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书法>书法字体>楷书书法>

碑刻书法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民间碑刻书法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观念、精神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内涵。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人文历史,碑刻也是。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碑刻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碑刻祭文承传了古代书法:

  中国书法最有影响的名帖很多出自古代的祭文,至今仍做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当今很多书法名家都曾受益于碑刻祭文的临摹。我们今天能看到古代书法名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碑刻祭文。在古代帝王及贵族的殡葬活动中,都有祭文,且都刻碑传世。祭文是中华民族对逝者“固定主题”进行审视而抒发哀怨情怀的传统形式。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书法名帖是出自祭文,但多少年来,问津祭文内容者寥寥无几,而大多着眼点在于书法艺术,这绝不是立碑者的初衷。当然古代碑刻祭文的书法价值无疑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内容也确实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

  常言道“碑以书传”,这书指的是书法。在古代无论是墓碑、 纪念碑,往往是与书写者的名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的书法家都写过很多祭文,由于水、火、战乱等灾祸的毁坏,名家写的碑文流传下来的却屈指可数,那怕是断碣残碑都极为珍贵,如能得到蔡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东坡、赵子昂等人写的碑文,无疑价值连城。2010年6月,国内的一次拍卖会上,北宋黄庭坚书法作品拍出4.368亿天价,创艺术品拍卖新纪录。这些书法之所以能幸存到今天,就是因为这些文字很多是刻在墓碑上埋入地下,被考古学家发现,才得以保留下来的,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碑刻。古代书法家的作品,除少部分作为随葬品埋在地下外,大部分是刻在石碑上流传下来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殡葬弘扬了古代书法。

  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高峰时期,四百多年的两汉书法实践,是孕育、产生和演变各种书体的历史,也是中国书法发展中文字艺术化的开始。汉代书法以石刻与瓦当玺印文和简牍帛书及相关墨迹两大体系组成,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汉代是隶书和草书产生和发展重要时期,涌现出了以蔡邕为代表的隶书体;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的草书体,被后人称之为“草圣”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张芝。同时,东汉崔瑗的专著《草书势》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书法理论的诞生。

  汉代书法的重要作品,基本是碑刻、简牍与阁帖 。而碑刻中很多又是祭文石刻。汉隶集中体现于存世的大量碑刻及其拓本。没有碑刻,我们很难目睹汉代的书体,也难了解当时的历史与文化。 对于这个时期碑刻进行纵向研究,则可明晰篆、隶、楷等书体的流变与演化的脉络,这个时期是书法研究者理论建构的重要时期。此间的很多祭文成为千古绝唱,其书体书法亦成为历来学书者顶礼膜拜且难以超越的楷范。

  碑刻书法1

  祭文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祭文是为祭奠死者或追怀感念的文章。汉代书法是书法艺术由“无意为书”到“有意为书”的重要发展阶段,“有意为书”使书法艺术步入了自觉发展阶段。汉代统治者对书法的重视;对制笔方法的日益完善;对纸的大量生产;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物质基础。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隶书的演变,草书的出现以及书法理论的构建,标志着中国书法真正地步入了自觉时期。

  碑刻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远在原始社会的末期人们就已经在石上、崖壁上刻划符号用以记事,这是碑的起源。我国各个朝代碑的用途、名称、形状不尽相同。商周时期,人们通常在宫殿庙宇门前,竖起一块稍加雕琢的长条石,用它来识日影,辨阴阳,这是我国最早的石碑。碑在商周时期只不过是人们日常活动中常用的一种石刻器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五次出巡全国。他每到一处,几乎都要立石刻字,以记载自己统一四海的功德。这种碑当时叫“刻石”,没有固定的形状,但秦始皇却开创了碑上刻字的先例。墓碑何时改用石质已不可考证,但在东汉初年起已刻有悼念文字。现在已知最早的石刻墓碑文是汉顺帝永建6年(131)所立的《国三老袁良碑》。该碑文作者已不知是谁。东汉开始将碑立于墓的正前方,碑上刻有墓主的官爵、姓名、生辰年月,后来,在碑上还刻着墓主的家世和生平业绩,并加以颂扬。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官方曾多次禁止立碑。他们认为“汉以来,天下送葬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晋武帝咸享四年(278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由于几次禁止立碑,于是墓碑转入地下,从而产生了墓志铭。从唐代盛行至清初之间,有大量墓志铭出土。

  书法至东汉,隶书登峰造极。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诸体皆备,汉字在体格形态上已完全度过草创时代,进入成熟乃至颠峰期。从古至今已出土的诸多汉碑书体,(很多书者不详)风格丰富,气象缤纷。如结体宽博,古气凌厉的《景君碑》(公元143年立);舒展飘逸,野鹤闲云的《石门颂》(公元148年立);骨肉匀适,情交流畅的《乙瑛碑》(公元153年立);草章法严谨,古拙苍劲的《孔谦碑》(公元154年立); 瘦劲如铁,变化神飞的《礼器碑》(公元156年立);风神逸宕,秀劲隽永的《张景碑》(公元159年立); 磅礴郁积,流漓顿挫的《华山碑》 (公元161年立); 古雅超逸,秀润方整的有《孔宙碑》(公元164年立); 粗犷俊朗,魂魄宏伟的 《封龙山碑》(公元164年立); 法度森然,沉古遒厚的有《史晨碑》(公元166年立); 丰腴古健,方拙朴实 ,则有《衡方碑》(公元168年立);神采飞扬-骨气洞达的有《夏承碑》(公元170年立); 笔力遒劲,方整雄伟的《西狭颂》(公元171年立); 秀美生动,不束不缚的有《曹全碑》(公元185年立); 端直朴茂,灵动丰腴 的有《张迁碑》(公元186年立)等等。

  碑刻书法2

  后世也有学者认为,书到汉末,书法已发展到顶峰,其后江河日下,即使索靖、锺繇、(发音为姚)“二王”等,不过余热而已。此说或不为过,然而汉代书法在楷、行、草三书体上所留下的作品毕竟已鲜见真迹,数量极少,故魏晋六朝以来所传之行草碑帖,之于后学仍颇值法楷。

  书法的繁荣发展,催生了碑的盛行。历史上帝王、将相、士子名流,谁都想被人歌功颂德、百代流芳 ,所以在人死后便由亲属约请文人墨客撰写碑文、墓志、墓铭。于是历代都有大批的文学家、书法家、 雕塑家为之服务。文人们为了获得较丰厚的润笔费或酬金,不惜牵强附会,编出溢美过誉之辞,写出标新立异的字体,制出巧夺天工的碑刻。古代稍有点名气的文人都写过祭文,其中代表人物即大手笔当属蔡邕、陆机、颜真卿韩愈等人。蔡邕的《郭有道碑》又名《郭泰碑》,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书、文兼功,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名家,文人参与祭文创作者千千万万,不能一一例举,以上几位足以说明书法与殡葬祭文的密切联系。

  墓碑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东汉建立墓碑之风最烈,书法的繁荣为祭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墓碑因其是祭文的重要载体,必然顺势发展。历代文人因这用文之地各展身手,不仅留下了书法遗产,也为今天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佐证。

  碑刻书法3

碑刻书法

民间碑刻书法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观念、精神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内涵。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人文历史,碑刻也是。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碑刻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碑刻祭文承传了古代书法: 中国书法最有影响的名帖很多出自古代的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赤壁怀古楷书书法_念如娇赤壁怀古书法楷书欣赏
    赤壁怀古楷书书法_念如娇赤壁怀古书法楷书欣赏

    楷书发展至唐代已经高度成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后学楷者无不以唐楷为则,难以逾越。直到元代,赵孟頫用行书的笔法,对唐楷进行改造,楷书为之一

  • 禅字楷书法图片
    禅字楷书法图片

    楷书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汉末,对于楷书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且又复杂、混乱的过程。楷书在历史上又有过多种称谓,如正书、真书,对于这些称呼的来龙

  • 百寿图书法楷书
    百寿图书法楷书

    百寿图,汉族民间传统寓意字样。用一百个不同形体的寿字所组成的图像,有圆形、方形或长方形数种;也有在一个大寿字中再写上一些小寿字的。下面小编

  • 百福图书法楷书
    百福图书法楷书

    百福图,汉族民间传统寓意字样。由一百多种不同的福字样印制成的,是以篆体为基础的字字异形图案,也是汉族民间流传已久的福字图案。下面小编带给

87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