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觐寿书法欣赏
自幼聪颖而且多才多艺,但他却毅然而坚定地以其最大热忱与毕生精力倾注书法事业,成为20世纪我国卓有建树与影响的书法家,自幼聪颖而且多才多艺,但他却毅然而坚定地以其最大热忱与毕生精力倾注书法事业,成为20世纪我国卓有建树与影响的书法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沈觐寿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沈觐寿书法欣赏
沈觐寿书法图片1
沈觐寿书法图片2
沈觐寿书法图片3
沈觐寿书法图片4
沈觐寿艺术特色
沈觐寿书法造诣
沈觐寿于金石书画,真草篆隶熟习兼通。尤以颜、褚二体为最,书法功力深厚,画名为书名所淹。沈觐寿是福州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在国内也有相当影响。他一生精研颜、褚两家书法,并兼及诸体,成就斐然。沈觐寿九岁习颜,四十岁习褚,一生耽于其间,正是"参"与"立格"观念的生动体现。颜体与褚体都是高度成熟、自成体系的书体。它们之后的一千多年,习颜褚而能跳出蕃篱者,苏、黄、米、何数人而已。在颜体内部稍有创变的当属钱沣。有清一代书家习颜基本上都是从钱沣开始的。谭延闿承袭了钱沣的衣钵,又将它传给了沈觐寿先生。钱氏、谭氏的颜体书法个性突出,弊病也突出,一言以蔽之,就是"硬"。将颜体书法中内含的劲力变成了外在的笔画与结构,降低了颜体学习的难度,也削弱颜体本身所具有矛盾的多样性统一的深度。沈老四十岁之后援褚入颜,颜褚相参,无疑是对钱氏颜体的纠正,为颜体注入了柔和、蕴藉的审美元素,与颜体,与钱氏、谭氏颜体和而不同,可称为沈氏颜体。中国书法从形下的笔法到形上的气韵无不源于篆隶。古人云"隶参篆意而质古,篆参隶势而姿生"。颜体得篆籀意,褚体得分隶意,颜体与褚体相参就是在楷书层面上的篆隶相参。因此,沈老书法成熟期的颜体凝重而颇有姿趣,褚体温婉而富有质感。这就是两体相"参"的结果。这一"参",沈氏书风的"格"就立起来,这个"格"就是正大刚健、从容丰腴的健美书风。
参"与"立格"
书法是时间与空间完美结合艺术形式。仔细考察福州书家的书法创作,我们会看到一个十分惊人的相似处:无论是陈子奋、潘主兰、谢义耕、沈觐寿等诸位老先生,还是林健、石开、吴乃光、蒋平畴等中年书家,他们都擅于摆布空间,而短于驾驭时间。换句话说就是,他们赖以名世的都是篆、隶、楷这样的正体,即便写行书、草书仍具有十分鲜明的正书意味。正体强而草体弱,福州书法界的这个现象曾经令我百思不解。现在看来,这与"立格"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察书史,一个书法家的成熟,共一生有三次机会,即立于40岁、变于60岁、化于80岁,书史上一生能完成这三变的书家少之又少。齐白石就有三变,而王宠连二变的机会都没有(魏晋玄学发达,书家早慧,有些例外)。"立格"要早,这是福州书法的一个不成文的传统,甚至于书写工具都要早早确定。要"立格",就离不开"参"。那么,书法的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中哪一个"参"的可能性和成功率更大呢?毫无疑问,是空间性。因为空间是静态的、直观的,而时间是瞬间的、隐晦的。正体相参、静态相参,空间相参远比草体相参、动态相参、时间相参容易得多。沈觐寿先生的颜褚相"参"正是这种"立格"思路内在逻辑的发展结果。而"参"与"立格"又与福州书法家对书法功能的理解有着密切联系。
寿享九秩却通而少变呢
沈觐寿天姿聪颖,用功精深,为什么寿享九秩却通而少变呢?这也是困扰我多年的一个疑问。如果我们把观察视野扩大,会看到,福州篆刻几乎没有研习古玺并以古玺名世的篆刻家,福州书法几乎没有研习大草并以大草名世的书法家,福州国画花鸟传统深远而山水传统薄弱为什么呢?我现在的解答是:福州艺术家都有着很强烈的受众意识,在书体选择、作品创作时考虑普通大众是否看得懂,他们花钱消费艺术品是否物有所值的潜意识活动十分强烈。这种受众意识体现了福州艺术家对艺术功能的认识,就是"用"。这一点表现在书法篆刻上,福州书法家、篆刻家都十分强调一点,就是不用生僻字,字型尽量规范、通俗。林健老师甚至提出篆刻用字"靠下不靠上"的原则,就是以《说文》为纲,能用小篆就不用大篆,能用隶书就不用小篆,这样篆刻就有更多人看得懂。石开先生篆书篆刻风格都十分诡异,可是字法都是十分规范的小篆。由此反观沈觐寿先生的书法创作,褚体遒媚娴雅,颜体刚健浑厚,二者恰如一阴一阳,拥有着最广泛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