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丹田劲
陈氏太极拳的丹田劲
谈到“丹田劲”,从字义上来看,田地里出丹,犹如“麦田”田地里出麦。故太极拳实乃内功之一种。如何练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的丹田劲。欢迎阅读!
陈氏太极拳的丹田劲
“丹田”,是古时道家研炼内气的“丹炉”,通常指脐下一寸三分处,道家早在唐末时就兴起了养炼热潮。及至两宋,更加盛行。尤其从北宋宋神宗即位起,内丹术空前发展,其学说也日趋成熟,南宋的金丹派尤以修练内丹成为有代表性的主要教派。而后南宋兴起的全真道,又历传金、元时代经久不衰。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经过长期的反复酝酿,终于发展至把吐纳导引之术与养生健体、武术技击、祛病延年结合起来。因吐纳导引以丹田为主,故把丹田视为练制灵丹妙药的“丹炉”。太极拳创始以来,其宗旨也就是采用道家的丹田运转,养固真元这一原理。后来根据这个观点,把丹田(阴丹田)又分上丹、中丹和下丹,即头部两眉间为“上丹”,两乳、心窝间为“中丹”,脐下一寸三分处为“下丹”。通常所说的“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即指此丹田,即下丹田。以上所讲的是阴丹田。人们根据这三个丹田同在任脉(阴脉)上的缘故,又把背后与脐对称的部位称为阳丹田,因为它位于督脉(阳脉)上。
阴丹田的上丹为经气之道,中丹田为心气之居,下丹田为三气之所归。下丹田居人体中心部位,这个范围内有“关元穴”、“气海穴”等重要穴位,是任督二脉等经络的汇聚处和归宿点,又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处所,故人称丹田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它是汇聚、储存和运转内气的大本营,又是三气升降出入之基地,所以无论是站桩采气或行功练拳,对丹田之气都不可不察。
采气法是增强内气运转,动静相兼的综合练习方法。它把意与气及各种技击手法熔为一体,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并让内气反复汇合回归,养育于丹田之中,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复命归根之目的。只有这样,丹田真气才不致于耗散,日积月累,就能气足神旺,形于外的丹田劲才浩然完整,无论是弹抖劲、发劲、拿劲、顺劲、逆劲等,都是丹田之气形于外的迹象。故从这一点说,丹田气也可以说“劲”。气足则劲力充沛,充沛则气自浩然,浩然则无坚不摧。反言之,气弱则劲不齐,不齐则松散无力,无力何能摧坚制敌!相对而言,气为主,劲为副。总而言之,气与劲,实乃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复命归根,须把意与气紧密结合起来,否则达到随心所欲是不行的。应做到意气相连,意气相随,这才是以意行气与养丹存神的总要领。
意是指采气和行功者的意念活动,它是大脑功能的体现,通过以意导气的形体运动,将气导入人体内的顺逆运行轨道,对人体各部位生理机能产生良好的保健作用。
这里所指的气,是人体丹田的真气(元气),也包括呼吸来的外气和水谷精微之气,即后天之气(内气)。前面说过,气和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气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又是经络、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所以采气行功锻炼主要是气,如不能逐步把丹田之气调动起来,积累充实,循经运行,那么练拳就成了空谈。练拳还必须注意练意,要做到周身自然放松,使经络之气顺利畅通,气血调和,意气相随,动静相兼,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这些都离不开意的引导,这就是意与气的导引关系。
“丹田”,是三气(肾气、外气、水谷精微之气)所存之处,外气、水谷精微之气化生出后天之气,与元气共称四气,故“丹田”又是四气出入升降的大本营。先天肾气即“先天元气”,生于先天,养于后天,是由母胎所生。婴儿经过母体十月怀胎,全靠母体内的氧气和水谷精微之气来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始而无形,渐变有形,待至形体长大。五脏六腑等各器官发育成熟,肾气随之生成。精微之气是通过胎盘的丰富营养物质直接输入婴儿体内而产生的,未能与水谷食物和宇宙间的阴阳二气相接触,所以婴儿此气是天地宇宙混沌景象所生。肾气是“先天元气”,或曰真气,是人生命之源。人在日常生活中,先天元气在不断消耗,而需后天之气不断地补充,先天元气才能保持充足,五脏六腑、肌肤、毛发才能得到滋养和润泽才能保持人的生命机能。
所谓后天之气,是婴儿由混沌之境转移到太极阴阳之界后,中断了任督二脉的流通及营养的供应,开始吸清吐浊,自行摄取营养及新陈代谢,吸收各类营养,来填补先天,故称“后元”或“后天”。欲知先天与后天元气,须知精微之气的来源。水谷精微之气,来源于所食的五谷及各类食物之中。它是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来的,以其充实血脉,起着协同外气,促进人体的发育、脏腑运行和经络流通,营卫肌体,抵御外邪入侵,以及促使精气津血之间相互生化的作用。
所谓外气,是产生于无序化的高能物质,含有静电、生物磁及微粒子等。通过采气法的和套路的长期意念锻炼,能使无序化变为有序化,外气的基础是内气,人没有内气就不可能有外气。四气在体内的形成是人的生命的本源,始终贯穿于周身,无处不达,不达则有病变。流贯于脏腑,则为脏腑之气,如心气、肺气、脾气、胃气、肾气、肝气;流于经络,则为经络之气;流于脉中与血共行,则为营气;行于肌肤毫毛,则称为卫气等。总之,站桩采气或行功练拳,都不外乎培养后天,巩固和充实先天,从而促使周身气血鼓荡于皮,使封闭的任督二脉重新输流,使大小周天畅通无阻,使无序化的外气随着意念在丹田内通过磁化后,协同三气共同转化成有序的听从指挥的内气,从而达到延年益寿及技击应用之目的。
“丹田劲”怎么练
谈到“丹田劲”,从字义上来看,田地里出丹,犹如“麦田”田地里出麦。故太极拳实乃内功之一种。如何练呢?先是以意念带动丹田催动全身的细胞,练一段时期後则是全身的细胞催丹田。结果愈练愈密合,变成丹田与全身的动作一致,同时开合,同时到。至於发劲就像照相机的闪光灯般,一闪即逝。发劲前全身是松的,发劲後全身也是松的。只是发劲的那一刹那,丹田与全身每一个细胞像炸弹般的向四面八方钻缠疾射。当然这与呼吸是要结合的。一般而言,发劲是呼气,蓄劲是吸气。在吸气时,气聚於肺(包括由鼻吸入之气及内部的提气)。呼气时,分内外两部。外部由鼻或口呼出,内部则迫至丹田,而传於全身。
“丹田”在哪
丹田一般指中丹田,即是以脐下10厘米(相当于现代经络学说所指关元穴)为圆心的小腹内一个小范围。气功学上又将丹田分为上、中、下3处。气沉丹田是指中丹田。
过去有人认为肚脐(经络学说称之为神阙穴)即为丹田,原因大抵是指它为人体先天的(胚胎时在母体中)呼吸通道。又有人认为腹部即是丹田。
丹田既不是腹壁表面上的某一点,也不是全腹部。丹田指的是脐下5厘米的气海穴至脐下12厘米中极穴,是人体真元贮聚处。中国医学认为气海穴乃全身气之所聚处,此处伤则气滞。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伤则血枯,因而这一地带是主持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胞中穴是经络、五脏六腑之海的策源地,古人将这比喻为生产长生不老药的田地,称为丹田。这一名称自古沿用至今。
气沉丹田是在呼吸(从形式上说是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匀长细缓的腹式呼吸)动作配合下,小腹充实,全身劲力集中的一种自我感觉
要做到气沉丹田,必须先要做到全身舒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胯放松。初学时不易体会气沉丹田,经过一个时期腹式呼吸的锻炼,慢慢体会到呼吸时有内气的存在。鼻孔吸气时,自然中的大气自鼻腔向内经呼吸道而下,同时又会感到丹田有气上逼腹中。而呼气时,残气自鼻腔上出,但反觉腹中有气降逼丹田,使其充实。过去练拳的人称这种现象为气通。
一般的说,作拳势呼吸时,向前或向下完成动作,全身劲力集中时容易体会气沉丹田。事实上动作向上向后或动作由实而虚,吸气时也有气沉丹田的成分,但不明显,似乎气贴脊背。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外合一的表现。
气沉丹田不必过分强求,以免产生不良效果。只要正确按太极拳要领和方法练拳,朝松静自然的目标练,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水到渠成。
看了“陈氏太极拳的丹田劲”文章的人还看了:
4.丹田之处求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