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推广案例解析
品牌营销推广案例解析
在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以电视广告或者报纸杂志广告为主的营销推广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现实要求,企业必须针对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环境重新构建自己的营销推广策略。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品牌营销推广案例解析,欢迎阅读!
品牌营销推广案例解析:
一、品牌简介:
优衣库(UNIQLO)是排名全球服饰零售业前列的日本迅销(FAST RETAILING)集团旗下的实力核心品牌。其全称是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它的内在涵义是指通过摒弃了不必要装潢装饰的仓库型店铺,采用超市型的自助购物方式,以合理可信的价格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
二、品牌发展简述:
1、创立之初:
1984年6月,首家优衣库仓储型服饰专卖店在日本广岛正式开业。当时正值日本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优衣库的经营策略是,以低廉的价格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时尚的休闲服装。
为聚集人气,吸引顾客,刚开业时,优衣库还对前来购物的顾客免费提供一份早餐:面包加牛奶,这一招还真吸引了大批顾客。 每天早晨,总有不少人聚集在优衣库的店门前,排着队,领早餐,然后进店选购。
2、连锁扩张:
1991年,迅销公司开始展开连锁业务,并提出了要建立1000家分店的发展规划,实现优衣库连锁化;
1994年,优衣库在广岛证券交易所上市。
1998年,优衣库原宿店开业,羊毛衫促销获得成功,开始了“休闲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时代。
1999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
2001年,优衣库创下了4185亿日元的3年业绩连续翻倍的奇迹,因此而居日本“21世纪繁荣企业排行第一位”,成为日本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休闲服品牌; 2001年9月,优衣库在英国伦敦首设海外一号店,现在优衣库在英国已拥有15家专卖店。在进入欧洲的一年内,就被欧洲代表性业界杂志“RetailWeek”评为“2002年度英国市场最具影响力的最优秀企业”。
截至2011年7月末,优衣库在全球范围内的店铺已超过1000家,遍及日本、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
3、进入中国:
2002年9月,优衣库在中国上海开设了大陆地区第一家店铺。由于对中国市场的把握并不准确,导致其定位于“大众化”的休闲服饰,结果陷入与班尼路、佐丹奴的价格战之中,最终不得不被迫撤出。 2008年下半年开始,优衣库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营销和产品理念,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2009年优衣库与淘宝网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开设淘宝旗舰店。 2010年5月,“优衣库”全球最大的旗舰店在上海南京西路开张,这是继纽约、伦敦和巴黎之后优衣库全球第4家旗舰店。
品牌营销推广策略
所谓品牌推广,是指企业塑造自身及产品品牌形象,使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同的系列活动和过程。品牌推广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特色度;二是最终要将有相应品牌名称的产品销售出去。
品牌推广是品牌树立、维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传播计划及执行、品牌跟踪与评估等。品牌创意再好,没有强有力的推广执行作支撑也不能成为强势品牌,而且品牌推广强调一致性,在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都要统一,“魔鬼在细节中”。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企业是“麦当劳”,全世界麦当劳快餐店的装饰都是一种风格,无论在哪个国家、哪座城市,只要走进麦当劳快餐店,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品牌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四个阶段的品牌推广策略 品牌的先后不同时期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全盛期和衰落期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提出将对企业的品牌推广会有许多现实意义。
一、导入期的品牌推广谋略
品牌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导入期,导入期就是企业的品牌第一次面对顾客或第一次参与竞争的阶段。导入期也是企业刚刚引入品牌经营理念,且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导入期最典型的特点是:目标顾客出于对新品牌缺乏认知而谨慎选择;正因为是新品牌,顾客中会有首次试用者敢于尝试,这些试用者可能就是顾客群中的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者和意见领袖,也可能是品牌日后坚实的拥趸者和榜样者;竞争对手此时正在观察和企图获取企业的市场意图,且尚未建立阻击计划;媒体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可能也在密切注视品牌的推广过程和结果。概括和了解导入期的特点是为了企业制订适合的推广计划和媒体投放策略,并能找准时机使之拥有一个较高的市场起点。
二、成长期的品牌推广谋略
首先,品牌在导入期阶段企业可能已经收集到顾客反馈回来的有关产品、定位和推广方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及时收集十分有利于企业自我改进,而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或顾客不愿就自己的消费感受如实地告诉企业,这说明品牌可能已经进入死胡同。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必须要对这些品牌要素进行重新审视并调整,以适应顾客或超越竞争者。一般情形下,犹如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一样,目标顾客会对该品牌的产品加以评头论足,产品现状的好与不好都会有传播的动力和空间。从实际状况来看,顾客这些反馈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企业应就该品牌产品的技术、外观、包装、品质和服务等产品成分,参考顾客反馈的信息和要求进行适应性或超前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