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偏沉则随”之辩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偏沉则随”不是“双重则滞”的反义,不是轻灵圆活之意,而是,超出方圆失中的表现。虽然“偏重”在太极拳行拳和技击中没有“双重”那么重要,但它毕竟属于弊病。“偏沉”与“双重”同属太极拳行拳中的弊病,而且是必须避免的弊病,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地认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偏沉则随”之辩。

  “偏沉则随”之辩

  《太极拳古典拳论集注》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偏沉则随”一语,有多家注释,但均无择择王宗岳先生之本义。其注释大致如下:其一注云:“敌用力,我松劲,敌虽力大,而我可走化,是为‘偏沉则随’。”其二注云:“无论来力多么重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粘着处处放松,走化不受力,叫‘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无处用。”其三注云:“两处之力平均,若松一处,是为偏沉。”其四注云:“以支身着力于一足,故曰‘偏沉’,以身体各部可任意而动,故曰随也。”等等。我认为,上述对“偏沉则随”的注 释未免牵强附会,因而,不敢苟同,兹提出看法如下,愿与方家共同探讨之。

  “偏沉则随”之辩一、上述诸家对“偏沉则随”的解释之所以出现种种不当,究其原因,是对《太极拳论》的作者王宗岳本人重视、理解不够,对“偏”字和“随”字望文生义,随意解释而造成的。

  1、“偏”字上面出了偏。“偏”字解释为:“歪,不正,不在中间。引申为:‘不全面,偏向,偏差’等。”,是贬义。在“偏沉则随”时,如果把“偏”字解释为“单方”或者“一侧”,“偏”就失去贬义,成为中性,于是“偏”和“双”便可以成为反意词,于是,也就很容易把“偏沉”当作“双重”的反意词。“双重”是大家公认的、力求避免的弊病,它的反义,当然就是正确的了,因而,导致了人们对“偏沉”不加思索,一再主观、随意地描述、推演,其结果,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于是,类似上述诸家种种不正确的注释,不断出现。


“偏沉则随”之辩

  2、“随”字的错误理解。汉字中一字多义是经常出现的,“随”字的解释不仅有“跟从,沿着,顺从,顺便”的意思,还有“听任、任凭、放任”的意思。《辞海》《辞源》中对“随”字还有一条不被人们注意,容易被忽视的解释:足趾。这一解释《辞海》引了《易•艮》:“艮其排,不拯其随。”孔颖达疏:“腓动,则足随之,故谓足为随。”《辞源》也引了同样的解释:“易艮:止其腓,不拯其随。”意思是不让小腿动,脚就举不起来。所以“随”字又解释为“足趾”,脚。据此,“随”字应该是兼有“放任”和“足耻”两种含义。这样“偏沉则随”的“随”字,应是“放任,其足之意”,与“上下相随”的“随”字不能作同样解释。当然,由于汉语的发展进化,有些字、词的用法已经产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人们是不会把“随”字解释为“足趾”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太极拳论》是三百多年前的古文。

  3、轻视了王宗岳先生。自古统治阶级重文轻武,武术只在民间广泛流传,官方典籍很少记载。由于“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以文取士,武将不受重视,这就造成了文人习武者少的事实;另一方面,古人识字者少,习武之人识字者更少。所以,武术,便难免于粗俗的偏见,武术家也不免蒙上鲁莽武夫的影子。王宗岳酷爱武术精通太极拳法、阴符枪法和剑法。他的《太极拳论》在历代所有太极拳经典著作中,评价最高,成为后世太极拳家共同遵循的理论依据。人们只知道王宗岳是武术家、武学大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王宗岳曾寄寓河南洛阳和开封一带,以教书为生”,不知道王宗岳是一位“文化人”,更不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家,自然也就不会注意《太极拳论》的文学造诣和色彩。

  王宗岳不但拳理造诣深遂,阐述准确,而且文章精微绝妙,富有文采。《太极拳论》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一段,可以说是王宗岳先生对太极拳非常精彩、充满感情的论述。《太极拳论》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与“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骈文”形式。四句中,前两句说的是练功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对的,是褒义;后两句说的是练功中应该摒弃的弊病,是错的,是贬义。如果四句中,三句说对的方面,一句说错的方面,那样就与“骈文”的行文方式不符了。一个三百多年前有造诣、字斟句酌的文学家,能在文字上犯那样肤浅的、常识性的错误吗?能把“偏沉则随”之“随”按着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用在太极拳理论著述里吗?

  4.忘记了《杨氏老谱》。《清代杨氏传钞老谱》(以下称《杨氏老谱》)是《太极拳论》、《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之后,一部比较全面地阐发太极拳理、拳法的系统教材。《杨氏老谱》结合实际总结了太极拳法的应用,对懂劲、打手、行拳中容易出现的各个方面的各种问题,都做了比较全面论述,得到后世太极拳家公认。《杨氏老谱》第三章《太极正功解•太极轻重沉浮解》中写得清楚:“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著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后面又详细论述:“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明确指出:“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著落,必失方圆。”因而“偏轻偏重,偏浮偏沉”为病,早有定论。在太极拳行拳中,所有的“偏”,皆以“病”来对待,这一点《杨氏老谱》说得很明确。但是,有好多人,甚至杨式太极拳的传人在“偏沉则随”这个问题上也糊涂,岂不是忘记了《杨氏老谱》。

  综上所述,我认为“偏沉则随”是在行拳中“放任其足”,致使其“偏无着落”,“失其方圆”,即在太极拳行拳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或没有注意行拳规则出现“失中”的偏差,而且不能清醒、主动、及时地纠正,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中定”。“偏沉则随”是太极拳运动中产生的错误现象。

  “偏沉则随”之辩二、“偏沉”和“双重”是太极拳行拳中紧密相连的两种弊病。由于“偏沉”造成身体“失中”就不得不用腰腿调整,在这个过程也会有“双重”的产生。“偏沉则随”之辨,还需结合“双重”叙述。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可见“双重之病”危害之大。其根源则是虚实分辨不清。“双重”有单方与双方之分,有两手与两脚之分。现在讨论的“偏沉”主要是涉及两脚之“双重”。两脚虚实不清楚,同时用力着地,使身体的重量分支于两只脚上,即为“双重”。当然,这不包括在行拳时,肢体转换过程中,有一只脚,三分力,另一只脚七分力,或一只脚四分力,另一只脚六分力的现象,更不能把单鞭或者预备式、起式、收式的两脚之力平均作为“双重”。所谓两脚“双重”是指两脚该虚的没虚到位,该实的没实到位,虚实分不清楚的错误动作。反之,两脚虽然同时“用力”,但全身重量却集中在一只脚实脚上,另一只脚虚脚(趁脚)的力(其实是“不着力”)与躯干的力相平衡,适合于力的支点定则,便不是“双重”。然而,有的太极拳习练者为避免“双重”却误入了“偏沉”,其结果是顾此失彼。

  有人为了避免“双重”,往往错误地导致虚脚全然无力。他们不知道虚脚所用的力,是用在空处,而且是不着实的,是趁劲(如称杆之上的秤砣),不知道虚脚所“用的力”,要合于力学上的作用力点和反作用力点相平衡的道理。如果,在太极拳行拳时,脚步偏离正确的步法要求,或者虚脚完全“无力”地置于地上,则身体必然散乱,重心必然偏斜,其结果就是“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如果不懂得“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并且保持精神贯注,高度灵活,体察精微,就必然在“双重”和“偏沉”之间徘徊。至于,手上的“偏沉”只要懂得了“外三合”,是不会犯那类低级错误的。

  “偏沉则随”之辩三、“偏沉则随”是太极拳运动中的理论问题。那么,在太极拳运动中如何避免“偏沉则随”这种错误,就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上予以回答的问题。

  如上所述,“偏沉”为病,“偏沉则随”是错误现象,是“偏无着落”“失其方圆”。所以,就要知道何为“方圆”,如何避免“失其方圆”。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方圆者, 规矩也。所谓“偏沉”为病,“偏无着落”,“失其方圆”,是太极拳行拳时,没有遵循太极拳行拳规则,没“规矩”行拳;是失去了“规矩”,出现偏差;是虚实不清,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中定”才出现的弊病。那么如何克服“偏沉则随”这样的弊病呢?解决的办法是“中规中矩”,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是“掤捋挤按须认真”,是李亦畲所说:“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

  为了解决“偏沉则随”一类弊病,再来借鉴一下向恺然先生的论述:“余曰:‘十三势以中定为主,掤捋挤按十二势为辅。有中定,然后有一切,一切势皆不离乎中定,然后足以言应付……吾人应知无中定,安有开合?譬之户牖,开合在枢。枢若动摇,云何开合?不开不合,虚实焉求?是可知无中定之虚实,非虚实也。无中定之触觉,犹瞽之视,跛之履。触如不触,觉如不觉也。经曰:‘中正安舒。’安舒云者,定之谓也!客曰:‘求中定有道乎?’余曰:‘子但知虚实无定时,无定位,以意为变化,而不知每一虚实,皆先有中定,而后有变化;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盖法无定位,而一切法皆从中定中出。则圣人复起,不易吾言也!法遍周身,中定亦遍周身。’”

  如果说,前人的理论过于概括、含蓄,还不能理解其中道理,那么,请看当今著名武术家、吴式太极拳名家、梁式八卦掌名家张全亮先生的一段论述:“在行拳过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的立身或平移运动时,头顶百会穴与负重之脚的涌泉穴、鼻尖与负重之脚的大趾、尾骶骨与负重之脚的足跟都要上下垂直相对……在行拳过程中,时时式式都要做到有清醒的关节运动意思。要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部装有万向轮的机器,圆转自如,无微不利,全身上下内外无缺陷、无凸凹、无断续、无滞点,举手投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要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的外三合……”我以为,如果能达到上述要求,应该说“中定”和“虚实”已经解决了,“双重”、“偏沉”之病自然也就解决了。

55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