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
松沉在太极拳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人说松是太极的拳魂,练习太极拳要掌握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欢迎阅读!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
练习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念带动身体运动,要求每个动作做到松沉,并节节贯穿。
一般人由于成长过程都是用力气,就是肌肉力,所以认为肌肉力才是最大的,尤其是看过拳击散打等电视,认为肌肉力是最大的力,这与太极不符。
就说练太极手臂的松沉劲,首先少用肌肉力,最终不用肌肉力。
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常练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稳定性和协调性,这样能提升太极拳境界。
先说少用,抬手臂,谁也不会觉得沉重,这是多少年用力的习惯,不是一下能改变,再比如,你走路端肩膀,这也是习惯,当你大脑想着走路不端肩膀,肩膀就能放下来,时间长了不端肩膀就会成自然,不端肩膀是太极的要求,就是为了不用肩部的肌肉力,不用肌肉力,你想,不用力才还要抬起手臂,慢慢的就能练出手臂沉重感,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
同理,抬手臂想着不用力,或少用力,时间长了,会感觉手臂的重量会逐渐增加,增加一点,其实就是手臂肌肉少用了一点。
时间长了抬手臂会觉得沉重,就如同举起手臂过头顶干活,时间长了,会觉得手臂发酸,再抬手臂就会觉得沉重,这其实就是肌肉力少了,沉重感就增加了,练太极一段时间以后,就要一抬手臂就会觉得沉重,这时不用力就逐渐成为习惯。
松沉是一种对称关系,也是一对矛盾体,在太极拳修炼中,要掌握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当练到手臂有些沉重以后,比如胳膊有五斤重,如果你体会胳膊的重量越来越大,抬手臂越来越费劲费劲,这时就要用腰胯抬手臂,腰胯也要放松的抬手臂,属于腰胯帮手臂的忙。
练腰胯的松沉劲必须在保持手臂的松沉劲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腰胯始终要直,这个直要含胸拔背,头顶与尾椎要一条线,就是身体要中正,请想一下,沉重地手臂,压着直立的身体,这时等于上重下轻,那么腰胯的放松加上沉重地手臂,再加上腰胯不断的转动,手臂的重量会逐渐的下移,会往腰胯的地方压转,这样不断的压和转,腰胯以后就会慢慢的随着动作的熟练,就会松下来,手臂的重量就会作用到腰胯上,随着重量的增加,又由于腰胯虚实转换,以后腰胯会画出圈来,总体来说,手臂的重量下压,作用在腰胯上,腰胯还要松,双腿腰胯虚实转换,腰椎的这个立柱就会在腰胯上画出圈来,那末腰胯的松沉劲也就练出来了。
同理,再接着往漆脚上练,当练到脚下,脚会觉得往地下扎,这时才能做到力发于根,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有些人没练出松肩坠肘,直接练松腰松胯,不能说不对,但不完善,属于投机取巧,因为一旦练出松肩坠肘,手臂不怕打,对方多大的力都能传导到脚上,也就是地上,如果要硬打,不管对方多大的力,自己脚下一发劲,传导到手臂上,都能把对方棚出去。
太极拳松沉劲的练习方法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2、很多人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会使自己的膝盖受到损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没有真正的松膝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如果你做到了松膝,那么自然能够将身体的重量下沉到脚底,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膝盖受力太过。
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4、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5、有很多人在理解松肩坠肘上,其实走上了误区,但是却自以为练得很好,练得很正确,最终并没有达到太极拳的效果。松肩坠肘中的肩指的不是肩关节,而是肩胛骨,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地方。只有松开了肩胛骨才能使你的手臂互通,并且帮助你做到气沉丹田。
6、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
7、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8、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9、太极拳的劲力的基础就在于锻炼出松沉之劲,这也是太极拳的精髓之一。只有练出了松沉劲,才能再谈练出其他的劲,最终练出身上的整体劲,但是如果连松沉劲都没有练出,就想要说练整体劲,那就只是一场空谈。因而要重视松沉劲的练习。
10、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11、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考验,但不能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功法中去练松。
12、有人一招一式都打的都很规矩很漂亮,如果不懂劲道与势法都是白练浪费时间而已。从某种角度上说:练太极拳不是从套路开始,而是从劲道与势法开始。所以明白的人明白,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13、太极拳的 “接劲”,是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我方承接运用之法。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所以,掌握了太极拳的接劲,也就掌握了太极散打的高级技艺。
14、所谓舍己,并非真的“舍己”,是顺应来势,伺机而动;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后发先至,这样理解才较为得当。
15、接手是散打中第一阶段的功夫,如方向、角度、力点、速度及手、眼、身、法、步的合一,接手达到熟练程度时,就要训练拳架式子的打法应用,当打法与内功整合之后就可练习自由搏击了。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明确交流规则,崇尚武德为好。
太极拳松沉劲入门
松则灵,灵则虚,虚则静,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松则通经活络,丹田之气能循经走脉,畅行无阻,入于骨髓,充于肌肤,贯于四梢,归于丹田;松则全身协调,才能做到“ 意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以腰为主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松则人体处于高度自然状态,意气神形合一,技击时才能实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沾黏连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后发先至;松则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培养丹田之气,是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只有放松练习,才能获得入里透内、松活抖弹的内劲。
何谓松?简而言之,即是意松体松,内外皆松。首先是意松。人生在世,难以摆脱世俗纷扰;凡夫俗子,无法保持内心清静。因此练拳时首先要洗心涤虑,平心静气,放下包袱,物我两忘,进入一种非常放松的精神状态。其次是体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
松的关键在于全身筋络松开,筋络松开的关键在于节窍的放松。要用意念贯注于节窍,想着放松,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功久,节窍自然松开。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松腰落胯、圆裆扣膝、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要沉肩坠肘、塌腕舒指、劳宫穴要空。
其中最重要的是肩和腰胯的放松。两肩要松得手臂像是用绳子挂着一样,腰胯要松得身体像坐在板凳上一样。这些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非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练习,难以达到。总之,松是在意念放松情况下实现的人体的自然状态。它是一种精神饱满状态下的意念和肢体放松。初学者不易把握,一提到放松,往往就是一副四肢无力、懒洋洋的样子。其实这并不是松而是懈,应注意二者的区别。
所谓沉,即气沉丹田,经络全开,躯干所系,皆下沉也。练拳时,全身松净,即为沉也。沉即气不上浮,上浮为病。气,即内气,也有的书上叫中气。陈鑫云:“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
当代著名太极拳家冯志强先生说:“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气质量的高低,即反映出太极功夫的高低。练内气,就要意守丹田。俗话说:“拿住丹田练内功”,这里所说的“丹田”即中丹田。它位于肚脐深处的神阙穴内。中丹田为内气的“发源地”、“总仓库”、“蓄水池”。
心静体松,经常意守丹田,使小腹饱满,要注意心火下降,心肾交流,两肾抽换,这样才能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培其根枝叶自茂,润其源流脉自长”。丹田气足,然后在意念的引导下,顺督脉而上经百会、神庭、人中,通过舌头搭桥而接于任脉,再顺任脉而下,经膻中、神阙、达于会阴。然后,松腰落胯,使内气经两腿内侧下沉,从涌泉穴入地。
此为浊气,将其吐尽。然后,再将清气提起,顺两腿外侧而上至命门,沿督脉而上,往复循环。即所谓大周天循环。再练习开合,开时,丹田之气,贯于末梢,上达于手指,中指领劲,下贯于足趾,需把内气贯足;合时,末梢之气,收于丹田,需把内气收成一团。
练拳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每一动作要求作到意到、气到、劲到。久而久之,丹田气足,通经活络,营卫全身,祛病强身,体魄健壮。陈鑫云:“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其技也。”
以上所述是关于练气的方法,其关键是一个沉字。武禹襄云:“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王宗岳云:“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陈鑫云:“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这些太极前辈所言,都说明沉气的重要性。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气沉丹田,松沉入地等都好理解。开得时候,气贯末梢这与沉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气本是一种物质,且为流体,在心静体松的情况下,周流全身,本身就有沉坠之感。气贯末梢时要把内气贯足,要充至肌肤毫末。这就是太极高手为什么会两臂如棉裹铁异常沉重的原因。因此,沉乃太极拳之根基。能沉气,脚下即有根,不怕被人推倒;能沉气,就能做到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能气沉,则神凝,周身极其虚灵,其用大矣。
随着自己太极功夫的提高,对于松与沉的理解也会不断提高。这时才会逐步发现,原来松和沉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松才能沉,反之,只有沉,才能真正放松。松不离沉,沉不离松,气沉之松,才是真松。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练太极拳要沉,而且要大沉,要沉透。
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软若无骨;同时要沉气,周身如皮囊,充满混元之气,松沉而富有弹性。两臂松得如挂在肩上,同时又极为沉重,如灌满铁砂,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全身上轻下重,两脚落地如大树之根深深扎入泥土之中,身体如枝干,虽经历狂风暴雨,能随风摇摆而不倒。
这种松沉持以虚无的气势,是以神和意来统率的,感觉异常灵敏,在推手中能作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后发先至,意在人先,化敌于无形,攻敌于不备,劲起陡然,冷快绝伦,松活抖弹,入里透内,所谓撒去全身皆是手也。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太极拳的松沉竟有如此神妙的威力。就像练习郑多燕减肥舞一样,需要动作连贯有力。
松沉无止境,奥妙无穷尽。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奥妙。练太极拳要处处注意松沉,时时注意松沉。“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但在练习中不要刻意追求丹田之气,更不要去关注气的走向。平时练拳要心静体松,虚领顶劲,提起精神,注意力放在拳的要领上。意守丹田,但不能死守,要若即若离,顺其自然。“练理不练气,练气则滞,滞则不灵,练理,理直而气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练拳的过程中对松沉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供拳友们参考,希望对练习者能有所帮助。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从松沉入手,可得柔劲,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往复循环,刚柔相济;从松沉入手,通经活络,稳静脑力,修心养性,虚至虚灵;从松沉入手,练习得法,事半功倍,阶及神明。如果,一上来就求轻,则不但不易去除僵劲拙力,反而会更加拘谨、紧张,还易使神意涣散,内气无法贯串,而成为软手。反之,如果努劲用力,则练成硬手。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看了“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