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做人,武德为先
学拳做人,武德为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武术非常崇尚武德,而太极拳最讲武德。“没有大德,难得真传”,“有大德方有大成”,学拳先学做人,练拳必先修德。没有好的武德练不成好的武功,不修德,不学做人,不修炼自己的品行,练太极拳者难成大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学拳做人,武德为先。
学拳做人,武德为先1、武之大者在于德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发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华夏文明史,维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德”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武德”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中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 武德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为争夺生活资料而发生战争。在战争中,勇猛者、武功高强者会战胜弱者,由此形成了对“勇猛之士”的崇拜。从盘古开天地以来,许多神话人物被说成有奇特的“武功”。恩格斯说:“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古人在生产过程和战争实践中产生的理想化人物概念,就是古代特殊的宗教意识和原始道德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英雄”被进一步神话和崇拜,这种崇拜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影响了传统文化及武术观念,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武德的形成。
学拳做人,武德为先
武德的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进行,并与武术运动的发展相同步。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古代,人们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类自己的认识是直接感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也不断发展。对于武术来讲,它开始只是一种技能,是一种生存的手段,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以一种新的姿态浸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武术可以健身、娱乐、育人、修炼品德等多项社会功能。到这个时候,人们通过社会实践,理性思维的内涵也逐渐扩大,这种思维在武术家的头脑中经过反复地认识过程,就形成了武术的意识形态——武术思想和武德观念。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十分浓厚,在西周的封建制社会中,“敬天保民”、“尊祖敬祖”、“孝道”是最高的“道德”观念,后来被儒家继承发展成德治主义思想。而最初的中国武术意识形态,也是在这种“道德”观念中形成的。
二、传统武德的内涵不断丰富
从中国传统武德形成的脉络来看,春秋时期,以“仁、礼、勇”为优良的道德内容。其中“勇”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代表当时的一种道德精神的提倡,也表明对武勇精神与武术技艺的赞赏。在古代,“勇”是一种品德观念,而且把“勇”和“义、仁”结合起来,把“义”和“勇”相联系作为武德的标准。同时,还要求行武之人要“仁”,要慈悲为怀,要有“止戈为武”的气度与心胸。韩非子在论“勇”时说:“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德与力”缺一不可,习武之人必须养德,必须把“力”与“德”结合起来,才能治国,才能使“勇”者成为真正的“名高之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就是以“仁、义、礼、智、信、勇”为核心内容。而传统的武德思想由传统道德思想引申出来,形成了“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技德艺统一”的丰富内容。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武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太极拳对武德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太极拳武德要求的内容主要有:
(1)尊师重义。
传统武德最讲究尊师重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乃武林之佳话,习武者对师长要尊敬,对亲朋以及师兄弟要“仁、义”,对较技者要礼、让、宽。这些都是武者做人的本分。
(2)要“克己”、“内敛”、“慎独”。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荀子讲:“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太极拳外炼内修,要崇德扬善。
(3)重义轻利,安贫乐道。
利可养体,义可养心,但是“身养莫重于义”,在武德中“义”字为先。中华民族重气节,行武之人要“尚武行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这是行武之人,也是太极拳修炼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4)“谦和含蓄”、“中定内敛”。
武德讲究谦和含蓄,这是行武之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品行修养,也是太极拳者应有的对待人生的态度。“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争强好胜,目中无人是大忌。太极拳要求“内敛”、“中和”,心态要平和,为人要谦和。学无止境,永不满足是太极拳的武德要义。武者没有天下第一,武之高者,以德为先,真正的武功高超者,必是武德高尚者。
(5)口德与手德。
这是武德修养的外在表露。所谓口德,是说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对别人妄加评论,更不能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所谓手德,是指同道相遇,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可存心打人、伤人,更不能乘人之危,加害别人。
三、继承发扬传统武德之精华
中华传统武术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武术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武德。但是,应该承认,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的武术思想,不能不带有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的烙印。而且,传统武术思想本身就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再现。几千年来,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武术中一直被看做是一条纽带,连结着武术门派和拳系的传承过程。由此,也形成了武术和拳术的各门各派之争,形成了许多狭隘的门户之见,这对武术和太极拳的发展是不利的。由此,在传统武术思想的传承中,一定要去除封建宗法思想的糟粕,发扬武德之精华,才能使中国的传统武术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和壮大。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武德的内涵不断丰富,武德的要求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在今天,对武德的要求应该顺应时代的步法,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要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总的讲:顺乎自然规律是“天德”,顺乎人体健康、社会和平发展的要求是“人德”。太极拳要求习拳者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要求拳者顺应自然规律,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人体保健养生的规律来修炼自己,达到外炼内修,净化心灵,提高品位,涵养德行,廉洁自律,谦逊礼让,文明进步,做到与天地同体,与时代合拍,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修炼和传承太极拳。
学拳做人,武德为先2、弘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道德模范是有行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在武术界,也应该推崇武德模范,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发挥它在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正气中的巨大作用。让“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武林才俊经常展现在大家面前,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弘扬武术文化的精神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杨式太极拳重视武德武风
太极拳从杨氏始祖杨露禅开始,一代又一代都重视武德的发扬和传承,在武德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1)杨氏太极拳第一代宗师杨露禅(1799~1872)的学拳和传拳的经历,为后人树立了崇尚武德的榜样,可称为一代楷模。
我们知道,杨露禅所处的年代是清朝末年,在那个年代,武术的传承处于极端封闭和保守的状态,武术门规中普遍有不传外姓的规定,即使是在门内也只是传男而不传女,原因是害怕祖传的绝招、秘诀一旦外传,会遭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恶果。对于当时陈家沟的陈长兴来讲,杨露禅不但是外省的外姓人,而且是家中的佣人,按照惯例,兴不会向陈长杨露禅传拳。但是历史事实是,杨露禅曾经先后三次共18年时间拜在陈长兴门下学艺,如果杨露禅对主人不忠,对师傅不敬,对师兄弟不恭,对拳艺不钻,这是无法想象的。杨露禅励志学拳与教拳的目的,与当时武林流行的“御敌防身”又不同。他说:“吾之习此而教人者,非以敌人,乃以卫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国。今之君子,只知国之弊在贫,而未知国之病在弱也。……积弱斯贫,贫实原于弱也。故此自当以救弱为急务,舍此不图,抑亦末矣。余自幼即以救弱为己任。”他从河南陈家沟学成后至京师传拳,“誓本素志,广授于人。未几,见从吾学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乃大喜。顾以一人之所授有限,则如愚公之移山,更以诸若父叔辈暨从游者。”若是立志用世,就不能小看救世之术而不学。(转引自《太极》杂志2005年第3期《杨露禅卒年考》)。从杨露禅这种学拳传拳的精神,在于“强民身,救弱国”的思想,足见一代宗师高瞻远瞩,深明大义,爱国爱民之志。忧国忧民,爱国爱民是武之大德,武之天德,杨露禅就是具有大德的太极宗师。
(2)杨氏太极拳第一代宗师杨露禅的武德风尚对杨氏后人有极大影响,经第二代人传承到第三代杨澄甫时不仅继承了先祖的武功,而且发扬了先祖的武德,汇总完善了杨氏太极拳的拳架、拳理以及武德思想,从尔使杨氏太极拳成为国内外流传最广的拳种之一。
杨澄甫性情温良敦厚,对人忠实至诚,在武林中德高望重,人人敬佩。如果有人向他挑战,他总是礼让谦逊。有一次,一位获得剑术冠军的拳师,欲与之比试剑术,杨澄甫再三谦辞,但那位拳师非要较技,杨不得不与之较量。但杨澄甫怕钢剑伤着对方,便手持竹剑应战。结果,竹剑战胜了对方的钢剑,使对手败得心服口服。杨澄甫的高超武艺以及崇高的武德,在当时武林中备受赞誉。他的高尚武德也是他成为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的重要因素。
(3)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澄甫的第三子杨振铎先生,也忠实地继承了杨门的遗风,做到了德艺双馨。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杨老师每逢星期天早晨要到太原市迎泽公园义务教拳。当时,有一些人对杨氏太极拳以及杨振铎本人说三道四,甚至对杨老师不尊重,有许多学员听了十分气愤,但杨老师十分从容淡定。他在一次会上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我们只管学好拳练好功。不仅如此,杨老师在杨氏太极拳协会举办的大型国际比赛活动中,还总不忘给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发送请柬,把他们当作嘉宾,请来观摩比赛。杨老师这种以德报怨的武德风尚,深深地教育了许多人。中国改革开放后,向世界敞开了大门,杨老师经常强调,杨氏太极拳是杨家的祖传拳艺,但它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是属于世界的。他长期义务授拳,走遍了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走到哪里,不仅传授拳艺,同时也把中华文化武德武风带到哪里。
二 孙氏太极拳的武德武风
在武术界,品德高尚的太极拳家大有人在。例如,孙氏太极拳中,其创始人孙禄堂及其女孙剑云武德令人钦佩。孙剑云在世时经常讲,其先父特别强调武德,讲练武之人第一条要先修德,要不然练不好武术。孙禄堂训诲学生:“练拳宜在静处用功,不要在人前卖弄精神夸张技艺。务以德行为先。”孙剑云也十分重视武德,她从来不说别人的不是,她经常称赞其他太极拳流派或太极拳某个人的优点,提出各派要互相学习、借鉴和共同发展。孙剑云还具有开阔的心胸和长远目光,她把孙氏太极拳的掌门人定为孙永田,这在武术界传为佳话,因为孙剑云与孙永田并非一家,孙剑云破除门户之见,毫不犹豫地把孙氏太极拳的传承交给孙永田,她讲:“孙家拳掌门,唯有德者居之”。
三 当代的武德高尚者层出不穷
在当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内涵及其作用越来越丰富和广泛。在武林中,在太极拳界中武术高超武德高尚者不乏其人,在太极拳各门派中,武德武风高尚者也大有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也产生了许多德艺双馨的模范人物。在民间,在许多健身运动的活动场所,有不少杰出的业余武术人物,他们不图名、不图利,默默地为传统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作着无私奉献。他们的武德武风影响着广大的群众,他们是正能量传播的中坚力量,他们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排头兵。
学拳做人,武德为先3、学拳就是学做人
人的一生就有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一个人无论先天素质如何,无论出身怎样,无论地位贵贱高低,首先要学“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学拳就是学做人,太极拳就是修炼人的品德和修为的学问。
一、怎样做人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翻开中国传统文化史,领略中国古籍经典论述,许多地方都是教人怎样做人,做人怎样修身养性。孔子“仁”的学说,墨子“兼爱”学说,孟子“义和利”、“性善说”,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至人”、 “神人” 、“圣人”三种不同的理想人格的称呼和要求等等,都是教人怎样修身养性,怎样做人,怎样做“圣人”和“贤人”,可以说,怎样做人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史籍中。
在当代社会,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更是一个大课题。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共产党员的要求。而就做人的一般要求讲,做人应该堂堂正正,要品行端正,做个好人,做个正派人。人活在世上,怎样做人,应该是经常考虑的问题,做人难,做品德高尚的人更难,难在要经常修炼自己的品行,难在要经常反省自己。
学练太极拳的首要问题,就是先学做人。太极拳不仅是武术,是医术,是艺术,也是做人之术。学练太极拳,不仅仅是学练拳架,学会套路,学会各种招数,最重要的是修炼人的品行,学做好人。太极拳的始祖讲:传授太极拳就要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杨门太极的创始人以一枝花枪走天下,人称“杨无敌”。他虽在王府传授拳艺,但对民间拳术的要求有许多戒律,如不许跑码头、买醉,不许为富人看家护院,不许好勇斗狠,不许为非作歹等等,这些戒律在当时就是杨门对学拳之人最起码的做人要求。学拳就是学做人,要求学练太极拳者,一定要注意修炼自己的品行,不仅外练,重在内修,不仅修身,重在养性。太极拳的功夫必须是从品行修养中才能练出来的。
二、怎样学拳和学做人同步进行
怎样在修炼太极拳中学拳做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修身养性。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修身养性。
养性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太极拳养性要求不可暴,不可躁,不可急,不可怒,要制急、制躁。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浮躁情绪十分严重。有一篇文章讲:中国是“急之国”,认为现代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即取,坐车要高速快速,飞机要直航到达,做事要名利双收,创业要一夜暴富等等。这些浮躁情绪到处可见,而舒缓慢稳的太极拳就可以制急制躁等不良的情绪。
(2)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太极拳讲舍己从人,与人为善。这也是怎样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练太极拳要学会吃亏,要学会舍得。在与人交手时,别人来袭击你,而我不以气力去抵抗,而是顺着对手引进落空。表面上看是吃亏,实际上是化。在生活中,在与人相交往中也要“克己”,也不怕“吃亏”,这也是处人之道。另外,要舍得,能“舍”才能“得”。学会放弃,学会割舍,坦坦荡荡面对人生和生活。
(3)宽容大度。
做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宽容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王廷的《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太极拳要求虚怀若谷,胸襟宽阔。“虚”、“静”才能心无旁骛,得失不计,宠辱不惊,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太极之殿堂。若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不会进入太极拳的高境界。
(4)谦和厚道.古人讲:“满招损,谦受益。”
学练太极拳必须去掉“满”字,牢记“谦”字,任何时候都不自满,都要虚心,学习太极拳是无止境的。另外,要学做傻子,做厚道之人。郑板桥题词“难得糊涂”。“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傻人多糊涂,但“傻有傻福”,这样可使自己的心保持平静和淡定。“傻子”之厚道之人表面愚钝,但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修养。“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的评价沉着,聪明的“傻子”,厚道人,吃亏是心知肚明,心存善良,上善若水,这种人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行的人。
(5)淡泊名利。
太极拳讲松,怎样松?放下“包袱”才能松。人生最大的“包袱”是什么?就是名利。名利是人们心中“包袱”的代名词,其实,放下名利这个“包袱”最难,尤其在当代社会,人们把名和利当作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人要衣、食、住、行,哪样也离不了钱,钱就是去不掉的“包袱”。但是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练拳之人要学会放松,就要淡泊名利,要行的端,做的正,不能贪婪,不能欲望太重,不能损人利己。
(6)做人要留有余地。
留余思想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做事做人都要留有余地。给别人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余地,做事不要做绝,得饶人处且饶人。在清朝,河南有个康百万庄园,因接待慈禧太后而闻名于世。康家由明朝至满清至民国历经三个时期四百年的时间,荫福十二代。康家的家训就是《留余》。并刻于匾上世代相传。匾上还书有南宋时一位道人的《四留铭》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就在这种留余思想指导下使康家富了四百年。太极拳也讲留余,拳理说:“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与人交手出拳时,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做人做事时也一定要留有余地,说话也要留余,不可浮夸、说大话,这也是修炼品行的重要内容之一。(7)尊师重道。这是武者必备的武德。也是学拳做人的第一要务。俗话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拳做人,最重要的是尊师重道,不忘师恩。
总之,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是修炼人格的过程。学拳做人就要塑造完美的人格,净化人的心灵,太极拳必须道技并进,术德兼修。修炼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谦和宽厚的胸怀,清静淡泊的心态是学好练好太极拳,掌握太极拳真谛的必备条件。净化人的心灵,涵养人的修为,塑造人的形象,提高人的品位,是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太极拳重在内修,就是自己修炼自己的本性。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最难做的事就是战胜自己,管住自己的心,调控自己的七情六欲。要“克己”,要“自胜”,要战胜自己,就是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控能力,在太极拳的内修中是可以达到的。老子讲:“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攻克己心,胜过攻城略地。”太极拳会教你怎样战胜自己,怎样修炼自己的品行,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怎样做一个能实现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