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书法>古今书法家>

王羲之的主要事迹

时间: 礼镪1116 分享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那么, 关于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人生经历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王羲之教子习书法尤克勤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王羲之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东床择婿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

  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

  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

  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

  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羲之事迹小考:王羲之的官职

  王羲之留名后世,完全是因为出色的书法艺术,至于他当过什么官,除了被经常称呼的“右军”之外,后人往往不太关注。确实,与其名垂千古的书法相比,王羲之担任过的官职可谓微不足道,但从时人的角度而言,这些官职决非小可,甚至可以说还是相当显赫的。毕竟,王羲之出自“贵族中的贵族”琅琊王氏,虽然他年轻时曾自称“素无廊庙志”,但那更像是敷衍王导的说辞,从他后来的事迹来看,他不但努力跻身清贵之列,而且在政绩上也颇有可观之处。

  (一)秘书郎

  王羲之起家出任的第一个官职是秘书郎。秘书郎隶属秘书省,秘书省是中书省的分支机构,负责呈递尚书奏事、管理文书图籍、编撰国史等事务。秘书郎在秘书省内部属较低层级办事人员,品级不高,但职责重大,经常有机会接触皇帝、宰相等权力中心,是士族子弟进入仕途的常选。

  如前所述,王羲之出仕大体上可以确定是基于郗鉴的推举,时间是太宁3年(325年),王羲之时年23岁。作为琅琊王氏族中出类拔萃的“佳子弟”,23岁才进入仕途算是很晚的了。由此可见王羲之并没有受到特殊的待遇。本来,以出身、名声、才华而论,王羲之本可享有“弱冠登朝”的殊荣,但他一再拒绝王导的安排,以致在出仕时没有占到任何先机。这体现出王羲之和王导之间的关系很不正常。

  王羲之与王导的关系为何不正常?很明显,他对这位家族领袖有所不满。至于何处不满,笔者有一推测:王羲之之父王旷兵败之后,并没有死,而是在刘渊手下或为囚虏,或为降臣,此时,王羲之当然希望朝廷早日北伐,击破匈奴,或有可能救出父亲,但是,王导等人考虑的首先是巩固其在江东的偏安地位,所以口头上虽号称“恢复神州”,而实际无意北伐,因此,于公于私,于国于家,王羲之都对王导的政策很不满意。王导大概也觉得自己的政策对王羲之父子来说不太公平,因而积极推举王羲之当官,以弥补亏欠。可惜,王羲之不买这个账,拒绝了王导的示好,直到他找到了郗鉴这个新靠山,才开始步入仕途。

  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时代,图书全靠手抄,流传非常困难,只有宫廷大内或豪富之家才能拥有大规模的藏书,王羲之在秘书省工作,能够接触大量的珍贵文书图籍,为其后来修习书法奠定了良好基础。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尔。”然而,此文明显是后人冒名伪作。永嘉之乱时王羲之年仅9岁,根本没有可能“渡江北游名山”以及到许昌、洛阳等地观摩书法。卫夫人既是王羲之书法启蒙之师,又是其表姑,王羲之也不大可能在笔下对卫夫人如此大加贬抑。王羲之的楷书确实有取法钟繇、蔡邕之处,那更有可能是王羲之在秘书省管理文书图籍时看到过钟繇、蔡邕的作品。

  (二)会稽王友

  王羲之在秘书省工作了三年时间,于咸和3年(328年)调入会稽王府,任会稽王友。咸和3年正值苏峻之乱,王羲之却能离开岗位,可见他在秘书省并未担负特别重要的职责。“友”是王府的高级官员(《晋书·职官志》载:“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虽然没有实权,但地位甚高,一般多以才学出众、品行高洁、声望卓著的人物担任。司马昱是晋元帝幼子,极得宠爱,其王府官员更是要经过精心挑选。而司马昱咸和2年12月被册封为会稽王,会稽王府当在咸和3年以后才逐步组建,王羲之在此时被选为王友,很有可能是他的书法技艺在当时就已经出类拔萃。当然,他的士族出身和良好名声,也是得以入职王府的重要原因。

  王府的事务多由常侍、郎中、中尉等负有具体职能的官员处理,师、友、文学等只是随驾扈从,应答顾问而已,工作相当清闲,能够有较多空余时间练习书法,王羲之在担任会稽王友的期间,想必是书法水平进展较快的几年。当然,就王羲之后来的政治经历来说,在会稽王府任职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了会稽王司马昱。此后,司马昱执掌朝政,为王羲之出任各种军政要职提供了契机。

  (三)征西将军参军、长史

  苏峻之乱后,庾亮引咎出都,以平西将军都督宣城江西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镇芜湖。咸和9年(334年),陶侃病死,其势力范围被庾氏接管,庾亮进号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庾亮的军府不但升格,而且管辖范围更大,事务相应大大增多,增加工作人员也是势在必行。王羲之就是在此时被庾亮相中,调入征西将军府任参军。魏晋时期的军府一般设有仓、户、贼、铠、士、兵等诸曹,参军就是曹的负责人,相当于军府的中层干部。但史书没有明记王羲之是担任哪一曹的参军,也有可能是历任两个以上的曹,史书为避免繁琐就仅记为参军了。

  王羲之在征西将军府当了一年多的参军,又被提升为长史。“长史”这个官可不一般,在府中“为掾属之长”,相当于府主的副手,也可以理解为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之类的随身扈从、执掌机要的地位,有的长史还兼任府主所驻郡的太守,其地位十分重要。总之,长史是府主最重要的部属,非极信任、极亲密者不能为之。长史的地位远高于参军。王羲之能被庾亮委以长史之任,不但体现其才干出众,具有统领府内僚属的声望,也可见他与庾氏兄弟不同寻常的亲近关系。

  王羲之的许多事迹和思想保留在他中晚年的书法作品中(有些“作品”其实是书翰或公文)。他在征西将军府工作的时期,书法已臻成熟,但却没有留下任何作品。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他从事的是机要工作,保密性强而不能外泄。因此,这一时期王羲之具体做了哪些事,后人无法得知。但可以想见,王羲之在这一时期处理繁重复杂军政事务的经历对其后来的职务晋升以及思想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王羲之后来长期担任军职,当与具有军府任职经历而熟悉军事事务有关。

  (四)临川太守

  王羲之在征西将军府工作了两年多,于咸康2年(336年)被任命为临川太守。王羲之担任征西将军长史,虽然掌握重权,但其品级并不太高(一千石)。而太守则为二千石,且是独当一面的主官,权力比长史更大了。但遗憾的是,王羲之在临川主政期间也没有留下太多资料。这大概是由于王羲之在临川的两年多时间正是东晋政局相对比较安稳的一段时期,王羲之不过安抚民生而已,并没有特别的作为。

  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王羲之实际并未到临川赴任,只是“遥领”太守一职。如前所述,长史可以兼任驻在郡的太守,那么兼任其他郡的太守自然也不成问题。王羲之有可能是基于某种原因,以征西将军长史兼领临川太守,“兼领”只是名义上的,王羲之仍然是在征西将军府做长史的工作,这样,王羲之就不需要到临川赴任,因此也就不可能留下事迹。至于王羲之为什么要在名义上“兼领”临川太守,原因可能有很多:一种可能是原太守调离或病故,暂时又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选,于是从上级机关派一名要员先兼着太守,以表明朝廷对临川这个地方很重视,并非不闻不问;另一种可能是为了给王羲之解决行政级别问题,如前所述,军府长史的品级只有一千石,在庾亮的势力范围内,要升至二千石,则唯有出任刺史或太守。以王羲之与庾氏兄弟的关系,为了将其品级升至二千石,庾亮安排王羲之兼任如临川之类的偏远小郡的太守,完全有可能。

  (五)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王羲之任(或“兼任”)临川太守三年有余,咸康6年(340年),庾亮病死,临终向朝廷举荐王羲之“清贵有鉴裁”,王羲之遂被任命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正如前文所述,王羲之受任执掌江州,一方面是他确实如庾亮所举荐的“清贵有鉴裁”,另一方面则是充当了王、庾两家争夺江州控制权的缓冲工具。王羲之任职江州,名义上是一方首吏,实际其主要任务是缓和两家矛盾,使冲突不至于激化,因而带有过渡性质。

  果然,一年之后的咸康7年(341年),王羲之的堂兄王允之就接替了江州刺史一职。王允之是当时琅琊王氏中的将才,与庾氏的关系极为紧张。王允之在江州与豫州刺史庾怿激烈对峙,最后发生了庾怿毒杀王允之未遂而被赐死的惨剧。

  王羲之虽然被免去了江州刺史,但仍保留着宁远将军的军职。但宁远将军属于所谓“杂号将军”,没有具体职掌,所以这一段时期王羲之又恢复了清闲的生活状态,回到了建康(此前分别在芜湖、临川、江州任职)。在他回到建康的第二年(咸康8年,342年),晋成帝崩,其弟晋康帝即位,会稽王司马昱以皇叔之尊辅政,积极起用士族人物,以对抗正在崛起的桓温家族。司马昱屡次以吏部尚书、侍中等要职征召王羲之,均被拒绝。在经历了公务繁冗的生活之后,王羲之似乎更喜欢这种有职无责、优游卒岁的生活。

  《世说新语》载王羲之曾与谢安共登冶城(东吴时期制造兵器的地方),王羲之感慨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则反驳:“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这一故事很可能就是发生在王羲之卸任江州、回到建康的几年期间。此时庾翼正积极准备北伐,而王羲之对庾翼北伐之举是赞成的。北伐需要动员全国之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王羲之虽然没有积极投身北伐活动,但他仍担任着宁远将军这一军中职务,多多少少也参与了一些准备工作,由他说出“宜人人自效”的话是合理的。而谢安则年方二十五六,正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他运用诡辩术对王羲之反唇相讥,也很符合此时的情景。

  (六)护军将军

  庾翼北伐未成就病死了,继任的何充也于翌年死去。于是司马昱起用殷浩为扬州刺史,参预朝政,企图继续进行北伐。殷浩与王羲之关系亲密,其于永和3年(347年)推举王羲之出任护军将军,得到王羲之欣然应允。

  护军将军是禁军高级将领,统率着独立的营兵,为禁军“六军”之一。护军将军的名称很有讲究,“资重者为护军,资轻者为中护军”,王羲之任“护军”而非“中护军”,说明他在朝廷眼里已是履历丰富的“资重者”。护军将军的职责包括“主武官选”,侧重于人事、宣教等方面,颇类似现代我国军队的政委。王羲之到任后曾发布过一道《临护军教》,“教”是高级军政长官发布的命令,所谓“临护军教”即王羲之到任护军将军一职后首次发布的命令。命令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确实很符合“政委”的角色。在准备北伐期间,护军将军职责重大,王羲之曾数度到吴郡、江州等地出差,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是非常辛苦的。王羲之大概是不太适应这种生活,曾请求出任宣城太守,但未获批准。

  也许就在此时,王羲之和殷浩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王羲之逐渐认识到殷浩并无实干之才,难以担当北伐重任,于是逐渐转到了反对北伐的立场。其请求出守宣城,也有可能是与此有关。

  (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殷浩毕竟是王羲之的好友,即使有了政见上分歧,但对王羲之仍然十分关照。既然王羲之不再积极支持北伐,那就安排到会稽这个大后方去从事战略保障工作也很不错,于是在永和7年(351年),王羲之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右军将军与护军将军同为禁军要职,也是别领营兵,与左、前、后军将军共为“四军”。会稽是会稽王司马昱的封地,所以没有太守,而是设内史,名义上是为会稽王管理封地的代理人,其实与太守无异,只是名称上有所区别而已。能够出任摄政王封地的郡守,在当时可是十分荣耀的事情,由此亦可见王羲之在司马昱心目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后仍然执意反对北伐,并曾分别致书司马昱和殷浩阐明自己的主张,但均未得到采纳。尽管如此,王羲之还是尽最大努力在会稽开展工作,他在会稽恢复建设漕运,施行禁酒令以节约粮食,惩治以“鼠耗”为掩盖贪盗官米的犯罪,都是旨在为朝廷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同时他也反对强征徭役,主张减轻对逃税、逃役的刑罚,可以说是十分体恤民瘼。著名的流觞曲水的兰亭之会,就发生在王羲之主政会稽的第三年,即永和9年(353年)。也正是在这一年,殷浩亲率大军北伐,却铩羽而归。

  随着殷浩北伐的失败,桓温主导了朝政。而王羲之的仇人王述则依靠桓温的势力升任扬州刺史(王述本人似乎看不起桓温的出身,但王述之子王坦之却是积极与桓温接近以攫取政治资本)。王羲之既不甘居王述之下,又失去了殷浩在朝内的支持,遂辞去官职,自此寄情山水之间。王羲之辞官之前在父母墓前发了重誓,坚决不再入仕,甚至在临终时还特地交代诸子,如果朝廷赠官,也要拒绝不受。果然,王羲之于升平5年(361年)去世后,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照王羲之生前所嘱,辞之不受。王羲之的仕途生涯,可谓断得十分彻底。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着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享有“书圣”的美誉。

  王羲之忧民疾苦,慈悲为怀。有一天,王羲之上街游玩,看见一位老奶奶提着一篮白扇子忧愁地叫卖。王羲之上前一打听,原来老奶奶一家老小靠这个小本生意过活。可谁知道,没有一个人买她的扇子。王羲之劝老奶奶不要着急,然后就让老奶奶拿出她所有的白扇子,在扇子上题了字。老奶奶一开始很生气,这人怎么在她的扇子上乱涂乱画呢?王羲之告诉她只要她大声吆喝这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100钱,肯定会有人来买的。老奶奶将信将疑地吆喝着,果然,一篮扇子便被抢购一空。老奶奶十分感激王羲之,但是当她四下寻找时,已经不见他人影了。

猜你感兴趣:

1.王羲之的励志故事

2.王羲之的成功之路 故事

3.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

4.名人伟人的成长故事5篇

5.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

6.古代励志故事大全

王羲之的主要事迹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那么, 关于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人生经历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王羲之的著作
    王羲之的著作

    王羲之的作品在我国的书法界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字体受到后世人们的临摹与赞赏。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作品,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

  • 王羲之的字风格
    王羲之的字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对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

  • 王羲之的字体特征
    王羲之的字体特征

    王羲之的书法对我国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字体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

  • 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书法在我国有重大的艺术参考价值。那么,关于王羲之的生死观,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367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