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推手练习
孙式太极拳推手练习
每一套太极拳都有推手这个动作,可见其重要性。那么推手动作应该怎么样练习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推手练习。欢迎阅读!
孙式太极拳推手练习1、首先应明确推手的目的和功效:
盘架是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为一,是太极之体。推手是以八势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形布于外,化而为八势太极之用。先父云:“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所以体用兼该,乃得万全。”所以推手的目的,是使习者在盘架的基础上能体用合一,由此而完善人之心理、生理机能,进而悟道。所谓“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势。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关于推手的效用,先父云:“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招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也。总以掤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四手。故先以掤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洽合。以后采挒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之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孙式太极拳推手练习2、其次应明确孙式太极拳推手的原则和特点:
其实,推手本无定法定则,两人推手,乃是相机而变的一项活动。这里所谈之原则,乃是针对初习者而言,以使其得以入门之径。
初习推手时的原则为:心要静,神要凝,形要松,气要顺,两足要虚实分清。初习时要只化不发,专注于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以练听劲为要,以练舍已从人,与彼处处洽合,周身协调一致为本。
久之,自身气血和顺,内外一致,内劲自生。当与人推手中,能不意而发,将彼发出而自己尚且不知时,方可用心体悟此种发劲之妙。遂将神气散布周身,将彼完全摄于我之神气之申。至此则可处处预知彼之用劲。
故初习推手时以练听练化为要。练听练化,就是高级层次的盘架,其与站桩、走架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生成内劲之方法。因此,在初步推手时,要贯注于“听”、“化”之巧妙,不可为争一时之短长而用强,否则会舍本求末,功夫难以进阶。
孙式太极拳基本桩法
练太极拳也要站桩,这是确定无疑的,俗话说“练拳不站桩,纯粹是瞎忙”。有人认为,太极拳已经是极为缓慢的动作了,在松沉的状态下,肌肉骨骼的负担已经比较大了,站不站桩区别不大。其实不然,其中还是有区别的,动作中体会的主要是稳定与协调,重心的移动,手脚的配合等。而在站桩时主要体会的是周身一体、内外相合的感觉,由于在站桩时不需要动,所以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检查:自己从头到脚的姿势是否正确(九要是否做到。三害是否屏除),自己的意念是否到位(周身上下前后左右是否用意念引领,处于圆满的平衡状态),自己的气息是否顺畅(呼吸吞吐是否与动作的开合伸缩达成了有机的默契)。
桩是一定要站的,关键是怎么站?
首先要站无极式:
无极式如平地立杆,头顶天,收重心于两脚跟问,足跟蹬地,如木桩入地,所有要求一如九要,主要训练一轴到底和周身一体的感觉。
其次便是站三体式: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桩法,是个很好的桩形,但是练太极拳却用形意拳的桩法,是否有些不妥?难道太极拳本身就没有好的桩可站么?非也。如前所述,孙式太极拳是三拳合一,是以形意拳为骨架的,融合有大量形意拳的内容,所以用形意拳的三体式作为基本桩法,是顺理成章的。三体式的站法,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以及在孙老先生的《形意拳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本文不再赘述,惟关于两手的手形有必要多说一些。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所描述的三体式两手的手心是向下的,即除大指外其余四指是指向前方的,这是孙禄堂老先生早年的式子。在孙老晚年的书中,就已经改为塌腕,手掌直立,四指上指(后手也如此)。后者已经传了近百年,是已经定型的姿势,与原来的姿势比,它的好处是“筋长力大”,手上贯的劲要足得多,而且与形意拳、太极拳中的手形动作相同,所以学者在站桩时还应以新式为准。至于孙剑云先生为什么在自己的书中用老式而不用新式,现在无法推测,也可能她觉得老式更平和些,更有利于放松吧。就像练习郑多燕减肥舞一样。
另外,作为辅助,把太极拳中的几个动作拿出来作为桩步来站,也是大有好处的。如:手挥琵琶式、开合、单鞭等,都可以用来站桩。姿势不同,内中的感觉也不同。如:手挥琵琶式,两手如抱球状,力求圆满,前手不如三体式劲大,但后手要饱满些,两手主要体会棚劲。再如开合,两手做开合之势,腿正常弯曲,脚不可并得太拢,此式与一般的养身桩只在手形上有差别,不是手心向内,而是如捧球状。再有就是单鞭,手横向伸开至极处,站起来非常舒服,手臂长劲也很显著。
看了“孙式太极拳推手练习”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