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励志故事5个
普通人的励志故事5个
其实,不管是伟人还是普通人,生命中的起伏是一种常态。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对待起伏的态度和胸怀。只有在成功和失败的交错之中,我们的人生体验才得以完善和充实。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普通人成功并非靠天赋,而是靠把寻常的天资发挥到不寻常的高度。以下是一些普通人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普通人的励志故事1:
我最近想一想:发现普通人成功是最难的。所以,想重点研究一下。正好自己也是极普通的人。爸爸土建技术员、妈妈小学文化。没有任何背景,所以我最清楚我们这些人成功是多么的难?但是,我们一样能成功,但是真的付出更多!
西奥多?罗斯福有句名言:“普通人成功并非靠天赋,而是靠把寻常的天资发挥到不同寻常的高度。”可以这样归纳普通人成功的经验:
一、学会自我约束。
一位使数家“疲软”的医院生机再现,因而美誉遐迩的医院院长对哦说:“成功哪是靠什么天才,有一大瓶胶水就够了,往你裤子上抹一把,再往你椅子上抹一把,然后就坐下吧,不干得如花似锦你就别起来。”这话正道出了普通人成功的诀窍:养成自律习惯,执著于目标,把“摘桃子”的时间推迟,最终却能得到最大最甜的蜜桃。而许多“天才”的弊病却在于期望过高过急,指望唾手可得仙桃,一旦受挫便怨天尤人,意懒心灰,反倒连膏桃也没弄到。50年前,一组研究者对几百名大学男生做追踪调查,了解他们的人生之路。结果发现,上学时的学习成绩同他们以后的成就并无多大关联。而某些素质,如执著、可靠、眼光现实和富于条理却更为重要。此外,还有个举足轻重的问题:能否将生活享乐推迟——而非提前。
二、打下知识基矗
很多“天才”易失之于好高骛远,虽志盖日月,却腹内空空,终难心想事成。普通人却不会梦想一步登天。他们从头开始,拾阶而上,步步坚实,在攀登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三、掌握专门技能。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发现,标准智商测试只能测两种智能:数学和语言智能。而实际上,人的基本智能至少有7种:数学、语言、音乐、空间感、运动感及两种社会生活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和把握自身七情六欲的能力。所以智商并不能全面反映人的智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总经理之子托马斯?沃森从小就是个末流学生。同他声名显赫的父亲相比,他简直算是委琐者。他读公司的商业学校时,各科学业全靠一名家教的大力扶助才勉强过关。后来他开始学飞行,却意外地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发现驾驶飞机对他竟是那样得心应手!这使他获得了很大自信。而这一成功又进而把他引向更大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当上了一名空军军官。这经历使他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富于条理的大脑,能抓住重要东西,并将它准确地传达给别人”。沃森最终继父业成为公司总经理,使公司迅速跨入了计算机时代,并使年盈利在15年里增长10倍。
四、善用他人智慧。
某制镜公司的总经理坦率地说:“我成功全基于别人的智慧。我寻找那些才华出众又善于自律的人,同他们发展友谊,使他们对我忠心。我妥善聘用他们,管理他们,待有了成果,再共同分享。”而许多“天才”却由于自我中心意识作梗,难以容忍同别人分享成果。其实,合作往往是成功的关键。一位女企业管理专家说:“我手下人大都比我更有才华,我只是知人善任而巳,让他们能协力同心,把活儿干好。”令人吃惊的是,她把握到用人的窍门,却是因女儿的疾玻她是位单身母亲,女儿从小染病,多年来她常跑医院,同小儿病专家们打交道。她多次发现,会诊时五六名专家坐在一起,意见却难得统一。于是她感到自己得参加进去,把他们引向同一轨道。“这既是协商,也是谈判,尽管他们医术比我高明,我却更懂得怎么使他们意见统一。”后来她从事企管,发现这门艺术同样适用,同样珍贵。
五、信守诺言。
我家乡一位著名律师对我说:“我成功全靠信守诺言。如果我向顾客许愿某材料将在某时备好,我一定如期兑现,这品格而今大罕见,如果你有这条,人们简直会把你看成天才!”多年前,3个女人在西部某地合办了一家室内装潢公司,刚开始公司规模很小,技术上也没啥独创,但她们很讲信用,答应用户的业务必及时保质完成。在经济萧条时期,很多同类公司都相继破产,她们却始终以“可靠”和“守信”立身,竟安然闯过难关,日益繁荣起来。到去年时,公司资产已超过200万美元。
六、视失败为动力。
中年妇女西尔维亚?厄尔德曼各方面条件都极寻常,学生时代就是个雷打不动的中等生。42岁时她受聘于某香水公司,任部门经理,但仅干了7个月就被炒鱿鱼。她感到仿佛“鼻子上冷不防被人揍了一拳”。气愤之余她决定自闯天下。正巧有位出版社的朋友请人向美容界拉广告,她立刻揽下这活儿,八方奔走地干起来。仅两年工夫,她己成为此行的佼佼者,收入数倍于当初任部门经理。这经历使她感到,失败未必就是坏事,它也可转为动力,促使你干得更漂亮。生活中真正的强者是那些怀着热情和自信,昂首迎接生活挑战的普通人。亚伯拉罕?林肯貌似平凡本可能被社会埋没甚至毁了,因为他不仅出身贫贱,外表也不好看,但他却一步步走向伟大,并赋予“普通人”以新的含义和高贵的地位。这正如他本人曾说的:“上帝一定很爱普通人.因为他创造了那么多普通人!”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我们要成功就要知道需要做些什么?很多人去听快速成功课程。有的去搞直销。结果,他们多数还是穷人。因为他们放弃了专长。也没有在专长上努力。我的一个员工以前在伊利车间工作:说那里很累,来任务了是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畜生用,当然这是出于她的口。她和一个同学看到我们的招聘觉得学习美容美发发很好,就来了。后期也学得很好,我们也重用了她们。结果中途她们又干够了,觉得时间长,管理严。最后又辞职了。而且,你知道店的行业与工厂不同。一辞职有很大损失。但是,她们不管。因为自己不舒服了。结果,2年学习,就这么丢掉了。
其实,美容美发行业很缺少人才,行业前景也很好。她们走后去新单位,在网上留言说,在我们这里学习了很多。新单位也不如意,可是要忍耐。这就是普通人不容易成功的原因。没有一个目标和持续努力。而是总抱怨,总想舒服。她们忘记了普通人要更执着,更坚持,更努力。而不是投机。
普通人的励志故事2:
昨天收到读者来信,又一个人讲述自己大学读错了专业,错失了自己的最爱;工作上各种不顺心,辛苦奔波表面光鲜而已;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到底该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你该怎么办,真心不知道。这个世界仿佛几乎没什么人大学读对了专业,又恰好做着自己所爱的工作,领导重视,同事关爱,还清闲乐得工资高。我想给你讲讲我身边三个年轻人的故事。
故事一
男青年,是我家宽带公司的一名普通修网络的工人,某次网络大坏后跟我家结成了友好联邦。我听他说,他从小父母离异,跟外公一起生活。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12点多,因为过了12点有一小时100块钱的加班费。
某次我又报修网络,他说周日不能来,因为要考雅思!我心想我都没考过哎,你一个维修工人考雅思?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上门维修,跟我说:“我要去新西兰读书了,雅思考过了,也拿到了offer。以后就不能来修了。”我惊讶得不得了,随口问他:“那你为什么去新西兰,雅思过了好多国家都可以去啊!”他说:“因为我女朋友在那儿,我就想过去陪她一起。陪读的话,我们慢慢会有差距,所以我也要考过去,这样我们的距离不会太远。”
我送了他一枚从昆明带回来的香包,祝他幸福。他再也没来过我家修网络,有时候网络坏了,我就会想起他的故事。
故事二
在电梯里工作的电梯工女孩,每天在电梯里上上下下,穿的很土,不化妆,一个马尾,一个水杯,手里一本英文书。从开始见到她是高中课本,然后慢慢变到大学课本,四六级,考研,托福。谁都没有相信过,也没有在意过她在学什么,她在看什么,她是什么背景,她住哪里,工资多少,她有什么梦想,她学这些想要干什么?她除了学这个还在学什么?不知道。只是楼里的居民有时候会把家里看过的杂志送给她,大概是觉得,只要是有字儿的东西,对一个电梯工来讲,就能用来学习吧。
后来,她消失了很久。
再见到她,她穿着职业套装,匆匆忙忙地跑进一个写字楼里。她不认识我,但是我记得她。
故事三
一个农村姑娘,从小到大没出过县城,来北京在我一个朋友家里做保姆。家务之余,此女苦读英文学普通话,上夜校,读自考,啥水平不知道。后来她的主人告诉我,这姑娘当了对外汉语老师,专门给没有很多钱但是又需要中文辅导的外国学生做老师,她不挑活儿,大小钱都赚,自己又节省,后来买了一部小QQ,这样能更快地穿梭在城市中,给更多的学生上课,省下路费和时间。令人惊奇的是,姑娘还开了个早点摊儿,每天卖豆浆鸡蛋和烧饼,同时还卖玫琳凯。
我觉得上帝都得被这姑娘逼疯了。
这就是生活在我身边的三个普通青年,他们没学历没背景没牛逼爹妈,他们连选错一个大学专业的机会都没有,他们连什么叫“对口专业”都不知道,他们连让高素质牛人打击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想要的,也许只是你我唾手可得的东西;他们拼命努力赚得的钱,也许是我们开口就能从父母手里得到的数字;他们来到这个城市之初,卑微的所有人都看不见。但是不要紧,他们看得见他们自己。
考拉小巫跟我讲,现在的年轻人太想要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一件事儿坚持三个月看不见结果,就开始抱怨上帝不公,没有伯乐。什么是奋斗?奋斗不是让你上刀山下火海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奋斗就是每天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做好手里的每件小事,不拖拉不抱怨不推卸不偷懒。每一天一点一滴的努力,才能汇集起千万勇气,带着你的坚持,引领你到你想要到的地方去。
难么?不难。
有没有勇气,摸着自己的心说一句:我的青春,不抱怨社会,不埋怨不公,只努力,超越自己。挺住,意味着一切!
普通人的励志故事3:
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外表看上去与在城市打工的千千万万农民工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受过任何与演员这个职业有关的培训,也没有哪怕一点点在一般人看来是成功必须的一些“社会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城里人”亲戚,唯一有的只是一个要靠演电影来摆脱贫困生活的梦想。他的梦想实现的几率有多大?
当许许多多都市青年沉迷于港台、韩国的那些胡编乱造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青春励志”电视剧,为剧中人物唏嘘长叹,继而感怀自己的时候,王宝强却用他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演绎了一个真实的青春励志故事。
“以前大家看到我,都‘傻根’‘傻根’地叫,现在他们都改叫‘许三多’了———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因为它说明我这几年的努力没白费。”王宝强特有的笑容中,带着些许自豪地说。
“我就是许三多”
让普通观众熟知王宝强的,是《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和《暗算》中的“阿炳”。在王宝强自己看来,“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的则是“许三多”。
王宝强说:“‘傻根’、‘阿炳’只能说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我不可能像傻根那样。而‘许三多’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因为无论从举止还是内心,他是一个很丰富很现实的人,而且跟我很像。”
8岁那年,王宝强“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于是他去了少林寺,因为深受李连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王宝强以为去了那里就可以拍电影。
在少林寺当了6年的俗家弟子,除了练了一身“真功夫”之外,王宝强连“拍电影”都没有见过一次。这时,他才相信了寺里的和尚对他说的话:这里真的不是拍电影的地方。
16岁的时候,王宝强决定去“能拍电影的地方”——北京。当时,他的父母对他说:你这没头没脑的孩子能闯出个什么天地来?的确,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背景,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演员的训练,想通过演电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当时看来他这个理想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北漂”生活是极端艰苦的。那时王宝强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是在北影门口等待一个群众演员的机会。如果等到了,每天可以挣20块钱,还有剧组的盒饭吃。这个机会不是经常有的,为了生活,王宝强就在北京的各个建筑工地上做起了农民工。
让王宝强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一个除夕。当时他口袋里只剩下2元钱,在这个举国欢度春节的时刻,他只能选择躺在工棚里睡觉,用睡觉来熬过那阵阵袭来的饥饿和孤独。王宝强说他那个时候从来不告诉父母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说自己挺好的,因为怕父母担心。
王宝强说:“我跟许三多的经历很像,他在当兵前被他爹叫‘龟儿子’,都不敢言语,我刚从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时,也很懦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因为俺家是农村的,没有背景,没有条件。我做武行,却又长了一个苦瓜脸,他们都嘲笑我,说我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我很自卑,但也很好强,所以刚到北京那会,经常打架。”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扬在众多的试镜资料片中看到了王宝强,于是,18岁的王宝强被选中出演处女作《盲井》。这部电影于2003年获金马奖“最佳新人奖”,2004年获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泰国金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王宝强说:“我很幸运,不光是因为我等到了机会,还因为这个机会是在我最单纯的年代降临的。我不敢保证,假如换了今天的我,我还会不会相信这个机会最终真的会到来。”
因为《盲井》,王宝强引起了着名导演冯小刚的注意,并最终选择他出演《天下无贼》中傻根这个角色。“傻根”让王宝强有了更多的自信心,他说:“那个时候我甚至都想没有我王宝强干不了的事了,我跟刘德华都合作过了,还有什么可以难得倒我?”
从《盲井》开始,幸运之神似乎开始眷顾王宝强了。王宝强说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导演李扬是他的“史今班长”,冯小刚是他的“袁朗队长”。
许三多这个角色使王宝强成为2007年影视界最耀眼的一颗星,而王宝强也特别愿意告诉别人,是“徐帆老师让我有机会演了许三多”。当时,着名演员徐帆得知《士兵突击》剧组在遴选许三多的扮演者时,第一时间告诉了王宝强,并极力劝他去争取这个角色。
在“艺术人生”录制现场,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是问王宝强扮演许三多的感受,而王宝强的第一反应则是一边憨厚的笑着一边说:“你怎么不问我怎么演上这个角色的?”然后他站起来对这摄像机给徐帆深深的鞠了一躬。
现在,王宝强的事业正是如日中天,冯小刚导演、王宝强主演的贺岁大片《集结号》正在全国上映,他与周迅分别担任男女主角的《李米的遭遇》正在紧张拍摄中,还有一部他主演的功夫片开始拍摄,名字叫《野风》,功夫片一直是王宝强的理想。
同时还有不少的剧本、广告、采访、活动在等着他,他的片约已经排到了明年。
回头看看自己这近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王宝强说:“在我看来,许三多就是一个靠精神活着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这个人不可能成事,但他偏偏就是成事了。我觉得这个人物最大的价值就是:再怎么自我感觉渺小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得到鼓舞———大家总比许三多强吧,连他都能成功,我们只要用心,凭什么不能成功呢?!我跟许三多确实挺像的。当年我说自己要当演员,身边没一个人相信,不是不相信我的决心,而是不相信我有成为演员的可能。只有我相信,我每天都跟自己说:‘王宝强,你一定能成!’最后真的成了。”
“我身上根本没有星光”
与几年前那个满怀梦想、天天在电影厂门口苦等着有个群众演员的机会,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去工地当农民工的时候相比,现在的王宝强已经是天壤之别。已经成了“着名演员”的王宝强,是不是也像很多所谓的明星那样有了明星的“派头”呢?
“这段时间没写博客你们都想我了吧,我在河北老家收秋呢,前几天天天都下地里干活儿,在玉米地里掰玉米,锄地,刨花生,摘棉花,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家里的农活儿我照干,每天累得我晚上饭都不吃就睡,虽然很累但是我很有趣……”这是王宝强2006年的博客记录,虽然当时他已经因为“傻根”而出了大名,但他回到家里还是个“农民”。邻居说:王宝强成明星了,明星谁下地啊,谁能见到像他这样的(明星)。
王宝强说:“我从没把自己当明星——我有自知之明,我身上根本就没有那种‘星光’!”至今,他都不认为自己是娱乐圈的人,更难得跟圈里人混在一起打牌唱歌吃饭。“我的生活其实很单调——不抽烟不喝酒,只要不拍夜戏,每天晚上12点之前一定上床睡觉。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无聊,我觉得很好。”
从几个细节可以看出王宝强的心态。
王宝强上街几乎从来不戴墨镜——王宝强管它叫“眼镜”。王宝强说:“王宝强还是王宝强,就是知道我名字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告诉我,当明星得先学会戴眼镜,可俺就是戴不惯那玩意,除非太阳刺眼我戴是为了保护眼睛。演戏时剃了秃头,现在上街倒是戴帽子,怕太晃眼。”
王宝强对待媒体采访相当认真。王宝强说:“从《天下无贼》之后,我的采访一直都没断过,我会尽量满足每个人,因为我知道我做的是这份工作,既然我喜欢它,为什么不能接受它带来的其他工作呢?”
王宝强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完全就是朋友关系。他的经纪人说,有时候工作晚了,就到王宝强在北京的家里,王宝强蒸馒头、煮面条给大家做夜宵。
如果说成名之后的王宝强有什么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他现在终于有了钱,再也不用为生活而担忧了。有了钱之后的王宝强,则像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小伙子一样把钱寄给了家里,还给家里人盖起了房子,“是我们镇上最好的。我父母从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他们很不容易,把哥哥、姐姐和我拉扯大。我就是想争口气,让父母住得好。8岁那年我就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出来之后压力就大了,也回不了头了,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就是说我在外面一天,他们就有一天的希望。所以,现在有钱为家人盖房子,我感到很开心。”他说。
很快红起来的王宝强,其实很清醒。“人生有起伏,在高峰的时候别得意,在低谷的时候也别失落。趁现在红着,赶紧抓紧机会多演点戏,让父母的日子过好一点,万一将来不红了,也不至于留下太多遗憾。”王宝强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随你的愿……最近我经常想起以前挨苦的日子,挺美好的——没有当初的准备,哪有今天呢?!现在也是一样,都是在为将来作准备。”
对于现在的生活,王宝强担心的只是给自己的家人带来麻烦。他很不愿意看到一些媒体把他老家的地址公布出来,“(媒体上)连村的名字都有。这给我的家人带来很多麻烦,很多人上我家去采访,把我们村弄得很乱。”王宝强说:“以前跑龙套的时候我还追星,后来真正进入演艺圈,接触很多名人,习以为常了,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这个过程有时候想起来也像做梦似的。我现在就是用平常心去对待,但我不想给家人找麻烦,不想儿子成名了,却给父母带来不安宁的生活。来我身上,没关系。”
“本色演出有啥不好?”
对于这几年来王宝强的出演的几个角色,外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观点:本色演出。也有舆论认为,王宝强就这点能耐,只能进行“本色演出”。这个“本色”,就是憨头憨脑,又有一股执拗的劲头。
对此,王宝强自己的看法是:“我没觉得本色演出有啥不好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特色,假如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角色,自己演得到位,观众看得开心,那有什么不好?就像我当年演《天下无贼》,大家都叫我傻根,现在我演了《士兵突击》,大家又改叫我许三多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成功———原本我还以为我一辈子都要叫傻根了呢!”
实际上,在王宝强出演的角色中,真正说得上是“本色”的,目前只有一个“许三多”。《暗算》中的阿炳和《天下无贼》中的傻根,都只是在某个方面与王宝强有些相似。在今年的贺岁大片《集结号》中,王宝强扮演的是一个个性锋利的狙击手。而他在《李米的遭遇》中扮演的那个赌贩,则完全不同于王宝强本人。
王宝强说:“‘许三多’是一个里程碑,是我的代表作品。《天下无贼》是一部好作品,但‘傻根’并不能代表我,而‘许三多’,等我再过几十年,让我的孙子来看,我都会觉得很自信,因为‘许三多’代表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士兵突击》的导演康红雷也比较看好王宝强,他在《士兵突击》拍完之后对王宝强说:“我觉得你现在是体验派加演技派,有点靠谱了。”
着名导演冯小刚对王宝强的评价是:王宝强的潜力很大,戏路也不局限演农民。只要给他机会,他会非常出色。
对于所谓的“本色演出”,实际上应该分为两个情况,一种是演什么角色都带着演员本人浓厚的痕迹,一种是都让观众以为这个角色就是演员本人。这显然是两种层次,前者很容易受制于某种特定戏路而难以拓展,后者则是演技高超的表现。
现在我们还很难准确判断王宝强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因为截至目前观众看到的他的银幕形象,都与他本人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也许只是碰巧剧本如此。
王宝强也在暗暗努力要突破人们的成见:“我一定会寻找突破的,但这得顺其自然。其实保持本色很宝贵,但这与突破自我又很矛盾,所以我一定会在合适的时机给观众一个惊喜的,到时候人们也许会说,变样的王宝强也一样吸引人。”
我们希望看到王宝强在不同的戏路上都有所发展,因为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我们也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
普通人的励志故事4:
世界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刚出生时,身体严重畸形,只有一只矿泉水瓶大。他生下来后,医生看着他罕见微小的样子,断定他不会活过当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矿泉水瓶”男孩儿却活了下来,并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照料下一天天成长起来。如今的他,不仅让当年一再为他的生命设限的医生张口结舌,还成功地养活了自己,而且在精神方面已经变得无比强悍。更让世人称奇的是,这个至今“身高”还不到1米的演讲天才,他受到过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接见,并且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同台演讲过。在他不平凡的成长历程中,他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他不但喜欢驾车、钓鱼、看球赛,还做过残疾人游泳、跳水、橄榄球、乒乓球教练……
因为残疾和病痛,1970年出生的约翰·库提斯这些年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自己也说不清了。他只记得早在上小学时,曾因为身有残疾,被其他健康的孩子追得到处躲藏。有一次,一群孩子把他绑起来,用胶布封上嘴,把他仍进了垃圾桶里,然后点上火企图把他烧死。那时,垃圾燃烧生出的浓烟,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把他吓得几近窒息,为了活命,他在垃圾桶里拼命扭动,直到把身边的火苗扑灭,就在他奄奄一息时,才被人发现救了出来。在他17岁那年,由于下肢疾病的恶化,他不得不从腿部截肢,剩下的“身高”不足1米,从此,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仅有“上半身”的矮人。然而,更让约翰·库提斯难以想到的是,悲惨的命运总是拿他开玩笑,病魔和痛苦不去光顾别人,竟然总是在他这样的高度伤残者身上挥之不去,在他29岁那年,仅剩“半个身子”的他又患上了癌症。
为了自强自立,更为了用他的拼搏精神和不甘向命运低头的意志去激励别人,约翰·库提斯在同命运和自身残疾挑战的同时,喜欢上用自己“半个身子”现身说法的演讲事业,在8年多的激情演讲中,他“走”过19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闻名世界的传奇式人物,并被誉为世界激励大师。而他在“走”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演讲征程中,他经常会用一只胳膊支撑着“全身”,腾出另一只手推动滑轮,驱动不到1米高的躯体在地面上快速前行,头始终高昂着,神情中甚至有几分骄傲。有人对他如此“卖力”和不珍惜自己的身体有些不解时,他总是充满自信地说:“我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激励别人,证明自己没有不可能!”
为了激励别人,约翰·库提斯在8年的演讲中曾不止一次地讲述过他早年申请驾照时的一段“趣闻”。当时他坐在椅子上,接待他的小姐坐在柜台里,只能看见他的上半身,便问他有没有残疾。“怎么跟你形容呢?”约翰·库提斯煞有介事地说,然后猛地双手撑住柜台跳了起来:“这算不算残疾?”当时吓得小姐几乎晕过去了。他在对人介绍自己时说:“你们看到的我没有双腿,但我却能做很多的事情,而有的人四肢健全,却什么也做不成,整天抱怨,为什么我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在到一些地方演讲时,他不止一次地对听众说:“现在我来到这里,就是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激励别人——无论你现在的状况有多差,要永远想念明天可以更美好!我现在每天都很忙,在世界各国演讲,我是在激励别人也是在激励自己,别对自己说‘不可能’,这是我这样一个高度残疾人永恒的信念,但愿通过我的演讲激励,它也会成为许多身体健全者的信念。”
约翰·库提斯被冠以世界激励大师这一称谓,他以不足1米高的残躯周游世界进行励志演讲的行为堪称举世无双。更为可敬的是,他除了拥有永远激情的语言,激励别人的还有他一贯的行动。面对世界各国的观众,约翰·库提斯总给人一种“激情洋溢”的印象,他好像拥有永不枯竭的斗志,众多听过他演讲的人,常常会这样评价他。近年来因为演讲,约翰·库提斯到过中国若干座城市,让很多中国人见证了他的“传奇”。7年前,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中国助理成为他的第一位汉语老师,经过不停地学习,现在约翰·库提斯已经可以准确地说一些汉语了。
前不久,约翰·库提斯再一次来到中国,他在山东济南进行演讲时对记者说:“在中国,我经常听见朋友们说‘我今天过得很不开心’。但什么是不好的一天呢?对我而言很少。就像自己的命运,不管你觉得多么不幸,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比你更加不幸。我当然也会有伤心和沮丧的时候,因为我是正常的人,但这只是人生的起起伏伏,人生的起伏有高低,才会继续下去。”
是的,人生有起伏有高低,自己的路才会继续走下去,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无论是坎坷,还是平坦,只要自己像约翰·库提斯那样高昂着头坚持走,就会摘取到成功的果实,品尝到美好生活的滋味。我想,像约翰·库提斯这样高度残疾的人,之所以能够在挑战命运中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不对自己说不可能的强者,而且在他的心灵中,他还会像花朵一样温柔,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博大,唯有拥有这些,才能成为人生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普通人的励志故事5: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如今,正如马云当年所愿,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网站注册成立一个月后,由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便立即到账。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外部人才。这个时期,也正是马云对外宣称“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的时候。彼时,12个人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 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
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com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着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
马云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
这话如同马云本人一样———看似狂妄,实则精明。马云对外宣称的数字,都是通过财务统计过的:单日赢利100万的目标,其实在2003年7月就已经单月实现了;而他在公众面前夸下每天缴税100万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执行的目标。
看过"普通人的励志故事"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