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
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习武之风盛行,同时又是古代行气术的重要发源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武术,古时候又称“拳勇”或“技击”,在民国时又被称为“国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武术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术文化”是因为中华武术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不仅体现了儒家的中和养气的精髓,还融会贯通了道家的守静致柔与佛家的“参禅定悟”的精华,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中国的武术的独特在于它拥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饱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术的特有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搏击术,已经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其中饱含着先哲们对生命以及世界的悟解。它用其特有的运动形式承载着、诠释着悠久的东方古老哲学。武术属于文化形态中的一种,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又因其属于民间文化形态,生命力藏于社会下层的老百姓中,所以它的地域特色很是浓郁。中国武术的所有流派都是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中原武术文化是中国武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武术文化必然也被打上深深的地域文化的烙印。中原武术文化拥有着中国武术的许多特点,在中原这块特有的大地上,孕育出了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等拳种,其中少林拳、太极拳更是中原文化的代表。
古时河南称中州,又叫中原,是历代帝王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与“逐鹿中原”等成语更是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地域长期有着战争。据《中国历代战争史》记载,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2061年间,华夏地域共有重要战役721场,其中发生在中州的就有120起,高居榜首。在春秋战国,中州地域的军事战争前后延续近600年;魏晋南北朝持续400多年的战争更是给其带来空前的劫难,有史料记载中州大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兵祸之下,民众不得已习武图存,磨练出了尚武强悍之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大地先后出现了上古、中古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原武术就是在中原所特有的历史、地域中孕育出来的,形成了以少林拳系和太极拳系为主的中原武术文化。少林拳源于嵩山少林寺,自北魏以来广为流传。太极拳在温县的陈家沟孕育,从清代流传至今,不断发展。在长期频繁交流和各种文化的冲击、渗透、影响下,嵩山少林与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共同成长为中原武术的典型。
1.1少林拳的文化历史背景
少林拳是中国拳种之一,以其朴实无华、刚健有力、利于技击在武术界中独树一帜,在国内外更是享有盛名,饮誉天下,闻名于世。少林拳吸收了各种武艺的长处,建立在中国古代健身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中国拳术当中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为中华民族搏得了赞扬和称颂,又因唐初嵩山少林寺僧徒练习这种拳术而得名。1500年前的北魏年间(公元386—534年),少林拳就已经初步成型,是中国最早最优秀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不仅历史悠久,影响也颇为深远。北魏孝文帝十九年少林寺兴建于今河南登封市嵩岳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关少林拳的起源,有几种说法,颇有争议的说法是少林拳为大漠所创。据1919年出版的《中国体育史》的记载,达摩“所创十八罗汉手即为后世少林拳之滥觞”,但是于1930年出版的《少林武当考》中认为,经过若干考证,这种说法是“附益伪妄之说”,并不足以另人信服,后来这种争议也没有最终的定论。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和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中有诸多关于达摩的记载。达摩全名菩提达摩或菩提达摩,因生于南天竹,所以被称为南天竺僧,或云波斯人。宋《景德传灯录》流行之后的大部分传说已失实,不实之处日益增多。近世史学家们对史籍所记载的达摩“尝托兹山”、“游嵩洛”,以及“寓止于嵩山少林寺”等与少林寺有关的事迹,都有比较大的争议。根据《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所记考辨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所记传略:菩提达摩于在刘宋时来到中国,到达宋境的南越,后来又北度到魏朝,到洛阳时,曾经瞻仰修梵,永宁等寺。后来,他一直在河南北部游历,于公元525年前后离世。达摩在中国所创的“一乘宗”教派又称“椤伽宗”,在唐初就已经濒临失传,后来更是少有关于这一教派的记载,至于有关达摩创十八罗汉手及少林拳的说法,大多都出自明代天启四年行世的《易筋经》,但是此书存疑很多,并不能轻信。我相信随着史籍资料的进一步挖掘和考证的深入,真正的事实会逐步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旧唐书•稠禅师传》是最早记载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拳术、发愤武事的书籍。据唐裴《嵩岳水林寺碑》和《秦王告少林寺主教书》中记载,唐初,少林寺僧人曾经帮助唐太宗征伐王世充,少林寺中立下战功的有13人。唐太宗后又赐给少林寺庄田40顷,以扩充庙宇,建立僧兵,僧众数量一度达5000多人,至此少林寺进入兴盛时期,其也被誉为是“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养僧兵以后,习武也就直接与作战紧密相连,为了提高实战能力,武僧们不仅练器械、拳术、而且也练步战、马战、轻功等,这为少林拳术的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不仅如此,寺僧还常常邀请全国的武术名家到寺中指导,随后各方的武术名人也慕名而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少林寺俨然已成为全国习武者们的会武之地。宋朝以后,韩通的通背、宋太祖赵匡胤的36式长拳,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逐步被少林武术所汇纳,并著拳谱于寺,留传后世。传说在金元时期,觉远和尚西出师,李叟和白玉峰等人入寺教授拳术和气功。后来,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访过少林寺传授武学。在这种环境下,经过历代研练和总结,少林拳法做到了博采众家之长处,汇集武艺精华,逐步发展成为有拳法,器械等多种内容,体系完整、大路精湛的武术流派。
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其名扬天下的拳术的要旨是“拳运合一”。佛教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主要是正道,拳勇一类只是末技,僧众们通过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起到了健身自卫、护寺护法的效果。少林寺的武僧们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之所以能习惯在心静如水、无患无虑的状态下进行练功,又兼以寺院武功的传统优势,正是因为“禅宗”并没有把武技的地位看得太重,而是“以禅定修炼功夫”为准则,以此来泯灭习武之人的争强好胜之心,扬弃那些尘俗纷扰之念,所以历史上的少林武僧们得以步入较高的武学境界,这在相当程度上都得归功于禅法的作用。少林武术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绝 非自卫强身的小技,因其禅武合一的精髓,故少林武术又称“武术禅”。
1.2 太极拳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就是太极拳。繁富博大的武学体系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步形式,这一时期的中国武坛上各种拳派林立,争奇斗妍,内家拳也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形意、武当、太极、八卦等拳术相继出现。技击和内功融为一体,练拳与养生紧密相结合是内家拳的特点,其在技击的原则上讲究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少胜多。后来,内家拳在技击理论、实战技法、养生等方面都向闻名遐迩的少林拳术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为此,也在中国武术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太极拳是内家拳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同时也被认为是最具有大智慧的拳种之一。根据近年发现的清康熙五十五年所编的河内唐村《李氏家谱》一书,可以初步判断出太极拳源于河内唐村的千载寺。唐村的李氏与温县陈家沟陈氏共同所创了太极拳。经明末清初的战乱,太极拳衍化了两支分别为唐村李氏和陈家沟陈氏。尤其是陈氏太极拳,在经历两百多年的研练浸润后,日臻成熟,形成了独立完善的拳理拳法体系,为以后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这么说,太极拳在中国武术史上掀起了一次里程碑性的革命。它运用我国古代道家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的经络学说,将古代引导与吞纳之术融合起来,以意念为指导,以经络为基础,以缠绕、螺旋为基本的运动形式;以意行气,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使得中国武术步入了更高的文化境界。用老子的这句话“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来形象比喻了太极拳在技击方面重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原则比较直观、易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巧胜拙、以慢胜快、以弱胜强、忌讳以蛮力死拼烂打,另外,太极拳还渗透着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审美观、道德观。我们还发现,太极拳之德是源于《老子》,其各项武德规范,都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讲究“和谐统一”。养德是指培养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也是培养人体浩然正气的过程。太极拳推手中要求协同,遵循“守和”、“守节”、“守仁”、“守弱”的传统思想,既要求练拳先练心,又要求心静体松、虚心实腹、气沉丹田、 松柔匀慢。由此可见,太极拳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智慧的拳种,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载体,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对生命、宇宙的领悟都深切地体现当中。
2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现状
中原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的瑰宝之一,是中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发展中原武术对发展河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世界的武术发展要看中国,而中国的武术文化发展要看河南,河南武术文化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武术文化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原传统武术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5月,“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体育局、中国武术协会、河南省体育局等单位领导及全国各地武术专家、文化专家等20余人出席了成立仪式。这一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原武术文化研究又向前迈出了新的一步,同时为全国武术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支新的力量、团队,定会为加快中原武术文化的繁荣,中国武术的运动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以少林文化为核心的各种武术培训学校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每年都吸引着成百上千的少林拳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有些武校已经享誉海内外。以少林武术文化为亮点的武术文化主题类的大型武术表演层出不穷,山地实景演出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出炉,就是此类演艺的一大亮点。少林寺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不仅传播了少林文化,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颇丰的收益。
今天,陈氏太极拳已经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为增进人民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逐步引起国际体育界和医学界的重视。全国许多高校都已经将太极拳列为大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对传播太极拳术,太极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河南省一些高校还设立了太极拳文化研究中心这种科研机构。
但是纵观我省武术的发展情况,还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讲,传统武术文化流失的要快于传承的速度,武术文化在枯萎,一些名师的相继离世,更是让一些拳种后继无人。个别的拳种已经到了快要失传的地步,这些古老文明遗产的消失将是我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
3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意识
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应制定专门的方案去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的方案。对已经挖掘出的拳种发要去保护,发扬;对老一辈拳师的要尊敬,对其工作、生活要支持,关怀。对传统的武术拳种加以保护,让老一代武术家所创造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
3.2 建立武术组织,健全武术文化科研机构
武术组织的建立、科研机构的完善,是武术运动得到持续发展和提高的前提与保障;设立武术资料库、人才库,促进、繁荣武术科学研究事业,加速武术事业发展;用现代的科学研究理论、方法去研究武术,将是未来武术研究的方向。
3.3 继续增强中原武术的国际交流与推广工作
目前,少林武术,太极拳已经走出了国门,迈上了世界舞台,在国际上掀起来一股中国武术风。但仅凭一些武术表演,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关的宣传机构,专门的官方或民间的常设机构。培养一批武术国际名人,扩大影响力,增强中原武术文化的号召力。
3.4 善于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传播平台,扩大中原武术在全国的影响力
互联网、电视、平面媒体等都将是传播中原武术文化的得力的手段。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更多的武术文化信息,可以经营更大武术群体,为武术的更快更好的传播发挥出作用。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武林风》的节目在全国乃至世界刮起了一阵武林旋风,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去了解武术,参与武术,为中原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武术的传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这部影片曾经也掀起来武术的狂潮,但是今年关于河南武术的题材的电视、影视作品却寥寥无几,影响甚微。所以,现代传播媒介将是传播、扩大中原武术文化的一把利剑。
武术的主要来源
个人自保
原始社会:强弱争斗,一方动戈,继而出现武。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而来。
武术,消停战事的技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安国强民武术课程
国家、社群: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关于武功
武功,在个人,是制止侵害,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功力;在国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武术的主要表演来源
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是自元代开始、才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的。
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还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加上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致使中国戏曲(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迅速成为中国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组成)。其结果是,从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地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而补足了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比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杂剧,广泛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而其中,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是问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呢?再傻蛋也不会!),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其"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看、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看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剧(剧),虍豕之斗也。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