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有什么贡献
王羲之有什么贡献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对我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行书作品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那么,王羲之在我国的发展中有什么贡献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主要贡献,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贡献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差不多是人人皆知,宋以后,无人非议之。但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不光是他的书法艺术,还有他对文字的贡献。
中国的书法,由象形初期的半画半字,到大篆、小篆、隶书,每一次变化都从字体到字形产生质的变化。魏晋期间产生的正书,也是一次质的变化。正书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最便宜书写和辨认,而且书写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如隶书、篆书,都是无法写得太快,草书可以写得很快,但不易辨认。正书的出现,是很多人的功劳,到钟繇,总结前人正书之法,又有所发展,成为正书之祖。但王羲之又在钟繇的基础再发展,尤其是他的《乐毅论》和《黄庭经》二帖一出,比钟繇的书法更加平整、方正。钟繇书法中还保存很重的隶意。王羲之的书法中都已去除了,他的笔画更直接,更平正,更利索,王僧虔《论书》中记载:“亡曾祖领军洽书与右军书,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说明右军之前,学书者皆师法钟繇、张楚,钟虽为正书之祖,但王羲之在学钟之后,“俱变古形”,更进一步,所以当时及后人又皆改学王羲之,《论书》记:“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平。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鹭,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孩子们连自家名书手书都不学,改学王羲之书。而且,如果没有王羲之,学书者“至今犹法钟、张。”说明王羲之代替了钟、张,但无人代替王羲之。
王羲之完善了正书,从此定了形,千百年不再变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只有书法风格的变化,而书体不再变。楷书,写得更正规些;行书,写得更随意些。所谓“千载书法皆王法”,指的是书体。王书之后,象篆、隶、正之间那样的改革式的书体变化,再也没有。但篆必须变为隶,隶必须变为正,否则收发室就不方便。而王羲之的书法如唐太宗云“尽善尽美”,所以后人也就不再变了,这是王羲之一直被称为“书圣”的原因。《宣和书谱》亦有云:“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往之,也遂行焉。”又云:“此书既始于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不刻,间杂为正书,若《属国》、《封阳》、《茹君》等碑,亦斑斑可考矣。降及三国锺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东晋聿兴,风流文物,度超前世。如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这段话说得很正确,而且道出了隶变为正之间。有一段隶、正间杂的书风,如《属国》等碑(今已不可见),钟繇是集大成者,王羲之更进一步,其正书为“今昔不赀之宝”,而集古不变,这是王羲之对文字和书法的最大贡献。
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
中国的方块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字体,正是这独一无二的方块字造就了无数的书法艺术家。从古至今书法名家辈出,酷好书法的文人志士们已经把我国这门独特的书法艺术发挥到了淋淋尽致的境地,才使我们的艺术瑰宝源远流长。我国的方块字实用与审美交相辉映,真实地记录着书法艺术的美学与理论的特点。中国书法艺术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瑰宝,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拥有永久性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一,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受教育的权利有少数统治者垄断,因此,书法早期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从早期的甲骨文就可以知道,有条件使用文字的总是极少数代神灵而言的巫史。这就给文字本身蒙上了一种神秘感。从早期的甲骨文和秦朝的秦篆(小篆)到后来的隶书,又发展为章草、楷书、今草等。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极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贤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对文字有了重新认知,历代书法酷好者们把规整的方块字按着自己的意念去书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家们逐渐把实用的文字逐渐演变并成为一种美学艺术,让人在轻松自然中获得艺术的熏陶与情趣。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而在书法历史长河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美学体系和规律的总结者建立者应该是王羲之。文字发展到魏晋时代,书法早已脱离了单纯的书面文字的功用,变为传达书家个人魅力的理想载体,这时王羲之的出现,可以说是开辟了表现个人风格的新纪元。
王羲之出生在世家大族,在上层统治阶级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这些外在的条件,王羲之却看得很轻,他有名士风度,他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把个人的才情作为最珍视的对象,王羲之对国家意志的樊篱做出了革命性突破。他在创作自己的书作时,没有“书同文”的大统一的政治使命在身,他关心的是个人存在的终极意义。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王羲之在这鼎盛时期得到艺术的灌溉,成位古今书法艺术的一位巨匠。
王羲之不但是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书法革新家,王羲之在书法传承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的书法具有古质的风格,唐张怀瓘称之为“耀文含质”,“动必中庸”。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则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将前人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加以总结、消化、吸收、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的揭示书法技法和理论内在规律的美学思想和体系,进而形成了一般的理论层面和技法层面上的规律。王羲之还广泛地从汉魏以来群众的书法作品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把散见于前代和当世的书法作品中的创作性因素集中起来,经过提纯、总结和艺术加工,融合统一在自己新的艺术创造之中,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到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王羲之兼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自此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因此也创造了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美轮美奂,是极具有美的观赏性的。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如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一句来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王羲之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兰亭序》文采飞扬,是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故事: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行“修褉”盛会,其间诸人流觞饮酒,赋诗酬唱,畅叙情怀。酒至半酣,王羲之已经醉眼朦胧中被友人们要求把当晚的聚会情形书写下来,是王羲之乘着酒兴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千古奇书《兰亭序》就此诞生。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看到桌上的《兰亭序》,就想将《兰亭序》重书一遍,于是伏案挥毫把原文重写了一遍,写完后他看过来瞧过去,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自己也叹为不可企及。看来书法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是有其偶然性的。在一特定的氛围、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就是再重复一遍也很难再现原来的面貌、精华。
《兰亭序》作为这次雅集的序文,其文心与书艺,都体现了晋人的风骨,是中国文人对人世和自然的感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序文传达的深沉的历史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这种“人生不满百,却怀千岁忧”的忧患意识,的确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而他乘兴所做的这篇杰作,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字字精妙无比,若有神助。行笔轻重疾徐,迭宕起伏;笔断意连,法度谨严。结体欹正相间,遒媚劲健,长短配合,疏密相间,深得似欹反正、若断还连之妙。由此,这篇杰作,奠定了妍美流变的新体行书风格,后经千百年的发展而未有大变,显示了它既深且巨的影响所在。
王羲之一生对艺术执著追求,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断地创新改体,立志超越前人、超越同辈、超越自我。经过几十年奋斗与努力,他的书法艺术终于在东晋一枝独秀,在书法史上独领风骚,被后人誉为“书圣”。而王羲之的书法理论和作品之所以至今还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最佳理论支撑和临摹范本,就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美学体系总结并揭示了书法艺术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规律,对于后人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起到了普遍的指导作用,理论和作品指导作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在把王羲之书法推向辉煌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没。隋唐统一全国后,我们从视觉领域看到了中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它一方面依靠空前强盛的经济实力,使朝廷和民众在丰衣足食的条件下,进行精神产品的创造。可是人们要寻找自己没有的东西,就要求是全国性质的而不是地方性的代表风格。这时晋人的书法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古今书法艺术名家虽然很多,但是在书法领域里,晋人的书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对“二王”的钟爱,现在所见的王羲之书迹,绝大多数是由唐太宗组织摹手临制的。不但唐太宗自己身体力行,心摹手追,唯“大王”之字为是,而当时的书法家诸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都是从这一路风格出来的。唐太宗不但号召士大夫阶层习作王羲之书法,还又设书学,以书判取士,楷书为重,由此形成唐代书家狂热追求“二王”的热潮。统治者的个人爱好,可以说他所带动的书法发展的力量是强大的,不可估量的。唐太宗提倡大王,旨在显示帝王本人的眼力和趣味,所谓“心正笔正”的个性表现说,在一代君王的观念中确立了书法在视觉艺术中的至尊地位。有了帝王的推崇,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成为文士们争相效仿的典范。
现今,王羲之传世墨迹,廖若星辰,真迹无一留存。虽然真迹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摹本传世种类很多,这些摹本墨迹也都是各朝代著名书法大家的摹本,还是有王羲之的神韵精髓之处。让人惋惜的是,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喜欢到了痴迷的境界,人所共知造诣最高的《兰亭序》随唐太宗一起入昭陵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大家都知道,在此就不再多说。《兰亭集序》是他一生中的典峰之作,以后的作品都没有超过《兰亭集序》的艺术水准,《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是率先把中国书法艺术从实用功利的目的中解放出来的人,而他选择书法作为个性表现的最佳形式,有力地说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导作用。由于最高统治阶层对王字的推崇,发展出了北宋以后的“帖学运动”,以扩大王羲之的影响。从“帖学”可以说明视觉文化在普及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他们和王羲之本人已无关系。不管人们离王字的真迹有多远,王羲之已经成为晋人书法的化身,成为后来每个喜欢书法艺术的人的理想偶像。
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王羲之的书法对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王羲之的书法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国外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味的新风尚”。随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中国书法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书法艺术引起外国人的极大兴趣,因此,国外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研究不断掀起高潮。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研究中国书法的学者对王羲之一直是顶礼膜拜,奉若神灵。而且有相当多的人是写“王书”的高手或研究家。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具有不朽的魅力,而且在世界书法史上也享有不朽的地位,为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众多的民族所喜爱,在世界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书法艺术都十分推崇。由此可见中国书法不仅大受欢迎,而且得到广泛而且深入的研究。
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猜你感兴趣:
5.怎样评价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