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技巧>

如何利用《自读课本》学好语文

时间: 若木632 分享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语文》课本都快学不过来了,为什么还要发一本《自读课本》呀?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姜鸿翔老师认为.人教社编纂的《自读课本》,旨在使同学们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巩固和扩展课外所学的内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绝不是可学可不学。而应充分利用,以增强自己的自学能力。具体的自学途径有:

  其一,充分利用《自读课本》前的“说明”。“说明”指出: “每篇文章都要逐字的读懂.把文章的结构和思路都搞清楚.从而弄懂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 “对关键性的词句和精彩片断等要注意识记”等等。这些都是阅读文章的最基本的“路子”。如果真正理解了这段文字,并且付诸实践。那么自学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其二,精读某些课文。精读某些课文有三个方面含义:一是以内容为出发点来指路。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教科书与第一册《自读课本》,均以生活内容来组织单元的,同一单元反映的生活内容的范围是大体一致的。我们就可利用这个特点,将教科书与《自读课本》的同步单元从内容上做点比较。如在教完《背影》以后,可自学《自读课本》中的《约翰逊博士的忏悔》,从内容上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不仅能加深对精读课文的理解.而且能认识到相同题材和主题可以用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来表现的道理。二是以方法为出发点指路。如教科书要求会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不妨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读课文》。三是以能力为出发点指路。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有的讲读课文要求 口述,自学《自读课文》中的文章时,可进行口述训练,以提高说话能力。

  事实上,《自读课本》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如《熊洞里的孩子》、《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孤独的时候》、《吹牛大王历险记》等,都可以课文为内容,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出来。《自读课本》中的散文、诗歌文情并茂,如《秋天的怀念》、《北京的色彩》、《科学诗五首》、《寓言诗二首》等课文,皆是朗诵的好材料。

  其三,注意动笔,勤记笔记。每读完《自读课本》中一个单元,选一篇最受感动的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也可摘抄《自读课本》中精彩语句或片断做读书卡片,定期归类整理。如分风景类、人物类、名言类等等。大类之中还可分小类。如风景类还可分春、夏、秋、冬等小类。

  点评

  对待《自读课本》,有的同学认为“无关紧要”,可读可不读;有的同学认为“差生难读”,好学生才读;甚至还有的同学认为“增加负担”,与“减负”相违。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不全面的。正如姜鸿翔老师所指出的:“《自读课本》并非是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人教社编纂的这套《自读课本》犹如一束知识、智慧之光”,对语文学习欠佳的同学而言尤为需要.

  一课一字抓题眼

  如果一篇课文只记住一个字就行,那该多好啊!

  一些同学不知如何阅读语文课本,总觉得一篇课文内容太多.记不过来。山东省威海市的刘思思同学说,她当年使用过的一个方法,就是一课只记一个字,记住这个题眼,其余的内容顺着就能展开回忆起来。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抓题眼,不妨思考以下问题:

  “题目中重点词是什么?”

  “借。”

  再从题眼引出问题:

  “作者围绕‘借’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借?怎样借?借的结果怎样?”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疑:

  “诸葛亮为什么会借箭成功?”“因为诸葛亮知人,他知道鲁肃会帮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雾天不敢出兵,所以借箭成功.”

  “他还知天.他算出第三天有大雾,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出兵,所以借箭成功。”“还有他的周密安排……”

  学完全课后.不妨围绕题眼再次质疑,可以提出疑问:“整篇文章都是写诸葛亮如何骗曹操的箭,课题为什么不用‘草船骗箭’呢?”

  经过思考同学们认为:用“借”好.有借有还才是“借”,借箭的目的是为了攻打曹操,还要“还”回去。

  点评

  学习上,也一定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抓题眼。就是一个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每一课的题眼,就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这一课的基本内容和大体结构,都应自在其中。

  读好课文题目

  常听人说课文题目是全文的眼睛。那么.应该怎样去读课文题目呢?

  一线教师在教学实验中摸索出以下9种读法:

  读法一。辨原题

  语文中的不少文章.有的是名著的节选,有的是改写缩写。《草》节选自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诗题改成了“草”。更突出了野草枯后复荣、竞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清代作家纪晓岚的《唐打猎》原是文言文,后经吴祖湘先生翻译改写成《唐打虎》,虽是一字之改,但突出了唐打虎一家的高强本领。读题时要善于把修改后的题目与原题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和编者的用意.这对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很有启发.

  读法二。辨体裁

  语文的体裁多种多样.从文章角度讲.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从文学角度讲,有诗歌、小说、散文。此外还可分为故事、寓言、童话、常识性等课文。标题往往以不同的题材内容和特定的语言形式。标示出鲜明的文体特点。阅读标题,要注意辨别它所体现的独特的文体性质.从而正确地区分出文章的体裁类别。《过秦论》、《六国论》、《论积贮疏》等都有个“论”字,一眼便可看出它们是议论文。而《天山景物记》、 《小石潭记》等,一看便知是写景散文;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李想雪夜入蔡州》,一望而知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了解课文的体裁.就可以找出恰当的学习方法。小说,要紧紧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突出形象:常识性课文,既要突出知识性,又要注意趣味性;诗歌,要想法把跳跃性的语言变成散文语言.把画面连成片.便于理解内容。

  读法三.辨感情

  标题往往会反映出作者的情感态度。阅读标题.就要注意体察它所流露的鲜明的情感色彩.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例如《爱国学者顾炎武》这个题目,它首先肯定了顾炎武是个爱国者.其次又说明顾炎武是位学者。正如文中第一段中说的: “顾炎武首先是有气节的有骨头的坚强的爱国主义者,其次才是有伟大成就的学者。”再如《一件珍贵的衬衫》,这个题目,在“衬衫”前用了“珍贵”两个字来修饰。 “衬衫”之所以珍贵.并非是衬衫本身的经济价值,而是通过它表现出衬衫的主人具有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这个标题就表达了作者对周的赞颂和尊敬的感情。

  读法四.辨中心

  每篇文章总有一个中心。有的中心在开头点出.有的在结尾表现,有的在标题中交代。《飞夺泸定桥》一文,从标题中“飞夺”一词。可以看出红军英勇作战、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读题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对同学们了解文章的结构,归纳文章的段意都提供了不少方便。

  读法五。辨情节

  故事性的文章,有若干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片断,常常用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标题。 《今天我喂鸡》写了打扫鸡棚、放鸡、和食、喂鸡和捡蛋等情节,其中喂鸡写得最精彩、最详细。因此作了标题。

  读法六.辨意图

  标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标题。要注意领会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题目,就鲜明地告诉了我们鲁达见义勇为、为民除暴的主题。再如《药》,穷苦的城市贫民竟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而这“药”既没有治好小栓的病.更没有治好群众不觉悟的病。由此看出,群众是何等的愚昧,革命者是何等的可悲。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说的“药”是一副骗人的愚弄群众的假药。这是在揭露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者.欺骗愚弄群众的罪行.从另一个角度讲.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斗争:群众应该觉悟起来.不再受愚弄和欺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药”。又是一副进行思想教育的良药。一个“药”字作题目。它不仅简明而集中地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读法七.辨修辞

  标题中的修辞,有的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沙漠里的船》,沙漠是缺水的地方,怎么会有船呢?这就是悬念。原来作者使用比喻的方法.把骆驼比喻成了运输工具中的船.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读法八。辨重点

  写文章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重点,有的在标题中规定了文章的重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标题中的“美丽”就是全文的重点。《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也是文章的重点。读题辨重点,能帮助同学们讲课文时抓住重点,分清详略。

  读法九.品意味

  有些标题,往往蕴藏着不易被人觉察的特殊意味。阅读标题.要注意品尝出它所渗透的褒贬意味.从而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例如《祝福》和《多收了三五斗》。前者以表示喜庆的“祝福”为题.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嘲讽:后者以不露声色的事实表述。对丰收成灾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抨击.透露出作者忧愤的心情。这类标题寓意含蓄,耐人寻味。

  点评

  读课文题目,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从中学习写作文时的拟题艺术。

  把课文变成“联络图”

  从初中到高中.那么多课文。怎么记得住?

  看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电视剧《林海雪原》的人大概都记得,匪首座山雕朝思暮想的“联络图”。实际上就是一张地图,然后在地名旁注上若干人名组成。这种形式的“联络图”,比较直观,适合文化较低的匪首使用。有无可能将这种直观、便捷的“联络图”。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来呢?贵州省一位一线教师认为:完全可能。

  例如大家所熟知的《东郭先生和狼》一课,用以下8个字和几条线即可概括:

  记住了这幅“联络图”,便立即回忆起《东郭先生和狼》的主要情节:东郭先生救了狼,狼却要吃掉东郭先生,最后猎人打死了狼。

  再比如,大家都熟知的《落花生》一课,也可概括如下:

  通过对“种花生一收花生一吃花生一议花生一要像……”的回忆.即可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基本脉络。

  再以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为例,是以“纺车”为针线。有条不紊的把抗战时期延安军民的生活串联起来。图示如下:

  又如《荔枝蜜》一文,作者由想吃荔枝而没吃上,却意外尝到了荔枝蜜。从而认识了辛勤酿蜜的蜜蜂。又由蜜蜂联想到了辛勤工作的人民.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者又由农民而梦见自己也变成一只小蜜蜂,从而表示了一个心愿:人民养育了自己。自己也要酿造荔枝蜜一般的作品回报人民。作者手拽一根线(主题),思绪就像风筝,在这根线的控制下,越飞越高,越看越远,文章的立意自然也高了。如下图所示:

  点评

  记忆专家认为.人的记忆。是建立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的,所以, “联络图”有益于记忆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用最少的字和线条概括课文,就一定要去钻研课文。这就又迫使学生去熟悉课文,并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看来,编制“联络图”的好处,还是很多的。手里有了若干幅“联络图”,心中顿觉兵强马壮,有了底气。

10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