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打运动发展的建议
对散打运动发展的建议
散打属于武术对抗运动项目,是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试点推广以来,历时20多个春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引人瞩目的成就。也许散打运动仍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所谓的真正的“中国功夫”,也许散打运动现在甚至于将来都不能全面体现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精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对散打运动发展的建议。
对散打运动发展的建议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武术大挖整活动,传统武术与散打、摔跤等优秀武术项目被列人挖掘整理的重点。与此同时,原国家体委武术处成立了散手调研组,听取了资深教练和其他武术工作者的意见,出台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1979年3月,为继承和发展散手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国家体委首先选择了有较好武术基础的浙江省体委、北京体院、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
当时我就是通过实战选拔淘汰赛,入选浙江省散打队,成为新中国首批散打队员。当时浙江省散打队由省武术队领队叶湘玉和总教练陈顺安老师负责组建和管理,王信得担任散打队教练负责日常训练,并由上海体院蔡龙云老师任顾问和技术指导,队员有(以下排名不论名次)丁德魁、边建强、周小浒、范洪、楼容利、宋根友、陈增康、陈伟民、石增新、陈国荣、吴国强、胡妙根、杨忠涛共十三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散手首次成为重点武术类竞技体育项目。
在浙江省散打队成立后的1979年5月,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我们浙江队参加了首次汇报表演,展示了中国传统武术对抗性实战技战术和技法,成为了大会的热门项目;同年10月,第四届全运会在石家庄召开,我们进行了有激烈对抗性实战内容的表演,受到了场上观众的热捧,赢得了热烈掌声。1980年10月,国家体委拟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我省专门派人参加了讨论,结合我们散打队的训练和参赛实际,对武术散手运动的开展提出了许多良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的形成贡献了一定力量。
随后的整个1980年代,散打运动规则日渐成形完善。1982年1月,《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推出;1987年,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确定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武术对抗性比赛;1988年9月,在全国武术散手、太极推手交流赛上,首次确定了以擂台形式进行散手对抗;1989年10月,在江西宜春市举行了首次全国武术散手正式比赛——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有来自全国的26支代表队参加,这是全国性的首次散手正式比赛,也是第一次正式采用《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擂台形式的确定和规则的确定,是武术散手运动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散打执裁方面的里程碑。
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武术散打运动得到各省市自治区体委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参加单位不断增加,成都、重庆、郑州、沧州、武当山等地也举办了不同类型的全国性武术散打邀请赛,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散打运动的发展。1993年11月,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首次把武术散手列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设立男团1金,有14个单位参加角逐。1997年第8届全运会把散打金牌加至3块,按体重分设大中小三个组别。1998年6月,在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上颁布了《关于武术比赛的若干规定》,促进了武术比赛在“管理有序、执裁公正、赛场文明、公平竞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1998年12月,在泰国举办的第13届亚运会上,散手也被列入正式项目,分设5个级别共5块金牌(武术项目金牌总数仅11块),我们都取得了优异战绩。1999年6月,为使散手运动进一步规范,和突出民族特色,把散手正式改名为“散打”,把全国比赛正式改名为“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打团体赛”,首次在护具上进行了改革,除了护齿护裆和拳套外,摘除其他护具,使比赛更具对抗性、观赏性。为把武术散打推向市场,有关方面还成功运作了南北争霸赛,“中国功夫一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国际武术散手擂台赛”,“国际武术散手邀请赛”,使中国散打的知名度大幅度提高。2000年3月,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赛暨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举行,120名运动员参赛,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散打王”,中国武术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1年第9届全运会又将金牌数加至6块,按体重分为11个级别,全国有30多个单位参与竞争。2002年7月,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在中国上海举办的首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标志着中国散打已走向世界,向国际体坛全面进军。
对散打运动发展的建议2、
散打运动经过长期的摸索改进,现已基本完善,从竞赛规则、安全措施、技战术的运用、散打科研等方面都有了一系列的实施细则。散手已从最初民间自发的活动,发展成为当代竞技散打项目,发展成有国家全运会等平台展示其风采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承武术对抗性特质的竞争项目,并以多种形式推向了市场,推向了世界,取得了重大进步。
但是,由于当代散打的竞技性本质决定了以下问题的存在:
1、竞技散打单一的技击方式,对参赛者的速度、力量、爆发力和体能等要求很高,只适合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参与,限制了该运动项目的参与人数,普及与提高的矛盾日益加大。
2、竞技散打在推向市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比赛观赏性,不断提高对抗强度,不断加快比赛节奏,使比赛过多的出现单一技法,造成了拼速度、拼力量、拼体能的局面,降低了比赛的技术含量和观赏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处理好竞技散打与武术套路、传统散手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理性地、选择性地从传统散手技法中汲取营养,充实、提高竞技散打的技战术,创立传统散手与竞技散打尽可能完美结合的局面,应在发展竞技运动的同时,重视传统散手项目的引导、组织和开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全国、省举办的民间武术比赛和武术邀请赛中,安排传统散手表演赛,以增强观众的观赏兴趣,提高群众学习传统散手的积极性。
2、选择武术运动开展的较好,又有一定群众基础,传统散手开展有一定实力的省、市,每年举办民间散手比赛和散手争霸赛,以倡导、鼓励民间散手运动的开展,选拔出来的散手运动员,可以参加全国性的民间散手对抗赛等等。
3、选择传统散手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省、市,自筹与拨款相结合,设立传统散手(搏击)训练基地,选择年龄在12~15岁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散打技法培训,和科学的体能训练,保证散打运动后继有人。
传统散手与竞技散打有如宝塔形关系,传统散手犹如塔身,庞大又坚实,而竞技散打则是塔尖。我们只要把传统散手运动积极地开展起来,基础扎实了,就能更好地促进竞技散打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