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就能成功的事例
坚持是成功的基础,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坚持是一种信念,为了现实理想而努力奋斗;坚持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它让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成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关于坚持就能成功的事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关于坚持就能成功的事例篇1
当亨利·沃德·比彻还是个小男孩时,他从学校的一堂课上获得了一个一生受用不尽的教训。
这天,老师把小比彻叫到讲台前,要求他将新学的课文背诵一遍。比彻是个勤奋的学生,背诵一篇课文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比彻信心满怀地开始了。可刚背了个开头,比彻就听到身旁的老师重重地对他说了一个字—不。比彻停顿了几秒,犹豫着继续往下背。可几分钟后,比彻的背诵又被老师一连几声“不”给打断了。比彻慌神了,他变得结结巴巴,背诵再也进行不下去了。比彻耷拉着脑袋,回到座位上,羞得抬不起头。
另外一个同学被老师点名背诵课文。老师故伎重演,不时地用“不”打断他的背诵,但他依然坚持着,不紧不慢,直到背完课文。当这位同学回到座位,老师高兴地为他鼓起了掌,并表扬他说:“你做得很好!”
小比彻再也坐不住了,他站起来,愤怒地向老师抗议:“我刚才背诵的和他一样好,我并没有出错。”老师微笑地注视着他,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坚持下去?”
老师站回讲台,用坚定的声音对全班同学说:“我希望你们在这一节课上能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当世界在向你说‘不’的时候,你要做的是相信自己,对自己坚定地说‘是’,并用行动证明给世界看。”
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比彻的心,凭着自信和努力,长大后的比彻成了一名备受尊敬的牧师,后来他成为了19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人物之一。
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每天都在用各种各样的声音对我们重复着说“不”。“不,你办不到”、“不,你错了”、“不,你太年轻了”、“不,你的教育背景不符合我们的要求”、“不,你的想法很不现实”……这一声声的否定,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许多人的雄心壮志,也浇灭了无数热情和自信。可是,当你的耳畔再响起类似的声音,当世界向你说“不”的时候,请记住那位老师的话—你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
关于坚持就能成功的事例篇2
盲目地“个人努力”,是中国学生的通病。许多国外面试官往往会问“你能描绘一下三年(或五年)后你的事业前景吗?”我在加拿大毕业时参加了许多面试,总是回答不好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听上去很空,谁能料到三五年后的事情呢。
然而中外文化的差异可能就在于此,国内面试官们也许不太有人会问这个。其实,这个问题的理念要求的是在人生的每一分钟里,都要有坚定的、清晰的奋斗目标。其核心思想是我们的“个人努力”不能盲目,甚至也不能完全听从于家长和老师,必须根据个人的潜能、理想和对就业市场的理性判断来设立目标,且此目标可以根据情况不断调整。
在进行人生设计时,还要把集体意志和需要考虑进去,努力把自己和他人凝聚成生命共同体。随着年龄增长,在进行人生设计时你会发现选择越来越少,但态度却越来越认真,设计也越来越贴近现实,这时你会发现实现目标并不难。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许多人认为,读书和生活是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成才,主要是读书,而后一个是生活阶段,就要过日子了。这种现象在女同学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我所遇到的不少人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就抓紧出国,其实在国外很多专业要求有工作经验,我问这些留学生为何这样安排,他们说是父母逼的,父母希望他们赶紧学完就好结婚。国外很多读研读博者都是拖家带口学习的,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有些人在获得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之后,往往有三分钟热度,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沉迷于打麻将和泡吧,并没有保持勤奋的习惯。其实勤奋不只在于大学,即使有了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后还需保证每周有两三天伏案攻读,长期坚持,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留不留学完全取决于自己对就业、市场的认识,根据留学能否让事业更上一层楼判断即可,没那么复杂。
留学中也曾迷茫
1985年,包凡一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1987年,他联系到加拿大温莎大学的奖学金,最终成行。他送过外卖,做过比萨,两年后拿到硕士学位,他找到当地一家小报,但只被允许写讣告。随后,他又回到温莎大学读管理学硕士。
对于自己的留学经历,包凡一表示,当时留学生到了国外不是学完了就回来,国外有一个氛围,就是毕业后在当地要有工作。这对于文科生来说很困难,要是放在现在,我完全可以在一年半就学成回国。
现在有些大学生和我当时一样盲目,甚至比我当时还盲目。留学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有所规划和判断,留学后就不再前途渺茫,不能带着逃难的心态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