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之见解
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之见解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 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之见解。
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之见解
先举一个例子吧。有一位熟人常年腹泻,久治不愈。偶识省立医院一位专家,看了他厚厚一叠病历以及病历上写的处方,说,药都是对的,下次服药前把药加一下温。此人遵嘱吃药一次见效。可见“服用前把药加温”是个关键的方法,由此可知,治病吃药,不仅药要对症,服药还得科学合理,这才是见效的前提。凡说明书上写的方法要求都是带有普遍性的,是科学提炼的结果,对一般病人无疑是正确的合理的。现在加温服用立马见效,说明有些病人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不能一律教条地按照常规的说明书。练太极拳得法与否和这个例子不是相通的吗?
常规的习练方法,每一篇太极拳“说明书”上都写了,而具体到每个服太极拳这味药的人,该不该加温,怎么加温,这些说明书上没有写的内容该如何做,那就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人而异了。这就与不能照背兵法条令去打仗、看着棋谱跟人下棋一样。很多人看过的太极拳习练文章虽然数以千计,但大多是相互抄来抄去的常规方法,如果缺少明师指点,其效果可想而知。
习练太极拳的方法正确与否因人而异,而方法的选取是根据不同目的来的,不同的方法效果不同。有的人因为太极拳中含有某些古代哲理,就提出要先学习古代哲学著作才能学好太极拳,这种见解显然有问题。哲学是可以用来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但它并不能代替某一门具体的学科,就像中医学中也包含哲理,先学好古代哲学著作并不等于学会中医;学太极拳也是这样,必须按照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而绝不是先学好《道德经》之类,这是由学习太极拳的目的决定的。
目前服用太极拳这味药的主要有三类:一类为健身治病,一类为竞赛表演,一类为防身技击。各类人目的不同,在习练方法和具体要求上就有所不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也要因人而异。凡是有明确目的,且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都应列入正确之列;凡是与预期目的相左,搞死都不见效的,哪怕把太极拳的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吹得天花乱坠,都不在得法之列。
为健身治病习练太极拳的队伍最雄壮,妇女居多,年龄偏大,故有“老太太拳”之美誉。他们大多没有武功基础,在拳架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等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只要身体健康了,病治好了,就是正确的、得法的。我的一位邻居年轻时腰部受工伤,退休后腰腿痛病发作,整天拄着棍子佝着腰,行走十分困难。后来跟人坚持练那种被某些名人看不起的24式太极拳,几个月下来,腿不痛了,腰挺直了,棍子也扔了。虽然有人说他打的不象太极拳,其实打得象不象,对于一个病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病治好,太极拳动作的正确与否,不是能否治病的主要配方。
那么,那种把身体练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隐藏在练坏身体背后的杀手,既不是太极拳动作的正确与否,也不是那些讲不完扯不清的方法要领与体会,而是没有采用或不知道合理的“加温”方法。
人体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性工程,概括起来说,起码一要注意饮食,营养要合理搭配;二要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加强锻炼身体;三要注意心理健康,与人和谐相处,宽容大度;四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事物和活动。
由以上几点引出的健身的方法不知有多少,太极拳只是体育健身的一种形式。笔者认为,之所以有“很多”人练太极拳练坏了身体,可能与劳逸无度的关系最大。有些太极拳家年轻时功夫很好,到了晚年却身体不佳。多因体力严重透支,补给不足造成阴阳失衡所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为实现“耄耋御众”的理想,不惜年老体衰,不顾疲劳,有求必应,长期奔波,无论春夏秋冬,下雨刮风,都按时到场。更为不利的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地方的教学都没有正规的训练堂馆。甚至连一些名家也像菜市场边上的地摊小贩,朝朝暮暮,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都在露天教拳。“避风如避箭”。天长日久受了风寒全然不觉。一旦引发疾病,便难以痊愈。
目前所见的太极拳的练法,其实是辛亥革命后由杨澄甫等人推行的文练法。这种练法实际上是在意念导引下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的一种气功。由于气功的调息讲究细长慢匀,所以动作上也就比较慢。假如是冬天,尤其在北方,没有气功基础的人不可能较快调动内气产生热量,手脚和身上都是凉的。加上在寒风侵袭下受冷,无疑雪上加霜。不仅不利于健身,反而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等方面疾病。
因此我们说,以健身治病为目的,那么只要能治好病,把身体练好,哪怕没有一个动作是规范的,都应算在正确之列;动作再准确,假如不会加温,同样可能致病。至于病好后想提高拳艺,那另有一套正确得法的标准。 为竞赛表演的太极拳,其正确与否的标准与为健身治病的不同。它不仅在动作上有严格的要求,还有时间、服装等限制以及其它的规定。为了赢得高分,在平时训练中一丝不苟,一个动作往往要千百次反复,直到精熟。这种为了获得名次或荣誉习练太极拳,可以说是职业的需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那么,为竞赛表演的太极拳是以什么为标准呢,这种标准是否都符合太极拳应有的要求呢?
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
评定运动员在竞赛中动作的标准,来自竞赛规则对运动员动作的认定。制定这些针对竞赛套路的竞赛规则,体现了有关人士对传统太极拳的提炼和某种特定的要求。这种提炼和要求既有符合太极拳框架结构的一面,又有不符合传统太极拳规律和要求的一面。因此,规则认定运动员动作正确与否,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太极拳的要求和标准,而是羼入了长拳、体操、技巧等其他运动项目的要求和标准,较多地重视动作的连贯和顺、轻灵舒缓、柔韧协调等形式上的审美要求,轻视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在技法上的攻防内涵和攻防动作的正确与准确,甚至把不正确的条令当作评分标准。例如太极拳中没有高腿动作,在分脚、蹬腿时膝关节都应该是弯曲的,不应该伸直。而在竞赛中却刻意要求将腿举咸朝天蹬,或高悬腿。这类形式虽然展示了运动员良好的韧带和控腿能力,但从太极拳技法特征的角度讲,是不足取的。而这种高强度高标准的训练,使运动员在赢得高分的同时也往往损伤了身体,以至许多“太极王子”、“太极皇后”们的腰腿、肌腱、韧带、关节等积劳成疾。
近年来,太极拳竞赛套路长拳化趋势日益严重。大量加入腾空、跳跃等高难动作,从表演欣赏的角度看,确实是进步。但是从拳法发展的角度看,只能算作退步。据我所知,即使是长拳在过去也没有侧空翻、旋子之类动作,基本上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才开始从京剧、杂技、技巧等运动项目中引进的。安徽省武术队是1959年左右开始要求运动员学习筋斗的。因此,我们只能说在竞赛中获得高分的只是裁判员目艮中按照规则评出的正确;假如用传统太极拳的眼光看,只有高佳敏等个别运动员好一些,合格的并不多。由于竞赛套路的影响力太大,以及对太极拳的基本要领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对传统套路的练法反而以为是错的。例如看了董英杰的录象竟然说他没有立身中正。这些问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