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案例>

成功企业案例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在生活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亦有挫折。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企业案例,欢迎阅读!

  成功企业案例1:

  办时装来料加工赢得创业第一桶金

  1980年,17岁的郭正明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信丰县万隆乡万隆村布尾岭。看着他细瘦细瘦的身子,父母为他今后的生计安排颇费了一番思量: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天生就不是块作田的料,要谋生该让他去干什么?思来想去,父母决定让他去学徒做裁缝,因为干这活儿轻,都是一些“手头功夫”。郭正明深深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拜师学艺格外刻苦耐心。为尽快学到一手裁剪缝纫技术,白天他跟随师傅走村串户学做裁缝手艺,晚上找来废旧书报裁裁剪剪、缝缝补补。一晃三年过去了,郭正明“出师”了。因为他文化程度较高、悟性好,学徒时又格外用功,经他裁剪缝制出来的衣裤,不仅布料算得精准,而且款式新颖,找他做衣服的“东家”越来越多,郭正明很快成了小有名气的“裁缝师傅”。

  名气大了,不仅找郭正明做衣服的东家多,前来要求拜师学艺的也逐渐增多。生意好了,他却苦于没有三头六臂来应付找他的东家和找他拜师学艺的学徒。于是他便想到在圩镇办一个服装来料加工店,腾出走村串户的时间来裁剪缝制衣服和指导学徒。1985年,郭正明在万隆圩租下了万隆村村部礼堂,办起了明星时装来料加工店。第二年,他为满足南下打工群体学技求职的需求,又办起了服装裁剪缝制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两个月,随到随学。准确的定位,使他的生意颇为火爆,邻近的小河、正平及广东南雄界址、坪田的青年纷至沓来参加培训。一时间,郭正明的明星时装来料加工店成了邻近乡亲的职前培训中心。他也由此掘得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1986年至1991年,短短5年间,他先后培训了1000余名南下求职青年,有很多人南下广东成为了制衣厂的业务骨干,有的当了 “指导工”(班组长),有的当上了车间主任,郭正明自己的收入加上来料加工收入也累计达到了5万余元。

  勇敢挑战自我改行成了酒楼老板

  1991年,郭正明拿出做裁缝和举办服装裁剪培训班赚来的钱,在万隆圩上盖起了占地100余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却是,住上小洋楼后,他却彻底放弃了干裁缝和举办服装培训班这一行。1993年,郭正明办了新居乔迁之喜的宴席之后,明星时装来料加工店的牌子换成了明星酒楼。远近乡亲和亲朋好友都好生纳闷:做服装、举办培训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了却突然改行,真不知他吃错了哪门子药。而郭正明却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改革开放几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人们的穿着打扮也改变了不少,自己剪布请师傅做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商场店铺来自全国各地红红绿绿款式新颖多样的服装越来越多,村民们衣着打扮的选择也越来越宽,做裁缝这一行当要保住往日红红火火的辉煌越来越难。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凭着自己炒的一手好菜,以及自己做裁缝手艺时吃过百家饭,结识的人多,在圩上办个饮食店准有出路。

  郭师傅改行做饮食了,以往他做过裁缝的东家在为他感到惋惜之余,在赶集赴圩之日,都喜欢来到他的酒楼泡上一壶茶,或炒上几个菜喝几口米酒。酒楼有远近乡亲和南来北往昔日东家的光顾,生意很快红火了起来。酒楼生意要做好,郭正明深知靠的是服务质量和良好环境。于是他在起早贪黑打点好酒楼生意的同时,潜心钻研烹调技艺,先后下县城赴赣州参加了烹调技术培训班。1993年,他又投资了3万余元,在酒楼大兴土木(装修)的同时,购买了彩电、VCD搞起了卡拉OK,并安装了空调设立了包厢雅座。酒楼环境的改善,使他的饮食生意越做越红火。食客的增多,不仅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为他带来了不少致富的信息。在经营酒店的同时,每年他都要为万隆乡亲销售生姜、生猪等成百上千吨农产品,使他在贩销农产品中也获益不少。

  办起自来水厂惠泽邻里乡亲

  风风火火经营酒楼几年,有一件事却让郭正明感到分外头痛:万隆圩饮用水资源缺乏,在大旱之年逢上生意好时的圩日,自家水井里的水不够用,常要请人到1公里外的地方去挑山泉水。他常想:要是万隆圩能像县城那样有自来水厂,要用水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啦哗啦流出那该多好。但自来水厂由谁来建呢?省定贫困乡万隆的财政状况,仅供乡村两级吃饭已是捉襟见肘了。1999年,万隆乡党委、乡政府解放思想,提出要用市场运作的理念来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包括建自来水厂,只要在确保水质安全性符合标准和价格适度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有实力的人投资兴办。郭正明瞄准这一商机,历时半年实地勘察调研,先后动员了3位生意场上的朋友一起于2000年投资了36万余元,在距万隆圩1公里外的高山上围池筑坝引山泉架水管,办起了一个日供水量达300吨的自来水厂。

  这一做法顺应了广大圩镇居民的生活需求,自来水厂刚创办就发展了400多用户,随着自来水厂服务质量的提升,用户逐渐扩大到了圩镇周边的村庄,总计达600余户。2004年9月,市里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乡党委、乡政府也组织开展了以让农民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走上平坦路的村庄整治工作。郭正明顺势而为,投资32万余元,扩建了自来水厂,新建了净化池,并通过优惠开户价等办法,将自来水厂的供水范围延伸到了邻近圩镇的万隆、柏枧、田心、红星、高坝等村的25个村民小组,日供水量由原来的300吨扩至1000多吨,用户也扩大到上千户人家,水质也不断提高,即使逢上雨天,自来水同样清澈如泉。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郭正明在做大做强自来水厂的同时,目光看得更远,在经营酒楼、水厂之余,他抽出时间同本乡镇一些泥瓦匠一起参加县乡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建筑工匠培训班,当起了村民建房、改厕、捣路的“包工”。为做到经营酒楼、水厂以及监督工地施工三不误,郭正明于去年底购买了一辆北京“现代”轿车,在酒楼、水厂、工地往来穿梭,当起了人人称羡的、开着小轿车的“老板”。

  郭正明富了,然而他没有忘本。他常说,我能有今天都是广大乡亲父老关照支持的结果。他的水厂对贫困户一律免收开户费和材料费,他还常在逢年过节带上鱼肉等慰问品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每年结对帮扶贫困生2名,修桥、筑路等公益事业捐资捐物样样工作他都热心参与。郭正明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县优秀政协委员。

  成功企业案例2:

  当上海南洋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第一次接到客户要求参加微软培训的电话时,感到有点吃惊。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是一家闻名遐迩的大企业,主要从事新闻产业。在今天,新闻业高度依赖IT技术,但使用的大多是专业软件,比如电视工作者使用的编播软件,平媒工作者使用的排版软件等,专用性非常强,一般情况下,都是企业内部组织培训。因为传媒企业较少参与社会培训,对于传媒企业的需求,大多数培训中心也不太了解。

  程尊华,一位从2001年就开始从事微软教育的资深讲师,他先后和销售人员一起3次到客户那里了解情况,客户提出的要求看上去很简单:他们把参加微软培训当成一种员工福利,只要求IT技术人员了解微软相关技术就可以了,至于培训的效果、培训的目的,客户描述得都比较模糊。客户认为,既然集团的专用软件都架设在微软的平台之上,那么组织一次微软技术培训总是有意义的,至于通过这样的培训可以给企业工作效率带来怎样的提升,客户考虑得不太深入。

  看上去,这是一单很“容易对付”的培训,但程尊华不这么看,多年的培训工作使他意识到,再“简单”的培训也要围绕客户的需求来进行,只有与客户的应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定制合理的课程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赢得客户的满意度。为此,程尊华和几位讲师反复研究,深入到用户的工作一线,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客户的应用水平。

  让程尊华感到震惊的是,上海文广集团的技术人员们在专业软件的使用上异常熟练,他们每个人都有成千上万小时的使用经验,因此他们熟悉专业软件的每个细节,这意味着,如果培训课程完全围绕他们工作来展开,这样的培训,根本无法引起学员们的兴趣。只有发现学员们实际工作中的痛,才能真正抓住他们的心,经过多次的调研与观察,程尊华他们终于找到了切入点。

  根据用户的痛来展开培训

  通过不厌其烦的调研,程尊华他们发现,客户的技术人员虽然在专用软件上操作熟练,但对微软平台的了解却不太多,他们普遍不知道如何去设置终端,事实上,如果能做好这一点,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并大大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新闻行业最重视IT架构的两个方面,一是安全性,一是工作效率。如果系统不安全,有可能导致一些珍贵数据丢失,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此外,新闻工作非常注重时效,一旦时间滞后,产品制作再精美,其价值也会大大降低。新闻工作者经常要加班加点,为的就是保证时效性,其实在这两个方面,微软的技术都能为大家提供很大的帮助。

  然而,在客户的企业中,大多数IT技术人员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用软件的研究中去,因为那与他们的生产息息相关,直到出现问题时,他们才会考虑平台方面的问题,才会想到应该去掌握相关的技术,但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了解到学员们的痛,程尊华等讲师定制出了针对客户实际需求的课程解决方案,他们压缩了一些内容,增加了更多的实验等。程尊华认为,原来培训中的服务器等方面的内容应适当减少,因为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接触不到服务器,一个集团就那么几台服务器,只需一名技术人员管理,而绝大多数学员日常接触的仍然是终端,与其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服务器的知识,不如把终端设置方面的内容掌握得更透彻更扎实。

  在调研中,程尊华等讲师发现,学员们对平台上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往往手足无措,这说明,他们对系统的具体情况不熟悉,只有通过更多的实验,才能使大家对平台的应用更加熟练起来。

  上海南洋培训中心定制的课程解决方案交到客户手中,得到了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高度认可,他们没想到,一个看上去需求简单的培训,能做到如此深入,并与生产实践结合得如此紧密。

  微软培训中没有简单的课

  “在微软培训中,没有真正简单的课。”程尊华们提交的课程解决方案看上去减少了一部分教学内容,似乎把培训变得更“简单”了,但实际上,每节课并不轻松,反而更复杂了。

  程尊华认为,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学员们对微软技术了解比较少,加上微软平台技术与其生产不直接相关,因此必须做到深入浅出,能把学员们的兴趣“忽悠”起来,不让他们感到听不懂,也不能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

  第二,在具体技术上,需要反复讲解,要考虑到学员们的理解习惯,毕竟他们在微软技术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对一些概念不熟悉,这是以往培训从没遇到过的困难。

  针对第一个问题,程尊华提出了“三大原则”,那是他当年大学毕业时,一家外企来招聘,让每个应聘者现场唱一曲卡拉OK,大多数应聘者面面相觑,不知道这算什么考试。后来,外企的负责人解释说,通过现场唱卡拉OK,主要考察应聘者的“三大能力”,即大胆、大声和大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连歌都不敢唱,或者唱也唱不大声,这怎么可能胜任外企高竞争的环境呢?在压力面前,勇气和坚持永远是最重要的品质,至于歌唱得怎么样,其实只要“大概”就可以了,毕竟企业招聘不是选拔歌星。

  这“三大能力”让程尊华茅塞顿开,他认为在培训中,同样存在着这个“三大原则”,就是面对学员,讲师要大胆,声音要大,同时,有的问题不要钻牛角尖,要更宏观地去引导学员,这里的“大概”不是说不认真,而是要从大处着眼,不要只看细节。事实证明,有了这“三大原则”,就能把学员的热情调动起来,学员们原本对微软技术了解不深入,课堂上不敢提问,表现得很拘谨,看到讲师如此有活力,他们也被调动起来,他们原本都是新闻工作者,思维很活跃,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他们很轻松地就融入了进来。

  学员们轻松了,他们的问题也就多了,有的问题比较基础,甚至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讲师们仍然很认真地一一解答,虽然课上得很累,但讲师们一丝不苟。由于培训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实验,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加上课堂气氛活跃,学员们一下就投入其中。

  刚开始,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信息技术部副主任吴一凡听到学员们的反馈还将信将疑,但几堂课旁听下来,他感到叹服了,在结束了第一批技术人员培训完成之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很快又组织第二批技术人员到上海南洋培训中心参加培训。

  实践是检验培训的标准

  “通过培训,为企业创造价值。”这话放到口头很容易,但真正落实就是另一回事。这需要好的课程解决方案,好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好的实验环节。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海南洋培训中心一直重视实验环节,把实验作为培训过程的重中之重。

  比如讲交换机原理,就直接将交换机搬到课堂上来,现场讲解,现场试用,通过这样直观的展示,让学员在今后工作中,能迅速应用起来,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了让学员对微软平台有更深入的了解,上海南洋培训中心不仅搭建了更多的虚拟环境,而且结合客户实际应用来设计案例,其中许多案例是教材上没有的,学员们以往在工作中遇到过相似的问题,但当时感到手足无措,如今有了直观的演示,加上讲师的讲解,他们知道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与实际工作相类似的测试环境,他们还能看到许多未曾接触过的情况,将来他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应对自如。

  为了拓展学员的知识面,课程解决方案甚至为大家介绍了存储局域网,这是一套很贵的系统,虽然无法让学员们实际操作,但相关知识的介绍,为集团将来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正是有了上海南洋培训中心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以人为本的课程解决方案,一次看似简单的培训连续进行了20多天,学员们普遍反映“很累,但收获很大”。一般来说,这么长的培训,到后来学员们往往会产生“脑子学麻了”的感觉,但由于此次培训组织严密,课程设置合理,学员们普遍感到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吴一凡副主任表示:“通过培训,我们技术人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有了大大提升,我们感到,微软培训就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4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