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
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
在中华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武术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宗教与武术究竟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关系?如何评价宗教在中华武术史上所起的作用?研究中华武术史,以过些问题是不应回避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欢迎阅读!
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
宗教与武术的关系
宗教与武术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个子系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而言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一、从武术内容的分类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
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很多不同名称的武术套路,因为在形成中彼此之间有亲缘关系,或相互间有某些共同的技法特点,而同属于一定的拳系范畴。武术家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对分属于不同拳系范畴的武术流派进行分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法。大体而言,历来较通行的有三种分类法:
1、按武术门类分类法
依此类分法,中华武术的代表门类主要有:主要传承于河南嵩山佛教名刹少林寺的少林门,主要传承于湖北均县道教名山武当山的武当门,以伊斯兰教穆斯林查密尔始创拳技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查拳门;此门,还有所谓达摩门、罗汉门、二郎门、大圣门、醉八仙、佛山、万法归宗门等名目。显然,这些名目均带有宗教色彩。
2、按武术功类分类法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按武术功类将其分为内、外两家。他在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其子黄百家在所著《内家拳法》中亦云:“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以后,有人遂将武术分别归入内家与外家。曹秉仁《宁波府志》云:外家“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
内家的代表是道教武当派的武功,外家则以佛教少林派武功为代表。万籁声《武术汇宗》云:“宗派分少林、武当两派:少林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武当宗洞玄真人张三丰祖师。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各有精微造诣。”
3、按地域分类法
有人按地域之不同,将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提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同样也是将武当武功、少林武功作其代表。
上述三种分门别类法是否严格准确姑置认论,其共同特点则都是以少林、武当两派武功为其主要的代表。宗教对武术之影响于此确可略窥一斑了。
二、从民间传说中各流派武术创始人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
在民间传说中,许多主要武术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宗教信仰者。
在少林武功。民间传说始于南北朝时期南印度禅师菩提达摩所授十八罗汉手及《易筋经》中的十二式运动法。
武当武功。民间传说“内家拳发源于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此说又分为两种:其一是指宋代武当丹士张三峰,称三峰曾“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以单手杀贼百余”,百年后其术流传于陕西,由王征南、陈州同、张松溪等继其技(见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其二是指明代道士张三丰。《大岳太和山志》载:三丰“研磨太极阴阳之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其长寿之源,顿有所得”,遂创武当武功。
太极拳。民间传说有二:一是张三丰创太极拳;一是陈王廷创太极拳。陈虽非道士,但据其所作《长短句》可知,他应是一位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熟读道教经典的道教信仰者。
形意拳。据说初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创始人为山西姬际可。据姬氏《自述》云:他曾上嵩山少林寺习武近十年,“颇得少林秘法,尤擅大枪诀术八卦掌。据传创始人为河北文安县朱家坞村董海川。然据清光绪九年(1883)春所立《董先生墓志铭》载,海川“少任豪侠”,“性好田猎”,“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照此而论,董氏武功并非其所创,而是从“黄冠”道士那里学来的。黄冠者何人也?吴图南先生在《国术史略》中云:海川“尝于山中遇道干毕澄霞者,见其演习掌于青石之上,伶俐活泼,轻巧动人,遂师事焉。山居三载,造旨颇深,创八卦拳,以教后世。”《武当武功》一书的编者也说,海川之艺源自道士毕澄霞、郭济元:毕在九华山,郭在武当山,二人俱传徒董海川。董氏八卦拳艺精盖世,传有八卦八翻掌,即今之武当太极拳云云。可邮,董氏之所以成为一代武师,是接受道士毕澄霞、郭济元所传武功的结果。
太极梅花螳螂拳。据郝恒禄先生在《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中考证,此拳为明代两涧山(田比)卢禅院一老僧与一位叫王郎的武师,在观察螳螂互斗的启发下共同研创的。
八极拳。据朱宝德先生《八极拳祖先》,其创始人是癞蓝在。癞氏原姓名不详,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陕西乾县人,在参加天地会起义失败后,隐姓埋名,入浙江少林寺削发为僧。此后,他接触了许多来寺隐居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八卦学说的原理,博采众长,创出内外兼修的八极拳,故该拳又称“癞八极”。
岭南白眉派武功。据传说,该派武功为峨嵋山白眉道人独创,故名。白眉道人留有遗训,该派武功只传出家的僧道中人,不准传给世俗之徒。陈宗良先生在《岭南白眉派与张礼泉》一文中对此所述甚详。
燕青拳、迷踪拳、迷踪艺、秘踪拳,民间传说,系唐代少林僧在猿状动物相斗的启发下所创。宋代河北卢俊义曾在少林寺不密闭、研究此拳,使其特点益加突出。后来,卢氏以此拳授燕青,燕青公开授徒,遂使之公诸于世。
青萍剑术。据传为江西龙虎山潘真道人所创。道人号元圭,擅武功。他博采众家,潜心钻研,参照天地玄机,编创出以轻柔矫捷、洒脱飘逸为特色的青萍剑术。
五童气功拳。该拳武道兼修,功拳并练,据云为大别山天柱峰吴道人所发明,后传给安徽太湖县的方良寅。
大悲陀罗尼拳。是佛僧练身、修心、养性的佛门秘拳,创始人为上方山兜率寺少林密宗高僧奇云。传说奇云遍游名山宝刹时,尝遇隐衲授以无名神拳。后拜诵大悲陀罗尼忏时,敬观图像,顿悟与隐衲所授拳式融通;按像寻索拳式,觉姿式庄严,动作圆和,与大悲陀罗尼忏图像契合,知隐衲所授乃失传已久之大悲陀罗尼拳。奇云复融合各家拳术之精华,征引印证,丰富发展,使此佛门秘拳益加精妙。
查拳。据传始创者为明工西域(指今新疆)地区穆斯林查密尔,是回族穆斯林的代表性拳种,俗有所谓“教门拳”、“回回拳”之称。此外,由穆斯林所创并明显带有回族特色的还有十趟弹腿、三路腿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西域鞭(杆子鞭)、五虎群羊棍、龙爪钩等。俗谚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对于以上这些传说应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应盲目地一味听信,也不宜盲目地一概否定,它反映了某个历史阶段宗教与武术的特定关系。
诚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以讹传讹,牵强附会,托名仙圣,自炫神奇之处,历来有之,自不可免;尤其是夹杂的那些荒诞不经的迷信成分,显系出于虚构与杜撰,不可置信。如达摩折苇渡江、张三峰夜梦玄帝授拳等,即属此类。
此外,传说中有些内容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甚至根本相悖,亦不可信。如所谓达摩驻锡少林、面壁九年后坐化事,历史上绝无此事。查《中国佛教史》可知,菩提达摩与当时少林寺前两任住持跋陀、僧稠,分属于互相敌对的水火不容的禅学派别:达摩派在当时备受冷遇,皆以游化为生,奉头陀行;跋陀、僧稠派受官方保护,有权、有势、有钱,不可能将达摩请上自己的山头,让他驻锡少林,任其“面壁九年”并宣传其禅学主张。达摩不是安然坐化的;恰恰相反,他多次遭到敌对禅僧毒害,最后终于饮毒而死于非命。所谓《易筋经》作者,实际上是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而非达摩。所谓虬髯客,本是晚唐传奇中的虚构人物,将他说成是《易筋经》之传人,实属荒诞不经。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这些传说中确实有许多合理因素。如菩提达摩是南北朝时期禅师,他本是否擅武虽说是谜,但他所处时代已有佛僧习武则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佛教史》上所载当时那十多次沙门僧众的武装起义,敦煌石窟中迄今仍存的那一幅幅罗汉练功习武壁画,就是有力的证据。又如《易筋经》的作者虽非达摩,但毕竟是僧道中人;就该经内容而言,说它出于僧道之手也是可信。僧道为了更好地进行宗教修行,需要健全的体魄,故习武强身、易筋健体,为防惰怠而搞健身运动是顺理成章之事,绝非无稽之谈。佛道教徒多在深山老林的寺观修行,有条件接触因反抗封建王朝失自由诗而避居山林寺观的武功高手;有机会观察野生禽兽竞食互斗,思索龟鹤等动物长寿之因,探索人体养生之奥。在此基础上,他们编创出一些防身健体的武功套路应是很自然的事情。
总之,剔除传说中那些不可信的成分,接受其中合理之说,可以认定很多武术流派确由宗教信仰的武师所创。
看了“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文章的人还看了:
2.武术气功的分类
3.武术的基本功
4.武术基本功的内容
9.武术流派的简介
10.武术基础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