糕店是仇家女儿所开后的震惊。

  E.小说以“酥皮糖糕”为线索,文字简洁,叙述平实,展现出王、仇两家人因“清宫御点”牌匾而展开的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情仇。

  2.文中的王拐子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王拐子送白乳泉水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E

  2.①为人本分坦荡。因“清宫御点”牌匾原本属于仇家,所以他拒绝县志办的提议。②倔强固执。他始终坚持牌匾并非他家独有,他固执于曾经的爱情,终身未娶。③博大无私。他从不想独占“清宫御点”的牌匾,在仇家后人归来后,他主动摘掉牌匾。 他主动挑泉水,愿帮助仇家后人改良糖糕的制法,用博大无私去化解两家的仇怨。

  3.①构思上:与前文因给仇家妮子送泉水引发的轩然大波这一情节前后照应,情节设计精巧完整。②情感表现上:突出王拐子内心的复杂感受,年轻时的爱情,半个世纪的坚持与恩怨等聚集在一起,将小说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③人物形象上:送水的行为,既表现出他的固执,也突出了王拐子博大无私的精神,使主人公形象 更加丰满。 ④思想内容上:半个世纪,几代人的恩怨,最后以王拐子送水给仇家后人作结,用一担水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柔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他果断地拒绝”有误,王拐子是自觉问心有愧,但文中没有表现出他果断地拒绝。B项王拐子是被父亲打跛了腿;小说也没有以悲剧作为结尾。C项是因为王拐子知道是仇家人开的店,勾起了他对往日恩怨的思考,并非要着意表现他“有自知之明”。(答对一个选项得3分,答对两个选项得5分)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关注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描写,包括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等。本文描写王拐子,“挂着它招揽一下生意倒还可以,真要是白纸黑字地入书立志,王拐子自觉问心有愧”写出了他内心的坦荡;“残了腿的王拐子更是倔强,他一辈子没有结婚,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报复了只剩他一根独苗的老爷子”写出了他的倔强;“王拐子从城郊的荆山白乳泉里挑了一担泉水下来”“王拐子一瘸一拐地挑担走过一绝巷,当要叩响卜家大门时,万千感慨涌心头”写他想要化解矛盾的诚意。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小说结尾安排了王拐子挑泉水送给仇家,如此安排,可以从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情节安排上看,挑泉水的情节和前文送泉水被打断了腿的情节相照应,使故事情节完整。从人物形象上看,王拐子送泉水的举动,凸显了他要用实际行动化解两家的几辈人的恩怨,自己所谓的秘方,他要送给仇家,表现了他坦荡无私的性格。从主题上看,用水来化解两家多年来的愁怨,呼唤人与人之间少一些争斗,多一些理解沟通。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高中语文阅读文章篇3:骆 驼《年猪肥了》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咐我一定要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需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号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受到乡人的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得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手艺好,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⑨我们围坐在火塘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可口的腊肉了。

  ⑩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的目的是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后文写杀年猪做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6.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8.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5.BD,答B给2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6.特点:壮观、热闹。作用:

  ①渲染欢乐祥和的气氛;

  ②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养的猪不满意做铺垫。(每点2分)

  7.①勤劳朴实。多年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

  ②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菜,做的腊肉很可口。

  ③要强能干。养出重量倒数第一的猪,笑容不自然,一夜没合眼。

  ④疼爱孩子。为孩子养出瘦肉猪。(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8.①我”是整篇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串联人物与事件。

  ②作为亲历者,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③作为儿子,为表现母爱提供空间。

  ④作为家庭的一员,可以使故事亲切温馨。(每点2分,任选3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5.A.目的是表达杀年猪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C.“急切而又无可奈何”错,应为“尴尬而又羞愧”。 E.“复杂”不妥,应改成“真实”。

  【考点定位】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ADE考核内容,选项BC考核手法。其中AC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6.回答第一问时,要用形容词来高度概括杀猪的场面,回答第二问的作用类试题时,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写了热闹、壮观的杀猪场面,表明了杀年猪的喜悦之情,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所以说它渲染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和下文称“我”家的第二头猪时的情景构成对比,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养的猪不满意做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场面的描写的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场面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别概括作用,结构上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进而塑造人物的像个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此题场面的特征是“热闹、壮观”,作用结构上和下文称“我”家的第二头猪时的情景构成对比;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养的猪不满意做铺垫。内容上渲染了欢乐祥和的气氛、表明了杀年猪的喜悦之情。

  7.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可以从文章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或事件入手。母亲多年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说明母亲勤劳能干。为孩子养出瘦肉猪,不怕别人笑话,说明母亲疼爱孩子。“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说明母亲要强。母亲做得一手好菜,做的腊肉很可口,说明她手巧能干。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勤劳朴实、心灵手巧、要强能干、疼爱孩子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8.“我”这个人物贯穿始终,串联人物与事件,所以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我”是第一人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使故事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我”这个人物以儿子的身份出现在文中,为表现母爱提供了空间,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

  
看过“高中语文阅读文章”的人还看了:

1.高中语文优美散文3篇

2.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题

3.高中语文阅读真题

4.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文章

5.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

174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