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四两拨千斤"的实战应用

"四两拨千斤"的实战应用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四两拨千斤"的实战应用

  “当一名大力士与一位武术家比试,会有什么结果?”答案毫无悬念,比力气大力士胜,进行搏击,当然武术家赢。这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双方都是习武者,就要看谁的功夫好,技法娴熟,用的巧妙,显然并非靠力气大小决定输赢。实战中是否存在“四两拨千斤”,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四两拨千斤"的实战应用.

  "四两拨千斤"的实战应用

  "四两拨千斤"的实战应用一、古谱为据

  古拳谱《打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黏连随不丢顶。”文中的“四两拨千斤”形容以智取胜,以小博大的代名词大家认可。但作为武术实战中能够实际应用,却遭到不少武术名家的质疑,他们认为:“只有千斤以上的力量才能与对方抗衡,适时四两拨千斤,如果没有千斤以上的本力,只用四两力去拨动千斤是不可能的。”还有人补充“比如小孩练武术很熟练了,若与大人比试,大人即使不会武术,凭力气就可以制服小孩。这是“一力降十会易,以巧破千斤难。”实际上,小孩习武,筋骨嫩,外形动作容易做到位,对于拳的内在精义还不能理解。一旦,成熟了,能胜任与力大于己者较量。至于这些判断在其所定义的条件下无可争议。物理实验证明力学定律,在水平桌面上,两组砝码用绳连接,在桌子两侧下坠,形成二力相抗,重量大的将重量小的拉动。同理,二力相向对顶,力大者推动力小方,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古谱常常把推手也称为打手,综合《打手歌》全文的含义,古文非常准确表明当对方用巨大的力量打来,我只需用很小的力即可拨动他。对照实战我认为此论并非虚构,只要合乎文中要求,完全客观可行。应该留意的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后面的文字,又做了补充,“引进落空合即出,沾黏连随不丢顶。” 看谱要联系全文,否则,会产生断章取义的错觉,给人们造成误解,认为没有任何前提条件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全文才是“打手”完整的写真;它形象地描述了“四两拨千斤”具体过程,“我们继续诠释《打手歌》的内容,根据文首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六句话的含意是,当人们掌握了太极的功夫,认真地用掤、捋、挤、按的劲法和“沾、黏、连、随”的方式,在推手中,通过与彼在接触中感觉对方力的情况,自己身体能上下协调配合,根据他力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劲,当彼力进来不顶劲又不脱开,如此“黏”着对方同步进退。由于,双方接触部位没有空隙,他力就发不出来。无法脱手,就不能出击。我保持在这种状态与他周旋,他对我无能为力。任凭对方用巨大的力进犯,我顺其势,将他引进,运用太极劲法,我用微小的劲即可拨动他侵来的巨大的力,导致他推空,使身体失去平衡时,我再由化变发,当发出的劲与彼失重欲跌的方向一致,(俗称“打合了”),即可把他放出。

  为了确定“四两拨千斤”原意的准确无误,我们还可以从古文的修辞和语法入手,进行判断,古文经常省略标点符号,在《打手歌》中的“掤捋挤按”已证明每字后面没有顿号。以此推理,文中“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牵动”后面应该是顿号,与“四两拨千斤”为并列句,文中“牵动”和“拨”是针对“彼打来的巨力”而言的,可理解为,我用太极劲法导引及拨动他打来的力。前人之所以如此“泼墨”,此乃大写意之妙。可想而知,古文精炼,寓意深刻,既给你留出体悟经验的空间,又达到疏而不漏;巧妙地勾画出“四两拨千斤”的轮廓。古代著书论道者绝非等闲之辈,堪称文豪式的武术家,深谙拳理,言简意赅,写出如此奇文。古拳谱是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完成的。撰写后又经历了很多代武术家体验、认可,才流传至今,因此,经典古拳谱很少出现笔误。只是,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产生分歧。不少现代人竭心尽虑用文字表达拳义,文字繁冗,往往言不及义。另外,千虑必有一失,难免发生笔误,造成误导,此种文章不会流传后世。何况习武、练功绝非只靠看拳经和个人理解能得到的,武术需要言传身教和心领意会,经过不断实践,练到不同程度才能有不同领悟,到了融会贯通之时,能随心所欲地应对来力才为“懂劲”。

  此拳论阐明,对方用巨力打来,不但无奈于我,还被我左右。这绝非“天方夜谭”。我运用太极的劲法进行实战的确有同感和如此体验,下面具体剖析“四两拨千斤”的可行性。

  "四两拨千斤"的实战应用二、“四两拨千斤”必须具备的条件

  首先,如何接待对方打来的巨力是“四两拨千斤”的前提,将此力引进向我身前又打不着我的方法是关键,这些都需要太极整劲运行为后盾。

  1、太极劲的运行方式

  太极拳将每一动作都融在全身整体运行中,每个招式都依靠身体整体运作中的内劲的变化来实现,各种动作仅仅是内劲变化的外在体现。因此,按照外形动作模仿太极拳,无论多么逼真和完美,适合表演比赛,在太极运动中起到推广效应。但表演无济于实战,空有其形,没有内涵,相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花费了大量时间练肢体动作,不找内劲,欲求太极真功,岂不是舍本求末吗?

  可见,太极拳技击术应该从基本功练起。打基础和太极内养功是一脉相承的,不必把太极养身内功与实战完全割裂开来,虽然,练的目标不同,但出发点一致,要掌握二者区别之处,结合修炼内功既锻炼出健康的体魄又为太极实战打牢基础。故此,练太极拳可按太极养生功的要求练起, 从对身形要领及运行方式入手。

  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打拳的训练,使身体能够做到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松腰、坐胯、裹臀、屈膝、圆裆、脚趾抓地,同时,气沉丹田,身体上下对拉拔长。练出身、腿的松柔劲,将身体调整得中正安舒。在此身架两侧相对称的肩、肘要沉、坠把虚展的双腋合拢,如同天平的对称平衡。在此基础上,再掌握太极的内气的运行方法。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在腰的统带全身螺旋转动,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整体,内气随各个部位运行,依次节节贯穿,形成整劲运转。

  假设把人体的腰脊当作一个竖立的门轴,身两侧为门扇,如果采取“拨浪鼓”方式的左右动摆动,由于,双脚站定,人的双腿不能像齿轮一样转动,当身体转到一侧时,就会被“自锁”,无法连续转动。只得再转身回摆,这样,身体在转动中就会出现停顿,导致僵滞现象发生。而太极拳则通过全身螺旋转动,当身体的转到一侧时,运用旋腰转胯传导至双腿产生互相反向旋转,通过虚实变化将其中支撑重心的腿经脚碾转于地面再螺旋上返,促动身体回转沿着“∞”形轨迹移向另一侧;如此往复折叠,使身体在双脚为界的范围内、连绵不断循环运行。运行中,这种双腿对开运转使螺旋裹拢的身体同时含有向外撑展劲,使身体抱撑八面,达到调正身形,加强的稳定的作用。

  双腿的运转又促进“旋腰转脊”经身带动双臂缠转,当身体向右转时,形成右掌向内旋,左掌则外旋。松活的各关节配合全身运转成周身一家,如同合成为万象轴。这样,在推手时,既能保持身体中正、不偏不倚又可任意调整臂、腕等部位的角度与对方来力的接触,可起到改变外力对我身体的作用力的强度。

  综合以上内容,进行分析,太极拳在以双脚为底盘的范围内,全身整劲连绵运行,适合防化,不宜主动进攻。当对方打来,先求化解,待得机取势后再进行还击,这样做,即使没有奏效,仍回旋有余地。因为,只要用劲发放对方,身体就会变为定式,使太极整劲运行中断,如果,对方被我打击后,此刻仍具备攻击能力,在我未及恢复整体运化之前,易击中我暴露出来的危险部位。因此,太极拳是在化解了对方的来力,在我顺彼背时才实施发放。

  只有,允许让对方打进来,其身臂才能陷入我太极整体劲的运行中,我身臂的螺旋劲如千斤顶通过接触部位,在对方推进中,徐徐将彼身擎起而拔起足根,谓之 “沾”。双方肢体接触相“连”,纠缠到一起如同“黏”,我“随”之而动,使彼无法摆脱,造成对他软约束。另外,我通过这种“沾、连、黏、随”的方式,在与彼肢体接触中感知他力的变化,行话称为“听力”,便于随机应变。由于,我的劲我如同依附其力上,我在他动作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因此,只要他一动,我的劲就能后发先至。

  经过长期盘架与推手练习,渐渐掌握了这些太极基本功,可做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时,方可牛刀小试。

  2、小巧之劲从容驾驭打来巨力

  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以势赢人。从双方对峙开始,我凝神静气,贯注对方,全身内气运转,含机待发,身形架势据彼动作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只要他一出手,我就能依其动向“有的放矢”,当对方朝我进攻,脚步下落时,我已做出准确判断,在他脚刚挨地,我已身随步进,迈到正确的步眼上,占据了有利的方位,此刻身顺劲整。当他站定出击,我已掐准时机格闪进身,迫使他着力点偏移。这种迎战不存在角力现象,我趁他打进来之机牵制其身臂。具体运作如下:

  当对方用右手向我面部打来,我以右臂从他右臂侧面切入,将来手挂向我右臂外,由于,我臂含松柔缠绵劲,能与他用力打来的刚实之臂相融。前方,我用腕部掤接来臂,以不脱离为度。后方,在全身内劲贯穿下,使臂膀至身体各部,具有柔韧的弹性劲并松活自如,我随伸就屈,将对方来手导向有利于我的位置。这种劲还有缓冲作用,保证了身体的稳定。

  当他用巨力打来,我接其臂侧面,将我的劲作用到他力的侧面。运动力学称有方向的力为“矢向力”。力学公式表明:正压力乘以cosα 等于矢向力;1000斤× cos90°=0(查三角函数表cos90 =0)。这表明,当他发出的千斤力向前时,其力侧面横向90°没有丝毫作用力,此时,我在其力侧面施加很小的横劲就可以撼动他的巨力。但是,不可忽略,运动中的二力刮蹭,会产生摩檫力。(按一般物体摩檫系数为0.15计算),1000斤×0.15=150斤,因此,在实际运动中,接触如此大的摩檫力的冲击,必须掌握好接力的角度及合理利用摩檫力,我才能在挨到他来力时,接重若轻,身体照常运行自如。根据横劲破竖力原理,我只要在他打来的巨力侧面变化劲的角度,可达到对他来力的制约,并通过这个接触部位导引他身臂的运行。

  这样,我依据他力的变化,利用太极螺旋劲不断调整双方接触部位角度,可恰到好处地只承受他巨力的部分摩檫力。同时,将我的劲渗透到他力臂的横向部位,这样,双方的力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使接触部位之间没有空隙,同步运行,他无法脱手出击,力也发不出来。我则以逸待劳借用他的来力推动我右臂。如此这般,“黏”着他打来的右臂“牵引”进我的门户,依照我的太极运行体系运动。太极拳用这种方法化解了他巨力的进犯,实现了小力牵制大力。

  太极拳运动在被动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不但身体避免受到打来的巨力威胁,还利用其力为我所用,控制他的动向。

  3、“四两拨千斤”的过程

  文字很难把太极无形的意、气、劲的运行完全表达出来。为了清晰地呈现“四两拨千斤”的过程,我借助机械传动链的模式牵强地示意,虽然,机器与人体有本质区别,不能替代人体复杂的运动,但是,用它固定运转模式的形象比喻,可一目了然。不妥之处,我再以二者互补的方式进行说明。

  以机械传导方式进行类比。当他巨力打来被我引进后,我的右前臂与他的右腕侧相搭,我掤住此着力部位,在彼臂向我推进中的磨檫力作用下,我右前臂随着来力内旋,大臂膀随着撑转,带动彼身向我身右侧进,而碾动其臂的反作用力又促我身体向右前转,形成二人身体相向移动。此时,随身而动的左腿相当主动齿轮向左转动与其啮合的被动齿轮为右腿向右转,相当于左腿向左转螺旋经过胯的传导促进右腿向右螺旋,双腿在互反向对撑转中推动身体沿“∽” 轨迹向右前移,造成我身体在与彼对称向迎,劲、力相当,达到了运动中的平衡。

  为什么他巨力推来,非但没有逼退我,反而促我婉转进身,使得双方力相向而进,但不对顶呢?这缘于他力推动的是我的臂,没能直接推到我身上。我运用的太极劲法,使臂与身既为有机的整体又不固定一体。当与对方巨力相遇时,只能平行交错至檫边而过,不会出现对顶状况。这类似“曲柄连杆机构”装置,由肩膀、右臂和其他部位组合。其中,推动连杆的滑块为铰链连接的方式,在推手中被双方臂腕滚动接触替代;相当以他的右臂为动力的螺杆齿轮与我的前臂腕如同斜齿轮相啮合,随着他右臂的推进,我只需掤住前臂,贴着他来臂的侧面借他的推力内旋,这相当于连杆的右臂被来力催动膀转身移。这种“旋腕转膀”运动的力传导到我身上,经过意识反应与自身运转形成互动;我据对方的来力,协调自身劲的运行状况,分轻、重、缓、急沿着太极“∞”形轨迹运行。这样,保证了我的身劲和对方的来力不对抗,并在运行中调整了自己与彼的相对位置,从表象来看,似乎我在控制他的运动。机器的传动比精确,运行规范,而推手是复杂多变的。随时要根据实战情况变化运行路线、给劲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必要时脱手见分晓。

  这里需要强调,实战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方发出力的目的是推倒我,他的目标必然直逼中门,他右手推我右腕,左手按我右肘,推至我胸前,把我的右臂与身合严,当我感觉到他发力时,在下意识反应下,丹田气瞬间爆发,加速了转腰抖胯,此劲经右腿至脚碾地,再“旋踝转膝”,上返至“旋腰转脊”,使内劲上下贯穿、一气呵成,身体骤然“折叠”,二争劲对开,身向右后拧转,将他推力闪空。此刻,他推力的方向与我抖转的切线方向一致,二力相合,他必被放出。他推力越大,速度越快,产生惯性越大,一旦落空,身体就会前倾失重,此时,我顺势抹带,一触而就。

  眼看着,他把我身臂“欺严”,用力一推,我随之蓦然转身之间,他的巨力全被卸掉,化为乌有,还被我放出,似乎很蹊跷。其实,略加分析,即可点破谜津。作为“曲柄连杆机构”摇转的是肩膀,这肩轴与我脊梁为身的中心立轴之间有个偏心距,我身是间接受力,对方来力经此机构传导,不能直接作用到我身的中心立轴上。除非我紧张对抗使身体固成一体,只要他击实我身一处带动全身;或我身体全然松懈,彼一给力,全身“瘪”成一体,他的来力可直接贯向我身这个中心立轴。

  虽然,他在发力前,我右臂已被紧按到胸部,我用内劲不仅向前掤住被按部位,还撑住胸与脊梁之间偏心距,只要他用力推我的前面的身体,我前身粘住彼力不动,后面扭转腰脊这个中心轴。这中心立轴一边随他的推力转动,一边沿太极“∽”形路线偏转绕到他前侧。具体地讲,虽然,他“吃严”我身的前部,但无法限定我身后的空间,在双腿的运行劲促使身体“旋腰转脊”。因此,他无论如何推击,我动态移动的中心轴在转动中就会与彼推动的部位出现偏心距,使他推着我的过程中发生落差,突然推空,并且,我在他发力时,顺势加速折叠协助转身过渡中拨转他臂殃及其身,一起“送”向我身后方,轻易地完成了“四两拨千斤”。

  可见,太极的拨动对方,不是双脚站定,全身一体,身臂一起用力摆动去拨对方,只是彼推我转,相对运动,所以,不存在与对方拼力的问题。实质上“四两拨千斤”是“力从人借,劲从脊发”的具体体现。

  假如,他推空后没有跌出,极力“回正”,我还需要“补手”。折叠后,我身体的重心已沿(反∽)路线移到左侧,身体完成右转,面对他身右侧。他用力推我时,必出直力,身已成刚架,一旦被我化空,即使迅速回撤,但是,向前进的惯性,在突然回返时就会出现停顿,造成身体前、后晃动,带起足跟,此时,你我以左掌推击彼用力时出现的犟实右肩侧,为横力打竖力,彼无任何抵抗力,而且,由脚到肩在身体上属较高的部位,此处给劲,产生的力矩大,更省力,不费劲即可把他从侧面放出。

  尚若,他以试探方式推我,当感觉到要被引向我右侧,改变为向左推,目标仍不离我身的中心线。此时,我只需随彼力,身改为向左转,同时,伸左臂迎彼托我右肘的左掌,由下向上,用左掌在螺旋中挑开彼左腕并与其相搭。我右臂掌抽出,绕到他身左侧,托他左肘。同时右腿变为左旋,左腿变为右转。使全身逆原太极“∞”形轨迹方向运行。将彼臂带身引向我身左侧落空,其它方式依旧。这就进入了太极的顺其自然,左右逢源,顺势化发的境态。

  "四两拨千斤"的实战应用三、 “四两拨千斤” 的真实显现

  事实胜于雄辩,举一实例。2002年夏的一天傍晚,天气燥热,我背着太极剑到“新开河”对岸去习练,从桥上路过,桥上的便道三、五成群的人在纳凉,这时有位闲人发出话来,“我在小王庄练武,让我看看你的宝剑。”我转身一看,此人很壮实,并不认识,我觉得都是武术同好,就把剑递了过去,他伸出手来接过剑,毫不客气“刷刷”练了几下,还摆了个姿势造型,博得了围观人的赞叹,他更来了“精神”,把剑向我手里一递,用双臂交替向桥上碗口粗的路灯钢管磕去,震得十多米高的灯柱颤动、山响,嘴里还念念有词,“我都练了50来年了,别看我刚五十出头,是娃娃功。你还得好好练练。”我耳闻此言就伸出右手,说:“咱们试试,你动手吧,”此人楞了一下,说:“你行吗?”我再次讲,“你出手吧。”这时,不少人渐渐围拢过来观看,他看了大家一眼,双手猛的向我扑来,我用右臂一档,他一手按我右腕,一手托肘,用力一推,我就势一捋,豪不夸张地讲,只见他双脚腾空而起,我右臂已感觉不到他的体重,他已完全失控,身体前趴状,头向水泥桥栏撞去,说时迟、那时快,我下意识用右手拽住他右腕,同时右转身,在他身后,用左手圈住他左臂,就手别住他的后颈,定睛一看他的脸离桥边的石栏仅半尺许,有惊无险,我在他耳旁问,“还有吗?”他低声回答“我不行”。我把手松开,观众一片哗然,当双方站定,他和大家讲,“看这位师傅挺廋,咱还真弄不了他。”我在此申明,回忆轶事,绝非自我炫耀,我也曾在对练中跌过不少跤,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悟个中三昧。这里,我为了表明“四两拨千斤”的真相,联想到的较接近的实例,以便针对性地“解剖麻雀”,让有志者得到太极的真谛。

  当练就了太极内功,才能在训练中逐渐掌握内劲的运用方法。太极拳把千变万化的招式概括到八个劲法中,万法归宗,大道从简,各种手法都可用劲法发挥。可以认定,此文“四两拨千斤”的“拨”用的是“掤、捋”劲的综合运用。想将太极拳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要靠精湛技艺,更重要的是的精神境界。到了忘我的状态,太极功夫自然会运用得出神入化。

52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