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不示人的飞鹤拳
飞鹤拳多仿效鹤的飞翔、跳跃,时常出现单腿独立的平衡动作,需要单腿负担全身的重量,还要保持“三正”,而且要变化自如。因此,飞鹤拳对下肢的训练要求是很高的。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秘不示人的飞鹤拳。
秘不示人的飞鹤拳一、飞鹤拳的特点
飞鹤拳也是南派鹤拳中的一种。“通之为飞”,所谓通就是舒展之意。飞鹤拳的特点是比其他鹤拳更为形象、舒展、大方。飞鹤拳多模仿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等动作,吸气上提似飞,常以声助力,动作形象优美。
飞鹤拳跟其他南拳一样,身法上也讲吞、吐、浮、沉,两臂的动作较多,有如鹤翅拍击水浪之势。
飞鹤拳在套路上分三战、四门、八步连、二十八宿等,也以三战为主。训练时步法上要求两脚尖内扣(福建人称之为“包马”)。步法训练上以梅花桩为主,技击时进退变化似三角马。
手法上有击、勾、摔、点、贴、盖、压、剪、弹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样讲五行变化。
飞鹤拳与其他鹤拳的根本区别有三点:
1 飞鹤拳的动作多模仿鹤飞行和走路的各种动作,故其动作比其他鹤拳形象逼真。
2 飞鹤拳训练时两臂象征着鹤鸟的双翅,出手时双手肌肉高度紧张,两手不断地发出一阵阵地颤抖之劲,有时还发出长鸣之声,以发声助发劲。
3 飞鹤拳多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吸气时气沉丹田,应保持有上提之感,有助于发劲。
秘不示人的飞鹤拳二、飞鹤拳的基本功:三战
飞鹤拳也跟其他的鹤拳一样,初学时除站桩立马之外,就是要求练三战,前面说过,“三战”应是“三正”:头正、身正、马正。也有人说“三战”应为“三箭”,“三箭”即是“三变”:手变、身变、步变。我们说,这两者在鹤拳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三正”是拳术中基础的基础,只有在牢记掌握“三战”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三变”,“三变”是在“三战”的基础上更提高一层。而只有练好了“三变”,才能出手制胜。
飞鹤拳初学者,首先要练的是桩步与动作的稳健、练落地生根的包马。变的是梅花桩的步法,练的是三战之身步。飞鹤拳要求运动时每个动作都要稳如泰山,轻如鹤戏水,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三正”。
练“三战”和“三箭”,只有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使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应于这一拳种的运动量,才能使自己牢固建立起来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灵活多变的条件反射,才能做到动步必是包马、梅花桩,动身必定是“三正”,遇敌时能用“三变”制胜。这好比一个驾驶员,当他开动汽车时,首先必用脚踩离合器。由于驾驶员天天如此操作,就形成了这种条件反射,他不管在任何危急情况下,不管如何突然,驾驶员总忘不了踩离合器后才刹车,他绝不会先刹车后踩离合器,这是长期训练中形成的一种运动性条件反射。建立起这种条件反射也就是飞鹤拳里所要求的基本功。
拳诀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说基本功是武术之源,是武艺之根基。练好其根基可为今后掌握拳术和高深的技击技巧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条件。如果练拳不练功,你就是学会了很多套路,学了很多技击技巧,也是无用的。这好比墙上的芦苇,虽然也有根,但由于根子浅,根足无力,故有“习拳先站桩,练武先练功”、“拳好三战找”之说。
南拳特别强调练桩功。武术中的桩功有好几种,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拳种有其不同的桩功,其要求也就自然不一样。飞鹤拳与其他三种鹤拳明显不同之处是,它多仿效鹤的飞行和跳跃的动作,故飞鹤称之为“走架”。所以它的桩功并不要求练得静止稳定,应练稍动的桩功,即所谓“动中求静”的桩功。这种桩功是采用流传的传统方法,如“包马”、“梅花桩”等来训练的。
飞鹤拳桩功的训练应很好地配合呼吸。呼吸应深长有力、气沉丹田,且气应有意识地上提,使气鼓荡,在紧张运行时仍能保持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取浮有助于飞、沉有助于稳之意)。
飞鹤拳的呼吸方法大多以鼻吸气、口呼气,这与它的拳势激烈,动作舒展大方的运动规律也是分不开的。
飞鹤拳的呼吸,只有经过长期训练,论年不论月,才能达到浮中不躁,浮中有沉。也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使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特别是使呼吸器官能适应本拳种的运动要求。
秘不示人的飞鹤拳三、飞鹤拳运动的呼吸方法
飞鹤拳运动的呼吸方法比起其他南拳较为特殊,大多用鼻孔吸气,用口呼气,而且是在发声时同时将气呼出。它包含有武术中的“沉气”和“提气”方法。
它的运气方式是:吸气时应深长有力,当气体吸进时应气沉丹田,通过膈肌与腹肌的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相应的蠕动。气体在体内运动时,使腹内脏产生有微热感,使胸部、腹部充实、圆满并富有弹性。这样在运动时就自然会降低人体的重心,使人体易于下沉,使盆腔的重心能保持稳健,落地生根。就在这气体下沉的同时,大脑应有意识地指导将气迅速地上提,这时腹壁肌向内收,胸腔就会不断地扩大。这样呼吸就会深长,会提高人体∞重心,使之有上提之感。这两种方法不断地交替进行,时间久后就会做到沉能落地生根,浮能上提,有飞之意,使动作轻灵、敏捷。
由于飞鹤拳拳势激烈,运动量大。在发劲之时,肌肉强有力地收缩,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再加上时而还用喉发声,以声助力,所以,运动时对氧气的需要量相应地也增加。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运动起来就会出现气痞,运动速度不快,活动时人体重心不易下沉,反而上浮,使动作不协调,运动效果也自然会下降。所以说,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动作,如何协调地配合不同形式的呼吸方法,是学好飞鹤拳的关键。
秘不示人的飞鹤拳四、飞鹤拳的内劲与灵敏
内劲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拳种,任何流派,对于内劲都有自家独特的要求。不同拳种有不同的技击方法和用劲方法。飞鹤拳要求的是一种“颤劲”,只有练习者身上具备了这种劲,练起飞鹤拳来才会使动作变得轻巧、刚柔、虚实有分,才会使人感到你的套路运动起来很有份量,不会漂浮、松懈无力或僵硬死板。技击时,才能做到出手如神,变化无穷,如同武术家们常说的那样“来如暴风骤雨,去如风卷残云”。
飞鹤拳的“颤劲”,是以意贯注,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缩,从而发出一种“颤抖”之劲。这种劲并非全是刚劲,它是刚中带柔,柔中有刚,总的来说是偏刚。飞鹤拳运动起来既有它的坚韧性,又富有弹性。
这种飞鹤拳的“内功”,柔时很有韧性,刚时极其坚硬,出手时有压倒一切对手之势。
这种飞鹤流派的“内功”也常常可以从运动的外形上观察出来。我们只要看练飞鹤拳的运动员在表演套路时的双手,就可看到其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当发劲激烈时还可以听到肘、臂、腕关节所发出的“咯咯”的响声。
飞鹤拳的内劲,在技击时从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击时它具有特别的功效,是隐于内,而不像练套路时那样显于外,故有“听劲”之称。它能随人之劲力分量而变化,随人之动而动,随人之变而变。能知人之劲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劲力分量。
由于内劲的充沛要结合手、眼、身、法、步和手上五行之变化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妙劲”,轻而不浮,即称之为“飞”。它是一种刚柔结合的巧劲,技击时手到劲即到;与对手相遇时能使对方引之即来,送之即去。
飞鹤拳在技击时也是讲短打,讲五行变化。近战能做到步步逼近对方,手到步到劲即到。
由于在内劲的支配下,五行变化时能不断地改变对方的身体重心,处处步步控制对方的重心,使之不稳、倾跌;使对方不知我手如何变化,何时何处而发,使对方想还手又不见我手,想变手又变不动,想退又退不得,时时处处受制于我。
反之如果运动员自身没有一定内劲的话,那出手时后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刚手时,我也出刚手,因内劲不足,刚不过人;如出柔手,也会因内劲不足,柔被刚制。那样就只得被动地随人变而变,被动地被人所牵制,最后被击败。
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并非光有劲就能制胜,它还得靠自身变化的灵敏性。
当然,一个运动员的灵敏性并不是身体内部固有的,特别是武术这个项目,它完全靠长年累月刻苦锻炼出来,并且是在运动员掌握了各种动作的高度技巧后才会产生的。所以,运动员只有正确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灵敏才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
一个高水平的飞鹤拳运动员,既要有高度的灵敏素质,也要有足够的劲力。只有灵敏,没有足够的内劲,“武术”这个项目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反之,有一定的劲力,没有足够的灵敏,在技击攻守中同样地也是不能克敌制胜的。所以灵敏与劲力是缺一不可的。
比如散打,它对灵敏、劲力的要求都很高。它不像武术中表演的对练,对练是按预先安排好的攻防套路来进行练习。而散打就不一样,当双方对阵时,由于双方都未知对手之分量,而双方学的又不一定是同一拳法,特别是不同的拳种,有它的不同手法变化,而且在对打中,要在一刹那时间里,速破对手而变我手,那是需要高度的灵敏与劲力的。
俗语说,“千拳归一路,打人只一着”,“拳术全靠快打慢,步步有解,急步难防”。何况在技击时,双方的动作变化都不是在预料之中,而是千变万化,要在一刹那时间里随机应变才能制胜。平时要有高度的灵敏与劲力,才能在交手变化中做到精确地判断、准确地应付,“刚来柔克,柔来刚制”。
秘不示人的飞鹤拳五、飞鹤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
飞鹤在训练对身体各部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分述如下:
1 头部
飞鹤拳三战即三正,第一正就是要求练头正,即在任何情况下应保持头部自然中正,不要摇头晃脑,左歪右斜;面部也应保持自然。
飞鹤拳不但要求运动员头部要正,而且要求其颈部要稳,故拳谚有“头要顶,项要稳”。只有头顶,项才会稳,人体各部才能保持正直。在头部保持正直的情况下,项部也须正直,而且要松柔,这样才能使头部灵活。
头、项正直灵活,眼睛就能左顾右盼。在武术运动中,武术功夫的深浅、好坏,并不是由面部的喜、怒、哀、乐来表现,而是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眼是体现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眼神可将运动员内在的东西充分地表现出来,使之动作更加有生气。
武术家们常说“功到自然成”,待功夫到家之时,练起功来,两眼自然有神,故有“眼能传神”、“眼睛是灵魂的窗户。眼睛能体现一切”之说。
飞鹤拳还要求运动员做到“眼似电”,也就是说要求武术运动员的两眼要如闪电般地迅速、敏捷,做到手到眼到,手眼相随。只有做到“眼似电”,才能达到“拳如流星”。飞鹤拳还要求运动员做到“蛇鹰眼”,即要求两眼练得如蛇和鹰的眼睛一样地灵敏、锐利。
眼神的作用在武术家的散打中最为突出。当双方攻击手对垒时,双方的眼睛都要密切地注视着对方身体的各个部位,只要一方动作稍作微小的变化,另一方就会做出准确判断,随之做出相应的反击。
总之在训练时定要注意头、眼、项三部动作的准确与配合。
2 上肢各部
上肢包括肩、肘、腕、手四个部分,一般都简称为“手”。飞鹤拳这一拳种将手分为根、枝、叶三节:肩为根,肘为枝,掌为叶。它要求三节要节节贯通,训练时形成一个整体。如一棵树的根、枝、叶一样连在一起。植物是根吸收土壤里的养分,后经枝送到叶,才能使枝叶茂盛。人体上肢这三个关节也正是这样,肩部关节接收人体传送来的劲力,由肩部传送到肘、腕关节。只有节节贯通。人体发出的劲力才能顺达梢节,劲力就不会僵硬死板,才会出手自如。当然,这也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做到的。
只有节节贯通,紧密配合,技击时上肢的手法才会越出越奇,变化无穷。如果再有一定的硬功,出手就能达到忽而如棉、忽而如铁的程度,使中节肘前能呼掌、后能应肩、遇敌步步能解。
飞鹤掌要求练好灵活多变的双手,再配合好手法、步法、眼法,技击时就能使对手进不得势,退难脱手,并能引对方进攻之力为我力,引进攻之劲为我劲。
3 躯干部
躯干部包括胸、背、腰、腹、臀。
躯干部是人体重心之所在,它是人体一切运动动力之源。四种鹤拳都要练丹田功,呼吸特点都是由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呼吸要求深长、均匀、有节奏,故身法上都要求其稍含胸,因为含胸更有利于使呼吸深长细柔。
腹部的变化是伴随着腹式呼吸而变化的,时而实,时而满,满而圆。在一般情况下,吸气时腹部挺出,在腹部内收时要求收而实,同时配合提裆吊肚,使内气充实,这时训练者就会感到自身像贮有无穷之力。呼气时不要将肺内气体一呼而尽,应保留有一定的余气,使腹内保持充实、圆满有弹性。
腰部是全身运动及身法变化的关键。重心稳定与否也取决于腰。只有腰部松正,才能使身体各个部位保持正直而做到“三正”,正如俗话所说:“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
腰部对推动劲力到达身体各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意识地注意腰的运动,对掌握拳术以及对健身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飞鹤对臀部的姿势要求不凸而收且要松正,形成整个上身的稳固坐盘。
4 下肢各部
人体的下肢各部。对飞鹤拳来说要求练起裆、胯、膝、足四大部分。
裆的训练对鹤拳来说是很重要的。飞鹤练习吊裆,不但在套路上要注意练,而且在平时也得注意练,特别是早上起床后常要配合腹式呼吸练吊裆,即在吸气或呼气的同时应有意识地保持提裆,这样长久练习就会使裆圆实。裆的圆实就会使元气更加充足不松。
胯要求放松,胯放松能使腿灵话。武术家们常说:“练拳不练腿,到老还是冒失鬼。”可见武术家把对下肢各部位的要求是摆到何等重要的地位。拳谚说:“步不稳则拳乱”。根基不稳。上肢的变化就更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