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意与气
意与气在人身中,无形无色,而非目所能观也。 须知气于人身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气乃体之 充也。用以催血,用以养血。 气之成,由于命门火与精液涵煦覆育而成。道家 称之谓水火既济,或谓内丹。其所存之处在丹田。道家异常珍视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太极拳意与气。欢迎阅读!
太极拳意与气
常人咸以血为身中之至宝,所视为最贵者,不知 气实较血犹为贵焉。因气与血以气为主血为副,气为 卫,血为营。人之一生,全赖营卫,若有营无卫则不运,有卫无营则不和。易言之,卫为重,营为轻。血 不足尚可暂生,气不足则立危矣。 故养气甚为重要。太极拳之特点,除养身外,尤 以养气为主。谚云: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凡 。 练太极拳者,无论在盘架子或推手或大履后,其呼吸 仍觉自然面色亦不变更,而内部气分及周身,反较未 运动前为舒适,足见能养气,功效最大,决无急促劳 顿之弊。进言之,气充则血足,血足则体强。体强则 意坚,意坚则魄雄,魄雄则可以延年而益寿。且能入修士之门。
至于意,或曰意即是心,心即是意。实则心与意,期间亦略有区别。心为意之主,意为心之副,心动则 意起,意生则气随。换言之,心、意、气三者有循环 相连之关系。心乱则意散,意散则气浮,反言之,气 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故三者相互为用,实相系而 不可离也。至于气随则能催血又能运神,迨至此方可运用。
太极拳意与气
夫意气,理也,拳术,法也。有理无法,不能豁 然贯通;有法无理,等于舍本逐末。故意气与拳术, 实有相互之关系。 太极拳之用意与气,在初学者虽甚困难,但并非 无入门方法。即初练十三势或练单式时,必须从设想 两字着手,比如双手作按式,即假想前方若有敌人, 此时手掌中并无气可发, 己乃假想气由丹田贴于脊背, 然后由背而臂而腕而掌以透出之,发于敌身。此种假 想初学时虽属渺茫,但习之既久,即能运用自如。
至 气在人身内部旋转方式有二。其用于四肢,意之所至,气则随之, 无论何处,均可行运。 太极拳之开合、鼓荡、呼吸、进退,即练其气于 周身,使能由体觉、筋觉、触觉以敏其神也。 或谓《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 : 在气, 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 无气则纯刚” 略视之, ,气为无用,不知该节所谓气者,乃人身呆滞之气,或 浮躁之气,或发怒时之暴气。此种滞气、浮气、暴气, 在发时双足虚浮,重心必失,故谓无力。
太极拳所谓 气者乃丹田之气,此气清而平。能平则和,和则畅达, 畅达则通行无阻。故与滞暴之气绝不相同。 且《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论气之处甚多, 如云: “以心 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 遂,乃能便利从心。 ”又云: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 活之趣。 ”又云: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又云: “气以直养而无害。 又云: ” “心为令, 气为旗。 又云: ” “腹松气沉入骨。 ”又云: “牵动往来气贴背。 ”又《十三势歌》中亦云: “气遍身躯不少滞” 又云: “腹内松净气 腾然” 又云: “意气君来骨肉臣” “意气均来骨肉臣” 或 皆言气之重要。全在学者能否辨别其清平与滞暴耳。 故清平可取, 滞暴不可有也。 至于意与气之关系, 犹如汽车中司机之与引擎。意如司机,气如引擎,二 者不可缺一也。
太极拳中气之呼吸及运气法
人称太极拳为内家拳者, 有三因也。 一为儒家之意, 所以别于方外也; 一为节拿抓闭等技, 行之于内而无形也; 一为内部气之旋转运用(锻炼气神)是也。
太极拳中初步气之呼吸,专鼻而不尚口,与普通以鼻吸口呼者不同。且至艺高时,胸腹中之气 (出自中焦),可分为上下二层 (俗谓先天气、后天气)。 呼时上层气 (后天气) 由鼻呼出,同时下层气 (先天气) 反降入丹田; 吸时上层气由鼻吸入,同时下层反由丹田逼上。 此种境界,俗曰气通。 凡练习正宗太极拳术,至相当程度时,均能达之。 然初习者,可不必过分求之,以免妨碍拳式姿势,祇求动作和缓,呼吸自然,周身舒适而已。。否则屏压抑制,勉强使气降沉丹田。 势必易入岐途, 下部发生痔疾肠疝一类病症。
但至相当程度后,则气之呼吸,如何运用,亦不可不加注意。 若不知理,即不能达太极之圣境。《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云: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意即呼吸与动作,当求其互相合拍。。应呼者呼,应吸者吸。 盖吸则为虚,呼则为实,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否则虚实不分,练习太极拳之真谛全失,因太极拳最注意虚实也。
普通教习授徒,分为内外两部。 内部为呼吸,外部为拳势。 往往仅教外部,而不授内部。 此乃授之不得其法,反滋弊端,故不如听其自然,日久或能知其诀窍,非谓教者故意不肯示人也。
惟本书为指示初学者应有之常识,不能因噎废食,故亦详述其运用之法。大抵在盘架子之时,出手为呼,收手为吸; 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 开为吸,合为呼。动步转身及各式过渡之时,为小呼吸。 小呼吸者,即呼吸不长,又呼又吸,而含有稍停息之象也。
在推手时,按为呼; 挤为呼; 履为吸; 掤为吸;化为吸;被履为自然小呼吸,此小呼吸,乃求心静,心静则可试听对方之行动,而不致有误。如被被挤、被按至不能再吸时,则改为呼,因使吸进之气,散于四肢也。 故呼之不能再呼时,改为吸;吸至不能再吸时,改为呼。 呼与吸,原可循环而变更也。
在大履之中之呼吸,闪为呼;靠为呼;按为呼;履为吸;被靠为吸;被履为小呼吸;转身将按未按时为小呼吸;其也动步未发劲时亦均为小呼吸。 因求其静而能视听,且有沾黏劲也。剑、刀、杆、散手等呼吸运用,亦与盘架子者同。 即出手为呼,收手为吸; 升为吸,降为呼;开为吸,合为呼等等,恕不敍述。
至于内部气之旋转方式,分为先天往后天、与后天往先天二种:
(一) 由前往后 (俗谓由先天往后天),即丹田气往下达于海底,抄尾闾而起,缘脊上行,经玉枕、天灵等穴,下过前额、人中、喉结、心窝、脐轮等处,而仍归于丹田原处。
(二) 由后往前 (俗谓由后天往先天),即丹田气往上过脐轮、心窝、喉结、人中、前额等处,经天灵、玉枕等穴,缘脊下行,抄尾闾而过,达于海底,往上仍归于丹田原处,正与前式相反。
此种行气,初练时亦甚渺茫,日久自能达斯境界。以上两种内部气之旋转,除单人练功时当采用外,在与人交手发劲时更宜注意。 否则,发劲虽厉,亦徒然。
按太极拳中武艺高超者,不仅己身内部气之运用纯熟自如,即对方身内之气,或升或降,或前或后,均可由手探知。 斯种精微功夫,非初学者所能了解也。至于呼吸中含有哼哈二字 (功深后亦能兼以口,或仅以脐作呼吸),艺高者在单练或与人交手时,每于无意中口露此二字。 其理有三: 一使内气舒泰,无屏压受伤之虞;二使内劲全部透出,无稍滞留;三使敌人惊惶 (敌既惊惶,动作散漫,神志昏迷,进退失据,不能自守,则可乘虚而入)。 故哼哈二诀,用处极大,学者不可不知。
哼,多用于引化时 (内气为吸)。哈,多用于拿发时 (内气为呼)。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内载: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媛应急随理贯通。”又《太极拳老谱》中内载;“对待 (即推手) 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犹如凌霄箭。 滋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由此可知哼哈二字之妙用焉。
看了“太极拳意与气”文章的人还看了:
2.太极拳之“气”
3.太极拳的用意
5.太极拳内气的机理
6.太极拳中的美感
9.太极拳的意念
10.太极拳和气功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