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的历史演变
少林武术的历史演变
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武术的历史演变。
少林武术的历史演变
隋唐时期的少林武术
隋王朝建立后,文帝颇重佛教,开皇时特赐少林寺田地100顷,从此少林寺成为拥有大量田产的庄园,寺僧也成了庄园主。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战争频起,加上饥荒,少林寺这个拥有庞大田产的庄园,成为由饥民组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取的对象。当时,强大的农民军曾一度攻入少林寺,把少林寺烧得只剩一座孤塔。在少林寺遭到攻击的情况下,习武的僧人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开始组织武僧以拒之,后来发展到训练僧兵武装,最后才有了十三名武僧领导组织参与助秦王平定王世充的战争。
隋末唐初,原隋大将军王世充拥兵洛阳称帝,派其侄王仁则率重兵驻守轅州城(少林寺柏谷庄一带),并侵占了少林寺大量田地。少林寺僧善护、志操、惠旸、昙宗等十三僧因不满王仁则霸占其田地,于是率众一举生擒王仁则献之于唐军,为唐王朝平定王世充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后,李世民对少林寺十三名武僧大加封赏,不仅使少林寺获得了很大的荣耀,同时也使少林武僧的武功名扬天下。正如明代傅梅诗云:“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武僧助唐受嘉奖的行动是对慈悲为怀的僧人以武来捍卫国家利益的充分肯定,这为寺僧习武之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随着大乘禅法“禁人为恶”主张的盛行,又为寺僧习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初少林寺僧虽以武显于世,但未形成少林武术体系,其原因是,此时少林寺僧所演习的武功仍属普通武术,没有形成特色的武术流派,但少林寺演武之风已非常兴盛。
李世民赐封少林寺后,寺院备受唐王朝的重视,高宗李治、武则天等多次巡幸少林。但从初唐到盛唐,由于社会比较稳定,加之少林寺为佛门之地,所以这期间,有关少林寺的史册未见记载寺僧习武情况。然而,少林寺僧的习武从未中断,仍在继续。“安史之乱”后,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及战端多起,少林寺僧习武活动又见于史册。
宋元时期的少林武术
宋初以后,随着少林寺禅宗祖庭地位的确立,少林寺成为禅学重镇,故此后到宋末,有关史志很少记述寺僧习武的情况。直到宋末,寺僧习武活动又见于史册。据《宋史·范致虚传》载,徽宗时,河南尹范致虚以僧赵宗印充任宣抚司参议官,并节度军马,宗印把武僧组成一支军队去抗击金兵,僧兵名“尊胜队”。而范致虚在徽宗时任河南尹,少林寺就在范的领地之内。范素与少林寺关系密切,曾立《面壁之塔》碑于少林寺,故范所组织的僧兵队伍当是以少林武僧为骨干。实际上,宗印统领的僧兵乃是唐代少林僧兵的延续。此外,现今流传的清末时抄本《少林拳法》称,北宋初年少林寺僧福居曾邀请民间武术家到少林寺交流武艺。清《拳经·拳法备要》云,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亦精于少林拳法,后世还传有少林太祖长拳。此说虽不能以有力的史实予以佐证,但作为人们长期流传的一种说法,应当与少林武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元朝建立后,少林寺得到了元廷的大力推崇,使之成为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佛教寺院,少林寺由此也极力维护元朝的统治,并成为其忠实的卫士。在反元斗争充斥的时代,少林寺不断受到威胁。据《宣授少林寺提举藏云大师山公庵主塔铭》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和至大元年(1308年)藏云两次奏请皇帝、皇储、诸王、帝师及都僧省发圣旨、令旨等保护少林寺。元朝曾下令民间禁止铸造兵器,不准民间习武。但少林寺作为元朝统治者的忠实卫士,并未禁止少林寺习武用以自卫。这从元延祐五年(1318年)《庆公碑》所载可证:“乙丑,嵩少有御寇之扰,雪庭以师(慧庆)供副寺,壬申寻升提点。”让慧庆充任副寺、提点来“御寇”,当是以武力来御敌。此足以证明元代少林寺僧以习武自卫。此外,元朝只有官府中才有的名称,在少林寺出现许多,比如“提点”、“都提举”等。这从明朝武僧周参、广顺、玄机曾任过此职看,这几个职务极可能与武僧的头衔有关。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朝护卫者少林寺与反元者的冲突已不可避免。在少林寺与农民起义军的对抗中,少林寺曾组织僧兵反击红巾军,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农民军打败,少林寺也被攻陷。此事记载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嵩岩俊公和尚塔铭》中:“至正之末,天下大乱,兹寺失守。”关于元末少林武僧与农民军进行的战争,后来演化成了“紧那罗王御红巾”的神话。传说,红巾军进攻少林寺时,烧火僧紧那罗王手持烧火棍,站于太室、少室两山之间,吓退了红巾军。后来少林寺僧把紧那罗王奉为棍术大师,把唐代的大将军僧昙宗称为头辈爷,把紧那罗王称为二辈爷。
纵观北魏到元代少林寺僧习武情况,史志没有专门记述,其习武活动只散见于史册、碑刻字里行间。
僧稠习武、十三武僧助唐、圆净反唐、宋代僧兵、元代御红巾等,无可置疑地证明少林寺僧在这期间习武从未间断。但从这一时期少林寺僧习武的内容上看,仍是民间武术,并未形成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也就是说未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武术流派。由此,这一阶段是少林武术的初创时期或奠基时期。
少林寺僧在经历了北魏至元代长期的习武之后,到了明代,经过武僧不断演练、整合、传承、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从武术门派角度来说,明代是少林武术流派的形成时期,也是少林武术的定名之时,即明代少林武僧所演练的武功才被正式定为“少林”之名。
明朝时期的少林武术
明朝建立后,寺僧习武活动开始向纵深发展。在元末遭重创的武僧习武活动,到明代中期的成化至弘治时,已形成大规模、有规律的演武活动。明正德八年(1513年)都穆《游嵩山记》:“少林僧至今以武勇闻,则其所从来远矣。”明成化时入寺为僧的周友(三奇)和尚,武功高超,他在正德时(1506—1521年)就曾统领少林僧兵南征北战,其弟子遍天下。这两个记载可以证实从明初开始复兴的演武活动,到明中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明代少林武术最先成名的是棍法。明万历时程宗猷所著的《少林棍法阐宗》载,元末紧那罗王的后嗣哈嘛师,以拳棍授以匾囤和尚。明嘉靖时抗倭明将俞大猷在《新建十方禅院碑》中记载:“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长剑即棍,神即元末紧那罗王。当然,紧那罗王持棍御红巾之神话不足信。但从二者的记载看,元末明初少林寺僧已开始演练棍法当是史实,只不过是以神话与史实相杂的方式出现。由此证明少林棍法,创始于元末明初。到了明代中后期,少林棍法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嘉靖至万历时的少林武僧洪转,为一代著名棍术大师,“棍法神异,寺众推尊。”洪转还著有棍、枪相融的《梦绿堂枪法》一卷传世。嘉靖、万历时期的少林武僧洪纪、宗想、宗岱、广按、普从、宗擎等,皆是精通少林棍法的大师。明代少林棍法不仅习之者众多,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万历年间,民间武术家程宗猷(字冲斗),曾先后到少林寺从洪转、宗想、宗岱等习棍术达10余年之久。后来,程宗猷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写了著名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该书对少林棍术的起源、内容及理论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是人们研究少林棍法珍贵的史料。
继棍术之后,少林拳法体系也走向成熟并风行海内。明万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游记》载:“山下再宿,武僧又各来以技献,拳棍搏击如飞,他教师所束手视,中有为猴击者,盘旋踔跃,宛然一猴也。”从“拳棍搏击如飞”看,当时少林寺不仅棍术名扬四方,拳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再从“盘旋踔跃”者所练的猴拳看,当时少林拳的种类是相当广泛的,已产生了猴拳。明代的少林拳主要是格斗搏击的实战技法。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金忠士在其所写的《游嵩山少林寺记》中载:“午刻,少参君招饮溪南方丈中,观群僧角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袁宏道在其《嵩游记》中载:“晓起出门,童白分棚立,乞观手搏,主者曰:‘山中故事也。’试之多绝技。”此可证,明代以搏击为主的拳法、技艺相当高超。明代拳法与棍法体系的形成时间相差不远,但拳术没有棍术闻名天下早。这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中可知:“棍尚少林,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者何也?余曰:少林棍名夜叉,乃紧那罗王之圣传,至今称为无上菩提矣。而拳犹未盛行海内,今传攻于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岸。”宗猷所言非常明确,其棍乃是“圣人”紧那罗王所传,名扬四方;而拳则不是,故不能与棍“同登彼岸”。这里要说明的是,现在许多人据此认为少林拳法是继棍法之后而形成的。事实上,程宗猷所说的并不是棍术比拳术产生早,而是说少林棍术比拳术名扬天下早。
明代少林拳法的成熟还有许多例证。嘉靖时著名将领唐顺之的《峨嵋道人拳歌》云:“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稀有。”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少林拳勇名天下。”从唐顺之、黄宗羲的话看,虽然有些夸张,但决非戏言。这些赞美诗句的出现,说明嘉靖至明末时少林拳法已相当成熟,并且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明代的少林寺拳法和棍术一样都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末少林寺著名拳法大师玄机和尚,将拳法传于陈松泉,陈又传于张鸣鹗。清初张孔昭据张鸣鹗所传玄机遗法写成了《拳经》一书。该书不仅有少林拳的练法,而且有理论,是少林拳法的经典。
明代的少林武术,不仅仅包括棍法和拳法,而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武术体系。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文翔凤在其《嵩游记》中写道:“归观六十僧,以掌搏者、剑者、鞭者、戟者……”从此记述看,明代少林武术不仅有拳有棍,而且有剑、鞭、戟,等等。清洪亮吉《登封县志》载明末郜如城语:“习拳棒于少林寺僧,尤娴大刀。”可见大刀在明代已被列入少林重要兵器。明天启五年(1625年),河南巡抚程绍在少林寺观武僧演武后写的《少林观武诗》云:“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明万历时的礼部侍郎公鼎《少林观僧比武歌》:“复有戈剑光陆离,挥霍撞击纷飙驰。”以上这些,足可证实明代少林武术的拳术、器械种类相当繁多。
明代少林武术的发展和技法的提高,尤其是棍术的提高,与武僧参战和相互交流关系密切。正德时,少林武僧周友曾率僧兵镇守山陕边关并征讨云南。嘉靖时,少林武僧也曾大规模参与抗倭战争和镇压农民起义战争。由于战争的洗礼,使少林武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明嘉靖时,抗倭明将俞大猷自云中(山西大同)归沿海抗倭前线,路经少林寺,临走时将少林武僧普从、宗擎带到军中,习练实战少林棍法达三年之久。后二人回到少林寺,将实战棍法广传于寺内武僧。明代少林寺的演武活动非常盛行,这也是少林武术技法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当时凡是有地位的名人到少林寺,寺僧皆以演武形式展示少林武术。公鼎、程绍、王士性、金忠士、袁宏道、文翔凤等到少林,都观看了武僧大型的习武场面。武僧的演武促使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技艺,才能展示少林武功的高超。
少林武术自明代扬名之后,即开始在国内广泛传播。明正德时镇守边关、征讨云南的著名武僧周友的武术弟子遍及河南、山东、直隶等四省的几十个州县。明嘉靖时参加抗倭的众多手持棍棒的少林派武僧,遍及东南沿海,使少林武术根植我国东南诸省。明代也有许多俗家弟子,如程君信、程涵初、程宗猷等,都曾到少林寺习武。程宗猷求学于少林寺10余年后写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使少林棍法广传四方。明代玄机传拳法于俗家弟子,使少林拳法广传于世。明末,明王朝将领还多次聘少林武僧为之训练军队,传授少林武功。明朝少林僧兵在东南沿海的参战,使少林武术开始在南方流传。
明代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期间不仅少林寺繁荣,寺僧练武、演武、传武也很兴盛,甚至僧兵的参战也多受朝廷的调遣。清朝,少林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清初之后武僧练武由公开变为隐蔽,演武活动销声匿迹,直到清末。但在社会上,少林武术声誉更加卓著,流传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