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极拳的快慢应该选择
我们看到的太极拳,都是极慢的挥舞着,许多人就认为“慢”就是太极拳的特色,但是有的时候,看见大师打的太极拳翻飞跳跃,拳带风声,那么打太极拳的快慢应该怎样选择呢?下面就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打太极拳的快慢应该选择
太极拳之“快慢”
现今习武之人多知太极拳主慢,外家拳主快,然快可制敌,敌不宜躲闪,慢何以制敌?上之疑惑,多因只注形式,未重拳理之故。
习练传统武术的人应清楚地认识拳术套路是一种练习的手段,虽然形式和方法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功夫上身。
快慢即是锻炼过程中的一种形式表现。如明白阴阳之理,即懂慢练实际是为了快用。慢练能够体会动作的过程,快练则注重动作的目的。所以一味慢练或一味快练都不是正确的途径。所以太极拳的锻炼上要求快慢相间,但偏慢是注重养生,打筑好基础而为技击服务。外家拳套路亦快慢相间,偏快而偏重技击。
然而这种“快”,不是我们想象的速度快。太极拳的“快”,在于它的变化快。太极拳的变化之快在于“意在人先,劲在人前”。意贵于舍已从人,劲贵于借力而行。
这种变化之快必须以快慢相间的慢速运动中品味出来,也就是太极拳家们所说的“懂劲”。可想而知一辆能快速行驶的汽车,如果车闸不灵,你决不会在道路上飞奔而行,因为是停是转不会受你的控制,那么越快危险就大。而太极拳从“慢”中得到的“快”,是化是打,变化之妙纯任自然。
太极拳之“快慢相间”
再有,我们夸奖一个人表演套路动作时,常说“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然而这种“快慢相间”,也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个人表演套路一会快速,一会慢速,而是一个动作中身体各关节之间的快慢不同,协调配合,如同齿轮绕合,大大小小旋转速度不一,如此钟表走时准确。
快慢相间体现在一个动作过程中,身体各关节动作有快有慢,协调合作。如身体重心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是一个动作过程,此过程要有始有终、连绵不断、不过能及。以此动作过程为例,当身体后坐时,腰胯的转动速度要小于手臂顺逆缠丝的转动速度。当转腰成弓步时,腰胯的旋转速度要大于手臂顺逆缠丝的转动速度。
如果一个练拳者的动作慢而匀速,那么他的拳术动作则违背阴阳之理。所以一个人的拳术套路表演在整体上给观众留下快慢相间视觉效果,在局部上自身的每个运动动作亦要快慢相间。这样才能让观众感觉如大江流水连绵不断,亦有激流险滩,高潮澎湃。这样的拳术锻炼才是我们这些习练传统武术所追求的快慢效果。
简化太极拳的快慢
简化太极拳速度比较快,尤其是随着音乐打拳就更快了,违反了运劲如抽丝的太极原理,以这样的速度打拳永远也练不出功夫,在快的请况下,不能体会出松肩坠肘,更不能练出松腰松胯,使手臂,腰胯发飘,甚至腿脚无根,与真正的太极功夫相差太远,与传统太极拳相比,只能算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
传统太极拳的快慢
传统太极拳比较慢,初学者打一套拳需40-50分钟,在慢的请况下,不断的保持住松肩坠肘,不断的检查松腰松胯的状况,不断的检查动作的正确性,不断的体会招式的用意,不断的感觉由于放松身体内的变化。所以,练传统太极拳比较慢。
练传统太极拳的速度与长功力的速度成反比,练拳时越慢,功力长得越快。在慢的请况下,才能把太极拳的内在的细微处练出来,功夫就出在细微处。
简化太极拳虽然套用传统太极拳的理论,但是最主要的是注重外在的动作与表演性的练法,重形不重意,与传统太极拳重内不重外(初学者内外都要重视)正好有本质的相反。
太极拳慢练是因为快不了,没有其他目的
这跟太极的要领有关,比如要“立身中正”,对初学者,假设老师把起式给你调中正了。你自己一动,那个中正就没有了,只能慢慢想着这个中正的状态,其他都协调的动来维持。再比如要外三合,也是一动就没,只能体会起式或定式那个相对正确的状态,在接下的变化中这些正确的东西不会被变掉。当然讲到底那种外形很慢的太极其实并不慢。
太极拳并不慢
动愈缓而神越全这句话好象是别人讲过的,但是神全和全神这两个概念本源于道家自我修炼实践中的,是道家修炼避不开的两个重要指导。太极拳出于道家功夫,继承这些基本概念是毫无疑问的。修道是比较高深莫测,超出了我的认识范畴,我们只能在太极拳技术的范围内窥知一二。讲清楚这个问题实际牵涉了太极拳比较深比较本质的秘密。“神全”在太极由另一些名词来替代,有一系列的修法,用文字讲解比较玄奥,这里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明太极拳慢练和神全的关系。
现代信息学原本源于计算机服务于计算机技术,关键在于说明信息是可以用来计量的,因为可以计量所以就可以被用来控制。计量最小单位就是“比特”。一般未习武者,出拳出脚,他的头脑中并不需要也难以掌控多少信息,一出右拳的瞬间,他也许只有一个右拳的信息,而且是右拳一部分的信息,其他身腰胯腿内外等等,虽然都处在某个信息态中,但他并不能掌控(意到、想牢),我们假设这个瞬间的右拳部分信息为10“比特”,他用了0.1秒,那么他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是波特率100比特/秒。
在太极拳中同样出右拳(姑且说说),他还得同样想到脚下,背后左拳等等,因为处处合处处通,这样他的信息处理中心同时需要掌控更多的信息,比如左手腰胯脚全部内外这个信息量按照体积重量来计算也要增加几百倍,比如说300倍,太极拳处理的信息量就变成了3000比特,古太极十三势前面五项是关于空间的,是对空间因素近可能全面的估计,这个空间因素不是一项一项分别存在的而是同时存在的,即我们说打太极拳需要空间想象力,加上这些空间因素包括之间的关系,那么信息量又是成倍增长,估计再增加十倍,那么我们要处理的信息便变成了30000比特,十三势的后八项是前五项空间因素变化是产生的大概功能,这个信息增加量不大。
这个三万比特在原来的0.1秒完成显然中央处理中心要非常强大才行,但往往没练过拳的人中央处理能力不可能一下从100比特/秒变成三万除以0.1秒30万/秒,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比如150秒,2分钟半,这样的处理能力仍然是200比特/秒,比随便出一拳的人快了一倍,也就是同样的时间里已经能比对手多控制一倍的信息,从信息战的角度就多了几分取胜的几率,3万相对于10就是神全。
太极拳讲尺寸分毫,斤两株钱,信息量指数增加。 由此可见处于神全努力的慢慢的太极拳实际在快速的处理自己的信息,同样的copy操作,当年的X86超不过一秒,而现在的计算机很难少于一秒,后者就是比较神全的太极拳,当你的处理能力足够强时,理论上你总是能取得先机。 当然两军对垒并不真的等同于可控的信息战,所以神全之说也不能保证太极拳总能不败。
较强的信息处理中心往往不是头脑皮层或头脑皮层的常态,因为头脑特别是逻辑皮层习惯于行列式处理即先来后到式的处理。而运动往往需要同步即想象式相控式同步式的处理。动物的大脑不如人发达,但是运动能力却是人类难以望其项背的,练拳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消除大脑皮层意识对运动的干扰。
想如此全面的打拳,比如身上点与点之间都有二两的气氛,动起来也不变,那么外形上想快也快不了,故而太极拳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慢慢的练,等能快了那就是练成了。点与点之间似乎没有联系,空了,好比打仗就是指挥官全被斩首了,战斗员还能自觉的有相当的合同配合达到胜利,那么就入境界了。
太极拳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的
我国近代著名的太极拳大师陈发科,有一次被几个当时也是著名的太极拳家要求表演拳法。当时人们一般都知道太极拳功夫练得越慢越好,谁知道陈发科练了两趟拳一共才花了十几分钟,行动处翻飞跳跃,拳带风声,观者无不瞠目。这和当时在京城较为普遍传播的杨式太极拳有完全不同的风格。
不过,有内行的就看出了门道,说陈发科虽然“动作迅速,却是圆的旋转,虽然发劲多,却是松的,从手臂看,肌肉也不是鼓成块的,应属于上乘的内功”。更有当时的顶级太极拳名家试着和陈发科推手,刚一接触,差距立分,而且简直就像三岁孩子,被随意前引后仰,颠来倒去,身法腰劲步法全都乱了。
太极拳的慢练,一来有利于初学者思考和掌握动作要领,二来有助于放松身体,达到节节贯穿。三来为了蓄劲,来为发劲做准备。但是,一味地慢练是不会出功夫的。为什么?太极的阴阳本身就是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的。没有快哪来的慢?不发劲蓄劲做什么用?不会紧何谈会松?真正的太极拳,也就是能够用来技击的太极拳,是绵里藏针,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蓄劲时慢如抽丝,发劲时快如闪电。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进行过快练的人能够和别人惊心动魄、电闪雷鸣地对打。很可能第一拳打出去肌肉就拉伤了,或者站立不稳自己摔倒了。太极拳在练习技击的时候,基本上是遵循放松、出击、再放松、再出击这样一个个循环的。也就是太极拳所说的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太极拳的特点
(一) 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
(四) 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打太极拳的快慢应该选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