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创业者的励志故事
现如今创业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功的却很少,阅读依稀成功创业者他们背后励志的故事,了解他们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小编为大家力荐了一个成功自主创业者的励志感人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故事篇1
EMBA4期的周航一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
他2006年就参加过第一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当时只觉得是一次寻常的越野活动而已。此后几年,他看到很多去过的人泪流满面地回忆这一活动,而且饱含深情地大谈感悟,说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行走”,周航突然觉得,自己那一次走得好像有点仓促了。
“我既不爱音乐,也不爱电子产品,当时创办一家音响企业,是觉得这个行业能赚钱。”和大部分中国企业家一样,周航的创业动机并非爱好,而是赚钱。
1994年,21岁的周航刚刚大学毕业,就创办了佛山天创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十年后,这家企业在国内专业音响行业排名第一,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其他国内大型活动提供了大部分甚至全部音响设备。刚刚30岁出头的周航如愿以偿,过上了富裕而稳定的生活。也许是因为成功来得早,周航的性格一直很理性,很从容。
“早上起床开一个小时车去高尔夫球场,一场球打4个多小时,再开车回来,晚上和朋友吃顿饭,一天就过去了。”周航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
当他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高尔夫球场就成了一个貌似健康的避风港。他内心里隐隐地觉得,30岁刚出头就过上这样半退休的生活不太好,但是又找不到什么动力改变自己。周航把泡高尔夫球场看作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内心的冲动。其实,从2003年起,他就想再创业一次,做点儿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但是,人总是有惰性的,惰性总有借口,反正也不缺钱,拖拖拉拉一直没有做。”周航说。一旦想干点事情,他的理性就会反过来权衡,给自己找出很多理由:比如想着失败了怎么办,还会想着现在挺好的,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可以去享受等等。
周航说,企业家去高尔夫球场多数是为了逃避什么。他的一个球技最好的朋友当年曾在海南做房地产,海南地产崩盘后,这个人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躲债,只好天天泡在高尔夫球场里。泡了一年多,练出一手惊人的球技。
入学长江
那几年,周航一直在玩。2004年入学上长江商学院EMBA第四期,他从高尔夫转向出国旅游—从“玄奘之路”开始,他又爱上了玩户外。长江商学院成立了高远户外俱乐部,而后2008年汶川地震,参加玄奘之路的企业家们自愿成立了第一家民间救援队,这些事情周航都曾参与过。他和在“玄奘之路”上认识的朋友去阿拉善沙漠,攀哈巴雪山,穿越安吉森林,在大梅沙破海扬帆,到腾冲清明追古,走访汶川、玉树灾区,还有每周的10公里徒步。
周航觉得做这些事情是否能找到人生意义或者目标姑且不论,至少眼界打开了,做了一些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而健康起来。
“玄奘之路”是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曲向东创办的一个项目,他现在的身份是行知探索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2005年10月,他策划了一次“玄奘之路”的徒步活动。据考证,玄奘西行时最困难的一段路是从今天甘肃瓜州到新疆的哈密,被称为800里黄沙,玄奘在这一路上曾多次想要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是玄奘之路的来源。
曲向东将这段路分成A、B、C三段,A段从敦煌塔尔寺遗址到白墩子,全程110公里,准备徒步走4天,当时邀请了王石、刘东华、冯仑、张维迎、齐大庆、周国平、葛剑雄、王小丫等20多人。
就在临行前不久,王石的秘书打电话给曲向东,说王石临时有事,可能去不成。曲向东急了:“这事最核心的人物就是王石。谁都可以不去,他不能不去。”最终王石在曲向东的软磨硬泡下还是来了。再后来,王石成了这个项目的一个招牌,此后每年,他都会为这个活动写一篇文章,称这段路是他的精神之旅。玄奘之路将来参加活动的人称为“戈友”,每人有一个编号,王石的编号是00000T01。
徒步结束后,时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张维迎和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齐大庆跟曲向东提议,可以把这个活动向商学院的EMBA学员推广,搞一个商学院之间的挑战赛。曲向东接受了这个建议,注册了一个公司,写了几个商业赞助方案。
“戈壁挑战赛”的羁绊
2006年初,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睿决定赞助这个项目。王睿是长江商学院的学员,她觉得EMBA学员们需要开个运动会,通过竞赛去交流,所以这个项目有前途。2006年5月,第一届“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就办起来了,一共有长江、清华、北大、复旦等6所商学院参加。
比赛分为A、B组,A组分出胜负,B组重在体验。除了强烈的对胜利的渴望外,体验也是活动的一个卖点。2005年的第一次活动曾经出了很多名言,比如王石的“让灵魂跟上脚步”和冯仑的“伟大是熬出来的”。此后来参加活动的不少企业家,也确实希望在这条路上找到一点和灵魂、智慧相关的体验。
其实曲向东最初办这个活动,纯粹是为了让学员们增长见闻、加深友谊、锻炼身体。作为组委会秘书长,他不断强调重在参与、重在体验、“每一个人都是赢家”。而王睿的进入,使得这个调子变了。她深知那些企业家或有商业理想的年轻人们充满好胜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出来创业和在商场参与竞争的前提。有一次,王睿很严肃地对曲向东说:“你不能培养鼓励弱者的文化,输赢很重要。”
第一届戈壁挑战赛的冠军是长江商学院,曲向东准备了6个一模一样的奖牌,说“每个人都是赢家”。结果在颁奖仪式上,伴随着汪峰的《飞得更高》和《怒放的生命》,一个长江商学院的男学员哭着冲了出去—获得第一名的长江商学院因为得到和别的学校一模一样的奖牌,成了整个颁奖晚会上最不快乐的一群人。
“很多人为了学校的荣誉,都是提前一年就开始进行训练,戒掉了大酒大肉,每周跑10公里,北京的训练点就是奥体公园。”“玄奘之路”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很多四五十岁的企业家为了“玄奘之路”而改变了生活方式,甚至去参加马拉松。连续三年得第一的中欧商学院因为学员对户外运动的热衷,被戏称为“中欧体育学院”。
但周航有些不一样的想法:“我们在城里,就天天争名夺利。好不容易给了自己一个星期的时间,跑到几千里之外的荒烟大漠里,结果还是争名夺利,那我们干吗去了呢?”他希望自己能够从活动里获得一些不同的体会。
“很多企业家登山也是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份或者仅仅是获得竞争的快感,不是真的为了爱好。比如登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去南北两极点,需要有钱、有闲、身体好—这不就是成功人士的标签吗。”
每年的戈壁挑战赛结束后,主办方都会制作一些印刷品,各个商学院也会制作一些小册子,里面都是一些参与者的体会,其中充满了《冲刺!感谢!泪奔!》、《为了信仰执着前行》、《要感悟,不要赶路》、《生命不息,脚步不止》这样的标题。“每个人都写得特有感觉,但是仔细一看又都差不多。”
2006年初,周航还在长江商学院上课的时候,就听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齐大庆讲过“玄奘之路”—当代名人、孤烟大漠、挑战徒步让他觉得很酷。于是怀揣着郊游的心,他参加了第一届的正式比赛。结果,周航看到很多人泪流满面甚至号啕大哭地冲过终点,但自己既没有特别想要争胜的心,也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体验,仅仅是觉得很累。
“放下”是另一段远行的开始
“很多人走完玄奘之路后改行、辞职、创业,本来不想结婚的人结婚了,不想离婚的人离婚了,也有不少人皈依了宗教。总之就是做了一个对人生很重大的决定。”一位“玄奘之路”的工作人员说。
周航一直是个很理性的人,总是在别人慷慨激昂时,说一些玩笑的话语,把场面给搅和了。周航后来承认,每每听到人们在戈壁滩上激情万丈、超越自我的故事,他心里其实也渴望这样的体验,他渴望哭一次,渴望体验一下什么是挑战极限,甚至渴望自己能够性情大变。
“玄奘之路”项目除了用于比赛的A段112公里,还有给挑战过A段之后不过瘾的人准备的B段和C段,路程更长,条件更差。B段有130公里,还是分4天走完。2010年,周航准备前往B段,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一共有14个。周航尝试着问他的同伴,为什么要再来,这些人都用一个在“玄奘之路”里很流行的“禅语”回答他—“放下,放下。”
“放下”这个字眼是在2005年那次“玄奘之路”中诞生的。在一个篝火旁,王石和王小丫等几个人聊天,当时王石正处在把企业放下的阶段,实际上就是为万科建立一个健全的企业管理机制—他开始主动远离公司的管理层,下放权力。王石对外界说:“我登山越来越频繁,企业就越来越好。”那一晚,王石对围坐在篝火边的人说:“你看最后谁能放得下,就是我。好几个人说好来又没来,冯仑下了飞机到了敦煌的宾馆跟我们吃完饭就又走了。要说最后能放下的,还是我。”
从此,“放下”成了企业家们一种时髦的表达,能“放下”也成了一种成功的标志。
2010年的“玄奘之路”,周航决定改变以往稍有疏离之心的态度,开始认真地走。
“第三天的34公里,我只休息了3次。当我面对龙卷风几乎无路可逃,当我顶着烈日狂风而泪流不止,当我在无路的茫茫戈壁蜿蜒迷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一股巨大的能量而无法停下疾速狂奔的脚步。终于在下午4:50第三个抵达营地。这时候,我觉得我很强,我觉得我做到了自我的承诺,我的内心很骄傲。我知道,从此刻起,我有一颗强者之心!”周航回忆说。
周航在这段行程中一直试着去思考“放下”,也有很多心得,但始终没明白到底应该“放下”什么,他仍然没有哭。
2011年,周航又回来参加C段的徒步,C段有167公里,要走5天,只有9个人一起走。这一次,他终于体会到了“弱者”的感觉—临出发前,他有点感冒,上了路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最后在队友的帮助下,完成了徒步。
周航说,第三天下午,他看着GPS上显示自己的时速已经降到每小时不到两公里,双腿怎么也迈不开,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漠上,自己和队友的距离越来越远,估计自己回到营地至少也是半夜了。他的精神崩溃了。
大部分忽然开始热衷户外运动的企业家都是处在人生或事业的瓶颈阶段—王睿曾经问过长江商学院中参加“玄奘之路”的4个女学员,发现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在婚姻和家庭上出了些问题。有些失意者会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重新找到自信,有些失意者则会在被大自然征服的过程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在城市里,常常会产生自大的情绪,觉得一切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楼很快就修起来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人,会觉得竞争啊、输赢啊、征服啊很重要,他们看不到风景,充满了对自己的自豪感。”周航说,很多中国企业家或者商人,都是靠利益驱动去创业的,因为不是自己的兴趣。但仅仅是为了钱,这样是做不出好企业的。
易到用车
“这两年我都没怎么玩了。”周航说。2010年,他终于开始了自己等待已久的第二次创业,开办了易到用车网,这个网站能为消费者提供带司机的租车服务、这次创业确实是出于爱好或者说需求—因为周航自己不是很爱开车。
“以前的生意,面对的都是大客户,都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获得生意,里面难免有很多我不喜欢的东西。”周航说,他其实一直想做的是能给更多人带来方便的生意。“汽车租赁业已经存在十几二十年了,但是非常小和零散,大多是几个人几十个人,每家几十上百辆车,经营的地域也不广。能不能把现有资源整合起来,快速形成一个有统一标准的服务网络?”
周航做这个生意一辆车也没买,而是专心开发技术平台。“我们跟租车公司签约,给每一辆车做车载终端。过去一个车载终端可能很贵很庞大,还得固定安装,现在只要在智能手机上做一个客户端,利用已有的数据地图和定位技术,就很容易知道每台车的位置和状态了。”
易到用车网的办公室里,挂着大大的北京地图,一辆辆移动的汽车小标在上面跑来跑去。同样的地图也显示在易到用车的手机客户端里。“我们跟原来的经营者没有竞争关系,这是我们商业模式设计精妙的地方。车辆永远不可能饱和,谁都愿意提高自己车辆的利用率,一旦有空闲,就把状态释放出来,加入到我们的匹配系统里。我们系统有一个内部算法,基于位置、经济性等,算出该派哪台车,有订单就推送过去,就像搜索引擎一样。”现在,周航的团队已经扩张到300多人,除北京外,上海、广州、深圳各站也已建立。
这次创业,周航的很多朋友都表示反对,原因是周航没有做一个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和团队,他们中一些人还担心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这样的服务。但他还是做了。
“你要接受自己本来的面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周航说,“我们做判断往往太理性,所谓理性,就是利益和得失的判断,其实你内心早就有个声音,但是我们平时杂音太多,内心的声音听不见了。当你真的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你会变得更勇敢。”
也许,出走,就是让他听见这个声音。
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故事篇2
任正非,华为创始人、总裁,1944年10月出生于贵州省镇宁县,是中国最神秘低调的总裁。在他的带领下,华为挺进世界500强,2014年排行全球第285位,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带领华为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任正非的个人持股却不到1%。2015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中,70岁高龄的任正非排名第三,仅次于马云和马化腾。
43岁的创始人
任正非曾说过,他下海纯属出于无奈。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的家庭和事业上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所在的南油下属企业连续亏损,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在解决生活压力和创出一番新天地的双重动力之下,1988年任正非创办了华为,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的2万元,业务是销售通讯设备。
任正非能在43岁的“高龄”勇敢创业,是源自他对通讯设备的精通。他19岁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尚未毕业“”就开始牵连,让他第二天早上立即回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在父亲的叮嘱下,任正非排除干扰,苦修数学、哲学,并自学了三门外语,奠定事业基础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入门。后来,任正非入伍当通讯兵,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时取得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33岁时,他还因技术突出成就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山里走出的大学生
回望任正非的人生路,最初,他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山区小村庄,那里最着名的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父亲在北京上过大学,母亲念过高中,都当老师。任家有兄妹7人,任正非是老大。全家9口人全靠父母的微薄工资维持,吃饭实行分饭制,都有份,但都不多。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发慌,却只能用米糠充饥。
任正非结婚时,拮据的家境仍未改变。创办华为后,任正非和父母、侄子住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为了节约钱,母亲只敢买死鱼死虾,晚上出去买便宜蔬菜与西瓜。
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公司财务有了好转。不过,任正非没有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改善生活,而是投到经营中,华为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轨道。
大方的小气鬼
任正非酷爱《毛泽东文选》,他重新注解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企业最重要的是将产品卖出去。
为了销售,华为不吝投入,甚至不计成本:在与爱立信血战的黑龙江,华为派出人数多过对手十余倍的技术人员,在每个县电信局展开肉搏战。哪里出问题,华为人立即赶到现场。为拿下一个项目,华为会花费七八个月时间和与回报不符的投入……做法看似愚蠢,却能从跨国巨头手中抢下客户。
2000年,华为参加香港电信展,邀请世界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电信官员、运营商和代理商参加。2000多人往返一律头等舱或者商务舱,住在五星级宾馆,还拎走上千台笔记本电脑——为此,华为耗费2亿港元。这是华为第一次高调地在国际电信界展示自己的实力。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出手阔绰”,得到了高额回报,2000年,华为开始大举全球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任正非并非是挥金如土的人。1996年3月,为了和南斯拉夫洽谈合资项目,任正非率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入住贝尔格莱德的香格里拉。他们订了一间总统套房,每天房费约2000美元。不过,房间并非任正非独享,而是大家一起打地铺休息。
任正非的大方,还体现在员工待遇上。3年前的2012年,华为赚了154亿元,却大手笔拿出125亿元作为年终奖,15万华为员工人均年终奖可达8.33万元!
虎口夺食者
众所周知,任正非在华为内部提倡“狼性”文化。他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狼性”永远不会过时。“华为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从虎口夺食的历史,他面对的是老虎,所以每时每刻不能懈怠。”一名华为内部员工说。
华为进军美国,就是一场经典的“虎口夺食”战。当年,华为的脚步一进入美国市场,在数据通信领域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思科公司就开始阻击。2003年1月23日,思科正式起诉华为以及华为美国分公司,理由是后者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了仿制,侵犯其知识产权。
面对思科的打压,任正非一边在美国聘请律师应诉,一边着手结盟思科在美国的死对头3COM公司。2003年3月,华为和当时已进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华为三康”,3COM公司的CEO专程作证——华为没有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任正非在诉讼最关键时刻祭出的合纵连横奇招,瞬间令思科的围剿土崩瓦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从此,华为在美国的扩张,没有了拦路虎。
跨国巨头合作伙伴
毋庸置疑,任正非超乎常人的谋略和视野,是华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华为与IBM的合作,就彰显了这一点。
2007年初,任正非致信IBM公司CEO彭明盛,希望IBM公司派出财务人员,帮助华为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当然,华为将支付巨额费用。
为什么要雇IBM?因为任正非注意到,虽然华为销售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却逐年下降,他甚至不知道一个单子接下来是否会赚钱。尽管从2000年开始华为公司的财务部门已经参与成本核算,但是公司还是缺乏前瞻性的预算管理——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很难做到这点,但这却是跨国企业擅长的。
不久,华为公司正式启动了IFS(集成财务转型)项目。与此同时,IBM正式把华为公司升级为事业部客户——在其全球几十家事业部客户中,华为是唯一一家中国企业。单纯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任正非的眼光,超出其他国内企业。
IFS项目给华为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财务总监,他们把规范的财务流程植入到华为公司的运营流程,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平衡发展,这也是近几年华为虽然营收增长放缓,但利润的增长仍然不错的重要原因。
从不接受媒体采访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任正非是最低调神秘的,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正面采访,从不参加评选、颁奖活动和企业家峰会,甚至连有利于华为品牌形象宣传的活动,他都一律拒绝参加。
他说:“我为什么不见媒体,因为我有自知之明。见媒体说什么?说好恐怕言过其实;说不好别人又不相信,甚至还认为虚伪,只好不见为好。因此,我才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不比优点少,并不是所谓的刻意低调。”他希望华为员工要“安安静静”的,不要到网上辩论,“那是帮公司的倒忙。”
追根溯源,任正非这样做,是““””期间,任父受到批斗,导致他入伍后尽管多次立功,却一直没有通过入党申请。这让他习惯了不得奖的平静生活。“”结束后,“标兵”“功臣”等荣誉排山倒海向任正非涌来。受过去经历对心理素质的“打磨”,面对这一切,任正非早已淡定。
首创人人股份制
2011年12月,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发布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篇文章,揭开了一个华为崛起的重大秘密:人人股份制。
在华为的股份中,任正非只持有不到1%,其他股份都由员工持股会代表员工持有。如果你离职,你的股份该得多少,马上数票子给你。哪怕是几千万元的现金,任正非眼睛也不眨一下。但是你离开公司,就不能再继续持有华为股份。华为股份只给那些现在还在为华为效力的人。这样一种体制的设计,是全球没有的。
任正非透露,设计这个制度受了父母不自私、节俭、忍耐与慈爱的影响。
任正非还创立了华为的CEO轮值制度,每人轮值半年。此举为避免公司成败系于一人,亦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
任正非总是流露出发人深省的危机意识,伴随着华为的高速成长,他开始为“发展太快,赚得太多”感到焦虑。2014年,华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达到460亿美元,利润高达54亿美元。深谙“过冬理论”的任正非,决意把“多余的钱”花到前瞻性领域。2014年,华为卖出了7500万部智能手机,仅次于苹果和三星,还铺设了全球46%的4G网络。任正非保守地抛出2015年的目标:“56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应该没有问题”。
当被问及华为“成功的秘密”,任正非的答案是:华为没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任正非说,华为没什么背景,没什么依靠,也没什么资源,唯有努力工作才可能获得机会。任正非说,华为只是一棵小草,在把自己脱胎换骨成小树苗的过程中,还需要向西方学习各种管理的东西。
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故事篇3
20世纪60年代,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利兹·萧尼斯曾因严重的反叛心理而成了墨尔本很少见的街头少年。如今,她经营的“极品布丁”公司已经成为资产上百万元的企业,并且给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年轻人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这位年近50而生气勃勃的女企业家浑身散发着干劲、精力、热情,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同情心。
她带我参观了不大的厂区,当时是晚上7点钟,机器在全速运转,年轻的女孩们正忙着搅动大桶里的布丁配料。利兹兴奋地谈到,由于企业的规模已超过了这些厂房所能容纳的范围,他们明年要搬到更大更好的地方去。
在她桌子上放着一排包装样品。极品布丁以其讲究的包装而闻名。这显然是一种有效的销售策略。
利兹善于与人交流。她用一种有趣的方式讲述着她的生活和经营战略:“我们有口味最佳的布丁,有最精美的包装,这是最好的产品……”?背景
利兹·萧尼斯于1951年出生在东墨尔本的一个信奉卫理公会宗教的家庭。她母亲是教堂的风琴手,父亲是教堂的引导员。利兹说:“教堂支配着我们全部的生活—一种耗费时间、完全僵化的生活。”因此,利兹和她哥哥都很痛苦。
她母亲死于脑溢血,终年42岁。那是一个下午,利兹放学回家后发现母亲失去了意识。在被送往医院抢救后,母亲只活了两个星期。“那时,我快12岁了。”
一年半后,她的父亲再婚了。继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她对孩子们很冷漠,还让他们的父亲在孩子和新任妻子之间做个选择。他选择了妻子。后来的30年里,父亲和女儿一直没有见面,直到父亲临死的时候,他们才重新团聚。“但太迟了,我们什么也没说。”
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利兹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我只是爆发了。家里没有了爱,所以我把这作为一种报复。‘妈妈怎么能死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这种想法与天生的叛逆结合在一起,结果是不可理喻的。”
20世纪60年代,社会正在经历着剧变,这在澳大利亚历史上是一段有特殊意义的时期。15岁的利兹离开了学校和家庭,出去工作了。她开始投身于音乐剧,成了一名未成年的夜总会会员。在接下来的一年半中,她搬了13次家。面对道德的危险品—毒品、厚脸皮的人、乌七八糟的房间,她从小接受的严格教育起了作用,使她不可能融入其中。于是,她成了这个“黑社会”场面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我只对欣赏音乐和跟人结识感兴趣。”
不过,她的家人还是出面了。在把她送往当地警察局的车上,一位女警狠狠地骂了她一顿。
利兹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家成功的现代企业,这种巨大的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利兹曾经从事过一系列的办公室工作,接受了为期两周的接待员培训,这帮她得到了第一份发挥潜力的工作。她虽然没有正式的文凭,对此她曾耿耿于怀很多年并一直以此为憾,但后来她还是摒弃了那种要做出成绩必须先有一个学位的观点。“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我知道我可以做所有的事情。我意识到一个人所需要的一切就是基本的智慧。”
最终,她在夜校读完了12年级,并在斯文波恩理工学院修完了一门销售课程。尽管如此,她还是认为自己所学到的大部分东西是从工作中得来的。
接下来的12年,她一直在塑料行业工作,为一个年轻的有进取心的企业家处理办公室的事务。“除了开卡车外,我什么都干,完全是个杂工。我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学到了经营管理的全部内容。这对后来经营我自己的企业是一项很好的培训。”利兹从那儿又跳到一个更高的职位,在地毯行业里做管理工作。她是负责生产计划和管理的经理。“我们的产品在地毯市场上是高档的,这些地毯的色彩由顾客自己决定,设计是一次性的,这意味着我要跟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合作去创造美丽的居室环境。”
利兹在地毯行业里工作了九年。终于有一天,她刚刚走进办公室,就立刻意识到在这里的路已经走到头了。“我知道我必须前进。在那儿,我的精神已经奄奄一息了。”那是1993年,她决定创办自己的企业。?创业
怎样从地毯走向布丁呢?利兹曾一直帮一个朋友做周末食品供应。“我负责甜点。”利兹解释道。她去艾米莉·麦弗森图书馆查到了早期澳大利亚移民的食谱,其中之一就是现在非常有名的古尔高维布丁—后来这种布丁把她推向了成功之路,这就是后来的极品布丁。
“古尔高维”这个土著词语是位于新南威尔士西南方的一个乡间小镇的名字。那儿是非常落后的农村,贫瘠且被灌木覆盖。人们是在1800年把它作为牧区而来此定居的,后来为这里众多的大型牧场修建了一条铁路。利兹曾亲自到古尔高维去考察,希望找到一些浪漫的或不同寻常的东西,结果一无所获。
在19世纪初期,这个地区的女移民发明了一种不用面粉的布丁,这种布丁的原料有香蕉、面包和制作葡萄酒用的水果,比如无核葡萄。她们把这种布丁叫做“古尔高维布丁”。利兹对原始配方稍微做了一点改动,加入了大量的国王岛奶油。“它们简直美味极了,每个人都很喜欢,他们大口吃完又回来接着买。”
每天晚上,利兹都会用厨房的炉子烤三个特别大的布丁,用细棉布捆起来,然后把它们挂在走廊里。到了周末,她就把它们切碎,带到集市上去卖。“我是在观察消费者对布丁的反应如何,看看我是不是真能做出点成绩。我在市场上摆了个小摊,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卖出去了。”
她发现产品很受欢迎,就决定把它推向航空公司。澳大利亚航空公司(后来的堪塔斯公司)给了她第一份订单—每周1 000个甜点大小的小布丁。那时是1993年,她没有厂房,没有生产用的厨房,没有员工,也没有足够的资金。
航空公司通知利兹要检查她的厂房。“我当时想,什么厂房?我没有厂房。但我却回答:‘哦,行。’我开始害怕了,但我实在不想因为没有厂房就放弃这桩生意。”
利兹很快便开始寻找生产用的厨房,找到了现在的工厂,这块地方后来被她扩大了。她从1993年5月开始一直租用至今。她又从一家私人医院买来两个蒸锅,现在她仍在使用这两个锅。这样,厂房就顺利通过了澳大利亚航空公司的视察,尽管那里还没有生产过一个布丁。
“我每四个星期做4 000个布丁,这两个蒸锅足够应付了。但是,我现在反倒不如以前了,因为客户在价格上给我施加压力,而我不能说我做不了。”
利兹说她有一种被推着向前走的感觉。她仍然担心自己走进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她所拥有的一切只是一纸合同。?食品博览会
利兹决定全身心投入,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她亲自到新加坡食品博览会去看看食品究竟是怎么回事,去学习怎样真正开办一个食品企业。“那次博览会教会我如何介绍并推出产品,还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觉得可以在这一行埋头做下去。”
利兹真正开始创办极品布丁公司是在参加完1994年墨尔本食品博览会之后。这次博览会上的一个展位要价大约是1 000元。食品博览会非常重要,因为那里是所有食品采购商都会去的地方。她从古董商那里借来了价值十万元的法国古董,用这些古董把展位装饰起来,使它看上去像一间法国的画室。虽然是首次参展并且只有一种参展产品,但利兹的展位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博览会最佳展位奖。
“我只有一个布丁,但我让它看起来像是101个。”于是她的企业真正开办起来了。
一个月后安塞特航空公司跟她取得了联系,于是她得到了第一张价值75万元的大订单。她每天要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为安塞特供应4 000个布丁,并且把产品冷冻起来送往全国各地。
航空公司要求她的第一批产品交货期不能超过五周。“我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两个蒸锅。我需要设备、洗涤机、洗碗机。我需要雇人。我对产品能否冻住一无所知。我也不知道怎样把小批变成大批。我需要设计出包装,想出保证食品不变质的办法。我要知道加工如此大量的食品需要多少原料。而我只有四个星期去做这些事情。”
首先要找到资金。利兹先去了她从年轻时就与之有来往的银行,但他们不想听她说下去,因为75万元的合同对银行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她去了五家银行,都被回绝了。她快没时间了。“但我不会让这个合同泡汤的。总会有家银行给我贷款的。”11个小时之后,她在ANZ银行的借贷部终于找到了一个对整个计划充满信心的年轻人。
后来回想起这些,她说她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她那是蛮干。银行的理由是:“你自己从来没有经营过企业。”“食品业充满了风险。”“如果你失败了会怎样?”食品配备设备的转卖价是很低的,所以银行担心如何收回资金的问题。利兹说:“家里有我的资产,但由于我是个女的,这就暗示了我所做的一切是在冒险。”
后来,利兹离实现计划只有一个星期了。
她已经研究了所需的包装。“我订做了特殊的盒子和托盘。托盘必须制成能相扣在一起的样子。我必须做好准备,比如900千克的香蕉,还要有捣碎香蕉的机器。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还是没有员工。而此时已经是必须开始生产的前一天了。”
利兹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去联邦就业服务中心(CES)找人。“我脑子里充满了要给年轻人机会的想法。过去我在一些机构里做过很多志愿者性质的工作,工作对象是街头少年和贫困孩子。我请服务中心的人告诉我,哪些年轻人失业时间最长。这些年轻人不是没工作过就是长期失业,只有很少的工作经验或者没有工作经验。我承认这是一个可能会失败的实验。”但是它成功了。利兹说:“我们要做的一切就是在上岗前一天对他们进行培训。”
在联邦就业服务中心那里可以有很多选择,但她还是固执地雇了最先来找她的四个年轻人。这四个人中有一个现在还在她身边工作。“他刚来的时候是一个17岁的孩子,现在是我的生产主管。公司成长了,他也在和它一起成长。他成熟了许多,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
他们第一次批量生产了600个布丁。“这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但我们很快就有了存货,那个星期快结束时,我们可以发送第一批产品了,一共是24 000个。我们昼夜不停地干,终于准时完成了任务。”
与安塞特合作六个月中,极品布丁的合同履行得非常好,每次都能准时交货,因此合同又续签了六个月。
那种小古尔高维布丁不仅在初期进入了安塞特和澳大利亚航空公司,之后它又在安塞特的推荐下进入了凯利多涅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截至2000年,企业的员工已经增加到十几个人,年产250 000个布丁,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并且每年翻一番。令利兹引以为豪的是,其客户名单简直就是澳大利亚的一本“著名企业录”。
极品布丁仍然与航空公司保持着联系,但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和削减成本导致国内航班的菜单里删去了布丁。利兹仍然为头等舱和商务舱提供膳食,但正如她所指出的那样:“这方面的消费量不大。这不足以使工厂开工。”?壮大
1995年,利兹再次参加了食品博览会,这次是在悉尼和墨尔本两个地方举办的。她把12个月的市场营销活动集中到了参加博览会这四天里。“我发现这笔开销很值,因为你将会见到你想见的所有人,而不用花几个月的时间去找他们。”
现在,极品布丁主要是供给市场上的高收入阶层,在全国范围内的服务对象有麦尔—格雷斯兄弟公司、戴维·琼斯公司、悉尼里兹饭店和许多五星级饭店,还有高尔夫球俱乐部、餐馆、企业配餐公司以及私人医院。目前,他们正在打算与澳大利亚各地的医院签订购销合同。
尽管古尔高维布丁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但现在的布丁已经发展到十几个品种了。利兹自己发明了大部分配方。她满怀喜悦地夸耀着一些极好的配方:“比如我的巧克力和碎果仁布丁、梨和生姜布丁、枣椰和胡桃布丁、橙子和无子葡萄布丁……”
当墨尔本糖尿病国际研究院的理事开始考虑与极品布丁合作后,利兹他们又多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糖尿病国际研究院希望利兹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甜点,使患者们在没有糖的情况下吃得开心。利兹把所有的产品都拿出来由糖尿病研究院进行测试,结果有三种产品不含糖。“所以我们有三种产品不必更改配方就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利兹的一个理念是为顾客提供天然口味的产品,完全不需要任何添加剂。这意味着要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使产品的保质期足够长。她已经设法实现了这一点,使布丁既有比较长的保质期,又能很好地冷冻起来。正如她所指出的:“把食品冷冻起来就是一个保质过程。”
极品布丁以类似的方式,被推上了国家心脏基金会为一流布丁开展的“√”计划。利兹笑着说:“这意味着我们将成为惟一一家拥有心脏基金会认可产品的澳大利亚布丁公司。”为了得到红“√”,他们必须对布丁配方做一些修改。“为了达到标准,我们把脂肪含量降低到他们要求的水平,还修改了配方。这是公司成功的又一个里程碑。”
公司的支柱之一是传统的圣诞布丁,一种被利兹称之为“美妙绝伦”的布丁。利兹仍然是亲自研究所有的配方,并以小批量生产的方式进行试验。“在制作这种绝妙的圣诞布丁时,我用了三种不同的配方,直到最后做成了我喜欢的那种。”她承认自己没有受过厨艺培训,这可能反而是个优势,使她自己发明了配方。“我知道什么样的食品受人喜爱,我知道哪种口味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我对食物有一种永恒的热情。这就是秘诀所在。”她不仅对甜点感兴趣,而且对澳大利亚丰富而奇妙的食物都很感兴趣,因此她能够采用多种配料。她说:“如果一开始就有很多非常好的配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要做出一个好的产品。”
这是极品布丁理念中的又一个部分:“我们想以最合理的价格提供质量最好的产品,这样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顾客。即使我们的目标市场集中于高收入阶层,产品的定价也没有超过多数人可以承受的界限。非常合理的定价,精美的包装,极佳的口味,可以说我们让一切都尽善尽美。”
利兹在不断地开发新配方,尝试新包装,寻找新市场。他们现在的目标是把产品推向海外市场,目前主要是英国,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她希望企业未来利润增长的大部分来自于出口,因为在澳大利亚,美食家和高收入阶层只是一个很小的市场,而在诸如英国这样的国家,热衷布丁的却大有人在。
“在英国,仅伦敦市区和市郊就有将近1 200万人,有很多人是喜欢吃布丁的。英国人把甜点称为布丁,它可以是从粘枣椰布丁到奶酪饴糖或冰淇淋的任何东西,然而在澳大利亚人的观念中,布丁是一种热的东西,只有在冷天和圣诞期间才吃。人们把它看做是冬季食品。”
利兹正在努力改变这种观念,对顾客进行再教育。“举例来说,我们有一种很好吃的烈酒麝香布丁和无花果胡桃布丁。它们不仅是极妙的甜点,而且放在干酪浅盘上也很好看。所以我跟顾客说:‘为什么不把布丁放在浅盘上呢?’”
他们生产与法国的大玛尼尔公司共同调味的巧克力软糖布丁,并从大玛尼尔那里获得了两个许可证,在许可的范围内生产两种产品。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包装上使用大玛尼尔的商标,从而成为澳大利亚仅有的四家获此许可的公司之一。
与大玛尔尼合作之后不久,克因乔公司来找利兹了。克因乔非常热衷于跟她联手做一些标准包装,这可以帮她拓展伦敦市场,还把利兹的产品拿到其法国酿酒厂的分店里。利兹把这看做是一项极其令人兴奋的提议,因为克因乔是一个很知名的品牌,尤其是在伦敦。目前利兹正在与克因乔和弗兰盖里克两家公司合作开发一些产品。“这两家欧洲的大酒作坊很乐意在这些项目上跟我们合作,因为它们也期望从合作中获利。”
现在看起来,极品布丁的壮大似乎是没有尽头的。他们还进军蛋糕业,制作一系列烈酒黄油布丁,并首先跟大玛尔尼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随着品牌越来越有实力,利兹创建了康那瑟系列公司,其产品不止是布丁,利兹把这看做是进军其他行业的时机。
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长的旺季,他们从5月就开始生产圣诞布丁了,截至6月底,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批圣诞订单,都是给大企业客户的,比如戴维·琼斯公司或麦尔—格雷斯兄弟公司。?初期遇到的困难
利兹认为任何企业最早的困难都出现在创业初期,而她遇到的困难是跟那些把创办企业看得很复杂的人打交道,尤其是银行。“人们仍然认为任何与女人、食品有关的东西最多不过是个小作坊,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总是有人对我说:‘你是在家里制作产品的吗?’你不可能每年在家里制作250 000个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布丁,但人们就是有那种感觉。当初我们的企业就被看做一个小作坊,现在我们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利兹坦率地承认极品布丁的发展是很神奇的,但这是一个可控的发展。很多人对销售额很重视,但对她来说更重要的东西是利润。“如果没有利润,我不会因很高的销售额而兴奋不已。虽然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还是确保把获得的每一分利润都重新投入到企业中去,这正是我们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我自己依然拿很少的工资。”
“我认为在企业的经营中有一个危险期,在我看来大约是五年的时间,我们的危险期刚刚过去。五年是被市场接受的一个期限,也是完全克服了投入资金多、收获却很少的困难之后的舒服日子。我认为任何新兴企业五年之后,都会在现金周转方面好过些。”?建立各种关系
现在极品布丁公司被其主要的竞争者和顾客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企业。利兹说:“这很像学徒挣饭吃。在这个行业,尤其是在这个国家,我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人们处在歇业状态,制造业是最艰难的一个领域。在这方面,食品行业跟其他行业没有什么不同。像麦尔—格雷斯兄弟公司这样的大公司,它对我们的信任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从不妥协。我们在生产一个伟大的产品,在这五年里许多人都见证了这一点。”
“我相信企业是建立在一种关系之上的。的确,我们有一种神话般的产品,我敢说没人能在市场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我们通过包装、产品和准时交货建立了信誉,同时也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包括我们和员工、供应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五年来我一直在邀请一些人订货,结果是一个订单都没有,但我还是建立了关系。最近事情有了转机,几年来一直受到邀请的一些人终于给我发出了订单,而且还是数目不小的订单。五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成功的秘诀
利兹·萧尼斯个人把什么带进了企业中呢?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这里的一个守约人,是这个企业至理的守护者。很久以来,我觉得我就是这个企业,我就是布丁的同义词。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我雇的人也比过去多了,现在我明白了,我只是企业的一部分,他们也是企业的一部分,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企业做着贡献。我仍保持着旺盛的经营热情。正是这份热情加上我对供应商、对员工、对顾客的尊重推动着企业向前发展。我心中充满着梦想。我告诉那些为我工作的人,我不苛求他们跟我分享所有的梦想,但既然他们来到这个企业工作,就必须分享其中的片段。这似乎难以理解,但是一旦你来到这儿看到我们如何富有计划性又充满激情地工作,你就能明白他们可以分享那个梦想的某些片段,并且成为它的一部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奠基者。”
利兹说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一名女青年。她来公司将近五年了,是跟企业一块成长的。她最初的工作是整理订单,利兹看到她身上有很大的潜力,于是她成了利兹的助理。按利兹的说法,她现在也充满了同样的激情和热情。“她卖布丁能跟我卖得一样好,她知道她的未来发展是与企业同步的。我们把产品打入伦敦的计划令她特别兴奋。她明白自己是企业发展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大的动力。其他的员工也会有这种机会。”
利兹是如何看待个人的成功秘诀的?“永不言败,以及做事的激情。我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半夜,研究新配方,试验不同的布丁调配方法。有一段时期我们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些困难,那时我整夜都在工作,一直到早上5点,回家睡一个小时的觉,冲个澡,7点回来。实际上每天晚上我都工作到半夜,一般是上午9点回来。每周有6天都是这样。”
利兹设法让自己的生活远离工作,她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一个法国丈夫。当谈到房东变成生活伴侣对她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是多么大的一个赏赐时,她笑了。在圣诞夜的生意结束时,他们会搭乘飞机前往法国。他们在那儿有另一个企业,在法国南部出租画室。他们去法国后,就在其中一间画室里住上四个星期。?险境
这个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产品的季节性。因为他们开发了一项成功的圣诞产品,所以大部分产量是在下半年完成。这意味着他们从5月到12月很忙,之后却开工不足。因此对利兹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她得保证有足够的活儿,使工厂在一年的12个月都能运转。对极品布丁公司来说,现金周转始终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这主要是经营的季节性造成的,这就是他们迫切进军英国和欧洲市场的原因。“这会使我们一年到头都有活干。”
为提高淡季的业务量而做的另一个尝试是分销从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进口的香草风味矿泉水。利兹认为这扩展了公司的经营范围,给公司又增添了一份力量,尤其是他们得到了维多利亚公司的分销权。这一系列香草和果汁饮品在市场上作为成人喝的酒和软饮料的替代品,使企业创出了更好的业绩。“我们的销售理念就是,如果你想要好好享用苏格兰威士忌,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同时喝一种好喝的苏格兰矿泉水。”他们还出售来自威尔士的泰恩矿泉水。“这是一种由泉水制成的香槟,装在很漂亮的蓝瓶子里。”现在,利兹在销售布丁的高档品市场上同时还销售12种不同的矿泉水,这极大地拓展了业务,使公司可以脱离险境。?给他人的建议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激情、恒心和耐力,那么他就不该介入企业的经营。开办企业是艰难的,绝对不是一条坦途,你必须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和继续前进的能力,同时你还需要情感上的耐力。在这五年里,我始终没有丧失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我认为这是必需的一点。你必须胸怀全局,目标明确,打破常规进行周密的思考,对突如其来的事情立刻做出判断。你必须用智慧和技巧机敏地把握局势。压力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一个人需要有一种能力,使他能应付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而不会被击垮。”
利兹在开办自己的企业之前,已经在很多行业工作过,这使她学到了很多不同行业的知识。“这是我的学徒期。”正如利兹所认为的那样,你创业前的一切经验都能派上用场。这就像不断扩充一本大百科全书并且能够利用它。
利兹所拥有的另一个宝贵的财富就是良好的记忆力。她是个学习知识的能手。“我看到那些为我工作的年轻人正在通过学习和积累建立他们自己的知识数据库,这非常好。”?结论
利兹已经开始向亚洲市场进军,她还打算进军北美市场。从贫困到富有,这位聪敏而坚定的、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的女性将会在布丁世界大显身手。
极品布丁是一个现代澳大利亚的成功故事,是一位顽强女性的赞歌,这位女性的坚强意志曾在墨尔本小巷的“底层生活”中得以锤炼。她本来可能以无家可归、意志消沉甚至毁灭作为结局。但与此相反的是,利兹·萧尼斯成了一个最终的成功者。
窍门?参加食品博览会?获得必备的启动资金?研究包装?提供一系列产品?寻找新市场?对产品充满热情?使用质量最好的原料?对消费者进行再教育?把利润投入到经营中去?用合适的包装?守时?跟人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员工分享自己的以及他们的梦想
?鼓励并认可员工发展其潜力?永不言败,永远都别说你做不到?准备长时间艰苦地工作?要有技巧、机敏、恒心和耐力?设法排除你的压力?不要为产品定价太高?跟你的房东结婚(当然不一定非如此不可)
提防?人们对布丁有一种成见?布丁是季节性食品?女人和食品没被当回事?跨过五年的危险期?现金周转不灵?信誉问题
利兹·萧尼斯的成功故事决不仅仅是一个喜欢烹饪的女人的故事和一个始于跟朋友周末配餐的企业的故事。
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厨师,并且家庭配餐和配餐公司到处都是。这是一个大量生产食品的国家,有丰富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是好吃之人的乐土。对于那些对食品制作感兴趣并想以此为生的人来说,有无数个机会。很多人都加入了这一行,尽管大部分都处于小规模状态。
利兹以她的企业—极品布丁公司向我们说明了:要想把一项爱好或一个家庭式小企业发展成为几百万的大企业所需要的本领远远超过烹饪技术。它需要一些优秀的管理者的经验,而利兹在创办自己的企业之前已经有很多年这样的经验了。
利兹的成功还同样有赖于她个人的无穷精力、积极进取的性格、专一的精神、坚强的决心以及敢于冒险的魄力。她那有问题的成长岁月,被她变成一个积极的经验,变成日后发展和前进的一个起跳点,这对她最终的成功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她是典型的“顶级成功人士”,不论开办什么样的企业,她都极有可能获得成功。
不过,她的故事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故事,尤其对于那些喜爱烹饪的人。她证明这个行业没有最低限度,无论是以小规模还是大规模从事经营都行。
猜你喜欢:
2.创业成功故事
4.创业的故事
一个成功创业者的励志故事
上一篇:养蛇创业成功故事分享
下一篇:成功创业者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