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知道如何管理时间的书籍
让你知道如何管理时间的书籍
时光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合理,要学会管理时间,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养成一种好的生活与工作习惯更利于你成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推荐人给大家的关于让你知道如何管理时间的书籍,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让你知道如何管理时间的书籍:
1.《记事本圆梦计划》
[日]熊谷正寿 著
推荐理由:一碗日本大叔的鸡汤
虽然是碗鸡汤,但棒的是,附赠了非常详细的菜谱。当然,这也并不能保证大家都能熬成一个味儿的。
作者熊谷正寿是一个高中辍学的穷小子,从二十一岁在记事本写下梦想和圆梦计划起,他在15年后终于实现自创公司股票上市的第一个梦想。
这本书提到的方法,既有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也有番茄工作法,其重点是如何讲清晰的未来目标在日记本上,以形象化的方式分解成实际的短期目标。
嗯,但是首先你先得有很明确的长期计划。
对于手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入门书。
以下是书中观点数个:
亲手写下的文字,才能感受到其意义及重要性。
记事本的大小以圣经本为标准,圣经尺寸是95 x 170mm(即A5)。
将梦想分成「健康」、「修养·知识」、「心灵·精神」、「社会·工作」、「个人·家庭」、「经济·物质·金钱」六大类。
列出六大类梦想中的每一个小项,横轴记录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分为目前状况、理想状况、差距、年龄(计划用多少时间弥补差距)四项,以十五年为规划。
2.《晨间日记的奇迹》
[日]佐藤传 著
推荐理由:提供一种督促你成为“晨型人”的方式
日记(手账)管理生活是日本人较为普遍的一个习惯。经常看日剧的朋友们肯定能够注意到,男女主角常常从口袋或包里掏出笔记本和笔,随时记录和查阅行程。
《晨间日记的奇迹》和《记事本圆梦计划》类似,提供了又一种用日记管理生活的办法,佐藤传的办法是将记日记的时间挪到清晨起床后,在三分钟的时间内,结合GTD的办法整理一天的工作。
以下是摘录数则:
“夜晚日记”里面,不管好事或坏事,在写日记的当下,情绪都会受到当天情绪或事件的影响。因此一不小心,很容易就会变成极端的“后悔日记”或“反省日记”。这样子的内容,无法让自己了解到自己为什么成功,或者为什么失败。
“晨间日记”可以等到自己睡了一个晚上的好觉、高亢的情绪冷静下来之后,再慢慢地书写。而且,就算经过了一夜的沉淀,所有的情绪也不可能会在一夜之间便消失,即使在早上才写日记,还是可以忠于自己,记录自己的情绪。
人们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而庸庸碌碌,在以为打造了良好的生活品质的同时,却也失去了生活。
3.《把时间当作朋友》
李笑来 著
推荐理由:专治无所事事和拖延症
好吧,如果你之前没有听过这本书的话你可能看到书名就在骂我了,等等,这本书确实不错。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运用心智 获得解放,全书讨论的主题和副标题更加契合。在这本书里,作者还推荐了上文提到的《奇特的一生》。
之所以你敢无所事事,你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解决,根本原因是你对时间的认识出了问题,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运用心智的重要性。
比如在阅读这份书单的时候,你内心的潜意识肯定在说:随意读读而已,killing time 嘛~管理时间?这并没有什么luan用。
豆瓣读书的短评里有这样一条:每天24h,8小时左右吃饭休息,8小时左右工作学习,剩下的8小时安排做什么,决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下是摘录数则:
事实上,“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只要极少数人最终掌握了这个能力,也因此使得他们与众不同的同时又往往令他人迷惑地以为“我怎么看不出他到底比我强在哪里呢?”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造就有因此获的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
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有真正的赌王都不相信运气。他们不是因为“运气好”而长胜不败,他们之所以赢多输少,只是因为他们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并且计算概率,他们只想办法赢,从来不输。
4.《搞定》
[美]戴维·艾伦 著
推荐理由:Getting Things Done 本尊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而正是在2001年出版的《搞定》(英文原版)中这个概念被第一次提出。全套书共有三册。基于此书的时间管理工具已经超过了100种。
需要提醒的是,这本书提供了GTD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时间管理的入门书籍,但是叙述略繁琐,阅读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GTD是一套系统而详细的方法,整个过程可以简单分为5个步骤:
(1)收集(Collect)一切引起我们注意的事务和信息;
(2)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Process),决定下一步行动;
(3)对这些行动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Organize);
(4)我们通过回顾(Review)来确定下一步行动方案;
(5)行动(DO),直至最终完成工作。
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横向”管理系统,而且我们还可以随时向其中添加任何引起关注的新事务。
5.《番茄工作法》
[瑞典] Staffan Nöteberg 著
推荐理由: 有效提高注意力和执行力
基于这本书的应用和商品也越来越多。其实这个工作法说起来也很简单,每个工作周期为半小时,其中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
但是一个周期之内是不可以主动暂停和被打乱的,一旦出现这种状况,这一轮就必须重来。
不简单的是,该如何合理规划任务和分解任务。关于这个问题,这本书里也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小建议。
当然,我个人认为番茄工作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公司工作的场景下,可能一个周期永远都完成不了。
以下是书中插图一幅:
6.《奇特的一生》
[苏] 格拉宁 著
推荐理由:最好也最难的时间统计法
一本很薄的书,很经典。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即头图中的老人,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之所以在学术上如此高产,是因为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甚至连儿子的夭亡这天,他也忍住巨大的悲痛,坚持记录和总结。
以下是柳比歇夫的记录文字一则:
7. 《重来》
[美] 贾森·弗里德 [丹] 戴维·海涅迈尔·汉森 著
推荐理由:清醒、精简、敏捷的工作思维
作者Jason Fried,37signals的合伙创立人,倡导软件极简主义,相信简约之美,尊重简单和坦诚做事,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创业过程和产品开发之中。
这本书对于许多人来说应该很熟悉了吧。书不厚,读书快的数个小时就可以读完。这本书没有讲太多时间管理的方法,而是指出工作的正确思路,思路对了自然会降低时间成本,例如:开会有害、产品只要具备了基本功能就要尽可能快的上线,为了上线要舍弃掉一些不必要的功能……
这些思路可以用在做产品、创业上,对于大多数工作和个人生活都是极有用的。
以下是摘录数则:
工作狂并不是英雄。他们没有工作要领,没有力挽狂澜,他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制造问题靠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关注了大量次要的细节,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没有任何决策能力,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办法、搞定一切、然后回家!
你的事业的核心应该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你应该投资那些人现在需要并且10年后仍然需要的事物。
要记住,时尚会凋零。只有当你聚焦于长久的功能时,你才会发现自己把握住了永不落伍的东西。
让逼格迅速提升的神器:四大外媒年度书单精选
1、《七次谋杀简史》马龙•詹姆斯
詹姆斯在他的这部小说中描述了牙买加过去三十年的动荡历史,涉及到牙买加的政治、阶级、种族与暴力。故事核心是关于1976年12月一场失败的暗 杀,雷鬼乐手鲍勃•马利(Bob Marley)在位于牙买加首都的音乐会上遭遇持枪者侵袭。而“七次谋杀”正是这次事件的延伸。作者詹姆斯通过诗一般的独白、甚至是触目惊心的粗俗言语还 原了暴力血腥的真实画面。但这部小说的精华所在并不是对于暴行的描摹,而是如奥德赛一般的磅礴史诗感。
《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 (豆瓣/图)
2、《7月4日的小河》史密斯•亨德森
亨德森的这部处女作带我们深入美国的西北部,去揭示我们从未看过、但应该了解的美国。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彼特,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蒙大纳州的一 位社工。在目睹了工作中的虐待与冷漠之后,他依然抱有温暖的希望。在不断的挣扎中他努力去挽救那些破碎的家庭,也包括他自己的。故事中每一个鲜活的人物, 都是人类复杂心理的映射。
《Fourth of July Creek》 (豆瓣/图)
3、《柏林:几世纪以来的城市肖像》罗里・麦克林
在这本关于柏林的传记中,作者想要记录的并不是城市本身,而是塑造这个城市以及被城市影响的人们。作者称柏林为“再造之都”,柏林是一块巨大的帆 布,人们在上面喷绘出他们彩色的梦想。这是一本绝妙的历史著作,但绝不仅仅是历史学的分析。糅杂了虚构、哲学甚至是谩骂与讽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对这座 城市深深的依恋。
《BERLIN:Portrait of a C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豆瓣/图)
《华尔街日报》年度书单:姐妹们!来个粉红色的春节吧!
女性在话语权不断增加,周国平被批评侮辱女性一事可作为佐证。以下四本书都和女性有关,有小说也有纪实,涵盖了从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历史,到女性个人成长的内容。
1、《“神奇女侠”秘史》By Jill Lepore
20世纪40年代,神奇女侠Wonder Woman(1941年由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William Moulton Marston创造的女性漫画英雄人物,也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漫画人物之一)拯救了世界。这是一个关于女权主义者的故事,它也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争取选举权 和其他社会平等权利、提倡节育、一战后经济紧缩等社会现象。作者Jill Lepore通过对“神奇女侠”的探索,敏锐的记录二十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繁荣、陷阱、乌托邦式幻象和民众的失望。
The Secret History of Wonder Woman (豆瓣/图)
2、《离开的,留下的》By Elena Ferrante
这是意大利作家Elena Ferrante的那不勒斯史诗系列第三卷,继续讲述埃琳娜和莱拉之间友谊和竞争的故事。Elena Ferrante敏锐的捕捉到这些女性真实而尖锐的心理斗争,展示她们坦率的面对迅速变化的性别政治斗争、摆脱旧捁重塑自我时所历经的挣扎。一篇书评如此 评价:“这些秘密只有身为女性才能了解。”
《离开的,留下的》 (豆瓣/图)
3、《聪明女孩》By Tessa Hadley
这本低调而出色的书回顾了一个平凡英国女人的人生经历。她生活在1960年代的布鲁斯托尔(英国西部一个港口城市),在那里度过了人生大部分时光, 从鲁莽的青春期少女到嫁为人妇、为人妻母然后人到中年。作者Hadley女士对日常生活着墨甚多,在她一板一眼、不露感情的日常描写中几乎没有跌宕的戏剧 性情节,然而主人公Stella却是近年来小说中最为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之一。Hadley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平凡家庭生活中提取出准确、珍贵、甚至是崇高 的意义。主人公说:“生活最高的考验不在于你如何抉择,而在于你如何与命运共处。”
《Clever Girl- A Novel》 (豆瓣/图)
《经济学人》年度书单: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龙
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国看中国中糅合了好奇、恐惧、兴奋的情绪。我们自诩是威武神俊的金龙,但在外国人眼中,我们是一条带有侵略性的巨龙。以下三本从《经济学人》年度书单中精选的书目,可能会为你描绘出一幅外国人眼中中国巨龙腾飞的画面。
1、《解密》麦家
这是一部不需要书迷特别了解中国就能够读得津津有味的中国优秀小说。由一位前情报部门成员创作的《解密》因其节奏和新奇的故事脱颖而出。这部几年前在中国畅销的小说,今年3月在欧美21个国家同步发行了英文版,还被出版方企鹅蓝登书屋集团收入了“企鹅经典文库”。
《解密》 (豆瓣/图)
2、《中国的第二个大陆:百万移民在非洲打造新帝国》霍华德•弗伦奇
前《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站站长讲述了中国如何与非洲政治家攀交情。逾百万中国人前往非洲,他们效力于大型项目并留下来,与其说是出于意识形态不如说是为了钱。
《中國的第二個大陸 - 百萬中國移民如何在非洲投資新帝國》 (豆瓣/图)
3、《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逐财富、真相和信仰》欧逸文
该书引人入胜地再现了中国如何成为一个6小时出口额相当于1978年全年出口额的国家,荣获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中国原本是一个群体思维社会,逐渐变成一个处于快进状态的重视个体的民族。
《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逐财富、真相和信念》 (豆瓣/图)
《金融时报》年度书单:知识与财富是对好基友
财富与知识是对好基友,大到社会、小到公司、家庭,皆处于经济系统中,与人们的知识、理智、情绪相互影响。这个逻辑缜密、错综复杂的世界,无不体现着人类的文明发展。
1、《第二个机器时代》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安德鲁•麦卡菲
近几年,数字变革正在发生。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高速路上已经积累了数千英里的里程;IBM的超级计算机Watson彻底打败了智力竞赛节目 “Jeopardy!”的人类冠军。以硬件、软件、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为人类诊断疾病、凭借海量数据颠覆传统零售业、并且完成许多原本只 有人类才能完成的任务。
《The Second Machine Age》 (豆瓣/图)
2、《创意有限公司》埃德•卡特莫尔,皮克斯联合创始人埃米•华莱士
对于所有想要带领员工创造新的管理者,对于将独创性视为奋斗目标的创意人,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优秀作品。它直击皮克斯动画的中枢神经,从会议、报告 总结、顾问团体等各方面全面解读这家公司创作出历史上最成功电影的奥秘。它将告诉你创意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正如本书作者埃德•卡特莫尔(Ed Catmull)所说:正是这些创意表达造就了最出色的我们。
《Creativity, Inc》 (豆瓣/图)
3、《债务屋》阿蒂夫•米安,阿米尔•苏菲
美国经济大萧条在2007到2009年之间共导致800万人失业,400多万人因取消抵押品赎回权而失去他们的房屋。通过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证据,作 者在这本书中证明,经济大衰退和大萧条以及目前欧洲的经济不景气是由于家庭债务的急剧增长导致,以及伴随而来的家庭支出的大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