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的基本介绍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螳螂拳的基本介绍。
螳螂拳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螳螂拳的基本介绍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只身走到崂山脚下,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这期间,主持师兄常与王郎交手,王朗屡被师兄摔于丈外,王郎羞愧之极,誓要苦练武艺,胜过师兄。师兄出外云游,一日暑天,王郎挟书到寺后林中纳凉,忽闻小虫悲鸣,回头一看,只见蝉与螳螂斗,蝉虽大,但不敌瘦小螳螂,王郎见螳螂进退有度、两臂爪运得迅速灵活,似有拳理在内,大为高兴,又捉几只螳螂返禅房内,用瓦盆养着,用草杆戏之,留心螳螂动作,怎样闪展腾挪,刁勾缠挂,悟出了独特的拳法,又吸收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十八家法的精华,为了灵活,用猴步铺之,共冶一炉,经过一段时期的苦心钻研,创出了螳螂拳。”
师兄云游返来,王郎再约比武,师兄讥他:“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怎知一交手,师兄相反被摔于丈外,惊问其故,王郎以实相告,师兄大为佩服,令王郎传授本寺僧人。
后者升霄云游到此学得螳螂拳带出寺外,传与李二剪,李为镖师,人称“闪电手”名马驰大江面北。李传王荣生,王授三个门徒,按身材素质因材施教,后发展为七星、梅花,六合三大流派。王其中一门徒名范旭东,习七星螳螂拳檀铁砂掌拳风刚烈。清末,一俄国大力士在霍地市摆擂台,讥讽我加民为“东亚病夫”,公然挑战,北方武术界人士公推范为代表应战,结果大胜而归,大长中国人民志气。民国初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仰范之大名,请范南下主教,范说年事已老,婉辞,荐其徒罗光玉前往。螳螂拳传技五代,皆在山东境内,由第六代罗光玉起挟技南下,与鹰爪派陈子正、少林派赵连和并称为精武三大教头。其弟子马成鑫曾获民国时期第六届全国国术竞赛冠军。后罗奉命往香港精武分会任教,螳螂拳继续南传、香港的弟子黄汉勋、陈振仪、赵志民等人对发扬本门的技艺作出过重大贡献。黄汉勋对宏扬螳螂拳贡献很大,他著作甚多。其弟子黎达冲在海外有一定的影响。
曾任国家、山东武术队教练,在《少林寺》电影扮演昙宗和尚的于海,是七星螳螂门的佼佼者,师承林景山,林是范旭东的弟子,与罗光玉是师兄弟,同属第六代传人。
前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历任省市武术竞赛总裁判长的郭子硕,年表在上海当学徒时,入中央精武会跟罗光玉学艺,后回广州授徒,其代表弟子有郭华威、颜志图、陈执、黄鑚明.罗国梁等人。
郭华威是郭子硕的儿子,得父衣钵真传,现是广州市武术协会螳螂拳会会长,是广州膛螂门派的掌门人。
广州还有一支梅花螳螂拳精英,由霍耀池先贤传授,霍师承鲍光英,身材虽瘦小但其力无穷,出拳速度惊人,许多江湖人士不敢得罪他。其入室弟子霍明彬、潘孝滔、黄孝泉、严孝良等。个个能继承霍的衣本,武术和医术都相当精通。
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称硬螳螂以刚烈、勇猛、快速称著,攻敌下部为主;六合螳螂称软螳螂,吸收了六合八法、形意等技法在内,手形多是羌子拳,借力打力,暗劲、柔劲偏多,以功敌中部为主;梅花螳螂都是属硬螳螂,但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手法连贯攻击,风格介乎于六合、七星之间,主要攻敌之上部。这是螳螂拳的三大流派。其余摔手、光板、秘门、八步、鸳鸯、京手等螳螂,都是由这三大流派分支出去的。
螳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要求: “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至于南方的周家螳螂拳和朱家教螳螂拳,主要是流传于广东东江的客家地方,其起源不同,故与上述的山东螳螂拳的特点不同,风格迥异,要求:“丁不丁、八不八,你不来,我不发。”相反,与南拳的风格相近,在此不详述了。
清朝末年, 螳螂拳在北方尤其是在山东开始发展起来,以“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老师的这一支发展的尤为迅猛,他在青岛有个叫小公园的地方专门教授螳螂拳,有很多弟子依此为起点走向了全国,有的走向了世界,有的参与了影视及其武打的设计,他的大徒弟王德君在替王玉山老师授拳带场子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期学生最多时可达数百人之众!其场面蔚为壮观!为普及发扬祖国的武术文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