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生活小常识 > 129运动的历史意义_129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129运动的历史意义_129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时间: 燕华640 分享

129运动的历史意义_129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又称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为此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129运动的历史意义,欢迎大家参阅。

  129运动的历史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1933年爆发长城抗战,热河沦陷。1935年6 、7月间通过“秦土协定”控制察哈尔省。同年10月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建立傀儡政权——“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侵略者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对应这一局势,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在长征途中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救国。

  129运动的历史准备

  11月18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动下,召开联席会议,秘密成立“北平大中学校抗日救国学生联合会”。选举北平市立女一中18岁女学生郭明秋(共产党员)为执行主席,姚依林(共产党员)为秘书长。实际领导人为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林枫、临委学联党团书记彭涛(辅仁大学学生)和黄敬(北京大学学生)。12月3日北平学联召开会议,决定联络各大中学校,发起大规模请愿。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动员全国对敌抵抗,提出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华北为核心的9项政治纲领,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团结全国各界民众,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此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于是学联决定将请愿活动定于12月9日。

  林枫后娶郭明秋为妻。

  129运动的历史经过

  12月9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凌晨,军警包围了不少大中学校,并关闭了西直门,请愿的学生群情激愤,纷纷冲破封锁。于上午10时30分,到达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所在地中南海新华门门前,向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请愿。愤怒的学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打倒汉奸卖国贼!”“立即停止内战!”等口号。请愿群众代表向国民政府提出6项要求:

  反对华北自治及其类似组织;

  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

  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

  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

  不得任意逮捕人民;

  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何应钦的代表和学生进行了对话,拒绝了学生打开西直门让清华、燕京学生进城的要求。学生随即开始大规模游行,队伍经过各学校时,不断有学生冲破封锁加入队伍,人数扩大到六七千人。队伍至西单和东长安街时遭到军警木棍、鞭子、水龙、大刀的攻击,百余人受伤,30多人被捕。被阻挡在西直门外清华、燕京两校学生,辗转赴阜成门、西便门,但因所有城门关闭未能入城,便在凛冽朔风中坚持终日,含泪向围观市民控诉日军在东北的暴行,指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学生无畏的抗日救亡运动使得“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

  全国响应

  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各大城市的爱国学生均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陕甘苏区学生联合会也发出响应的通电,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书》,号召全国工友起来抗议出卖华北与屠杀(事实上并未有屠杀)、逮捕爱国学生。鲁迅、宋庆龄等爱国知名人士也撰文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奋斗精神,捐款支持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北平学生也组织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前往河北宣传抗日救国。

  目前在中国大陆每年的12月9日在大学中有长跑、演讲等纪念活动。

  129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造成的巨大回响,为国民政府带来了压力,某程度上促成了国民党后来的联共抗日政策。时至今天,人们也会举行有关纪念活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一二九合唱;复旦大学的一二九歌会,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二九诗赛。

  目前,在北平辅仁大学校园旧址(今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区,定阜大街),留有一座辅大教授启功落款的“一二九运动纪念碑”。

  129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方面,它是在共产党被认为绝对无权、绝对不合法的国民党统治一区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剿共”战争时期,在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双管齐下的情况之下发生的。在过去的所谓“剿共”战争中,共产党和红军处境的艰难是无须多说的。后来红军长征了,一走走了二万五千里,人家在后面也“欢送”了二万五千里,并且在前面还有“欢迎”的,在天上加上“送礼”的,这礼物名曰炸弹。尽管“欢送”者一程一程地相送,“欢迎”者一站一站地相迎,红军仍然到了陕北。但敌人还是用子弹作礼物,前后迎送。这就是说,红军到了陕北,还是处在被“围剿”的环境中。这就是军事“围剿”的情形。文化“围剿”怎么样呢?敌人的“碉堡”是建筑在学校里、书报杂志上以及社会文教团体里,也大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势。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鲁迅先生的杂感,就可以知道。他的抨击时弊的战斗的杂文,就是反对文化“围剿”,反对压迫青年思想的。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已占领了东北,酝酿着“华北特殊化”,并积极准备灭亡全中国。因此,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大家都要干,要打日本帝国主义。可是,有一些人偏偏不赞成。不过,他们也是要打的,打的是谁呢?是共产党,是青年学生,是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全国老百姓对他们说:你们打的方向弄错了,我们坚决反对。这就是一二九运动所处环境的另一方面。一二九运动以后,事情就逐渐好办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政府只打共产党不打日本帝国主义的办法行不通了,不得不放弃“剿共”政策而走准备抗战的路,这就开了国民党的三中全会,民族统一战线也就在事实上宣告成立。对于这些,一二九运动的功劳都是很伟大的。


猜你感兴趣:

1.129运动主题黑板报

2.129运动的意义

3.129运动活动总结

4.129运动纪念活动策划书

5.纪念129爱国运动演讲稿

6.初中纪念129运动演讲稿

324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