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3个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
作为国内最早创办以商家为主导网站的创始人,马云在国内早已是家喻户晓了,成为了白领们心中崇拜的偶像 但是马云自己曾经讲他很笨。读书时,他的成绩从没考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师院,是个专科,而且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他数学考了 1分,第二年19分。 马云后来常说自己的创业经历至少可以证明:“如果我马云能够创业成功,那么我相信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创业成功。”·
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就是在这期间他也没有真正消停过;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钱没挣到多少。1995年,“杭州英语最棒”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 结果是钱没要到一分,倒发现了一个“宝库”——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前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这里有大大的生意可做!”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的商机有多大。 后来马云回国了。回国之后,马云把中国企业的资料集中起来,快递到美国,由设计者做好网页向全世界发布,利润则来自向企业收取的费用。
马云找了个学自动化的“拍档”,加上妻子,一共三人,两万元启动资金,租了间房,就开始创业了。这就是马云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海博网络,产品叫做“中国黄页”。在早期的海外留学生当中,很多人都知道,互联网上最早出现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商业信息网站,正是“中国黄页”。马云的口才很好。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在杭州街头的大排档里经常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叫马云的人,听他口沫乱飞地推销自己的“伟大”计划。 那时候,很多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他们称马云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先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 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说服客户。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
1996年,马云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也就是这一年,互联网渐渐普及了。这时马云收到了业界的注意;1997年,马云被邀请到北京,加盟外经贸部的一个由联合国发起的项,并参与开发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在这一过程中,马云的思路渐渐成熟那就是要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他研究认为,互联网上商业机构之间的业务量,比商业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业务量大得多。为什么放弃大企业而选择中小企业,马云打了个比方:“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
1999年,马云回杭州创办“阿里巴巴”网站。临行前,他对他的伙伴们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我们回杭州去,一起去!”几个月后他的网站上线了 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然后,马云继续到世界各地演讲:“bto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他在吸引到大量客户的同时也吸引人才和风险投资。
台湾人蔡崇信是全球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nvestab的亚洲代表,他听说“阿里巴巴”之后立即飞赴杭州要求洽谈投资。一番推心置腹之后,蔡竟然出人意料地说:“马云,那边我不干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马云吓了一跳:“不可能吧,我这儿只有500元人民币的月薪啊!”但两个月后,蔡崇信就任“阿里巴巴”的首席财务官。 这一事件引起华尔街的震动。随后以华尔街高盛为首的多家公司,毫不犹豫地向阿里巴巴投入了500万美金。 高盛资金到位的第二天,马云马不停蹄飞赴北京“见一位神秘人物”。见面才知,是成功投资了雅虎网站的“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日本软银公司的董事长孙正义要求见面!面谈仅6分钟,孙正义就说:“马云,我一定要投资'阿里巴巴'!而且用我自己的钱。”2000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孙正义投入2000万美金。 一时,阿里巴巴声名大震。
现在“阿里巴巴”被业界公认为全球最优秀的btob网站。来自国内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爆增之势!一个想买1000只羽毛球拍的美国人可以在“阿里巴巴”上找到十几家中国供应商;位于中国新疆和非洲的用户,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走到一起,成交一笔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可想像的生意! 2003年,“阿里巴巴”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进入全球商务的高端领域。如今,“阿里巴巴”服务的商人达到240万,马云即使在睡梦中,“阿里巴巴”每天也有100万元的收入。非典期间,“阿里巴巴”业务量增长了5-6倍。 至此马云成就了他的帝国。
从马云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成功与否在于你的信念和你对时代趋势和商机地把握,因此马云的事迹给了我们很多的其实就是:“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要自我放弃”。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2:
吴蕴初,化工专家,著名的化工实业家,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在我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他大力支持学会活动,资助清寒优秀学生上大学培养成高级科技人才。他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3年的春天,上海聚丰园里,环境雅致,空气清新。而立之年的吴蕴初揣着他精心研制的晶莹小颗粒静静等着一个人。这个人叫王东园,是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而张崇新酱园的老板张逸云,则是吴蕴初最想结识的那个人,也正是他,为后来“天厨”的诞生,助了一臂之力。
1906 年的黄浦江、外白渡桥边,时常蹲坐着一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少年发现有人力车辆或者驴马车通过时,都会奔上去帮人拉推,以得几文钱回谢。这位少年就是还在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读书的吴蕴初,他同时还兼任兵工学堂附属小学的算术老师。如此刻苦努力,只为兑现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承诺,“自立并补贴一些家用”。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六年。这种奋发向上、吃苦耐劳而又恪守信用的品格,他坚守了一生。而兵工学堂化学专业的学习,则为他一生的事业开启了最初的源泉。
化学专业的高材生,汉阳铁厂小试牛刀
从兵工学堂毕业之后,吴蕴初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被恩师杜博推荐到汉阳铁厂做化验师。这份工作收入稳定,清闲易操作,在别人的眼里算得上是一份很好的门路。然而,二十岁的吴蕴初,此时想要的并不是安稳的生活,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填充不了自己内心一腔的报国梦。于是,1915年的冬天,他在 “实业梦”的驱使下,离开汉阳铁厂,前往天津,准备参与筹办硝碱公司。可惜,事与愿违,等他不远千里赶到天津时,得到的却是“股东们不干了”的消息。这时的吴蕴初已身无分文,苦不堪言。
此时的汉阳铁厂决定试制在国际上用于筑炉的效能很好的矽砖与锰砖。可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厂内的技术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理出头绪。无奈,他们向刚从天津回来的吴蕴初发出了邀请。
吴蕴初是踌躇满志的,虽然他并未研制过此类化学物质。可凭借化学知识与素养,以及自己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强国之梦,他接下了这个担子。吴蕴初的选择是对的,那个黄浦江边卖苦力的少年的倔强劲儿在这个二十五岁青年的体内再度重现。他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总结技术条件……。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终于亲手试制了矽砖与锰砖,这在中国人之中,还是首例。
顿时,吴蕴初声名鹊起。开始有一些厂家邀请他入伙或者与之合伙做生意。汉阳兵工厂聘他为制药课的课长,还授予少校军衔。同时,他接受了汉口燮昌火柴厂的老板宋伟臣的邀请,与之合办一个硝碱公司,由宋伟臣出资,他出技术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液生产氯酸钾。
二十五岁的吴蕴初身兼三职,开始在自己希望的道路上跨越有力的步伐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悄悄诞生了。
微小颗粒引发创业灵感,巧妙“邂逅”资深投资者
在外货中找出创业点,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1年的中国和世界都是那样的动荡不安。吴蕴初和刘鸿生共同创办的新炽昌牛皮胶厂面临着山穷水尽的境地。刘鸿生另创新业,吴蕴初一人难以抵挡企业衰势。他开始在外货中寻找机会。
研究之后,他选中了日本的原包装产品“味の素”。这种产品最容易得利,因为它是人们一日三餐中很理想的调料。有钱人的山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山珍海味的广大贫苦百姓也需要它,一碗素汤,一碟儿青菜,只需放上那么几粒,就似魔幻般产生了奇效。然而,想要做这个微小颗粒的生意,首先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这个时候吴蕴初的化学素养又派上了用场。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这小小颗粒的研究方法了。
没有实验室,就在自己的家里研制;缺少助手,自己的妻子来担任。三十岁的吴蕴初在创造和钻研方面丝毫不减当年的激情。他要把“味の素”中最关键的哥罗登酸钠提取出来,再加工制作,做成优质的“国产”化学调味品。这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终究是值得骄傲的,经历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把晶莹剔透的小颗粒捧在了手心里。
有了成功试制的小颗粒,如何才能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呢?资金、厂房还有设备开始困扰他。吴蕴初明白单凭自己的力量,要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中,实在是太难了,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合伙人。
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成为了他在寻找合伙人的道路上的一个合适的人选。如何使他注意到自己的这颗微小的小颗粒?聪明的吴蕴初选择了“欲擒故纵”。他坐在“聚丰园”里,细细品味着自己的小颗粒带来的美味,还频频咋舌,惹得王东园忍不住上前探问。“你尝尝”,吴蕴初微笑着将东西推荐给这个精明的推销员。果不其然,王东园品后赞不绝口,连声叫好,知道吴蕴初乃是炽昌的厂长后,更是惊奇不已。两人相谈甚欢,在听到吴蕴初叹息缺乏资金时,王东园主动提出介绍他的老板张逸云与之合作。
张逸云是一位宽厚热诚的实业家,他爽快正派、有胆有识。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定共办一个生产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调味品厂。于是,调味之精华“味精”、佛手为图标的“天厨”诞生了。
好风凭借力,天原天盛齐诞生
天厨厂从几颗微粒变成了大厂,为他的股东们特别是为吴蕴初创造了可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在吴蕴初的支配下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佛手味精大量生产,自然所需原料也随之猛增,这也就越发显出原料的重要性了。吴蕴初制造味精的原料,主要是面筋,其次是盐酸。面筋的来源,除纺织厂供应外,还有自己的淀粉厂,都是就地取材,数量上也能得到保证,是不成问题的了。主要的不成问题,次要的有了问题,也就上升为主要了。当时国内根本没有生产盐酸的厂家,国内用盐酸基本上靠从日本进口,价格自然十分昂贵,日商也往往用此钳制中国的民族企业。正因为这样,早在1926年吴蕴初就很想办个电解食盐厂生产盐酸,为国家增添个化学工业项目,摆脱日商的钳制,甚至将日货挤出中国。但当时因制酸耗费的资金太多,他那时只是想想罢了,要去做却丝毫没有经济能力。如今,有“天厨”做后盾,办厂的条件已具备了。
有了自己的盐酸,不但自己用起来方便保险,节省资金不说,还可以挣脱国内一些厂家所受的日货控制与盘剥。有此种种,吴蕴初便决心将电解厂办起来。可是做起来也不容易,尽管理论上已经掌握,可是理论到实际还有段距离,但是吴蕴初决心办起来,金钱他毫不吝惜,投到科学实验里,失败了也值得,精力也是如此。于是他便开始收集材料研究了起来。或是痴心感动了上天,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出现了:越南有个法国人办的盐酸厂,由于经营不好,刚刚倒闭。一闻此信吴蕴初抓住良机不放,当即上路,千里迢迢地赶到了越南的海防,亲自仔细地考察了那个厂的设备状况,对那些机器的性能、使用期等要点一一做了确认:电解槽是美国产的,机器是法国造的,在当时称得上一流,且使用时间也不长,产品的质量也基本上与日本的相当。自是更加喜出望外。经与那法国人磋商,以九万银元的价格购下了这全套设备。机器尚未到达时,吴蕴初便先期赶回,迅即集资二十万,在上海周家桥购置了地皮,建起了厂房。还是厂名先行,因其是为天厨味精厂提供原料的,故吴蕴初为它取名为“天原电化厂”。且“天原”还有天府乐原之解,响亮而吉祥。
然而,天原盛装盐酸的“盐酸甏”是日产。价格昂贵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抵制日货不彻底,如味精,必须全部原料都能自产自给才行。可生产耐酸陶,也不是很容易的,不像一般改变一下工艺就可的新式陶制品,那要有科学研究的参数在内的。吴蕴初硬是凭他的化学基础与曾制过矽砖、锰砖的经验很快地“啃”下了这块 “骨头”。于归国的当年,即1934年即着手实施;在龙华济公滩购了地皮,亲自带人由厂房到设备全部自行设计制造出来;聘请了曾多年从事制陶业的李思敬担任厂长。几个月后,1935年初,便正式投产了。窑炉是新式的,机器是搅拌挤压机,原料是取自天然的著名的宜兴陶土,整体生产方式为半机械半人力的组合。初始时月产量为二十至二十四吨,产品除满足天原的需用外,还销往国内的化工厂与军工厂。厂名仍是吴蕴初的巧思,以产天原产品盛器为因,取做“天盛”。当诸多游商打快拳似地逐利于浅层经营时,吴蕴初立足长远,出发点高出一筹,踏踏实实地构筑着基础化学工业。不断向深层探求,以“天盛”又为国家填补了一项化学陶器的空白。天厨——天原——天盛,如同化学的连锁反应方程式一般,互为动因与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天字号系列。
达者兼济天下,尽心效家邦的味精大王
天原天盛成立之后,吴蕴初又相继创办了另外两个天字号的化工厂“天利和天山”。此时的吴蕴初已经不再是那个受祖父格外怜爱的孩童,也不再是黄浦江边那个卖苦力的少年,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实业家和化学家。他的坚持和勤奋,成就了他一生的梦想,抵制外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
1928年,天厨厂为他和他的同伴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标准,这个清贫出身的实业家毫不犹豫地拿出资金组建了“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自任董事长,研究化工产品与接受化学研究的项目委托,兼培育化工人才。随后,研究所又与“中华化学工业会”合并,吴蕴初为副理事长。
1931年.他又积极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由他拿出五万元作为基金,聘请几位化学界人士为委员。同时又在沪江大学化学系设立化学奖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投资捐办了理化教室。由基金会主持每年对大学化学系一年级学生与高中一年级学生分别考试,从中选出十余名优秀者发给奖学金,发给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费用,标准三百元。获得这种奖金的多为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有的因一直保持在校的优异成绩,这种奖金只于一年级时获准资格便可一直领到毕业。为了鼓励寒门学子,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专利所得,并以此为乐。
1933年,张逸云病故。可惜这位智达见明又宽厚的企业家不寿,而子女又因纨绔而骄奢,堕入了“富不及三代”的悲惨逻辑之中,恣意挥霍了起来。天厨几乎被其掏空一半,吴蕴初为顾全大局,于1935年将天厨改为有限公司,清产作价,资本已由1928年的十万增至二百万(利润分红在外)。在吴蕴初的主张下,由这两百万之中,提取出二十万元,即总资本的十分之一,一律以新公司股票的形式依照进厂先后与所得薪水累计数按比例发给每一个职员与工人。早在 1928年,吴蕴初就主张“放弃专利”,此举更是将那可观的一大发明权报酬献给了社会。
内战爆发后,吴蕴初谢绝了蒋委员长的“经济部部长”的承诺,在上清寺的和桂园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50年,吴蕴初由香港乘船抵达重庆,几天后在钱昌煦的引荐下在中南海拜见了周恩来。
吴蕴初回上海不久,就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任以及化学工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不久,又增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总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这个出生于1894年的江苏嘉定的“细娃贵崽”,成了口中以及人民心中名副其实的“味精大王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3:
吴蕴初,化工专家,著名的化工实业家,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在我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他大力支持学会活动,资助清寒优秀学生上大学培养成高级科技人才。他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3年的春天,上海聚丰园里,环境雅致,空气清新。而立之年的吴蕴初揣着他精心研制的晶莹小颗粒静静等着一个人。这个人叫王东园,是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而张崇新酱园的老板张逸云,则是吴蕴初最想结识的那个人,也正是他,为后来“天厨”的诞生,助了一臂之力。
1906 年的黄浦江、外白渡桥边,时常蹲坐着一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少年发现有人力车辆或者驴马车通过时,都会奔上去帮人拉推,以得几文钱回谢。这位少年就是还在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读书的吴蕴初,他同时还兼任兵工学堂附属小学的算术老师。如此刻苦努力,只为兑现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承诺,“自立并补贴一些家用”。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六年。这种奋发向上、吃苦耐劳而又恪守信用的品格,他坚守了一生。而兵工学堂化学专业的学习,则为他一生的事业开启了最初的源泉。
化学专业的高材生,汉阳铁厂小试牛刀
从兵工学堂毕业之后,吴蕴初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被恩师杜博推荐到汉阳铁厂做化验师。这份工作收入稳定,清闲易操作,在别人的眼里算得上是一份很好的门路。然而,二十岁的吴蕴初,此时想要的并不是安稳的生活,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填充不了自己内心一腔的报国梦。于是,1915年的冬天,他在 “实业梦”的驱使下,离开汉阳铁厂,前往天津,准备参与筹办硝碱公司。可惜,事与愿违,等他不远千里赶到天津时,得到的却是“股东们不干了”的消息。这时的吴蕴初已身无分文,苦不堪言。
此时的汉阳铁厂决定试制在国际上用于筑炉的效能很好的矽砖与锰砖。可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厂内的技术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理出头绪。无奈,他们向刚从天津回来的吴蕴初发出了邀请。
吴蕴初是踌躇满志的,虽然他并未研制过此类化学物质。可凭借化学知识与素养,以及自己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强国之梦,他接下了这个担子。吴蕴初的选择是对的,那个黄浦江边卖苦力的少年的倔强劲儿在这个二十五岁青年的体内再度重现。他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总结技术条件……。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终于亲手试制了矽砖与锰砖,这在中国人之中,还是首例。
顿时,吴蕴初声名鹊起。开始有一些厂家邀请他入伙或者与之合伙做生意。汉阳兵工厂聘他为制药课的课长,还授予少校军衔。同时,他接受了汉口燮昌火柴厂的老板宋伟臣的邀请,与之合办一个硝碱公司,由宋伟臣出资,他出技术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液生产氯酸钾。
二十五岁的吴蕴初身兼三职,开始在自己希望的道路上跨越有力的步伐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悄悄诞生了。
微小颗粒引发创业灵感,巧妙“邂逅”资深投资者
在外货中找出创业点,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1年的中国和世界都是那样的动荡不安。吴蕴初和刘鸿生共同创办的新炽昌牛皮胶厂面临着山穷水尽的境地。刘鸿生另创新业,吴蕴初一人难以抵挡企业衰势。他开始在外货中寻找机会。
研究之后,他选中了日本的原包装产品“味の素”。这种产品最容易得利,因为它是人们一日三餐中很理想的调料。有钱人的山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山珍海味的广大贫苦百姓也需要它,一碗素汤,一碟儿青菜,只需放上那么几粒,就似魔幻般产生了奇效。然而,想要做这个微小颗粒的生意,首先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这个时候吴蕴初的化学素养又派上了用场。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这小小颗粒的研究方法了。
没有实验室,就在自己的家里研制;缺少助手,自己的妻子来担任。三十岁的吴蕴初在创造和钻研方面丝毫不减当年的激情。他要把“味の素”中最关键的哥罗登酸钠提取出来,再加工制作,做成优质的“国产”化学调味品。这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终究是值得骄傲的,经历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把晶莹剔透的小颗粒捧在了手心里。
有了成功试制的小颗粒,如何才能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呢?资金、厂房还有设备开始困扰他。吴蕴初明白单凭自己的力量,要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中,实在是太难了,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合伙人。
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成为了他在寻找合伙人的道路上的一个合适的人选。如何使他注意到自己的这颗微小的小颗粒?聪明的吴蕴初选择了“欲擒故纵”。他坐在“聚丰园”里,细细品味着自己的小颗粒带来的美味,还频频咋舌,惹得王东园忍不住上前探问。“你尝尝”,吴蕴初微笑着将东西推荐给这个精明的推销员。果不其然,王东园品后赞不绝口,连声叫好,知道吴蕴初乃是炽昌的厂长后,更是惊奇不已。两人相谈甚欢,在听到吴蕴初叹息缺乏资金时,王东园主动提出介绍他的老板张逸云与之合作。
张逸云是一位宽厚热诚的实业家,他爽快正派、有胆有识。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定共办一个生产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调味品厂。于是,调味之精华“味精”、佛手为图标的“天厨”诞生了。
好风凭借力,天原天盛齐诞生
天厨厂从几颗微粒变成了大厂,为他的股东们特别是为吴蕴初创造了可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在吴蕴初的支配下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佛手味精大量生产,自然所需原料也随之猛增,这也就越发显出原料的重要性了。吴蕴初制造味精的原料,主要是面筋,其次是盐酸。面筋的来源,除纺织厂供应外,还有自己的淀粉厂,都是就地取材,数量上也能得到保证,是不成问题的了。主要的不成问题,次要的有了问题,也就上升为主要了。当时国内根本没有生产盐酸的厂家,国内用盐酸基本上靠从日本进口,价格自然十分昂贵,日商也往往用此钳制中国的民族企业。正因为这样,早在1926年吴蕴初就很想办个电解食盐厂生产盐酸,为国家增添个化学工业项目,摆脱日商的钳制,甚至将日货挤出中国。但当时因制酸耗费的资金太多,他那时只是想想罢了,要去做却丝毫没有经济能力。如今,有“天厨”做后盾,办厂的条件已具备了。
有了自己的盐酸,不但自己用起来方便保险,节省资金不说,还可以挣脱国内一些厂家所受的日货控制与盘剥。有此种种,吴蕴初便决心将电解厂办起来。可是做起来也不容易,尽管理论上已经掌握,可是理论到实际还有段距离,但是吴蕴初决心办起来,金钱他毫不吝惜,投到科学实验里,失败了也值得,精力也是如此。于是他便开始收集材料研究了起来。或是痴心感动了上天,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出现了:越南有个法国人办的盐酸厂,由于经营不好,刚刚倒闭。一闻此信吴蕴初抓住良机不放,当即上路,千里迢迢地赶到了越南的海防,亲自仔细地考察了那个厂的设备状况,对那些机器的性能、使用期等要点一一做了确认:电解槽是美国产的,机器是法国造的,在当时称得上一流,且使用时间也不长,产品的质量也基本上与日本的相当。自是更加喜出望外。经与那法国人磋商,以九万银元的价格购下了这全套设备。机器尚未到达时,吴蕴初便先期赶回,迅即集资二十万,在上海周家桥购置了地皮,建起了厂房。还是厂名先行,因其是为天厨味精厂提供原料的,故吴蕴初为它取名为“天原电化厂”。且“天原”还有天府乐原之解,响亮而吉祥。
然而,天原盛装盐酸的“盐酸甏”是日产。价格昂贵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抵制日货不彻底,如味精,必须全部原料都能自产自给才行。可生产耐酸陶,也不是很容易的,不像一般改变一下工艺就可的新式陶制品,那要有科学研究的参数在内的。吴蕴初硬是凭他的化学基础与曾制过矽砖、锰砖的经验很快地“啃”下了这块 “骨头”。于归国的当年,即1934年即着手实施;在龙华济公滩购了地皮,亲自带人由厂房到设备全部自行设计制造出来;聘请了曾多年从事制陶业的李思敬担任厂长。几个月后,1935年初,便正式投产了。窑炉是新式的,机器是搅拌挤压机,原料是取自天然的著名的宜兴陶土,整体生产方式为半机械半人力的组合。初始时月产量为二十至二十四吨,产品除满足天原的需用外,还销往国内的化工厂与军工厂。厂名仍是吴蕴初的巧思,以产天原产品盛器为因,取做“天盛”。当诸多游商打快拳似地逐利于浅层经营时,吴蕴初立足长远,出发点高出一筹,踏踏实实地构筑着基础化学工业。不断向深层探求,以“天盛”又为国家填补了一项化学陶器的空白。天厨——天原——天盛,如同化学的连锁反应方程式一般,互为动因与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天字号系列。
达者兼济天下,尽心效家邦的味精大王
天原天盛成立之后,吴蕴初又相继创办了另外两个天字号的化工厂“天利和天山”。此时的吴蕴初已经不再是那个受祖父格外怜爱的孩童,也不再是黄浦江边那个卖苦力的少年,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实业家和化学家。他的坚持和勤奋,成就了他一生的梦想,抵制外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
1928年,天厨厂为他和他的同伴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标准,这个清贫出身的实业家毫不犹豫地拿出资金组建了“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自任董事长,研究化工产品与接受化学研究的项目委托,兼培育化工人才。随后,研究所又与“中华化学工业会”合并,吴蕴初为副理事长。
1931年.他又积极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由他拿出五万元作为基金,聘请几位化学界人士为委员。同时又在沪江大学化学系设立化学奖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投资捐办了理化教室。由基金会主持每年对大学化学系一年级学生与高中一年级学生分别考试,从中选出十余名优秀者发给奖学金,发给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费用,标准三百元。获得这种奖金的多为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有的因一直保持在校的优异成绩,这种奖金只于一年级时获准资格便可一直领到毕业。为了鼓励寒门学子,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专利所得,并以此为乐。
1933年,张逸云病故。可惜这位智达见明又宽厚的企业家不寿,而子女又因纨绔而骄奢,堕入了“富不及三代”的悲惨逻辑之中,恣意挥霍了起来。天厨几乎被其掏空一半,吴蕴初为顾全大局,于1935年将天厨改为有限公司,清产作价,资本已由1928年的十万增至二百万(利润分红在外)。在吴蕴初的主张下,由这两百万之中,提取出二十万元,即总资本的十分之一,一律以新公司股票的形式依照进厂先后与所得薪水累计数按比例发给每一个职员与工人。早在 1928年,吴蕴初就主张“放弃专利”,此举更是将那可观的一大发明权报酬献给了社会。
内战爆发后,吴蕴初谢绝了蒋委员长的“经济部部长”的承诺,在上清寺的和桂园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50年,吴蕴初由香港乘船抵达重庆,几天后在钱昌煦的引荐下在中南海拜见了周恩来。
吴蕴初回上海不久,就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任以及化学工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不久,又增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总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这个出生于1894年的江苏嘉定的“细娃贵崽”,成了口中以及人民心中名副其实的“味精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