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拳理要点—化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太极拳因为后发制人,任而胜之,故而要对加而任之的劲有仔细的辨别,灵敏的反应。听劲,懂劲,都是太极拳对技击对抗提出的新的特殊要求。太极拳把劲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发劲,一类为化劲。因为“化即是打”,而“化”这个理念又是太极拳所独创的,练太极推手者对“化”劲误解似乎又是最多,所以研究化劲自然变成了练习太极推手的要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拳理要点—化。

  太极拳拳理要点—化

  “化”的基础是“粘”、“随”。太极拳对“粘”、“随”的理解,既相似又相异,作用是相似的,作用方式有相异。但不管是粘住来劲人进我退,还是随着来劲人退我进,目的都是使对方在我身上的作用的力点,变成我作用于对方的杠杆的支点。“粘”与“随”都是使对方之力与我方之力在这一接触点上保持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意义在于使杠杆的支点相对固定,惟有支点固定,杠杆才能发挥作用。

  许多练习太极推手者,因为对这一点没有清醒充分的认识,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所以犯了“顶”与“丢”的毛病。“顶”与“丢”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把对方作用于我的力点,也当作我作用于对方的力点,往往在同一条线上抗衡,结果只能是小力胜小力。而大力胜小力就不是太极劲。故而教推手的老师,一再对学员强调,要“不顶不丢”。但如果没有明白“不顶不丢”是为了使接触点由彼之力点变我之支点的道理,则“不顶不丢”其实是理解不了,也做不到的。因此,有练习太极推手二三十年,也有把别人推倒在地多少次的记录者,其实与人一搭手,不是顶就是丢。遇到真正的太极劲,就束手无策,皆由他以往战绩,实质还是大力胜小力。故二三十年,勤学苦练,结果还是在内家拳门外,可见观念转变有多么的难。


太极拳拳理要点—化

  化劲以“粘”、“随”为基础,但仅有“粘”、“随”还不是化劲。我们中国人用词极其讲究。太极拳将这种任劲方式称之为“化”,而不是“避”或 “卸”或“吸”或“引”,就点明了这种劲的特性。“化”,就像一小勺细盐,丢进一大盆水中,转眼间无影无踪。上好的“化”劲,给推手者的感觉是,好像纹丝不动,但已方的劲一下子没有了。也不是推在一堵硬邦邦的墙上的感觉,推在墙上,你会明显感到一股反作用力沿着你的力的作用线反弹回来;而化劲,则使你觉得对方好像是个无底洞,你有多少力投入进去,他都照单全收。结果使你力气用尽,而对方却浪花不起。于是,你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重心,脚跟或脚掌也在不知不觉中翘起离地,你被乖乖地拔了根。第一回体验到太极化劲,我想都有种神奇的感觉。因为它与我们过去对劲力的经验与观念相距太远。我对化劲的头一次体验,大概在35年以前,具体的日期我已记不得了,但那种体验,至今还记忆犹新。

  直到今天,我似乎已解开了这个谜团,能够按照我对化劲的理解将之演示出来,从加劲于我者的反应及所表述的感觉来看,好像与我当年体会到的化劲差不多,但拆穿西洋镜以后,我更加佩服发现这一奥妙的前贤的智慧与胆魄。化劲,其实是在通过“粘”“随”保持接触点的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悄悄地用一条弧线与来力的直线作用线作平滑衔接,使来力沿着这条新构成的作用线偏转。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样,加力者看上去还在原来的力点上顺着原来的方向使劲,其实这力早就偏到空挡上去了。所以你再加力,还是有一种落空的感觉。

  妙就妙在实空而形不空。如果形与实都空的话,施力者就不会放心大胆地保持加力,这样,我也利用不到对方之力。百货公司的旋转门,一般人不会用大力去猛推,因为大力猛推,于门无损,却会使自己跌倒,而推在能“化”者身上,一般人是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被“引进落空”了。懂化劲,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推手训练的,时间长短,与老师的教授、演示,学员的领悟力有关。而懂了化劲,可以说基本上懂了太极劲。而常见的情况是,自己的劲明明已被对方干干净净地化掉了,而他还以为对方是以实力在跟他硬顶。他觉得硬不过,或者再加力上去,或者放弃不顶了。但他总以为自己是实力(劲力)不如人,而终究对太极推手的“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不能领会。

  还有一种情况,受力者其实是在快速闪避对方所加之力,身体大幅度地扭动,配合以手臂动作,从外形上看很灵活也很柔美,他自己与加力者也都认为这就是“化”,而且很“轻灵”,殊不知这种闪避,虽然双方肢体还是保持着接触,但这接触点其实在不停地变换、滑动,没有做到力点变支点的动态平衡,故而,在对方失势时,也不能及时反客为主加以利用。而且,在你快速变换姿态是时,有经验的对方,也不会倾巢而出地施力,达不到“借力打力”,“拳打人不知”的目的。

  所以,我在论“松”时,说好像拳头打在面粉团里;而“化”,则要更进一层,还要造成假像,诱使对方继续加力;还要在力作用线平滑衔接、使之引进落空的情况下,毫不令人察觉地,舒舒服服地改变对方的手腕、手臂、身体的形态,使对方自觉自愿地被拿住,自愿自觉地处于劣势。总之,为已方以后的突“发”劲(不仅扌朋、挤、肘、靠是发劲,捋、按、采、扌列等也可视为发劲)作好一切准备。这就叫“化即是打”,万事具备,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手中,突击的胜负其实在未击发前已经决定了。“化”,在初始时是诱敌深入,在完成时是围而不攻。听劲好的,能知道自己的劲已被对方化掉,而与此同时,不管外形上自己占多少优势,实际上已被对方完全控制,“吃牢了”,这时,就主动跳出一步去,表示缴械投降。这就使推手变得温文而雅,彬彬有礼。其实,真的对抗起来,一样迅雷不及掩耳,一样跌翻伤人。

  “化”劲还有一个力学根据,就是人体都有一个重心,而这个重心点,其实是碰不起的。“四两拔千斤”或“四两拔千万”,所用“四两”力,一定要集中击到重心点上,才能使千斤倾倒。用在别的点上,对付千斤,哪怕不用千斤,至少也得八百斤。而击到重心点上,被击方千斤力可能都变成顺加力作用线的惯性。有经验的推手者,可以从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通过力的方向的调整,使力指向对方重心。而“化”劲,就是使本指向自己重心的力发生偏斜,只要偏斜一点点,你的承受力就放大许多倍。但这种偏移,一定要以对方不察觉的方式完成,因此,就有了所谓“内圈打外圈”、“用意不用力”的说法。听劲所听,主要也就是对方重心所在。

  理解了“化”劲的原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尽管“化”有层次差别,但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各人完成“化”的方法有不同,表述也有不同。有的是波浪式理论,也就是在粘随进退中,保持接触点的动态平衡,在几次来往反复后,把握住时机,将瞬间的优势变成胜利。有的说,我是一点让开,其余都不让。让对方推过来的手,好像伸进一桶糨糊里,看上去伸进糨糊桶里的手臂把这部分糨糊推开来,其实整桶糨糊用另一种形式把这条手臂包裹了起来。当这条手臂抽出去,糨糊立即恢复原状。但手臂上粘满了糨糊,不那么容易进退自如,更不容易那么立刻撇得干干净净。手臂要为莽然伸进糨糊桶里付出不小的代价。

  我自己也悟到了一套“化”的办法。也许与别的办法差别只在表述上,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套方法,我待以后再说。因为同样的办法,既可用于化劲,又可用于发劲,化劲与发劲本不是戳然分开的两种劲。“同出而异名”,只是为了讨论方便才分开来说。这应该也是“化即是打”的最基本的意思。

  练拳的时候,如果能把推手中的“化”劲贯穿其中,一招一式,都好像在承接随化对方的来招,那么,虚领顶劲,沉臂垂肘,松腰塌胯,中正轻灵,绵绵不断,升降开合,就都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了。

看了“太极拳拳理要点—化”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理的基本要点

2.太极拳的练习要点

3.提高太极拳水平的要点

4.太极拳技击十大要素

5.太极拳理法十解

6.太极拳锻炼要领

7.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

8.太极拳的特点之力学原理

9.太极拳的“五性”

10.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55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