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怎么做到精读的技巧方法
快速阅读怎么做到精读的技巧方法
在快速阅读中,我们多次提到精读,精读是什么,在快速阅读中要怎么才能做到精读呢?书如何精读?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精读速读一本书的技巧方法。
精读速读一本书的方法
速读精读技巧一、浏览全书
浏览全书是精读的前奏,其目的在于大致了解阅读物的主要内容。浏览范围包括封面信息、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后记。每本书都有其主题和重点,浏览就是要抓住重点,弄清结构,以形成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基础。
1.查看封面信息
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上一般有三个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别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
2.查阅内容提要和目录
内容提要,即指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提炼全书的主旨,指明全书的主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简洁文字。内容提要虽然从篇幅上说,往往只有三言两语,但可以帮助阅读者判断该书内容上的取舍。如果从提要上发现该书与自己关系不大或是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不必阅读;如果认为只需要泛泛地了解,那就可以粗略浏览;如果认为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识是自己目前需要了解的,就要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假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需要阅读目录。目录是全书内容的纲目,比起内容提要来,更具体。更详尽,包含着更大的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学问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在书海中找到所需知识的本领,而目录正是寻求学问的“入门”之径。
阅读目录有三种好处。第一,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阅读目录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第二,阅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布局,清楚地了解全书与各章节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体察作者写作该书的思想和行文脉络。第三,根据目录,可以从客观表达和主观需要两方面来判断该书的价值。从客观表达方面来说,书中介绍的知识,哪些是主要和重点部分,哪些是次要和粗略部分,都会在目录中得以体现;从主观需要来说,阅读者可以从目录中寻求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样,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就可以更好地进行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和自己急需了解的章节上。
3.查阅序言和后记
一般的书籍都有序言,但不同的书籍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可称为序、序文、编者的话、出版说明等。序言有的是编者所作,有的是请知名人士代写,有的是出版单位代作。其作用是介绍该书适应的阅读对象、书籍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编写体例等。所以,在正式进入阅读过程之前,需要先阅读序言。具体说来,阅读序言有这样几点作用:其一,了解该书的读者对象,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二,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书的主旨;其三,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抓住重点和难点;其四,部分序言(主要是指非该书作者所写的序言,如出版说明、译者的话等)往往包含着对全书内容的概括性评价,便于阅读者了解该书的优缺点。
速读精读技巧二、扫读一章
扫读一章是真正介人一本书的实质内容的开始。扫读全章时,重点要抓住关键词、摘要、标题、讨论、图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一章的起首段和结尾段也是扫读的重点,因为这两端文字一般均是概括性的信息,而扫读的价值就在于,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比如,主题、重点、逻辑结构等。
速读精读技巧三、逐节详读
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之后,就要将全章分成若干节,对各节逐一详读。逐节详读是精读的关键一步,它分为四个步骤:提问、细读、思考、复述。
1.提问
对一节内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导进一步的细读。试着将标题转换成问题。如,标题是“学习的时间分配”,可转换成问题“怎样分配学习时间?”提出一个个问题可以促使自己寻找答案。
2.细读
细读是精读的关键阶段,精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收获。细读一定不要贪多求快,须仔仔细细从认真真地读,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然后通过思索把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实质内容“抓”出来。
3.思考
阅读时,对阅读内容难免有怀疑的地方。对这些疑点加以标示与处理,也是精读时应该注意的方面。阅读时遇到疑点,首先应把问题标记出来,此后,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求解。
①查阅书末索引。看看在同书的其他章节内是否有详细解释。书末的索引有名词与人名索引等多种。上述两种索引分别将同一名词或同一人名在本书内出现的地方(页码)都列在一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发现问题处的一个页码,那就确定本书内找不到另外的解释。
②与他人一起探讨。譬如,阅读的时间是在老师讲解之前,则须对怀疑的地方特别注意,也许经讲授之后,疑问自然消失,如果不能消除怀疑,就需要与他人一同探讨。
③利用参考资料寻找答案。比如到图书馆,查阅同类性质或性质相近的其它专著。此外,还可以借助词典、百科全书之类的资料,去寻找答案。
除借助外部资料进行思考外,阅读者还可以联系自己头脑中的资料进行联想思考。
那么,阅读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联想呢?
①要善于联想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将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表象。
②要联想以往学过的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理解。
③要注意在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形象的图形、物体间展开联想。
丰富的联想是思维活跃的一个重要表现,只有在阅读时展开更多、更丰富的联想,才能更有效地增强阅读效果。
4.复述
复述是对阅读物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阅读者须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过的内容准确叙述出来。复述具有调节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阅读者将分散零碎的资料整理成系统的知识。
在一节读完之后,必须合上书本,自问自答进行一个完整的复述。可以借助节中的关键词、重要的图表及公式等列出一个简单的复述提纲。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复述应该达到如下标准。
①能清楚了解本节的主题是什么。
②能看出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来分析讨论这个主题。
③能认识到每个层面中有哪些重要观念(要点所在)。
④能对本节的讨论作出概要的结论。
速读精读技巧四、小结一章
一章通常就是一个大主题。详读的单元是节,但各节读完之后,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阅读一章完毕,必须小结。小结时,可以采用摘录笔记,摘录一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比如,可摘录问题的论证和结论,也可摘录主要问题、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图表、实验程序和方法等。
速读精读技巧五、总结全书
阅读一本书就是循环执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过程,但一本书阅读完毕,还须再做一个工作:总结全书。唯有此,才能实现书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1.由薄到厚
所谓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阅读者在读书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注解和补充参考材料、笔记等放在一起,就会明显感到书本更厚了。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即是不断发问的过程,也是对材料不断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华罗庚曾说:“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一本书的某一章节,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应该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隘,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2.由厚到薄
所谓由厚到薄的过程,就是把握书的要点,掌握精神实质的过程。厚厚的一本书,读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点和中心内容,精神实质和重点仅用不多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你就会感到书变薄了。华罗庚说:“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支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做‘综合’的工作。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可以借助各种笔记,如提要笔记、心得笔记,总结全书,以实现由厚到薄的转化。
书如何精读
联系实际,精选书籍,苦读硬啃。“彻底消化几本书,强如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比如,你是干铁路的,就要精选几本和当今铁路发展联系紧密的书来读。
提要钩玄,抓住重点,掌握精华。韩愈强调,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爱因斯坦指出,抓住书的骨肉,抛掉书的皮毛。即使是读一本书,也要抓住书中的重点章节。郑板桥曾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故读《史记》,应抓住此重点。读其他书,亦是如此。
重复阅读,反复思考,悟出新意。曾有人讲,重复是学习的母亲。三国时董遇说,每本书读上百遍,就能懂得意思了。所以,对于一些经典著作,要反复阅读,不放过任何一处不明白之处,要记住书中基本观点,甚至熟背重要章节和重要段落,以获精华,进而形成自己之观点,正所谓“好学深思,必知其意”。
边读边记,摘抄整理,付诸实践。凡读书,应像列宁那样,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应像毛泽东那样,作细致的批注。还有,书是否读懂了、读精了,拿什么来检验呢?那就是看你会不会把学到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精读是学习,运用也是学习。鲁迅先生说得好,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海燕善于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实际工作中去,不然,他怎会写出近1000万字的新闻作品?又怎能成为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呢?
常有人把读书比喻成“补钙”“健脑”或“充电”。无论是哪种比喻,都强调了读书之重要。“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在新的形势下,让精读书、勤学习在7万多公里铁路线上蔚然成风,以进一步提高铁路职工素质,加快铁路改革和发展。
这里提倡高效读书,须走好五个步骤。
想要把一本书读得透彻,不能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地读,而应有步骤、有层次地读,因为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值得精读的书,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不下一番苦功,细致地解剖,深入地研究,是无法读懂的。有步骤、有层次地读书既符合书本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又符合人们认识发展的规律。
下面,我们介绍一种精读活动中最常用、最有代表性的方法--“五步读书法”。
所谓“五步读书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读书的过程分成五个步骤:浏览、提问、细读、复述、总结。下面,依次介绍这五个步骤。
一、浏览
浏览全书是精读的前奏,其目的在于大致了解阅读物的主要内容。浏览范围包括封面信息、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后记。每本书都有其主题和重点,浏览就是要抓住重点,弄清结构,以形成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基础。
(一)查看封面信息
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上一般有三个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别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
·书名
书籍的名称,往往可以较为具体地讲到这本书的内容。一般地说,书名有虚实两种。虚的,往往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暗示全书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如《红与黑》等;实的,常直接运用与书中内容有必然联系的事件、人物、地点等,如《包法利夫人》、《水浒传》等。不管是哪一种,作者在决定书名时,都是经过一番精心推敲、反复考虑的。所以,阅读者可以通过书籍的名称,了解作者的寓意,从而把握住书名所蕴含的意义。
·作者
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在对书的名称进行一番思索后,接下来应该了解作者的情况。如果阅读时所遇到的是熟悉的作者,从前读过他的作品,那么对其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就比较熟悉,现在又读他的作品犹如与老友相逢晤谈。如果是首次阅读他的作品,就像结识一位新朋友一样,应抱着认识的态度去了解。
·出版单位
读书首先应看出版单位。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一部书的内容与出版单位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好的阅读者应该能够根据出版单位来判定书籍内容所属的学科领域。一般来说,我们国内的出版单位都有出版的侧重点。如文学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所出版的书籍侧重于文学和艺术;教育出版社侧重于大、中、小学教育书籍的出版;古籍出版社则侧重于古代各种史科的出版;科学技术出版社则侧重于科技各领域书籍的出版等。所以,阅读者可以根据出版社初步判断书籍的内容。
(二)查阅内容提要和目录
内容提要,即指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提炼全书的主旨,指明全书的主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简洁文字。内容提要虽然从篇幅上说,往往只有三言两语,但可以帮助阅读者判断该书内容上的取舍。如果从提要上发现该书与自己关系不大或者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不必阅读;如果认为只需要泛泛地了解,那就可以粗略浏览;如果认为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识是自己目前需要了解的,就要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假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需要阅读目录。
目录是全书内容的纲目,比起内容提要来,更具体、更详尽,包含着更大的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学问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在书海中找到所需知识的本领,而目录正是寻求学问的“入门”之径。
阅读目录有三种好处。第一,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阅读目录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第二,阅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布局,清楚地了解全书与各章节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体察作者写作该书的思想和行文脉络。第三,根据目录,可以从客观表达和主观需要两方面来判断该书的价值。从客观表达方面来说,书中介绍的知识,哪些是主要和重点部分,哪些是次要和粗略部分,都会在目录中得以体现;从主观需要来说,阅读者可以从目录中寻求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样,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就可以更好地进行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和自己急需了解的章节上。
(三)查阅序言和后记
具体说来,阅读序言有这样几点作用:其一,了解该书的读者对象,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二,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书的主旨;其三,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抓住重点和难点;其四,部分序言(主要是指非该书作者所写的序言,如出版说明、译者的话等)往往包含着对全书内容的概括性评价,便于阅读者了解该书的优缺点。
后记具有与序言相类似的功能,同样不可忽视。
(四)浏览一章
扫读一章是真正介入一本书的实质内容的开始。扫读全章时,重点要抓住关键词、摘要、标题、讨论、图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一章的起首段和结尾段也是扫读的重点,因为这两端文字一般均是概括性的信息,而扫读的价值就在于: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比如,主题、重点、逻辑结构等。
二、提问
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之后,就要将全章分成若干节,对各节逐一阅读。
对一节内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导进一步的细读。试着将标题转换成问题。如,标题是“学习的时间分配”,可转换成问题“怎样分配学习时间?”提出一个个问题可以促使自己寻找答案。
细读前的提问有两个重要性。第一,由标题转化来的问题给了阅读者一个阅读的目的,可帮助阅读者了解作者的思路。第二,提问帮助阅读者在细读中筛选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重要信息即资料中能回答问题的信息,次要信息即资料中不能回答问题的信息。
对于如何提问,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论述。
三、细读
细读是精读的关键阶段,精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收获。细读一定不要贪多求快,须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然后通过思索把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实质内容“抓”出来。细读时,要注意两个工作:圈点画线,边注眉批。
(一)圈点画线
画线既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以加强阅读效果,也能为日后温习提供记忆线索,因为温习时,未必有时间再读全文,但只须瞥一个画线部分就可记起内容的概略。很多人读书时圈点画线,却不知道为什么画线,在什么情形下画线。画线必须配合前文,联系自己提出的问题,从文句中找答案。跟随着作者在行文中对事理的陈述,随时留意与答案有关的字句,并在出现的地方作一点记号(但不要画线),等一段文字看完了,确定哪一句话最能代表答案时,再画线将它标记清楚。画线使你重新阅读一遍文字,从而加强记忆。
画线在精不在多。很多阅读者读第一句话就开始画线,结果满页全是各色线。这样做只是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已经读过了。这种画线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遮盖了要点。
谈到画线技巧,还需注意两点。第一,重要而必须精读的书,尽量自己购买,属于自己的书才可圈点画线。借来的书不能随便画线,最好用笔记本来代替。如果读的是期刊上的论文,最好复印下来,然后在影印本上圈点画线。第二,画线用笔要选择。一般画线多用红笔,旨在与印刷的黑字相区别以引起注意。笔样不宜太粗以免浸盖文字。很多学生喜欢用彩色粗笔在文字上涂抹,以代替画线,此法损及文字的清晰度,甚至再读时有伤视力,不宜采用。
(二)边注眉批
细读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在书页边缘写边注、作眉批。边注眉批切忌抄书,文字也不宜多。边注眉批为的是引起思考,可把原来标题的叙述句改成简略的问句。比如,某节的标题是“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先不要立即读下去,因为一读下去就容易被作者所牵引,使自己变得被动。这时候最好在标题旁边空白处,把原标题转化为数个问题,如:何谓社会变迁?为何变迁?何谓婚姻问题?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有何关系?写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自觉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期待此书作者的答案。这样做等于是阅读者跟作者对话,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有了问题和个人的看法,即开始以寻找答案的心态阅读。阅读之后可能有几种情况发生:一是作者的见解与你的看法相似,这时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感觉,并提高阅读的兴趣与信心;二是作者的见解远远超越你的见解,欣赏赞佩之余,你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启发;三是作者的见解平淡无奇,或内容陈述有错误,这时你就可给他一定的批评。
(三)解答疑难
阅读时,对阅读内容难免有怀疑的地方。对这些疑点加 以标示与处理,也是精读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阅读时遇到疑点,首先应该把问题标记出来,此后,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解决。
·查阅书末索引
看看在同书的其他章节内是否有详细解释。书末的索引有名词与人名索引等多种。上述两种索引分别将同一名词或同一人名在本书内出现的地方(页码)都列在一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发现问题处的一个页码,那就确定本书内找不到另外的解释。
·与他人一起探讨
譬如,阅读的时候是在老师讲解之前,则须对怀疑的地方特别注意,也许经讲授之后,疑问自然消失,如果不能消除怀疑,就需要与他人一同探讨。
·利用参考资料寻找答案
比如到图书馆,查阅同类性质或性质相近的其他专著。此外,还可以借助词典、百科全书之类的资料,去寻找答案。
除借助外部资料进行思考外,阅读者还可以联系自己头脑中的资料进行联想思考。
一些阅读者在读书时,总是一口气读下去,从不停歇。但当他们合上书时,书里的一切,无论是事物、形象,还是思路、脉络,似乎一下子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好的阅读者则不然,他们在阅读时能充分地展开联想,将阅读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联啄起来。所以他们在读书时经常会停顿,一会儿把目光从书上挪开,一会儿又把目光重新挪回到书上。看似他们经常“走神”,其实他们正在展开“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联想。由于丰富的联想,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加工自然也要深刻得多。这同时也促使他们进一步乃至大大地提高阅读效果。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读纸面上的内容,更要充分启动思维,展开多方位的联想,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四、复述
复述是对阅读物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阅读者须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过的内容准确叙述出来。复述具有调节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阅读者将分散零碎的资料整理成系统的知识。
在一节读完之后,必须合上书本,自问自答,进行一个完整的复述。可以借助本节中的关键词、重要的图表及公式等列出一个简单的复述提纲。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复述应该达到如下标准。
1.能清楚地了解本节的主题是什么。
2.能看出作者是从哪几个层面来分析讨论这个主题的。
3.能认识到每个层面中有哪些重要观念(要点所在)。
4.能对本节的讨论作出概要的结论。
五、总结
(一)小结一章
一章通常就是一个大主题,阅读的单元是节,但各节读完之后,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阅读一章完毕,必须小结。小结时,可以采用摘录笔记,摘录一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比如,可摘录问题的论证和结论,也可摘录主要问题、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图表、实验程序和方法等。
小结一章有两个价值。第一,小结是对一章的主体脉络的再次温习,可以帮助阅读者记忆这一章的内容。第二,再次回忆这一章的内容时,小结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线索。
(二)总结全书
阅读一本书就是循环执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过程,但一本书阅读完毕,还需再做一个工作:总结全书。惟有此,才能实现书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所谓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阅读者在读书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注解和补充参考材料、笔记等放在一起,就会明显感到书更厚了。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既是不断发问的过程,也是对材料不断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华罗庚曾说过: “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一本书的某一章节,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应该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隘,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所谓由厚到薄的过程,就是把握书的要点,掌握精神实质的过程。厚厚的一本书,读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点和中心内容,精神实质和重点仅用不多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你就会感到书变薄了。华罗庚说:“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肢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做‘综合’的工作。”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可以借助各种笔记,如提要笔记、心得笔记,总结全书,以实现由厚到薄的转化。
总之,精读与略读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举一,略读则是反三;精读是得法,略读则是活用;精读是品味,略读则是浏览。只有将精读与略读有机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真正把书读好。
猜你喜欢:
3.如何做到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