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静态下的劲力训练

静态下的劲力训练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静态下的劲力训练

  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劲力仍是太极拳的核心。正确的身型是滋生劲力、整合劲力、发放劲力的关键。各部分劲力的和谐统一是太极拳身型种种规矩的基本原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静态下的劲力训练。

  静态下的劲力训练

  在生理解剖学中,我们知道人体的运动跟骨骼和肌肉有密切的关系,由肌肉收缩骨骼传动,通过关节而产生力。也就是说,骨骼是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是动力,离开这三要素,一切皆为空谈。所以说,寻求拳术的劲力,要以此为研究目标。训练静态中关节的定位,以下用图分解剖析这一结构模式,让朋友们直观地了解。所谓关节定位,就是人体八大关节在三维空间中相对固定,由于关节的定位,必带动所附着的肌肉拉抻和骨骼挺拔,在静态中保持这一模式锻炼,从而是改变人的后天生理状态,恢复先天的本能。仿四肢履地的训练也是十分艰苦的,开始训练时间可以从10分钟为起点,每周加5分钟。当能坚持1小时,结构模式不走样,不变形,抬手即能感觉到肌肉含劲的状态,始为得法,再深入寻求刚柔共济、阴阳切换则水到渠成。此结构模式在实战中威力是惊人的。指、掌、臂摇旋中将发出强大的劲力,并且本身的结构模式亦是发力的状态。而自己仅感觉到肌肉拉抻、骨骼挺拔旋转而已。

  人体的运动由寰枕、脊骨、肩、肘、腕、髋、膝、踝八大关节组成。八大关节三维空间中静态相对定位、拉抻各自所附连的韧带、肌肉。脊骨由于后天劳作形成S形曲线,由颈曲、胸曲、腰曲、骶曲组成。而中华武术的原理就是通过特定的方法调整脊骨,使之恢复先天状态,即所谓拔骨。调整方法:向内曲的脊骨反相挺出(胸曲、骶曲)并且颈曲上拔,骶曲正直下沉。通过以上方法,会发现脊骨近似呈一条直线,请保持这种状态一直到训练结束。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将胸曲向后凸出,会有事半功倍的奇效。另外,寰枕关节(俗称后脖子)要配合颈曲的上拔同骶骨下沉,能有效锻炼脊骨的弹性,日后结合脊骨的伸缩、内转惊抖起梢节,能轻易地把进攻的对手重心挑、撞起,配合步法就能轻松的把他击出。

  结构的外层肌肉在关节定位下均呈拉抻状,而内层肌肉相对放松,形成一种刚柔互济的阴阳对立状态。要点:训练中,两肩坠沉、横膈膜放松,呼吸匀,深、长,保持到训练结束。结构三维空间位置:两脚同肩宽,双手抱球状,胸部定位,相隔一拳的距离,十指撑开。按照图l方法先调整脊骨保持状态定位,上肢以肘为点定位,夹角950左右,下肢以膝为点定位,夹角1300左右。总的训练方法就是,全身的骨骼拉开,各上肢大骨,下肢大骨以及脊骨轴向外拉。上肢骨:肘拉肩,腕拉肘,手指拉腕,下肢骨:膝拉髋,踝拉膝,足趾拉踝。要点:定位位置角度不变状态下拉抻,否则会失去训练意义。

  侧方观察脊骨同下肢骨似-Z形态,训练中固定这一状态,1.2.3.三个角用力,那下肢骨同脊骨拉抻比较容易掌握,即顶尖见力。在拉抻时,配合大腿根内转,两膝内合,但膝之间仿佛有弹簧状合不拢,脚尖犹犁地之意,效果是刚中含柔,弹性灵活,一触即发。

  上肢骨是以肘尖见力,松肩且外撑(肩由锁骨、肩胛骨构成,松肩外撑就是下降锁骨和拓展肩胛骨)似抱一棵大树,但树太粗,硬抱;手指要撑绷,环形拉抻。要点:抱树意念只是方法,切莫追求。胸、上臂、小臂、腕内侧手指均要抱,但肌肉要放松,结构模式是拉抻外侧肌肉,而非内侧,否则会失去阴阳切换之妙能。

  侧面训练同正面方法一致,只是改变身体方向。位置定位:身体侧转45°,前后脚距离一脚半,前脚跟略起,脚尖犹如犁插进地下,后脚全脚着地。注意:以上拉抻训练要落实到各个相关位置,并非搞放松的“意念战”,掌握方法一般二周即有明显的劲力感觉,浑身各部筋膜、柔韧均有变化,灵活异常,本能防护速度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要点:两膝尖力点要强,否则下肢同身体的连通会断劲。

  此二式为侧面训练的深入,脚距三脚长,其方法同上。图7前脚尖方向外转,进一步拉长下肢的肌肉,身体略呈弓状,加大脊骨后凸,使之更有弹性,增强骨骼的抗压性能。此结构模式训练方法对拳击和散打爱好者有较大帮助,能提高反应速度、耐力、柔韧和爆发的劲力,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控制上肢、下肢肌肉松紧,多体会阴阳切换的变化,效果要比打沙袋、跑步、跳绳强得多。结构模式的训练首先要定时、定量,养成习惯,有意练功,无意出功,无形无意中,劲力才增长迅速,只追求劲力去训练,效果反而不会如意。

52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