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太极无处不是桩

太极无处不是桩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太极无处不是桩

  拳界向有“久练不如一站”之说。站,指站桩。桩,是用强力砸进地中的无根无冠之树,有静、稳、圆、顺直自然的特点。取桩之物象为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膝部微屈,躯体自然顺直,两臂内抱外撑,心静体松,“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调理气机,“站桩”遂成为一种培本固元、开慧睿智、增强劲力,协调、平衡人体代谢,开发人体潜能、完善自我的一种功法。武术发展至太极拳,拳势无处不松静,无处不圆润,无处不和顺柔缓自然;心意所使,呼吸深匀细长,气沉(归、入)丹田…其特点要领,无不与桩功类同。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您介绍:太极无处不是桩。欢迎阅读!

  太极无处不是桩

  太极拳桩功内容有二:拳架套路静态式,即预备式、合太极式,名无极桩,又名站桩、静桩、死桩,习惯上叫作无极桩;拳架套路动态势称为阴阳桩,又称行桩、动桩、活桩,习惯上称作行桩。无极桩“形死神活”阴内藏阳,旨在静中求动;行桩“形活心死”阳内藏阴,旨在动中求静。太极拳拳架套路这种“无中生有”(无极而生)—“有无相生”(阴阳变化且互为其根)—合太极“复归无极”的运动过程,充分体现着“无为而无不为”,“出生入死”(从自然中生,又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古典哲学思想。

  祖国医学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能源,气推动着机体的一切运动变化,维护着生命的存在发展,因此民间有“种树种根,练气养身,根深则叶茂,气足则神旺体健”的说法。“太极无处不是桩”,说到底是一种气功作为。气之功用,诚如前辈所言“犹如蒸气之力,小能顶起茶壶壶盖,大能驱动火车轮船”,太极拳以拳代桩、以拳为桩的练功过程,就是“蓄水”、“充电”贮集、调动能量,养育精气、培补元气、运行营气、开发卫气…对身体固有机能进行改造、更新,升华、重塑的过程。


太极无处不是桩

  太极拳运动是“太极阴阳图”的模拟再现。园形的太极图,中分阴阳鱼,鱼中有眼,它表明太极可分的无限性,亦表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外(大)园在动,内(小)园也在动……“太极无处不是桩”的含义应理解为:无极桩主静为阴,相当于“太极阴阳图”中的“阴鱼”,“阴鱼”中的“阳眼”示动,表明阴中有阳,静中求动;行桩主动为阳,相当“太极阴阳图”中的“阳鱼”,“阳鱼”中的“阴眼”示静,表明阳中有阴,动中求静。无极则静、寂、定,阴阳则灵、通、变。太极拳的圆远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静中有动,视动犹静、动中有静,“静中触动动犹静”…如果把太极拳运动全过程喻为江河流水,那么预备式无极桩就是江河源头,行桩就是江河,合太极式无极桩就是大海。动为流水静为源,源头水足,动则长江大河,滔滔无间,归入渺茫无际的大海。

  气功,意念呼吸、运(行)气功夫而已。气功界有“静桩生气,动桩运(行)气”之说。进入气功态的太极拳实践表明:预备式无极桩“溪清水静”“泉眼无声惜细流”,真气自丹田生,小腹内有热量流涌动,此时,或会阴穴有抽缩动感,或外阴(睾丸)有酥麻异常,或带脉有瀑布状气流向下扩散,全身震颤,其舒无比,或百会穴有洞气微冒,自感与太空大气相接而身躯高大,或劳宫、涌泉有热胀跳动…个体差异所致,种种奇妙各人体验不一;行桩行云流水、柔若无骨,“腹内松静气腾然”,“吸提呼沉”,自有真气随拳势开合伸屈,升降起落,由脚而腿而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利”流注全身,达四肢梢节、皮肤毛发;合太极式无极桩动静合一,贮气“收入脊骨,注于腰间”复归丹田……笔者经验,杨式传统太极拳预备式无极桩15分钟后进入行桩,行桩30分钟、合太极无极桩15分钟收功,一趟拳以一小时为度较好。

  松、静、圆,是太极拳的灵魂。形正体松势圆、心定意静神凝、呼吸深匀细长,是无极桩(静气功)调身、调心、调息之“三调”;若为行桩(动气功),首要在于拳速放缓,状若春蚕吐丝,绵润悠长、圆和自然、人我俱忘,倘若“过力伤血,过速伤气”,(气功)调心、调息的修为要素便成空谈,所练则不能称作太极拳或太极拳桩功矣!

  现今的传统太极拳套路,除陈式外,各派系练架均无震足、发劲(力)之举,有人认为这是太极拳(除陈式外)“养人有余,技击不足”之缺陷,也是受中老年病弱群体宠爱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不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太极拳也不能例外。清末民初,太极拳以独具特色的博击技巧、练习模式、思维方法享誉京畿,引起了社会上层的关注,特别是武术界、中医界、哲学界、文化界的重视,学练太极拳遂成为一种时尚,以至拳界大姥、将校军官、知识精英、社会名流,纷纷与太极拳结缘,对斯拳及其拳理代表人物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拳论乃至从宋书铭处传出的“宋谱(《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从人文哲理、技术方法、生命现象的存在与发展方式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再认识,从而推动了太极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博击、陶冶情操等多功能转轨的技术革命……著名的太极拳家杨澄甫事实上成为这埸转轨革命实践的带头人。

  吾师张虎臣(1898—1979)先生,民国八年(1919年)至十六年(1927年)在“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行健会”先后学拳于太极拳大家许禹生、杨少候、杨澄甫。先生生前曾与我讲,杨氏家传太极拳套路的弹抖、震足,飞腿、挂树,

  至今在班候、少传所传用架(技击架)中保留(笔者按:详情见拙作《谈谈我所知道的杨派太极拳》、《张虎臣先生传略》、《续谈我所知道的杨派太极拳》,武魂杂志2005年第8、9、12期,2006年第9期有载),是澄甫师将刚猛动作摒弃,将练速放至缓而又缓。吾师言,民国初期澄甫师练传统套路,一趟拳8、9分钟,民国十七年(1928年)离北京(平)南下时,同趟拳慢至15分钟,晚年已慢至20分钟以上,并说太极拳越慢越松越柔越好。2006年4月因参加“第四届国际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主要传人联谊学术研讨会”,笔者与(崔毅士传人)曹彦章、(牛春明传人)丁水德、孟宪民,严昭法诸学兄相聚广西南宁,谈及前辈往事,丁水德先生言,牛春明老师生前曾问澄甫师祖:“师所练太极拳,何以越来越慢,姿势亦有修正?”澄甫师祖笑曰:“太极拳术博大精深,学练、体用,皆无止境,拳姿每修正一次,拳速每放慢一回,对拳理的感知就加深一层,其妙无穷……”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技巧,“沾粘连随”舍己从人、顺势借力,是太极拳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法宝。太极拳博击技术的最高境界是“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劲到,是“神明”,是 “应物自然”、“打不露形”而“从心所欲”,与“震足”、发劲(力)没有必然联系。

  太极拳养生的最高境界是通过“神定气足,尽性立命”的修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达此境界的的基础功夫是心静神凝,调整呼吸使之均匀、细微、深长,达到古人所说的“吐惟细细”、“纳惟绵绵”…震足、发劲(力)与养生理论、实践“风马牛不相及”。

  祖国医学认为,阴阳是人体多种变化和生老病死的根源,“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盛则损阳,阳盛则耗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只有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才有利于健康。太极拳更要求“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震足、发劲(力)阳刚过猛,必然损耗阴精,与中医理论相悖。

  1925年,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问世,“十要”所述无不与太极拳桩功(气功、养生功)要求相同,为此微明先生同时推出了《太极合老说》论证“拳归于道,拳道合一”…1934年,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出版,书中澄甫先生1929年46岁在抗州所摄拳照104幅亮相,今人称之谓“杨式太极拳定型拳照”,从而将杨式太极拳修为推向更高峰。笔者认为,这是对传统太极拳固有模式“破”与“立”的技术革命;也是杨式太极拳为各种人群所喜爱,普及、流行最为广泛的根本原因;更是太极拳发展史的必然。

  今日的太极拳有多种练法:配以乐曲,翩跹起舞,老少咸宜,名曰操舞太极;膊直腿高,动作高难,亮相优美,名曰表演太极;震足发劲(力),精神饱满,模拟攻防,名曰武术太极……何种练法为好?萝卜白菜,取其所爱。笔者不才,学拳有年,对“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思”、“忘其有已”,诸法归于自然的桩功太极(养生太极或气功太极)情有独锺,并深感太极(拳)“无处不是桩”的练法,效益最著。

看了“太极无处不是桩”文章的人还看了:

1.桩是太极的基本

2.太极桩功的要求和标准

3.太极拳桩功

4.太极桩功的分类和方法

5.太极桩功的原理介绍

6.太极拳混圆桩基本姿势与运动技巧

7.陈式太极拳太极桩基本功

8.太极拳桩步、震脚须知

9.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

10.武当太极桩功的架势与结构和体态要求的介绍

56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