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要领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锻炼要领。
太极拳锻炼要领
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是道士,太极拳正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并非纯粹是守势的。老子重视欲取先予,“大国者下流”,强大者不是来势汹汹,而是积蓄力量,让对手所衰力竭,然后乘势而取。
“无极”它精奥、丰富、无形无状,却是太极拳永无穷尽的源泉,它象大海深不可测,它是太极拳的根,但永远也不显露锋芒,它以简驭繁,能解除理解上的纷乱。 专心守一,以达到返朴归真。它看起来什么都没有,说它没有它又存在。将双目之神光返观内视,时刻修炼,能这样长期不懈的坚持,才能够悟彻“无极”的真谛, 只有抓住这个关键的修炼方法,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不去相信别人华丽的言语表达。重要在于用心去感受他的真诚与善良。随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掉私欲杂念, 去掉错误理解。关键在于身心的清静、修炼朴素、自然、注重“无极”的内在质量、注重身心的自我修养,日积月累,自然有成。要努力提高分辩力、判断力,最终 得到练功的正确方法。
无极提出神与心这两个最完善的概念,但它们只是本质上的完美,而在外表看起来,却好像有些窝囊缺憾。但正是这欠缺之处,才是真正最完善的标志,它们的内涵才最臻圆满,而它们的作用才立竿见影,无穷无尽。
无极指出了几种方法慢、重、拙,它们也如神与心两个概念一样,都好似有点缺憾,最慢的显得有点蹩脚,最重的显得有点呆头呆脑,而最拙的却结结巴巴。可是这 些缺陷却并不妨碍发挥出色的本领,这只是本领到了最高境界时的一种表现而已。因为无极功法和太极功法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愈是接近,本领就愈大,便也愈是觉 得它的无穷。同时我们将也愈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仍须不断努力深入。并告诫自己并不完美,绝不可骄傲自满,这样的形象外表应显得谦下与不足,这就是反璞归 真。
无极是一种境界,修练至深自然可到无极的境界,修练者必须听老师的话,他们听到无极功法后,便会努力去学习,勤勤恳恳,自强不息的练习。这正是无极价值的 所在,真正明白精通无极之意的人却外似愚昧,浑然无迹,藏智敛慧。真正孜孜不倦以寻求无极光明道理的人,当他们走向无极深处时,却仿佛在后退。当他们明白 了无极之意后,却一派天然深灏,冲淡而平和与众多的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而真正理解无极的人,却看似浅薄无学,如同空空荡荡,虚有其表的懈怠的人。他们质朴 纯真的德行柔和而平淡,普普通通浅显而并不出色。直爽方正,并不处处显示他们的方正不屈,而是圆和平静没什么棱角。无极就是这样简单。越是简单的练功方 法,越倍加精奥,越难参悟得透,如能参悟得透,便会有极大收获。全身都可以松,唯独腹部坚实点不能松,全身都可以不要,唯独腹部坚实点不能不要。
太极拳锻炼要领
知人必先自知,不了解自己,也就无法了解对方。要用心去思悟细节,愈是细节处,愈容易捅破“窗户纸”,探得奥秘所在。细节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真功夫,是否 有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否有明察秋毫的方法,思悟细节要有不怕苦的恒心,有明白理论的悟性,有松的思想,有切实、全面、精细的认识,有听他人讲解的心,有看 出他人优点的眼睛,有对自身的身体的认识。要用灵活的悟,不要用死板的悟,要做拳的主人,不要做拳的奴仆。要靠修养,靠学习,靠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要 自觉自愿的练习和学习,要求知识于书本,问明白于朋友,用心练习于实践,不断提高学习,观察、理解的能力,使自己善于理解和抓住细节。时刻留心、学习、观 察、关注细节,认真把细节意识内化为自觉的自然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怎么练这些都是以基础功法为基础,把功法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人受益,太极 拳要为生活、工作服务,意义才大。
它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它幽深神秘无边无际。它存在细微而不易察觉的东西,尽如此真实,使得你不能不想念而正是根据它,我们才能认识太极拳,沉和重、轻与 浮有根本的差别,躁和动是安和静的根源,要有容纳万事万物的宽广胸怀,这样,人的心才会回复到儿童般纯洁无瑕的境地。
能够了解它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一定是聪明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一定是有力量的人。知道满足的人就会富有,不骄傲自大,不懈 追求,才是有志气的人。无极的原理摆放于心中,就象滔滔不绝的源泉,永不枯竭。全身向它归附却并不认为它是根,因为它不认为自己是根,所以才是真正的根。 看不见、想不到,它却是太极拳的精华。
简单就能清静,清静就能精进,探求奥秘,奥秘就是简单。简单、单纯就是“无极”,它在锻炼中的状态是“清静无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持守精 神,保住宁静,形体自然顺应。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是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就感受不到凝寂虚无的意境。耳的功用在于聆听,心的功用 要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动静、虚实、松柔交相融汇。要点在于内心的安静。凝聚虚无的意境,映现出柔弱,才能明白的应待事物。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始终保持儿童 般的天性,这就是自然。
“无极”的核心,始终是简单、纯朴、却又博广深大,包容精奥,腹部坚实点从这里产生,它是太极拳的根本,它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却得到了保全,它不 把收获看为私有,却得到最丰硕的果实。随遇而安,把它视为宝贵的生命,把一生交付于它,热爱它胜过自己,从前去迎接它看不见头,从后去追赶它看不见尾,了 解它的人,观察功法思想的细微渊深,胸藏它能处事豁达,能够了解它,也就很不错。
“无极”既有情义又有信用,既与世无争又可以传播和接受,可以得到却又无法见到,无极有自己的根源,它的根源在于心,务必相信它的存在。无极是太极拳中永 恒而唯一的基础和精髓之所在,它既模糊又清晰,既无形而又有意,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无极并不是一个可获得的实体,因此并非可以求于知识,而必须求于心 灵,在宁静中感悟,在满体松弛、精神内敛、腹部坚实点等中去参悟无极之所在。理解无极并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必须自己切实体悟。对不明白无极的朋友来 说,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都无济于事,必须由自身进行亲自实践,才会认识。
“无极”有如柔弱的水,水的本性是往下流,它从不违反自然规律从下往上走。它认定了目标后就一个劲往前奔,任何障碍也挡不住它,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就绕道 而行,大坝挡住了去路,它就将大坝灌满,然后从坝上向前流去。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水从来不互相嫉妒,互相倾轧,互相排挤,而是互相包容、互相团结、互相 激励,由小河流入大河,由大河投入大海。水能以其无所不能的包容,无论是空中的风雨,地上的露泉,无不滋润着大地,养育着生灵,却从不和万物争功,水在草 木丛中静静流动,它心性空虚而深沉清明,它从不望回报的爱心施予着我们,在它的平静中映出我们丝毫不差的影子,涛涛奔流代表着它的自然代谢,公正地洗去污 垢,它秉性柔弱,能方能圆,冬凝为冰夏化为水,应时而动,应时而止。由于水最为柔和恭顺人们可以随意指挥它、改变它。因此水却能贯穿金石,所以柔弱能胜刚 强。水没有人那么多小聪明,不会玩弄花招,人似智而实愚,水则似愚而实智,因为人喜欢违背自然而玩弄小聪明,水遵循本性而抛弃智巧。水教我们以清静,当浑 浊的流水在静止后便可以得到逐步澄清,我们的精神也当如此,通过宁静而达到满体松弛、精神内敛的清明境界,而精神越清明时使我们会发现对无极功法认知的奇 迹。
太极拳锻炼要领
"无极"包涵着太极拳功法一切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尊行科学的、正确的练功方法,才是真正的练习无极和太极功法,才不会误入歧途。它以仁慈为怀,不是要伤 人的而是要使别人信服。无极不是靠外界的恩赐,而是靠自己用意识的功能来实现,关键是在于使用它的人把功夫练到什么程度和锻炼是否得法。因此我们经常用无 极功法贯彻自己的身心,含虚默化、藏辉匿端、潜心于淡漠虚寂之中,来观察体悟无极运行的奥秘。
无极始终要清心寡欲,顺应自然,永远保持虚其心的纯净、实其腹的充盈,它使我们的意志谦让柔和。保持爱惜我们的精力,强壮我们的筋骨,并使我们益寿延年。 只要用无极功法练功,清静中体悟无极的运行,心中便会产生安宁美好的幸福。培养滋润我们一身的精神,关键在我们心中的腹部坚实点,我们必须用心修炼功法, 使它绵绵密密,柔细匀长,若存若无,宽和舒畅,使我们的精神、心志放松,心胸开阔,旷远幽深无所不容。达到这种胸怀自然正气凛然,神威自生,懂得坚强的道 理,却甘于安宁柔和,这样练出来的无极,就像地上千百条流水都注入宽阔的江河。永恒的无极常驻心中,陶冶身心,使之纯朴明净有如天真的婴儿柔软和顺。明白 世间种种事理,就像仰望晴空万里无云,韬光养晦,甘于自己品味,默默守护着阳光未到的漫漫长夜,才是我们理解和效法的表率。能为我们效法的无极功法,永恒 的修炼是进入无极功法回复到纯朴笃厚境界中的根本。我们根据这个过程归根返本,层层深入。心、神、意、形大合,则无极永远在生活中放射着它柔和明亮的光 辉,在这柔光背后,蕴含着无极、太极中所有的奥秘,只要我们接近它,依附它,便会发现它的作用为人类谋利造福。
太极拳重要在于心、神、意,它的总则就是无极。心得到这个无极就能清晰明亮;神得到这个无极就能安宁稳定;意得到这个无极就能灵验有效。心、神、意在淡泊 时,形才出现。有志之人听到无极后,立即勤奋地学习实践。也有一些人听到无极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另外一些人听到无极后则哈哈大笑,认为是奇谈怪论。他 们不笑,反而算不上是真正的无极。真正明白无极反而不精明,真有进展反而象倒退、平坦大道竟崎岖,有知识智慧的人虚怀若谷。懂得无极的人并不任意谈无极, 谈无极的人并不一定懂得无极。善于培养无极的人,别人无法动摇他,善于保护无极的人,别人无法拉拢他。按照这种道理去体悟修炼自身,他的无极必然纯真。天 下最柔弱的东西,却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物质,它能透过任何间隙自由来去。我们因此懂得无极的益处。无极生于太极之中,分为虚实,它们之间的交合产生无穷变 化,就是心、神、意、形和虚、实。并由不可见之精神把它们调合。真正知道无极的奥妙,反而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这才是真正的醒悟和聪明。不懂无极的人,按照 主观想象出来的东西假、大、空,所以应该重新检查,认真思悟,只有不断纠正,不讳疾忌医,尊重客观规律,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要时刻修正自己的行为,应多 自我反省,踏踏实实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修养。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以开放大度的胸怀对待不同观念的人,求大同,存小异,寻找共同点、化 解矛盾,消除对抗,共同进步,使自己在互动的平衡之中,保持宽容的胸襟和人格。
任何事情都必须注重开始,注意打好基础,不要好高骛远,不能贪大求全。一切从零开始。考虑和处理困难的事情,要从由简入繁着手。练拳要想到每个功法的细微 之处,反复思考,勤于练习,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不断的积累和不断的总结、才能达到成功。不要有意表现,珍惜自身成就,但又不炫耀自身的珍贵。舍弃自以 为是和自以为贵,以清醒的头脑保持自知之明。无极象参天大树的根扎得深,扎得实。见微知著,这才叫明白,保持柔弱使之能以克刚,这是真正的强大。
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 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 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了。
我们对太极拳功法要十分忠诚,意志要十分坚定,只有行走于正确的太极拳功法之中,才不会误入歧路。只有尊师重道,才能进入太极拳学的殿堂。求学的目的是为 了获得知识,练习太极拳,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锤炼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象春天的小草,虽不见所长,却日有所增。意志脆弱者半途而废,意志坚强、坚韧专 注的人终有所成。最直的看起来好象弯曲,最灵巧的似乎十分笨拙,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差误莫过于贪得无厌。这种无言的教化,我们心里明白,自 然走上正道。技击功夫是太极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学习太极拳的目的不是成为一介武夫。拳经十三势歌“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若 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它的最终追求就是淳朴,回归清静。
保持乐观的练功态度,朴素自然的功法追求,享受太极拳给人带来的身心益处,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以少我甚至无我的心境,去练习功法,柔可以包容一切事 物,因此,轻松、自然、豁然、开朗,怡然自得就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堵塞住心头的空隙,关闭住向外开的门户,可以避免烦恼。打开心头的空隙,介入纷扰,恃才 逞能将使人得不到安静。少一些口是心非和等级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轻松,沟通会更加容易。但凡喜欢逞凶的人,一定难以结出善果。遇 事予以避让,则能得以保全。修练太极拳为的是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只有这样才会逐渐让思想进入清净的境地。太极拳的影响实在深,作用实在远,对事物的要求 和看法也截然不同,它是通向成功唯一正确途径。
轻与重、动与静这两对矛盾可以说无时无地不出现在我们周围。先说轻与重。在做人的观念中,轻浮自然会使人对失去信心,从而招至厌恶,在性格上,若生性轻 浮,便不能专心地去做某件事情,这样成功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使人不得不慎重。在学太极拳中,如开始便轻浮散慢,则根本谈不上以后的种种学习了。反之,如 果为人稳重敦朴,则自然使人相信。在性格上,若沉凝持重,心静踏实,行事必然专心笃行,从而成功的机会自然大增。而在学习太极中,重尤其是关健。不慎重便 会学习运行失轨,前功尽弃。
动与静的关系是如此,为人安静自然,必会使人生亲善之心,而且在静中能专心思考,也只有心静才能细心观察大自然中的种种奥秘和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而且对 事物能冷静分辨,才能随机应变不致于手足无措。在太极拳的练习中,静可以说是一切行功法则所必须遵循的无上法则。无论从何种方法入手,若欲达大成完善,不 静是根本不可能的。
大家或许要问;你只是一味论述重与静的益处,难到轻与动便一无是处了吗?其实不然,轻与动不但不能否定,而且在某时某地还必不可少地起着作用。
在练习太极拳中,轻才能灵动自如,随意变化,而重便失之沉稳了。而动更是任何事情必不可少的方面。其实世界根本就是动的,只不可是规律的动而已。并非躁动 和乱动。练习太极拳中它的站桩、拳架都是在运动的,这样才能使骨节松灵,身体才能健康。站桩虽然以清静为主,但可以说在沉静中,无时无刻不包涵着运动。而 且静到极限必然产生动,动中有回入静,再动再静,功夫也就在这一动一静之中层层加深,蒸蒸日上。
明白动与轻一方的规律和道理,而却不加以控制运用,而是保持重与静一方面的行为,其本意就是使自己永运保持身心中不完善的方面使之更加完善和全面。
太极拳不主张比力气,而是要求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力从人借,以小力胜大力“不丢、不顶”就是适应这此要求所制订的法则。
太极拳锻炼要领
“不丢”,就是和对方肢体粘着不离的意思。太极拳在竞技中,主张首先要想方设法和对方接触并粘在一起,粘后便不使它脱离开,既不主动丢开对方,也不让对方 逃脱,直至竞技结束为止。所以不丢是太极打手的前提,它是适应推法的需要提出的重要法则。听劲(利用触觉以了解敌情)是从不丢开始的,所有攻、防、争势的 技法,都是在不丢中施展的;推手是这样,散手、发放手也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不丢”就没有太极拳的技击法。
不丢,不是盲目地同对方粘在一起就了事,而是以粘后对我有利为原则,其最高要求是即粘即打,立可取胜;最低要求是粘后能够瓦解或控制对方的攻势,即先把自 已置于免受攻击的地位上,然后施展技法来争取有利的形势,进而打击对方。如果置开这个目的于不顾,乱粘一气,就无异于送上门去讨打了。因此,出手的快慢, 用力的大小,用哪个部位粘对方的哪个部位,便成为要求粘的重要功法,这此功法,要通过打手来锻炼。
“不顶”,就是对方用力打来,我不用力相顶抗,即主张“走”。这个走,不是消极的逃走,而是以积极应战的态势去接受对方的任何攻势,运用柔力先求和他粘住 (如用大力就粘不住),然后再感知来劲的大小、长短和动向的同时,利用相粘后产生的磨擦力把来劲“引走”,即“引进落空”。使对方消耗了力气,打不着我, 我不费力气,却把他引进了我的用武之地,为我提供反击的条件。
不顶,是人进我退的动作,不丢,是人走我随的动作,两相结合起来,便成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的运动形态。太极拳的动作是连绵不断的,表现在打手中就是不丢不 顶的联合运用,因些,把它们视为一个动作也无不可。在敌进我退的过程中,必须粘住敌手施以适当的压力,才能引使敌力改向落空。不丢不顶即是一个完整的动 作,必然要交相为用,不可分离。太极拳的拳式繁多,变化多端,但在打手中,绝大部分都要通过不丢不顶的交相为用来实现其技击的目的。
太极拳推手是对练双方在互以肢体相粘着的情况下进行的,它是以破坏对方站立平衡为目的的技击运动。它的基本运动法则是不丢不顶,所谓不丢。就是在整个运动 过程中,双方始终保持着肢体上的接触;所谓不顶,就是不用大力与对方作正面顶抗。它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来劲引进并使之落空,以取得我顺人背之势。
沾连粘随是一种运动状态,同时也是太极拳的基本技击功夫。作为一种状态,它需要靠一定的技法劲力来维持,要维持沾连粘随的状态,必须靠轻灵并坚硬的劲法才 行,如果用一般的拙力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勉强具备了沾连粘随的表现,也必然会变成丢、顶、匾、抗的病手。
1、丢,就是与对方脱离接触
2、顶,就是用 大力与对方正面顶抗
3、匾,就是因没有掤劲而被对方将手挤压贴身
4、抗,就是因用力过大而造成比气力。这就是说,病手与功手之间的差别,不在外面的手 势,它完全取决于劲力的质量。以病手参与技击,起不到引进落空的作用,即使或能胜人,谓之其它拳术则可,但不能称为太极拳的技法。
作为一项基本技击功夫,沾连粘随指的是维持粘走相随的本领或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表现在手上,而且也要表现在身上,
功夫深的拳家,全身各处均具备沾连粘随的本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也不管对方攻击你的哪个部位,他都能在不丢不顶的原则下,将来劲就地消化面安然无恙。沾 连粘随是一项综合性的功夫,这一功夫的形成和提高,有赖于各项太极行功的全面熟习、过硬和灵活运用,推手则是锻炼这项太极行功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沾连粘随的状态,是太极拳技击的前提或必要条件,亦为太极拳所独有的能力,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展开技击,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各种技法、劲力的效能。同时,也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技击,才能有效地抑制以高速度大力冲拳、击掌、踢跌为特点的外功拳的武术威力,使其为我所制。因此,在技击中能否自始至终维持沾连粘 随的状态,是关系到太极拳各种技法能否施展,以及能否赢得胜利的关键。
拳术运动,主要的运动部位和用力部是四肢,但人的上肢和下肢并不直接相连,它们是通过“腹部坚实点”串连起来的。太极拳要求无论在平时还是在练拳中都要保 持腹实胸虚之态,由于不用力,腹部虽然处于充实的状态之中,但它是松弛的,在建立“腹部坚实点”之前须先理解满体松弛(肉、骨),精神内敛(韧带),发于 跟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发劲(静)点与领劲(静)点等等太极拳入门功法。
太极拳其内容十分丰富,能给人们在健身、技击、工作、生活等方面以莫大的好处。练习太极拳是通过招法练劲法。因为招法本无属性,而劲法才有属性,招法的性 质是由劲法决定的。的些人不懂得太极拳的劲法,或者懂得不完全,搬用日常的用力方法(太极拳称之为后天的拙力)练太极拳,练了多年,动作虽已相当熟练,但 表现不出拳味,也练不出“内劲”来,成了太极操,就是劲法不对之故。
拳家把人体固有的力称为力,把拳术运动的用力称之为劲,其用劲的方法称为劲法。通过拳术运动锻炼,体力素质的改善,动力日趋定型,于是体力更能适应拳术动作的需要,从而提高了用力的效果,所以劲法也是培养劲力素质的方法。
太极拳从无极桩开始都是在求劲这一中心环节来开展的须知武术性的拳术,莫不以技击功夫为归宿。在技击争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劲,有了劲,才能打出效果, 没有劲的招是不起作用的。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行功法则练拳。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绝对不用力是不能产生运动的,所以不用力实际上是指不用过度的 力或者只用最小的力而言。在练拳的过程中,全身各处都要尽量松开,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没有牵连着似的,其用力之轻,可想而知。
太极拳锻炼要领
满体松弛(肉、骨):
满体松弛(肉、骨)就是把全身一副骨架子完全要符会力学支点的原理,安定得则像搭积木一样稳置的摆放着,不要过分依赖肉的着意紧张来支持,然后把全身的 皮、肉尽量放松,安放在全身的骨架上。使之犹如一件衣服搭在一个安定的衣架上那样。要求脊柱的姿势要端正。脊柱,它作为躯干的中轴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 喻。整个躯干要自然放松,既不挺胸收腹,也不弯腰驼背。松静稳实、饱满的腹部和清空自然宽舒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整体。练好满体松弛(肉、骨),不是轻而 易得的,需要长期耐心的锻炼,才能获得它的最深效益。
精神内敛(韧带):
精神内敛(韧带)就是把一切忧喜思虑抛开,排除外界和主观上的一切干扰,从而进入思想在体内到处巡回视察,可以使人感受到全身各处的精神内敛(韧带)互不 侵犯、互不逼迫的舒适,处处都好像是独立地生活在人体之中悠闲自得。凡姿态还不端正的都应当对它多作思想的贯注。经过长期这样的锻炼,人体的各个部位的精 神内敛(韧带)便逐渐增强,在运动时就能敏捷、灵活起来。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就是用思想,不用力就是不用拙力。不同的人由于对拳理的认识不同,追求不同,练拳时思想活动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的中老 年人,练拳的目的是保健、娱乐,追求的是拳套的动作形象,练拳时其思想主要在拳套的动作上。有的人喜欢练技击,有的人喜欢练内功,他(她)们练拳时的思想 活动情况各不相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练什么功夫,就用什么思想作指导,那是理所当然的。
太极拳是内功拳,练拳时,思想要在身内指导动作,如发现有不符合功法要领的,就立即改正。但功法要领的内容很多,还必须善于发现其重点所在,然后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再以重点带动其余,否则难免挂一漏万,达不到全面照顾的目的。
太极拳的动作平淡无奇,但它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求在立身平衡(立如平准)的条件下操练,因为人在立身平衡中最为稳实得力,这时练什么动作都不费力或少费 力,而练出来的动作、质量却很高。中正,立身平衡是太极拳的一项首要基本功。因此,作者认为;要练好太极拳,应对立身平衡这项基本功先作专门锻炼,待有一 定功夫之后再练拳架,可到收事半功倍之效,其道理和有些拳种在练拳之前先练站桩一样。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来锻炼立身平衡功夫呢?根据作者经验,认为莫善于走 步。走步是选取太极拳的进步(上步)动作,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可以随意拐弯(因步如猫行,故俗称走猫步),但它与平常走路不同,其主要区别是:平常走路, 身体的重心垂直点是不停地向前移动的,走步则不然,其重心垂直点在单脚立地时是不能移动的,只有两脚站立并转变虚实时才移动。走步要求轻灵、稳实并富有弹 性,每走一步,两脚着地的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一只脚(虚)在空中缓缓地匀速运行,另一只脚(实)则在屈膝状态下支撑全部体重。此外, 当虚脚提起经身边提膝往前的过程中,身体要同时匀速地上升作配合,在迈出落地的过程中,又要沉身作配合。走步由于是不断地转移重心,从旧的立身平衡中走入 新的立身平衡,是随遇平衡运动,因此对平衡功夫的锻炼是积极的,又由于走步时,两腿承重的时间短,单腿承重的时间长,对腿部的功力锻炼也颇见成效。作者建 议喜爱技击的同志,应对此常练不懈。
要练好太极拳,必须遵照前人订立的练拳要领练拳,才可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因为前人制订的练拳要领,是他们练拳成功的经验总结,是符合拳理的。不过,要领 用文字流传下来,难免有不详尽之处,日久使人产生误解是正常的,故有“入门引路须口授”之说。杨澄浦制订的《杨式太极拳十要》(十大要领)很完善,也很符 合科学的要求,数十年来它指导着后人练拳,功不可没,人们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不少人对之产生误解。如练拳时要求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但有的人只知 松,不知同时还要含绷劲,以致松到懈的程度,又如含胸拔背,意思是说要把身形调直,不要挺胸,以免气拥胸际,上重下轻,站立不筝,但有的人却练成弯腰驼 背,破坏了立身中正平衡。再如沉肩坠肘,意思是不要耸肩翘肘,有的人却练成塌肩夹肘,动作僵滞。用意不用力是不用拙力,而有的人竟练成软若无骨,边功力也 不敢用,动作起来,松松吊吊,摇头晃脑,身也稳不住。凡此种种,是对要领没有吃透所致。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但不能因此而精神萎靡,恰恰相反,必须 提起精神(虚灵顶劲),但又不是睁大眼睛在看身外的某些景物,而是精神内敛,对身外的一切应视而不见,其目的是排除干忧,以便一心一意练拳。在思想宁肯静 的条件下,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每一动作要在全身松而不懈中感到平衡、稳实、得力。四肢百骸要各安其位,臀部要收进垂直坐正,胯以下往下沉,胯以上往上 拔,都是用意不用力。两腿如车箱下的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全身如载重的船,但船不要触及江底,也不要漂浮于水面,要沉重而又动荡的样子,两臂放松, 含绷劲,练拳就是稳稳静静地松开劲去晕味。现在很多人把太极拳当作健身操来练,他(她)们不懂得练太极拳要重意不重形,重劲不重着的道理,错误地认为动作 就是一切,练会了动作就是会了太极拳,动作会得多,就是功夫高,于是一味致力于练动作,图新花样,走进了“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误区,殊可叹也。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于1980年为吴公藻著的《太极讲义》一书作跋,全篇不到700字,对太极拳的性能,功能的评述有独到之见,文章写得很精彩,现全文照录于后,以飨读者。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 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轫、沉着、安舒为主旨,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 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
所以太极拳研究“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 自己失败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着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主动去攻击 别人。
世上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动之中。太极拳的动作看来似乎缓慢,但永不停顿,没有一刻有窒滞的时候。在建筑学上,弧形的线条比直线能负担更大的重量,在太极拳 中,速度并不是最主要的事,要旨是永远保持平衡和稳定。练习太极拳,推手的训练十分重要,那是凭敏锐的感觉来捉摸到对手力道中的错误缺失,如果他没有错误 缺失,那么就设法造成他的错误缺失。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不能有错误缺失。只要他想来打倒我、攻击我,迟到早会有弱点暴露出来,保盈持泰,谦受 益,满招损,那正是中国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的要点。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击败对手重要得多。自己只要不败,那就好得很,对手败不败,并没有太大关系,他如 不好自为之,迟早会败的;他如好自为之,那也好得很。
相信太极拳本身就存在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点本身也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任何一位认真从事太极拳的科学研究的人都深信,在太极拳的种种规律中间明显地存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远远地超越于人类的精神。
太极拳中武术技击是惑乱练习者静心的根源,练习者便是由于对太极拳的各种欲望的骚扰而是精神散乱动荡,从而最终掐入迷途而不能自拔。因此,人若要超越自 身、超越世俗,就必须减损各种欲望直到身心安宁,精神专注,这样才会与静心明姓。练习太极拳时我们要静下心来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有时明明这么办为 妥,别人却不以为然,这样的事时时发生我们周围,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恐怕世上根本没有一定标准。因为世人只根据自己的心情区分事物,都不免流于主 观,而且多数只看到眼前的一部分,当我们将时光倒流再去评判,或将时光流过再去看,则可能面目全非了,因此我们实在无法准确区分这两者,更不能武断地将自 己的观念强加于人,那未免失之浅薄。我们只能在心灵之泉枯涸时,仰止他那深远的爱心和无以伦比的精神,使我们的心灵在生活中与他相汇,而让我们身心趋于安 悦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