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论太极拳理论的基础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近三十年来,太极拳运动蓬勃发展,已然进入大普及、大繁荣时期。流派纷呈自不待言,写文立说著书者也大有人在。然而,遍观时下太极拳诸文,能够做到语出有据者十分鲜见。引用经典拳论、前辈语录不言出处,模棱两可、糊里糊涂,这似乎成了一种通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论太极拳理论的基础。

  论太极拳理论的基础

  一、果真不知出自何人,只能含糊其辞。如此。往往引文不够准确。且易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

  二、故意回避。闪烁其词。因这些经典拳论非本派之作,有意识地隐去作者名讳。

  对于这种状况,笔者多次与吴文翰老师探讨。吴老是当代对太极拳理论研究最有成就者,已经出版的三本专著《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武术文存》《太极拳书目考》及公开发表的近三百篇文章。有理有据,考订甚详。引文标明出处,为我辈后学树立了榜样。吴师和笔者都意识到普及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以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为例,十余篇太极拳文章引文未注明出处者俯拾皆是,比如:

  “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语出李亦畲《五字诀》,原文为:“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论太极拳理论的基础

  以下语录均出自武禹襄《打手要言》。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原文为“驱使”)

  “从人则活,随己则滞。”(原文为“由己”)

  “意不断,劲不断。”(原文为“劲断意不断”)。

  “气若(原文为‘如’)车轮,腰如车轴。”

  “气以直养而无害。”

  “以气运身,务令,原文无‘令’字)顺遂。”

  “意在神(原文为‘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蓄劲如开(原文为‘张’)弓。”

  “进退必有转换,往复必有折叠。”(原文为“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力从人借,劲从己发。”(原文为“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原文为‘彼微动’),己先动……”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显而易见,这些语录的作者其实只有两位:武禹襄、李亦畲,只是当代太极拳传人出于种种原因避而不谈或者视而不见罢了。下面对武、李二公简作介绍,并将笔者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以期有更多的人了解武、李二公,了解武李学说,了解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在著文立说时,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原创者以最起码的也是应有的尊重。

  论太极拳理论的基础

  武禹襄家住清直隶广平府(现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城迎春街,出身书香门第,武弁之家,其家族于清末位居广平府“武、范、窦、黎”四大名门望族之首。武公上世为山西太谷人,远祖武文举,明初为官。建文帝四年(1402年)“靖难之变”,随建文帝朱允坟远涉西南边陲,以补锅业往来于四川、云贵等地。卒后其子扶柩北上。几经波折,最终于永乐年间定居广平府城外西七急村。家资殷实后,禹襄一族迁于广平府城内迎春街居住。他为武氏一脉迁于广平府后的第七代,其七世祖名建功,曾祖名镇,曾充卫千总。祖父名大勇,字德刚,武秀才,精骑射。慷慨豪爽,轻财重义,遇事果断有为,尤善排难解纷,极富侠义心肠,声名显于乡里。父亲武烈,字丕承,庠生。事亲至孝,遇母丧,哀毁过度,郁郁而终,年仅33岁。有三子一女,子名澄清、汝清、河清,由母亲赵氏教养成才。武赵氏为宣化镇君子堡把总赵宏勋之女,幼读经书,达大义。夫亡后,自课诸子,训以五经四书,均成名,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人称“三武”。

  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老人。生于嘉庆五年(1800年)四月十二日,卒于光绪十年(1884年),享年85岁。18岁考上秀才,授徒养母,兼课两弟读书。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主讲秀名书院,成才甚多。1852年,咸丰壬子科进士。1854年,官补河南舞阳县知县。任职内听明决断,案不留牍,减徭役以实民,设书院以兴教。五年后回籍养母。离任之日。百姓卧辙攀辕者数以万计,备酒焚香,依依送别,逶迤数十里。后立德政碑于县城关东。返乡后,自奉节俭,热心公益。曾与同乡杨毓楠出资修葺城内土垣,加固墙体。有诗文稿行世。闲时习拳,参与三弟禹襄研发太极拳,有《释原论》《打手论》《打手歌》存世。《释原论》解析拳理精辟透彻,形象生动,对后人多有启发。《打手论》是最早记录推手练习法、论述打手的拳论,为后世记述下早期太极拳打手形态。

  汝清,字酌堂,号兰畹。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卒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享年85岁。”道光五年(1825年)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为官清正,秉性耿直。”“咸丰辛亥(1851年)随将军萨迎阿赴甘肃、西宁查办番案,督臣及番司许以重贿,却之,回京反而遭馋。时刑部侍郎曾国藩以正论折之,上由是知汝清明,尝谓某大臣曰:‘武某清正,吾辈不及也。’适老母年迈乞养,归里。”(见《永年县志•武汝清传》)亦研习太极拳,著有《结论》一篇,并引荐杨禄禅进京教拳。《结论》一文对太极拳释名及核心理法的阐释可谓入木三分,使人犹如醒醐灌顶,豁然开朗。辞官后主讲清晖书院十年,磁州书院三十年,成材甚众。当时,学界称其为“泰斗”。著《酌堂年谱》《萝图随记》《西守记事》《兰州记事》《长安春梦》《家居忆旧录》各一卷。同治戊辰(1868年)左文襄公督师畿辅。寄书招赞军帏,不就。清末,地方匪患骚扰,他为地方武备建设,城防管理,训练乡勇多有功绩。曾于同治四年(1865年)出资维修城墙西北隅外垣及南关阁门。

  武禹襄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二月,卒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三月。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廪贡生,候选训导。以子侄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早春二月生,晚春三月故,一生与太极拳结缘。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帝,目睹大清国由强转弱之过程,受挫科举,绝意仕途,志在太极,业绩辉煌,泽及天下。

  禹襄“博览书史,有文炳然”,“朱侍郎尊视学广平,能君文”(见《武禹襄墓表》)。炳,光明、显著。“文炳然”,文采卓著。他博览书史,文采不凡,侍郎朱尊视察时,对他的文章很欣赏。由此可见,禹襄知识丰富,文学修养厚实,如二兄一样,有科举为官之资本。但是,他为何科举受阻呢?武氏“性至孝,尚侠义,好武术”(见《永年县志》),”因祖坟被盗,愤争于庭,得罪地方官吏,累及科考”(见《永年太极拳志》),“时榜且发矣,竟铲君名,而易以他人之不逮君者。君既不幸见黜,复连试京兆。再荐再黜”(见《武禹襄墓表》),便绝意仕途。然而,武禹襄仍”以才干志行为当时大人所器。咸丰壬子(1852年),吕大夫贤基奉朝廷命督师扞发贼江右,肃书持币招军幕,以母老辞。至庚申(1860年)辛酉(1861年),捻匪窜畿南,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辞。不就”(见《武禹襄墓表》)。武氏科举不畅,显非才能不济,而是性格使然。他秉性耿直,一副侠义心肠,快人快语,“愤争于庭”,对簿公堂,据理力争,不善委蛇,显非做官之材。要知道中国封建君主制度特征之一是,从君王到小吏,“人”大于“法”,官凌驾于法律之上,什么律令条文,统统用来管理老百姓,对官没有什么约束力,形同虚设,最终由“人”,即“官”拍板定案。状元郎就是由中国最大的官——皇帝,来圈定的。像武禹襄这样不谙官场潜规则,让官老爷丢尽颜面的主儿,不被除名那才怪呢!此谓:顺者昌,逆者亡。但是,国难当头之时,文武兼得的武公终于还是得到至少三次高官的垂青。然而,他拒绝了。清代官场缺一个武氏无所谓,中华武林却因有了禹襄而别有洞天,太极拳文化因武公参与最终破茧而出。

  决绝官场。专事钻研武学的武禹襄,对流传于广府的红拳、二郎拳等诸拳种广泛涉猎、学习、研究、比证。文人习武,善于用脑筋“练”拳。多问、多想、多思,容易提高到理论层面。武氏不仅做到了,而且完成得相当出色,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有同郡杨禄禅学拳归里,示诸同好。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1852年,因公赴豫,绕道赵堡镇,访陈清平。与之研究拳术月余,始得精妙。返里后,精益求精。”(见《永年太极拳志》)与杨禄禅密切交流、比较、验证、再创造。二公一擅文,一善武;一重理论,一善实践。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了研创“绵拳”(太极拳)的历史使命。武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师前贤心法,不泥古人步迹,从理论到实践一帜卓树。其后继者亦多文人,专事研究,从而使传承数代之太极拳相对保留了初创时期特色,形成“拳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吴文翰语)的风格。后人称作“武式太极拳”,尊武禹襄为创始人。

  “武禹襄不求闻达。一生孜孜以求,研拳不辍,直至临终犹为侍疾者谈拳论技,娓娓不倦。他重实践,勤钻研,多发悟,总结写出《四字密诀》《身法》《打手要言》等经典拳论。所创拳派一帜卓树。自成一家,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最为完整的太极拳学派。然其不以教拳为业,传人仅有二甥:李亦畲、李启轩。亦畲技艺最精。”(见《永年太极拳志》)

  简而言之,武禹襄包括其两兄为太极拳发展奉献出较为系统、完备的实践理论体系,膏馥了众多太极拳家,为日后更多文人学者研究探讨太极拳艺开创了先河,其丰功伟绩,彪炳史册。但是,武禹襄如此伟大的太极拳先哲——太极拳的创始者之一、太极拳理论体系奠基人、太极拳文化的先驱,学术界对他的认知却十分肤浅,对他的学术思想研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盲区。为了帮助、启发人们对武公的深入了解,吴文翰老师提出了“武禹襄武学思想”这一概念。2009年10月,第三届全国武式太极拳高峰论坛便围绕这一主题思想进行了首次大讨论,并出版一册内部刊物《武禹襄武学思想研讨论文集》,以期有更多的太极拳传人参与其中,还原出一位真实而伟大的武公禹襄。

  李亦畲,名经纶,字亦畲,清直隶广平府城西大街(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西街)人。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秀才,精拳道医术。自咸丰癸丑(1853年,时年22岁),追随舅父武禹襄学拳,精研数十载,终成一代宗师。晚年(1882年)整理写成三本太极拳谱。一本自存,习称“自藏本”。该本于李公逝世后,由次子逊之(1882~1944年)保存,逊之传弟子姚继祖(1917~1998年),继祖晚年转交亦畲曾孙旭藩(父名池荫,祖逊之)。旭藩视其胜过生命。不肯轻易示人,至今罕有睹其全貌者。一本交胞弟启轩(1835~1899年),习称“启轩本”。该本传其子宝琛,宝琛传子福荫(1892~1943年)。福荫于1929年始,依据此谱编排油印、石印,取名《李氏太极拳谱》,分赠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即此,《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李亦畲拳论始传于外,逐渐广为人知。然而,不幸的是“启轩本”于多次印刷过程中。出现破损、丢页,最终散失殆尽,甚为可惜!一本交门人郝和(字为真,1849~1920年)。习称“郝和本”。“郝和本”于为真公逝世后,传子月如(1877~1935年),月如传子少如(1908~1983年),现由少如弟子上海人王慕吟保管。

  三本拳谱,史学界将其合称为“老三本”。“老三本”编著内容基本相同,现以“郝和本”为例,篇目依次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架》《身法》《刀法》《枪法》《十三势》《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打手撒放》《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再加上“自藏本”两篇《四字不传密诀》和《打手法》,共计十六篇。“老三本”诸论,不仅有拳名探索、拳架套路、器械练习法,而且还有身法要点、打手要言、行工要领、练习法则等,功法艺理兼备,形成较为完备的一套体系。它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三本”不仅是迄今为止出现的最早的太极拳谱,而且是太极拳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太极拳诞生并成熟的最鲜明标志,洽太极拳者奉为圭臬。因此。笔者将武禹襄、李亦畲等诸论称为“武李学说”——太极拳的立论基石。什么是太极拳?武李学说就是标准,就是方向。照此修炼,就是太极拳。当然,前辈先贤的经典拳论产生于清代,作者文学修养高,记述言简意赅,结论性概念多,甚至有些晦涩难懂。后人如无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再无明师言传身教,往往产生歧义,而偏离太极拳修炼轨道。这就是当代有许多人练习的所谓太极拳五花八门、不伦不类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并非所有慢悠悠的运动,都可称作太极拳。腆胸凸臀。前俯后仰自非太极拳所为;形同木偶,状如皮影更有悖于拳理。无论何家何派,师承何人,只要是太极拳,就应该遵循“老三本”提供的艺理法则。因为,离开拳论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不应称之为“太极拳”。其后,各派太极拳理论无不以武李学说为基础进行阐释、拓展、延伸、发挥。后来出现的一些所谓“古谱”,实为“老三本”的翻版、模仿或再创编。

  第二、“太极拳”一名典出于此。《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也首见此谱。从“老三本”中可以看出太极拳名称的演变过程。始名“长拳”、“十三势”等,后称“太极拳”。“老三本”第一部分拳论以“十三势”冠名,如《十三势架》《十三势》《十三势行工歌诀》等,亦即武禹襄研拳初期尚未有“太极拳”之名。第二部分拳论题“太极拳”名,可知,“太极拳”名称是在李亦畲时代产生并逐渐统一。

  第三,“老三本”规范了太极拳身法,制定了一系列行功法则,如走架必须体现“无过不及”“柔和舒缓”“连绵不断”等特点。一举动“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断续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武禹襄语)等,成为界定太极拳的准绳。

  第四,武禹襄、李亦畲学识渊博,德才兼备,却淡泊名利。唯以研究武学为事。这在“重文轻武”、“文武不同道”的封建时代,不为人所尊崇,然而,今天看来,无疑难能可贵。武、李先贤开文人研习太极拳之先河,昭示着太极拳文化之伊始。作为开拓者,武禹襄其功甚伟。武李学说将拳术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使习拳与做人和谐统一。“立身中正安舒”“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武禹襄语)等,无不浸润着儒学倡导的“中庸”思想,体现出研习者对和谐圆融境界的追求。

  第五,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走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太极拳也不例外。“老三本”的出现,武李学说的诞生,表明太极拳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太极拳走向成熟的最鲜明标志。作为奠基人,首推武禹襄,次为李亦畲。其后,诸家拳派、诸家讲论无不受武李学说启迪、影响。

  如果说中华武林存在秘笈宝典的话,“老三本”应当之无愧。希望当代所有太极拳传承者摒弃偏见与固执,品味“老三本”,研究武李学说,一定会大有裨益。

看了“论太极拳理论的基础”文章的人还看了:

1.简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2.《易》是太极拳方达论的理论基础

3.太极拳理论三篇

4.太极拳理论十篇

5.太极拳理论研究

6.太极拳理的基本要点

7.修炼基本功,体悟太极之理

8.论太极拳之技击

9.传统太极拳基本功

10.太极拳的理论思想

557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