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吴式太极拳中的势

吴式太极拳中的势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吴式太极拳中的势

  吴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非常重要,掌握其中的技巧才能更好的练习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的势就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下面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吴式太极拳中的势。欢迎阅读!

  浅谈吴式太极拳中的势

  正确认识和理解势的内涵,是练习吴式太极拳的必经之路,只有熟练掌握势法与劲法之运用,才能将吴式太极拳练好。

  何为“势”

  在普及性教学中,不乏将太极十三势说成是十三种方法。这是不错的。

  但是具体解释是什么方法时,则往往将“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称为八种手法或劲法,而将“进退顾盼定”说成是“五种步法”,这就值得考虑了。

  因为十三势不仅都讲“手足”,也都讲“官骸”,即每——势都包含“手眼身法步”。

  拳谱上说,“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又说“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可见身法是十三势的重要内容,不能光将其理解成为手法与步法。

  事实上太极拳靠势法赢人,而每一势都离不开特有的身法,所以前辈们既有“用势法打人”,也有“用身法打人”之说。

  身法到位,是赢人的关键。在老拳谱中,将前八势归为八卦,将后五势纳进五行,这是采用古代传统哲学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十三势。

  八卦主要讲事物的阴阳变化,五行主要讲万物相生相克,都是讲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揭示万物之间互根互生、消化生长的基本规律。

  可见,讲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比较客观、合理,一定讲成八种手法、五种步法是值得考虑的。《武魂》1994年11期有《太极拳的顾法》一文可资参考。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势者,盛力权也。自古以来,兵家拳家无不重势。兵书上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足见势之威力。怎样造势和用势,是体现交战双方智慧的根本所在。

  拳家同样是这样。太极拳是智者的拳术,以势命拳本身可见其智者之一斑。

  如何练好吴式太极拳

  静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

  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的“轻”呢?其实,就是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避免双重,然后做到虚实转换,动作连接自然。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

  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所以,我们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所有的动作都必须要连绵不绝,懂得进退得当,这样才能有得放矢,做到虚实转换。

  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正确认识和理解势的内涵,是练习吴式太极拳的必经之路,只有熟练掌握势法与劲法之运用,才能将吴式太极拳练好。

  何为“势”

  在普及性教学中,不乏将太极十三势说成是十三种方法。这是不错的。

  但是具体解释是什么方法时,则往往将“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称为八种手法或劲法,而将“进退顾盼定”说成是“五种步法”,这就值得考虑了。

  因为十三势不仅都讲“手足”,也都讲“官骸”,即每——势都包含“手眼身法步”。

  拳谱上说,“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又说“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可见身法是十三势的重要内容,不能光将其理解成为手法与步法。

  事实上太极拳靠势法赢人,而每一势都离不开特有的身法,所以前辈们既有“用势法打人”,也有“用身法打人”之说。

  身法到位,是赢人的关键。在老拳谱中,将前八势归为八卦,将后五势纳进五行,这是采用古代传统哲学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十三势。

  八卦主要讲事物的阴阳变化,五行主要讲万物相生相克,都是讲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揭示万物之间互根互生、消化生长的基本规律。

  可见,讲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比较客观、合理,一定讲成八种手法、五种步法是值得考虑的。《武魂》1994年11期有《太极拳的顾法》一文可资参考。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势者,盛力权也。自古以来,兵家拳家无不重势。兵书上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足见势之威力。怎样造势和用势,是体现交战双方智慧的根本所在。

  拳家同样是这样。太极拳是智者的拳术,以势命拳本身可见其智者之一斑。

  如何练好吴式太极拳

  静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

  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的“轻”呢?其实,就是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避免双重,然后做到虚实转换,动作连接自然。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

  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所以,我们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所有的动作都必须要连绵不绝,懂得进退得当,这样才能有得放矢,做到虚实转换。

  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轻松自然是吴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

  练好吴式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是轻松自然。轻是基础,松则是根本。吴式太极拳强调的松是舒展之意,即自然、舒张、展开。每个关节,每块肌肉都要放松,使全身无丝毫僵硬之感。松也可以理解为柔,但柔绝不是软。所谓轻松自然是指练拳时,首先要做到思想上排除杂念,每一根神经都要放松。从预备式开始,就要达到入静状态。肢体放松,自然相随,每一块肌肉都不使无用或多余的力。放长身肢,曲中求直,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表里如一,动作随意,意到神随。

  吴式太极拳讲求的松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指全身自然舒松,不是懈怠和疲沓。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精神足而动作灵。不得有僵滞之处,僵滞则气血不通,气血不通则动作不灵。练拳时,周身的关节、肌肉,除维持姿态的部分要适当吻合、紧张之外,其它的关节、肌肉,凡能够舒松的部分必须做到自然松开,达到不加思索地任自然运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吴式太极拳轻松自然的深刻内涵。

  (二)连绵不断是吴式太极拳的显著持点

  连绵不断是指在练拳时,要求整体动作一气呵成,节节都要贯穿,绝不能一个动作完成后,稍做停顿,然后再练下一个动作。要式式连接不断,即前一个式子的结束便是下一个式子的开始,绝无亮象之势。这是吴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流派的明显不同要求。要做到每个动作似停非停,将展未展,随屈就伸。一招一式既要准确到位,又不可断续。一招起势,永不停歇,直到全套练毕。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接续连绵,无停无止,无息无休。练吴式太极拳要立足一个慢字。慢不是停滞。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均匀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练拳时不慢,则心不能静;心不静,则意不能专;不慢,则气不能沉;气不沉,则周身不能松静。慢是太极拳练“意”、练“体”的关键。但慢中还要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对内要力求集中精神,呼吸匀细;对外则力求节节贯穿,完整一气,做到运劲如抽丝,表里精致无不到。

  (三)循规蹈矩是吴式太极拳的独有特点

  吴式太极拳独成一家,重在其式要求严格,循规蹈矩,不可瑕疵。所谓循规蹈矩,主要是指在练拳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动作来进行,即身形正,步法准。吴式太极拳在身形和步法上的特点是:

  1、牮柱式与立柱式:牮柱是指庙中斜着支撑的柱子。吴式太极拳的弓步与其它拳种的弓步具有明显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到鼻尖与膝尖和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直斜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牮柱支撑之势。此式严谨,玄理深奥。立柱式是指身体的重心位置必须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吴式太极拳的各种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这同其他拳种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即重心与两脚成三角形和人字步的身形,及重心三、七分在两脚的身形有着明显的区别。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其共同特点是能使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始终保持与重心垂直的部位相结合,使身躯各处都能形成弧形或螺旋形的运动路线,触之即可升降、屈伸、旋转、进退,无须先移位的过渡动作,反映迅速,动作轻灵,一动无有不动。身形正,下盘稳,步法才能轻灵,进退更能自如。

  2、收臀:臀部的向外突出是人体固有的现象,但在练吴式太极拳时,则要求绝对不能突臀或蹶臀。收臀是吴式太极拳对身形的基本要求。所谓收臀,也叫溜臀,是指身体下蹲时,臀部要自然放松下垂,腹部向内收缩,含*裹裆,含胸拔背,使臀部与背的下部相平,从外面看不出突出的痕迹。收臀姿式做得准确,可以使尾椎骨向前下松垂,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松,增加身体的稳定,保气不外泄,下盘稳固,转腰灵活。如果臀部突出,势必影响全身的完整和统一,使上下隔绝而成为两橛,而减小了身体的灵活程度,以至失去拳术的大部分作用。

  3、川字步:吴式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说。所谓正步和隅步,是从八卦中引申而来的。正步走四正方,即东、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论正步还是隅步,要求必须做到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称川字步。正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横脚,后脚尖与前脚跟距离长一顺脚;隅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脚半,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长半脚。这样以练拳者自己脚的尺寸,定出了步法的间距,既保证了立身中正,也满足了进退旋转的最大限度。步法间距适度,所组成的支撑身体平衡的底面积有利于身体屈伸变换,特别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积的最佳位置上,形成身体随遇平衡之势,始终保持立柱式身形,以使重心不变而使肢体活动达到最大范围和最佳要求。步法是练好拳的基础,本固而枝荣。如果步法散乱,不合规矩,是很难把吴式拳练好的。步法符合要求,方能练出灵活协调,动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风格来。

  4、转换:转换是指重心的转换,是式子与式子之间的过渡动作。吴式太极拳的转换与其他太极拳流派有明显的不同,是变换于实腿,发劲合于重心腿。转换是逐渐由虚变实,由前到后或由左到右的,绝不能骤然变动。转换时必须先“开”,就是先松,把周身关节舒松之后,才能开始重心转换。无论进步还是退步,转换时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当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虚松之际,及时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实腿送虚腿,这样才能达到自然轻灵、重心稳定的要求。转换时要特别注意身体不可有升高或降低的情形,否则将会影响步子变大或变小,造成步法不准确。

  吴式太极拳转身动作的旋转腿,即轴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旋转时要注意以腰带胯、以胯带重心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而动,要节节贯穿,不可逾越。旋转后重心再转移时,也要做到腰以下的各肢节逐节变动,不论是前进、后退还是横移,都必须做到由脚到膝到腰,节节贯穿,不可隔断、跳跃或变动。重心的转换说到底就是虚实的渐进变化。

  5、端引:所谓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牵引力,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的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种牵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气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种力,也是一种气,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种内力。(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生物电)。拳论里说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力。这是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觉到的内力,也是吴式太极拳的独门功夫。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这种内力,力达四肢尖端,引而不发,收放自如。端引做得好,练拳时明显给人一种非常轻巧的感觉,迈步如猫行,行拳如流水,轻松自然,连绵不断。不仅外人能看得见,自己也能感觉得到。

  (四)独具静态是吴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

  吴式太极拳讲求的静态,绝无静止之意,主要是指练拳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杂念彻底清除,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动中之静,是指练拳过程中的静态反映。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思想高度集中,杂念彻底清除,讲的是心静。心静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要集中专一。思想要沿着拳路往前延伸,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思全部用在拳路上,以意念驱使动作,使动作形成气敛入骨,神舒体静,连绵不断,来往自如的自然运动状态。身体完全放松是身静的表现,它要求练拳者在练拳时要做到呼吸平稳深长,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放长身肢,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其外在表现是不用拙力,不纵不跳,随屈就伸,更不可有明显的发力动作。所有动作都给人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观之似有,抚之则无的虚幻神秘之感。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则是意静的外在表现。意静是静的最高阶段,主要反映在神态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领神随,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在动作上就是要沉稳缓慢,如动作迅速快猛,必然导致目光散乱,心神不定,气血不通,重心不稳。沉稳缓慢可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可令周身松静,气闲心专,用意不用力,达到身静意展,川流不息。

  (五)化而不打是吴式太极拳的武风

  吴式太极拳在击技中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这是吴式太极拳历代形成的武风。以强身健体为本,以防身为主,不求主动出击,不以打人为强,故有人称之为“君子拳”。引而不发,静以观变,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劲而是柔劲。这些特点也都在吴式拳中有明显表现。然而,并非吴式太极拳只能化而不能打,而是要打时,则能达到化之至多,打之至深。

  以上就是吴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只要熟悉了以上几点,并在练习的时候加以运用,学会吴式太极拳就会相当地容易。

看过“吴式太极拳中的势”的人还看了:

1.吴式太极拳的几种基本步法

2.吴式太极拳的势和劲

3.吴式太极拳之南派拳谱

4.吴式太极拳推手的四个基本理论

5.太极宗师全佑 练习吴式太极拳

6.三十七式与四十五式吴式太极拳比较

7.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

112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