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6个(2)
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6个
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篇:四
我在进入微软之前,其实已经拥有了3家公司,但我还是决定从微软的软件工程师做起,如果我一开始就说要应聘总裁的职位,比尔·盖茨肯定认为我脑子坏掉了。
—— 唐骏
人在社会上生存,无论做任何事情,想一步成功都是很难的,只有努力从底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
唐骏说:“有些人刚进公司,就说‘我要成为一个CEO’,其实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个规划,因为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毕业生变成一个CEO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你把自己的规划定得太高,你会发现经过两年的努力,离CEO的距离跟两年前是一样的距离的话,那个时候你就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每个人都希望早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应该懂得,实现职业理想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它就像盖房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地基打好,然后再一块砖一块砖地垒实,然后再一层层地盖下去。长此以往,你会发现一座大楼已经在不经意中一天天地盖了起来。
唐骏于2004年2月就任盛大公司总裁,在此之前,唐骏从1994年进入微软一直到1997年,在微软总部所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一名软件工程师。后来,1997年因工作出色,唐骏才被委派到上海成立了微软(中国)技术支持中心。此时,唐骏仍然不变的是刻苦勤奋,从底层做起的精神。到2002年3月,仅4年半时间,经过唐骏不断的努力微软(中国)技术支持中心从最初的27人发展到了400多人。
随后,3月20日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高群耀辞去总裁职务,唐骏便于3月26日正式被微软总部任命为微软(中国)总裁。
想成功,就要有一种从底层做起的精神。这个道理其实古人早已明白,生活在春秋时期的老子早就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任何事情都是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低到高积累而成的。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步就想踏上管理的宝座是很不现实的。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底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磨炼意志,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提升才有可能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篇:五
刚刚凭《潜伏》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演员,紧接着任主角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热播,孙红雷结结实实地红了,人气甚至超过了小沈阳和刘谦,成为2009年娱乐圈最火的人。他曾被赵宝刚导演说成“你长得太难看了”,而今却成为大众偶像;从当年惊鸿一瞥却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到坐稳“黑社会老大”的头把交椅,再到红透大江南北的余则成、杨立青,孙红雷这个东北爷们儿坦荡地说:“我靠实力走到今天。”
年少轻狂霹雳时光
1970年,孙红雷出生在哈尔滨。父母是普通教师,两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七口人。家里房子总共28平米,小时候的孙红雷都是睡在吊铺上的。
孙红雷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母亲想借10块钱给哥哥结婚准备彩礼,去邻居家敲了半天门人家也不肯开。年少的他觉得一家人生活得没有尊严,自此发誓一定要挣钱改变家里的生活。
父亲希望他和哥哥们一样,好好学习,读个理工科大学,找个稳定工作。少年孙红雷在中学时却常常晚上逃课去哈尔滨青年宫跳霹雳舞。老师找家长谈话,父母才知道他喜欢跳霹雳舞。面对话不多的倔强儿子,父亲只好说,你要是能得奖,就继续跳,否则就乖乖念书。孙红雷就借了同学家的录音机,每天练习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舞步。
1988年,在全国霹雳舞大赛中,这个初出茅庐的东北小伙子一鸣惊人,获得了二等奖。最让孙红雷高兴的是:奖品是一个电冰箱,他立刻把它卖了700多块钱,寄给妈妈。获奖后,孙红雷加入了中国霹雳舞明星艺术团,演出一场能得100元,一个月能演三四十场,算是有了个收入不菲的正当职业。可不久后,霹雳舞渐渐不再流行,孙红雷也“失业”了。
父亲希望他回头找个正经工作,可孙红雷没有回头。当时,台湾的“小虎队”组合非常红,孙红雷如法炮制,组成了一个“小狼队”。走在娱乐前沿的他逐渐成为了哈尔滨娱乐界的“一哥”。
那时的孙红雷拿着大哥大,戴着金项链,演出不断,钱也挣得不少,却很迷茫。这一切似乎并不是他想要的。有人说,你那么喜欢演出,上北京念书学表演吧。孙红雷说自己长得太丑。人家说,姜文不也长得不好看吗。随意的一句话在他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他抱定“我比姜文长得好看”的想法,决定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1995年5月22日,孙红雷带着8000块钱,到了北京准备考试。一位老师在见过他之后,很不屑地对他说:“回去吧,你太胖,不适合搞表演。”孙红雷没有被这句话打发走,他每天围着操场跑步,在闷热的房子里练芭蕾小跳,不吃饭,只吃黄瓜、西红柿、牛肉汤。剩下的时间,和其他同学一起练台词,到了半夜,自己还在楼道里念。一个月后,他减掉了36 斤。
孙红雷考上了中戏表演系音乐剧班,毕业后分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剧院,跟他合作过的演员提起他演戏,不约而同用了“玩命”这个词。有场戏要表达“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当他们有一天突然有钱了,丈夫知道这笔钱是妻子出卖自己的身体得到的”时的那种情绪,孙红雷真把自己当成这个丈夫,结果,为了这场戏竟然大病一场。1997至1999年间,孙红雷主演了4台话剧,并凭借《三毛钱歌剧》获得了话剧界最高荣誉的梅花奖。
中国电影第一坏小子
真正让孙红雷家喻户晓的还是影视剧。在话剧院有人找过他演电影电视剧,但他没有接。年少时已经见识过“娱乐圈”的他想有一个好的开端,在选择上比较谨慎。第一部电影他选择了张艺谋,第一部电视剧他选择了赵宝刚。
1999年,张艺谋携剧本《我的父亲母亲》找到了孙红雷。孙红雷看完剧本后非常失望——“这戏我红不了。”张艺谋说:“这部戏和你配戏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只有你一个人是演员。如果有人认出你,你就失败了。”听了这话,孙红雷当时有点懵,但时隔多年他很感激张艺谋,因为话剧演员演电影时常常表演痕迹过重,而张艺谋第一次让他学会了不“演”。
电视剧《永不瞑目》则让孙红雷第一次尝到了“星味”。为了这个只有67场戏的大龙套打手“建军”,孙红雷等了7个小时接受面试,赵宝刚却只看了他一眼说:“你长得太憨厚,演不了这个角色。”孙红雷有点倔,他走过去拍拍赵宝刚的肩膀说:“不用我演,你会后悔一辈子的。”赵宝刚吓了一跳,在重新审视了这个“愣头青”后,孙红雷得到了这个角色。结果,“建军”一角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孙红雷走上了“黑道”,接连在《浮华背后》、《征服》中饰演黑社会人物。
第二次合作时,赵宝刚为孙红雷量身定做了《像雾像雨又像风》里的黑社会打手阿莱,这个角色让他迅速蹿红。从此,孙红雷凭借黑社会老大角色树立起自己在演艺界的独特地位。2005年参加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马克·穆勒称他为“中国电影第一坏小子”,对他的表演赞不绝口。
硬汉是人们形容孙红雷用得最多的词,强悍的外表,让人们忽略了他内心也有敏感柔弱的地方。2002年接受《超级访问》采访时,谈到自己成名以前的心酸往事,孙红雷泪流满面。2008年做客《鲁豫有约》时一场平心静气的聊天,让孙红雷又一次红了眼圈。他有些尴尬地极力掩饰,泪水还是夺眶而出。
土匪样,知识分子骨
无论是屏幕上,还是生活中,孙红雷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身上的霸气。看着他的脸,似乎就看到了一个颇为凶险的江湖。考虑到周围人的心情,孙红雷不得不“装修”自己,不敢留寸头,还得时常戴着眼镜。
虽然长得“凶狠”,而且靠饰演黑社会老大成名,但孙红雷认为自己骨子里其实是个知识分子。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看着欧洲古典文学长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他的最爱。喜欢看大师拍的电影,喜欢听古典音乐,mp4里放的都是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赞美一个人一件事,孙红雷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干净”。“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在所谓的娱乐圈打拼,看到过太多不干净的事情,所以非常向往干净。”饰演邱如白时,孙红雷毫不避讳地告诉周围的人,“我最迫切的是到《梅兰芳》这部电影里把自己洗干净了。我骨子里是个知识分子,虽然长了个土匪样。”
2007年,陈凯歌找到孙红雷,请他出演电影《梅兰芳》中“学贯中西”的文人邱如白一角。身边人都劝他:“你还是演‘大哥’合适,好不容易到今天这个位置,别再砸了。”起初孙红雷也犹豫,但剧本里的一句台词让他决定接受挑战,那句话就是“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这份孤单他懂得,这个角色是他最需要的。这次尝试拓宽了孙红雷内心深处表演的宽度,也让他成功转型。
接下来的《潜伏》,孙红雷更是收敛了“大哥”气场,成了低调的小知识分子余则成,平凡、生活化,又有点圆滑世故。有了邱如白的探路,演起余则成来,孙红雷更加收放自如。邱如白和余则成这两个角色让父亲特别欣慰。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是知识分子,孙红雷经常被视为家庭的异类。看了这两部戏,父亲对孙红雷说:“你是我儿子。”
从“黑社会老大”到文人邱如白、地下党员余则成再到军人杨立青,孙红雷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演员的多种可能性。对于自己的成长,孙红雷认为是吸收了很多人的精华。他自喻为“贪婪的海绵”,一直在吸收,一直在学习别人。
成名了,孙红雷依然保持着以前的生活状态,坐地铁,坐公共汽车,在街边小吃摊吃羊肉串、喝啤酒,打桌球,每天坚持长跑一小时。他在家里最小,性格却最倔。他觉得逝去的母亲和自己的心离得最近,有空时就回哈尔滨,到母亲的坟前坐一坐,拣高兴的事儿说给她听。在北京时,他常喜欢回到中戏去看一看,寻找一种宁静的心境。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不爱说话,有时会叫上一帮朋友去k歌。
“我不是偶像派演员,成天要人捧,我靠实力走到现在。我就喜欢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穿大汗衫大裤衩,在没包间的大厅吃饭,跟普通人没两样。这样年龄大了没有人追捧也不会失落。”39岁的他希望有一个安稳的家,“生活告诉我,生活是最重要的,工作只是一部分。”
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篇:六
天赋商才潮汕人。说到潮商,在广东人的印象中就是务实、拼搏。作为粤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潮商在地产发展,家电、服装、钟表零售和11业等都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
陈凯武,一位来自揭阳惠来县的潮汕人,有着潮商刻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商贾基因。他的创业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潮商的创业精神,白手起家的他,从小商贩做起,经过二十几年的打拼,在广东的钟表业成为行业领袖,并以超前的意识斥亿巨资建立起白云(国际)名表城,带领自己的公司及行业企业从批发商向品牌商华丽转型。
以勇寻机会。以谋拓发展
有勇善谋。对于潮商而言,哪里“有利可图”,他们就去到哪里,可谓是“商者无域”,本着“小小生意能发家致富”理念,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以勇闯商场;同时也奉行“生意不熟不做”,以敏锐的眼光谋定更大的市场。
初夏,记者一行来到位于万达新城广场的白云(国际)名表城,走进陈凯武的办公室,就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墙上的字画与室内的家具都体现出主人的品位。年届四十的陈凯武意气风发,比同龄人要显得年轻活力。说起自己的经商的初衷,陈凯武毫不讳言是因家境贫寒,让他小小年纪就开始独立生活。
陈凯武1974年出生于广东省惠来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家贫,生活捉襟见肘,靠父母微薄的收入养家,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情。俭朴艰辛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重担使他目望青山荒野时,萌生了“靠山吃山”的念头。说干就干,他毅然承包了本村30多亩荒山旱园开垦种植。凭着身强力壮和勤力,他早出晚归,在一块块荒野芫园上,种上了农作物和果蔬,几年下来,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穷则思变,变则有机”的理念从此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山区垦植的磨练也为他走出家乡到外地打工创业建树了良好的意志和品格。
15岁从家乡到广州,最初,陈凯武是帮做电子游戏机生意的亲戚搬货。两年后的一天,当他送货给客户时,在火车站附近,看到不少档口在出售手表,款式新颖、价格便宜,交易更是快捷方便,生意很是红火。他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机会,于是便萌生了自己做老板的意愿。他找亲朋好友四处借贷筹资,千辛万苦终于凑了一笔款,租了一间小档口,进了一批手表,做起了生意,就这样踏入了钟表行业。
真正入行,陈凯武才发现做手表生意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很长。一块手表就包括表芯、表壳、表链等,需要多个厂家协作生产。手表零售生意做了几年后,他认为在广州这个“千年商都”,钟表生意辐射全世界,做批发的平台更大。于是,他将自己的创业方向转向零售业的上游产业链一一批发拓展。由于资金不够,他只好再次四处求人借款,终于在站西路附近买了一间很小的档口,与一些厂家合作,做起了批发手表生意。
凭着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再加上他对手表市场发展态势的眼光,陈凯武的生意渐渐起色,慢慢地红火起来,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2007年,打拼多年的陈凯武创办了“广州市宇一钟表有限公司”,并以创新眼光持续发展,成为广州钟表行业的领头企业。陈凯武也因此受到业界尊崇,先后被推举担任行业多项职务:广州市钟表行业商会执行会长,广东省钟表行业协会副会长等。
以新搏市场,以信赢客户
创新、守信。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商场竞逐中,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应时而变,才能永立潮头。在创新的同时,还要守住信誉,这也是潮商经营之道的最大特点之一。与以投资算计取胜的晋商、以精明著称的徽商相比,潮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这些帮他们赢来了更强大的伙伴,更忠诚的客户,更丰厚的利益。
随着业务的持续扩展,陈凯武的合作伙伴也不断增加,他的销售业务领域甚至扩散到东南亚一带。但陈凯武意识到,“要在手表行业获得长期的发展,一定要想办法打造自己的品牌。”他说,现在世界上生产高档手表最出名的是瑞士,众多品牌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自己如果只是满足于做OEM,始终都是给国际品牌打工。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市场十分庞大,民族品牌空间很大,这也正是钟表行业发展的方向,他决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手表品牌。
确定做自己的品牌后,接下来就是产品的定位。手表品牌有两大类:一类是时尚型,讲究款式设计,紧跟潮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很多消费者买手表就像买装饰品,一件衣服配一款手表。另一类是经典型,靠特色和品质取胜,款式相对固定,讲究手表的档次、质量。他以第二类作为自己品牌的定位,推出了“瑞士宇一”、“雷宇”品牌。
在经营策略上,陈凯武坚守“以质量求生存、信誉求发展、创新求出路”的经营理念,脚踏实地地以优质的产品在竞争中取胜。陈凯武每年都要到瑞士参观世界钟表展,了解业界最新技术及趋势;花重金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师,不断推出手表新款;与下游经营商紧密合作,加大产品推广。现在他经营的手表主要是出口,而内销的比例则在30%左右。
2013年,经济形势发展处于举手投足尚需慎重的态势,很多投资者和生意人对于项目投资建设持观望态度。陈凯武却认为,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既没有绝对的顺境,也没有绝对的逆境,关键在于判别形势,在“危”中觅“机”,把握好时机,否则,市场机会稍纵即逝。权衡利弊后,综合自身多年来对名表行业的经验和广州名表市场的探索研究,2013年,他果断决定创办广州白云(国际)名表城。
白云(国际)名表城是陈凯武跻身市场竞争的一大博弈,是经过斥资上亿元精心打造的,且是国内首创。名表城一楼经营国内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进驻的品牌有北京表、百圣牛、DreamZ、依士滨、上海表、雷欧时、宾利、积豪、海鸥、时诺比以及本公司知名品牌Icetime等;二楼主要经营国际知名品牌,同时瞄准了产业链下游的高端名表和二手名表交易市场,设有“二手名表交易中心”、“名表鉴定中心”、“国际名表维修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不同层次及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今年,白云(国际)名表城暂时停业进行装修。雄心勃勃的陈凯武打算做高端珠宝手表定制业务。这些定制的手表,上面镶有名贵的黄金、钻石,并且保证不跌价、不亏本,从这里卖出去的手表,消费者就算两三年后再拿回来卖,也按原价收购。“我们会把这些手表做成收藏品,打造高端品牌。”陈凯武信心满满地说。
而陈凯武的商业版图并不只在广州,他还计划将名表城复制到全国各地,让消费者不用踏出国门就可以买到真正放心的国际名表。目前,这项业务已经展开,公司派出多名专业人士前往国内各大城市开展筹建“筑城计划”。
陈凯武在商海中还不断扩宽领域,除了钟表行业,还投资涉足品牌服饰、珠宝饰物、名酒、房地产、电子商务、金融、文化传播等领域。谈到多元发展的秘诀,陈凯武回答:“我投资首先是看人品,对方也看我的信誉,你做人诚信,用心对别人,别人也会用心对你。这是合作的基础。”
2011年12月,陈凯武与十几位企业家组建了集文化交流、商务社交、资源整合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资源平台一—广东精英会,他任执行会长。在陈凯武的看来,商者无域,以信就能行天下。
以爱行义举,以善馈社会
潮商历来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曾涌现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的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陈凯武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致富不忘回馈社会,发达心系家乡公益。
贫困出身的陈凯武创业之路艰辛异常,而贫困更教会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拼搏,玉汝于成后,又能乐善好施,义字当头。
2013年,“8.17”水灾和19号强台风“天兔”相继肆虐粤东地区,给惠来沿海镇带来巨大损毁,田园、鱼塘虾池一片汪洋,房屋倒塌,堤坝冲垮,果林倒地,电杆倒地……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为响应广东省惠来商会发出的捐款救灾倡议,陈凯武以常务副会长的名义捐款3.28万元;10月份,他再次向惠来县政协救灾专用账户捐资38万元;后来,他再襄善举,捐款15万元给家乡前詹镇石竣村修建文化广场和道路。2013年12月,揭阳市团委“大学生发展基金会”成立,陈凯武捐出专款扶助惠来籍20名贫困大学生。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为富乐善的行为,受到家乡人民的赞赏。中共惠来县委、惠来县人民政府2013年10月授予陈凯武“救灾济困大爱无疆”的荣誉及牌匾。
陈凯武不仅对家乡受灾群众慷慨解囊,对其他地区的灾民也同样伸出救援之手,大爱无疆。
2008年5月,他获悉四川汶川大地震,发出为灾区捐款的倡议,并迅速与广州越秀区钟表商会共同筹划,为灾区捐款64.19万元。同年11月,又与越秀区钟表商会为矿泉街慈善基金会募得善款10万元。
陈凯武捐资奉献是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无论是扶贫建设项目、帮助农村扶危解困,还是奖教奖学、解决特困生的需要和培育优秀人才的基金,都是他捐资赞助的范围。
从2006年起,他每年捐赠6万元给家乡的孤寡老人、残疾儿童,8年来从未间断,更兴资帮助家乡修建乡村路道。2011年前詹镇政府组织“春节送温暖”活动,他专程从广州回到家乡,和镇党政部门干部一起深入全镇20个村庄调查贫困现状,增援善款为孤儿、特困户、五保老人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
陈凯武对贫困学生更是感同身受,只要他们有需要,他都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多年来,他资助学生上千名,有些学生已经大学毕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2012年6月,他捐款4万元,帮助省内贫困山区80名贫困高中生完成学业;8月,资助惠来贫困大学生21名共8.8万元;资助前詹镇学生7万多元。他发自肺腑地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陈凯武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作为广东省惠来商会常务副会长,揭阳人大代表、惠来县政协委员,他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信任和责任,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受到政府的肯定和父老乡亲的赞赏。
陈凯武,一颗闪烁的企业新星,在商业征途中将潮商的创业精神和践行大爱的风范融汇一体,让我们看到了广东新一代企业家的形象。
看过"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2.靠自己成功的故事
3.靠自己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