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简介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书法作品对我国有着重大的影响。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作品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shào)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怏(yàng)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的造型特征探秘
王羲之(303——361)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书圣”他在行书领域开启了一代新风,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王羲之好像是神话里的人物,虽然人人都知道他和他的作品,但是能够说明他的书法真面貌的人很少,因此人们对王羲之的感觉很神秘。现在较客观地阐述王羲之在《兰亭序》书法造型特征的来龙去脉。
书法 是视觉艺术,观察笔画的形态,说明笔画的造型特征和笔画的结构关系是书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王羲之书法里出现的六种造型特征为中心,探索王羲之”冷书法“的表现和变化。分析六种造型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反复出现的表象的背后都有支持其客观存在的理由。
王羲之书法六种造型特征
一. 中断笔;
中断笔大体上可分三类:(一)一个笔画里出现单笔中断。如”可“”揽“字。(二)交叉中断笔。(三)连续出现中断笔。如”群“字。
关于中断笔的说明:不管王羲之的书法怎样,都是用汉字来表现的,因此为了系统掌握王羲之书法造型特征,需要整理一下汉字结构的特点。不管多复杂的汉字,它都由四种基本方法构成:第一种是汉字的笔画,如横、竖、撇、捺、点。
”修“的中间就是小竖画。
第二种是笔画的连接。就像”修“字里的单立人,一个撇画与一个竖画连接在一起。如”人“、”上“、”下“、”站“”部“字里笔画的连接部分都能看见。
第三种是笔画的转折,在”修“字里,两撇与两横与月,有三次交叉,”月“字有三次转折。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笔画改变方向,时常出现这样情况。如:口、区、水、月等字都有这样的笔画转折。从书体上看,行草书多出现这样情况。
第四种是笔画的交叉。”修“字里两撇与两横与月,有三次交叉。几个笔画交叉时会出现各种角度、宽度、长度、方向的变化。所以笔画交叉部分是表现汉字结构美最华丽部分。这是汉字书法最大优势。
由于汉字四种结构的存在,这就不难理解我对”中断笔“的分类。(一)单笔中断;(二)交叉中断;(三)连续中断。
中断笔在王羲之的作品中较常见,上图中《兰亭序》的“可”字,就是中断笔的代表。天津博物馆藏《寒切帖》第三行的“久”字里也可以见到中断笔。它们属于单笔中断。
《兰亭序》里出现了不少交叉中断笔,它属于第二种中断笔。
交叉中断笔在王羲之的作品中也可以见到。如《兰亭序》第三行的“群”字。一些学者认为“群”字下边的“羊”中的两个竖画是因为毛笔分叉原因偶然形成的,但是从书写顺序以及笔画结构看,这部分是运用设计手段写出的交叉中断笔。
王羲之书法里常见的各种中断笔,既不是王羲之的独创,也不是晋代书法家创造出来的。而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汉代墨迹书法里一直存在的普遍书写方法。
大家从《神乌传》木简中可以查到许多中断笔画。从战国楚简到汉代木简里,出现的各种中断笔,已清楚说明中断笔本身的历史,与王羲之同时代的墨迹书法里,出现的中断笔者能让欣赏者更立体地把握王羲之书法里表现出中断笔和中断笔在晋代的普遍现象。
总之,为了达到某种视觉效果而被书写者设计出来的中断笔,给鉴赏者提供了新鲜的视觉冲击。不管什么样的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条件都是具有丰富的鉴赏性。
二.中空笔。
中空笔具有十分独特的视觉魅力,他的表现方法也比较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单笔中空笔;(二).连接、转折中空笔;(三).交叉中空笔。
中空笔例字:
方法不中空笔是古代书法家,极为敏锐的美感与丰富的想象力,为鉴赏者创造了微妙的视觉冲击与独特的鉴赏快感。
在王羲之的墨迹书法里不但能见到种类丰富的中空笔,而且使用技法纯熟高明,因此王羲之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很高鉴赏价值。
如《兰亭序》第二十三行“喻”字,月后的立刀的第一个竖画,运用了中空笔的造型,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竖画,但是通过对这种细微处的设计,恰恰可以反映出王羲之对每个笔画的关心。
王羲之较喜欢使用长形中空笔,如《兰亭序》第一行的”岁“字;第七行的”觞“字;第十四行的”同“字;第三行的”毕“字,都运用了长形中空笔。
从造型上看,《兰亭序》中的”毕“字,具有独特的”笔画造型感“,笔画线条的质量非常高,笔画的结构比例也相当完美,再加上独特的笔画构成,不但能令鉴赏者享受到视觉上的美感,而且为王羲之的丰富想象力深深折服,达到艺术鉴赏的高潮。
《兰亭序》第二十二行”悼“字里也出现了连续中空笔。实际上像”悼“字这样故意将一个笔画写长,并因此在字中形成空白的但在《兰亭序》里多有出现,而且在晋代其他墨迹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
中空笔与现在我们所说的飞白是不同的,中空笔是在书写者的造型设计下,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
一个笔画或两个笔画连接、交叉部分出现中空笔的现象对我们来说还相对陌生,因为大部分人从小开始时受到一笔写法的教育。从一笔写法的角度讲,除飞白或者偶尔出现的空白外,几乎不可能出现笔画中的空白,尤其是在两个笔画交叉部分。但是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实际上在古代书法作品中中空笔还是很常见的。
三.王羲之书法里的非对称笔。
艺术的世界里具有相同的创作主题,但最终效果各异的例子很多。很多画家都钟情于山水画的绘制,但是他们使用的绘画技巧不同,设计的画面氛围不一样,从而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书法也是如此,同一个字,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不同的面貌,这也是写书法的乐趣所在。
非对称笔的种类:(一)单笔非对称笔;(二)连接非对称笔;(三)转折非对称笔;(四)交叉非对称笔;(五)比较非对称笔。
具体到王羲之,在非对称笔方面,他比较喜欢用宽窄变化,表现不均衡和不对称。
如《远宦帖》第三行的“远”字的长横,前粗后细,是典型的非对称笔法。
如《二谢帖》第二行的“再”字下面的横画,出现了宽变,后半部分的笔画宽度是前半部分的三分之一。第四行的“省”字,也出现了这种宽变。
非对称笔的表现力不比中空笔,中断笔差,再加上它本身有独特的表现体系。宋米芾得非对称笔之精髓,所以他得意洋洋,到处吹牛。
四.王羲之书法的立体特征。
为了逼真地再现人物、风景及场面,美术里有一套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画法。如明暗法和远近法。让人感兴趣的是,在古代书法里也有一套表现空间感的方法,书法家使用这种方法不但增加了书法的表现力,而且使书法更具鉴赏力。
因此在王羲之的书法里可以看到立体笔技巧与效果的完美结合。 大家可以看看宋徽宗赵佶的书法中,如何运用书法的立体特征。第一行第一个字中的“禾”的竖钩。第四行“胜”字的兰叶撇。都是运用书法中的立体特征做到地。也许你也能找出N个字,这说明你有进步了。大家请再看看《二谢帖》第三行的“想”字,也是王羲之运用书法中的立体特征。立体笔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有其相对的构成体系,其造型效果华丽而多样。扩展了书写技法和鉴赏范围。
立体笔的种类:(一)单笔立体笔;(二)连接立体笔;(三)交叉立体笔;(四)特殊立体笔,包括绘画性立体笔和空间性立体笔。这些笔法并非本人独创,而是根据古人整理而成,都有古人书法实例。
(一)单笔立体笔,包括3个方面的能容。1.纸带扭转式。通过两条外部轮廓线交叉表现立体性;2.绳子笔,像两股绳子扭在一起;3.几何立体笔,通过长乘宽再乘高形成立体笔。
表现立体效果在竹木简和晋代书法里很容易见到。这里并不累述。只要你细心体会,总能有收获。
王羲之书法里的立体笔:王羲之墨迹不但种类丰富,而且结构优美。从造型和表现完成度来看,比竹木简及前代水平要高。
这是《远宦帖》第四行“笃”字,马部回勾,使用了纸带扭转式立体笔。
《得示帖》第一行的“佳”字,立人部的“竖”,使用了两次纸带扭转式立体笔。第三行的“也”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穿透立体笔。
王羲之作品中“连接立体笔”表现也很独特《初月帖》第七行的“力”字,就是很好的列子。横画与竖画之间多了一笔。这一笔好像塞在横画和竖画之间。
《二谢帖》第一行的“咏”字,是“连接立体笔”,它的最后收笔部分很像拖鞋。
上下立体笔在《丧乱帖》第二行的“再”字,这个字上传的不太清楚。实际上两横画围绕两竖画前后穿插,而不是遮盖式穿插。
在王羲之的立体笔中交叉绳子笔的表现非常出色,而且比较常见。《妹至贴》第二行的“营”字,最后的收笔是缠绕上去的,不是遮盖。
王羲之墨迹书法里的空间立体笔。
王羲之《初月帖》第二行的"患“字,不画分解图还真不好说,哈哈,那也得说。空间就得立体吗!如果把横撇看做在一个平面,竖钩是被夹在横撇里,也就是说像一根棍子,插在一节弯曲的绳子里的效果。而收笔的回勾是在棍子的后面。从而表现上下空间距离感。
第五行”远“字的下半部分,由两个笔画组成,其中像倒8的笔画,是前后缠在竖画上,问我怎么写的,鬼才知道。这种写法有点像中国结的制作过程。我想没有这个比喻更恰当。
立体笔的原理及写法。
简单有效地写出立体笔的方法就是“多笔”与“填笔”。为了更清楚地理解立体笔的造型变化,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立体笔出现的原理。
首先纸带扭转式立体笔出现的基础是两条外部轮廓线的连接及交叉。下边的外部轮廓线,部分变成上部轮廓线。
如果一个笔画里出现上下外部轮廓线连接与交叉的纸带扭转式立体笔,那么出现一个笔画里外部轮廓线多次交叉的单绳子笔应该是应该是一种自然的造型的演进。
立体笔的视觉效果
现代以前的绘画,为了恰当地描述物体的立体感,应讲究起码的明暗法和远近法。因此绘画是离不开空间感的艺术。但是文字是一种平面上表现的符号,书法不需要象绘画一样讲究立体感。
然而古代书法家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克服了木简和纸张平面性的限制,自由自在地表现出了各种立体感。而且还为我们如何在书法里创造立体效果提供了借鉴。立体笔的视觉效果特征是非常独特的,在比较中更容易发现它们的魅力。
王羲之《二谢帖》第三行的“想”字,其笔画就像过山车的轨道一样险峻奇绝。,而且该字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立体笔,因此在“想”字里能够享受到各种不同的书法造型美。
同样是“想”字,后代书法家的写法与王羲之的写法不同。米芾行书《 衰老贴》里的“想”字;赵孟頫《二体千字文》里的“想”字;王铎《行书卷》里的“想”字几乎没有立体感,虽然作品的整体效果不错,但从单个字的造型表现来说,后代的这三个字缺乏值得花时间鉴赏的出彩细节。
五.王羲之书法装饰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装饰” 一词:“在身体和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也就是说为了美化身体或物体而加些附属东西就是“装饰”。如王羲之《兰亭序》第二十五行“今”字,露锋起笔,就是一个装饰笔。
《兰亭序》第二十一行“揽”字,提手下有一点,也属“装饰”笔是一种。
从某种角度看,古人的书写方法和想象力比现代人还丰富,因此研究古代书法时需要具备一种态度:以所观察到的东西为研究起点,同时考虑当时的书写环境,这样才能客观地研究那时的书法的真正面貌。而不是用已有观点来判断不同环境里出现的一切书法。
王羲之对笔画的装饰性是非常讲究的。他的墨迹作品里随时都能看到各种不同的装饰笔。《丧乱帖》第六行“深”字,三点水的起笔的写法,短竖加一个小o(由于截取的图片太小无法看清)。更直接的装饰效果在《丧乱帖》第二行“再”字,在起笔长横前装饰一小点。不但增强了空间感,而且带来了视觉上的空间感。
《得示帖》第二行的“明”字,是典型的凹凸装饰笔。
《兰亭序》第十一行的“娱”字,女部的长横的装饰方法与众不同,细而长的曲线带给鉴赏者流畅优美的感觉。
《兰亭序》里的“虚”“畅”字,虚字下半部分的“鸟”型写法和“畅”字申部的燕尾写法,都属于装饰笔范畴。
装饰笔的来源与发展。
较成熟的装饰笔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墨迹书法里,已经成熟运用。汉简里的装饰笔不但形式丰富而且频率较高。
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查看其它资料,如秦简《甲种日书》、《敦煌马圈湾木简》、汉简《推辟书》等。
六.王羲之书法中的缺剩笔法。
什么是缺剩笔:书写者在不造成误读的基础上,将字的笔画减少或增加,丰富了字造型的内容,表现出书写中较极端的自由。(注:这部分内容的技巧不宜参加书展,否则易被评委当错字,拿下。)
王羲之《兰亭序》的"和"字,能够清楚地了解追求变化的意图。“和”字不但出现剩笔,还出现了中空笔。
《兰亭序》第四行的“崇”字,山与下面的宗之间有一个多余的点。更能明显看出剩笔的效果。
猜你感兴趣:
6.王羲之成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