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
努力,以最好姿态出现在当初否定我的人面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1: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____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
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着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后来,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着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着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命运。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惟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不为之所动。他精心为进步电影《复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声》配曲,而且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报酬。
在延安时期,冼星海不仅在组织上入了党,艺术创作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应该说,这也恰恰是他周围革命环境影响的结果。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2: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3:
马云,于1964年10月15日出生于杭州一户普通人家。上中学时对英语有兴趣,星期天的时候经常到西湖边找老外用英语聊天。从初中到高中,马云几乎包揽了大小英语考试的年级第一名,但他偏科严重,其它的科目都很差。第一次高考,他的英语成绩是全年级第一、数学是倒数第一。
高考落榜后,马云和表弟去一家宾馆应聘保安。结果,表弟被录用了,而马云因个头矮被淘汰了。干不了保安,马云只好去当搬运工,每天替《山海经》、《东海》、《江南》三家杂志社蹬三轮送书。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渐渐忘掉了高考落榜带来的痛苦。
这时,他的父亲对他说:“你每天踩20多公里路来来回回都不累,为什么就不能再走一遍高考的路呢?”。在父亲的鼓励下,马云参加了他的第二次、第三次高考,1984年他终于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毕业后,他成了一位大学英语教师。
1995年,作为“杭州英语最棒”的人,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钱没要到一分,却发现了一个“宝库”——互联网。
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回国后就向爸爸、妈妈、妹妹、妹夫等融资20000元(2万元),创立了一个B2B电子商务网站——中国黄页。
然而,两年后,马云第一次创业失败。
1997年,他到外经贸部上班,负责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站点及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1999年,他辞去公职,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在杭州西湖边上的家里,开始了他着名的“18个人、50万元”的第二次艰难创业。
创业伊始,第一笔风险投资救急:
这个创业团队里除了马云之外,还有他的妻子、他当老师时的同事、学生以及被他吸引来的精英。比如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当时他抛下一家投资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的头衔和75万美元的年薪,来领马云几百元的薪水。
马云当时对他们所有人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3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未来的目标很远大、很鼓舞人,但眼前的现实却很残酷:公司账上没钱了。
马云开始去见一些投资者,但是他并不是有钱就要,而是精挑细选。即使囊中羞涩,他还是拒绝了38家投资商。最后,马云选择了高盛等基金公司。高盛等公司投资了500万美元,帮助阿里巴巴度过了第一个难关。
第二轮投资,挺过互联网寒冬:
让马云意料不到的是,更大的投资者也注意到了他和阿里巴巴。
1999年10月底,日本软银(Softbank)的总裁孙正义约见了马云。孙正义当时是亚洲首富。孙正义直截了当地问马云想要多少钱,而马云的回答却是他不需要钱。孙正义反问道:“不缺钱,你来找我干什么?”马云的回答却是:“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来见你的。”
据孙正义事后回忆,他说,在与马云见面5分钟后,他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投资4000万美元。不过,马云认为不需要这么多钱,只愿意接受2000万美元。
在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下和马云创业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阿里巴巴公司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11年时,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64亿元人民币,利润达到了17.8亿元人民币。而且,公司旗下诞生了淘宝、支付宝、聚划算等电子商务网站,每天为客户提供着大量的网上购物、网络支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