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营养食材的烹饪方法与窍门
对于食材的美味都是经过一系列的烹饪技法所呈现的,在烹饪的过程中包括的是前前后后的制作过程,那么对于食材的烹饪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食材的烹饪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食材的烹饪方法
菜先切后洗
不少人图方便,会先把菜切好再一起洗,但这样做,菜里所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会溶到水里,造成损失。
比如,很多人切完土豆丝、茄子丝后直接就浸泡在水中,这样做虽能避免变色,但大量的营养素也悄悄流失了。
建议
正确的做法是先仔细清洗蔬菜,并尽量将水分控干后再切。
洗菜时,最好用流水反复冲洗蔬菜3~4次,尽量避免浸泡,如果非要浸泡,时间也不要超过20分钟。
果蔬全削皮
很多人担心蔬菜表皮有农药残留,一般会削皮后再烹调,比如茄子皮、西葫芦皮、萝卜皮等。
事实上,蔬菜表皮中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叶绿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等多种营养物质,削皮后再吃其实丢掉了很多营养素。
建议
在保证干净卫生和口感的情况下,可以食用蔬菜皮,不少果蔬皮还有防病治病功效。例如:
茄子皮强健血管,含有维生素P、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物质,是心血管病人的食疗佳品,做茄子时连皮烹饪即可。
番茄皮抗氧化,番茄皮中富含番茄红素,抗氧化能力很强,能防治心血管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不管是直接生食还是炒菜都可以。
切得太细碎
俗话说“食不厌精”,但从营养的角度来说,菜并不是切得越细碎越好。
切得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接触空气和热锅的可能性越大,那么营养素损失得也越厉害;还会有一些营养物质随着蔬菜汁液而流失。
有人习惯提前切好备菜,但这样会造成一些容易氧化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B族维生素丢失。
建议
菜最好是现切现炒,现炒现吃。根据食材质地不同,用到的切菜方法也有所差别。
直切,适合各种瓜果和蔬菜。刀与食材呈直角,直上直下地切,适用于脆性食材。
滚切,适合山药、土豆、芋头等。在用刀直切的同时,切一刀转一下原料,能够切出菱角块等形状。
片切,适合白菜。从食材表面沿着纹路切入,类似传统烤鸭切片的方法,适合于纹路较为明显的蔬菜。
焯菜时间久
有的蔬菜切好了还需要用沸水焯烫一下,这样可以去除草酸甚至残留农药,使所有的食材同步成熟。
但如果锅里的水太少、火太小,焯菜时间就会增加,造成蔬菜中很多的营养素流失。
建议
在焯菜过程中,有几个要点提醒大家注意。
水量要足。加水量不足,会延长焯烫时间,影响蔬菜的质地和口感。
别切太碎。蔬菜切太碎,容易流失原有的菜香,若再经过水焯,其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大量损失。
火力要旺。充足的火力可以一直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在沸水中,蔬菜中的氧化酶很快失去活性,从而降低了对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氧化作用,减少营养素的热氧化损失。
时间要短。一般情况下,蔬菜颜色稍有变化就可以捞出来了。
冷水降温。焯烫后的蔬菜温度比较高,从水中捞出来后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产生热氧化作用,造成营养素的损失,尤其对绿叶菜来说更加明显。
腌肉乱用碱
不少人喜欢用小苏打、嫩肉粉等碱性物质来腌制肉类,让其更加滑嫩。
事实上,碱类物质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不易被人体吸收;脂肪遇碱后会发生皂化反应,不但失去价值,还会产生异味。
而且,肉中大量的B族维生素也会损失殆尽。
建议
平时腌制肉类的时候,推荐使用盐、胡椒粉、绍酒、蛋清、淀粉等。
将肉片抓匀后,用适当的油温滑炒熟,可以很好地锁住营养,保证口感的滑嫩。
炒菜先过油
做地三鲜、干煸豆角等菜肴时,很多人喜欢先将食材在油里过一下,捞出来再炒,这样会让菜色泽明亮、气味香浓。
这种烹调方法破坏了菜中本身的营养,损失了原本丰富的维生素,过了油的肉也不容易消化,还会导致摄入的油脂超标。
建议
自己在家做菜的时候,对口感没那么讲究,最好省略这个步骤或控制油量。过油时会增加食物的含油量,油的摄入量容易超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人均每天的用油量为25~30克。在控制油量方面,王兴国建议,买油要买小桶的,可以将一家人一周的用油量倒在一个油壶中,方便随时监测;范志红指出,家庭用的小白瓷勺一勺为8~10克,也可以用它来控制油量。
建议选择清炒、白灼、凉拌、清蒸等更健康的烹饪方式。
炒菜油温高
很多人炒菜的时候都会先炝锅,尤其喜欢把油烧冒烟了再放入葱姜,炝出香味了再炒菜。
但那时油温往往已经超过200℃,油中的维生素E、磷脂、不饱和脂肪酸等在高温后很容易被氧化,蔬菜中的其他营养素也被破坏了。
建议
这样做,帮你快速判断油温:
冷油温,1~2成热。把筷子放入油中没有反应,这时候适合炸制坚果类食物,如油炸花生米,也适合炒酱料等。
低油温,3~4成热。筷子置于油中,周围会出现细小的气泡,一般用于滑炒、滑熘、油爆等类型菜肴。
中油温,5~6成热。细看油表面会有波纹,筷子周围气泡变得密集,但没响声,适合炝锅和炒菜等。
高油温,7~8成热。筷子周围有大量气泡,并且有噼里啪啦的响声,适合油炸或者煎肉类、鱼类。
盐放得太早
不少人炒菜时有早放盐的习惯,这样会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过多,不仅造成营养素损失,而且还会让菜肴塌蔫,影响口感。
肉类放盐太早,则会让蛋白质过早凝固,不仅难消化,腥味还挥发不了,汤汁的鲜味也渗不进去。
建议
将菜做到七八成熟时再放盐,或者出锅前再放。
除了盐,还可以尝试其他调味品,比如芝麻、花生碎、葱、姜、蒜、胡椒、花椒、芥末等,都是提味的佳品。
绿叶菜也加醋
很多人喜欢炒菜的时候放点醋提味,但如果炒绿色蔬菜时加了太多醋,菜色就会变得褐黄。
而炒土豆丝、藕片等黄、白色菜肴时加醋却没有反应。
这是因为,绿色蔬菜中含大量的叶绿素和镁,加醋后,醋酸中的氢就会马上替换掉叶绿素中的镁,这种重要的营养素就被“偷”走了。
建议
烹制绿叶蔬菜时,不要放太多醋或最好不放醋,可以尝试用蒜泥等其他调味品代替。
绿叶菜更适合的烹饪法:先焯后拌,用沙拉酱、耗油、生抽调制后食用;蘸酱生吃,配上葱蒜或者甜面酱;做成蔬菜汤,放入开水快速煮熟即可。
烹饪蔬菜的小技巧
1、豆类蔬菜:在毛豆、蚕豆、菜豆、扁豆等豆类蔬菜的豆粒中和马铃薯的块茎中,含有一种能使血液的红血球凝集的有毒蛋白质,叫做血球凝集素。当食用烹炒不透的这些蔬菜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这些蔬菜还含有一种毒蛋白性质的抗胰蛋白酶,其毒性表现为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胰腺肿大。蚕豆的籽粒(以及花粉)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蚕豆毒素的巢苷,能破坏红血球,当食用烹炒不透的蚕豆时,会诱发溶血性贫血,这就是著名的“蚕豆病”。建议:豆类蔬菜含有的有毒物质在加热后便失去活性,所以一定要炒熟、煮透后方可食用。
2、薯类蔬菜:薯类蔬菜不宜生食的原因是由于含有有毒的苷类物质。淀粉含量很高的木薯块根中含有生氰苷类,不经浸泡煮熟,食后会发生氰氢酸中毒。至于马铃薯块茎中所含的茄碱(龙葵碱),在见光发绿的皮层中含量极高(可比正常块茎高10倍),即便煮熟后也不会破坏,根本不能食用。
3、含草酸较多的蔬菜:菠菜、竹笋、茭白等含草酸较多的蔬菜,即使要凉拌也要先用开水焯一下,除去蔬菜含有的大部分草酸。草酸在肠道内会与钙结合成难吸收的草酸钙,干扰人体对钙的吸收,导致身体缺钙。生吃可能会让你有中毒的风险,因此,在你吃这些蔬菜的时候,千万记得不要生吃。不同种类的食材,其吃法也是有讲究的,有一些蔬菜适合生吃,有一些蔬菜不适合生吃。要想吃得健康,了解和掌握各种蔬菜的正确食用方法还是很重要的,你要多学习哦。
常见的分子料理技法
1、Spherification(球化、另译:包裹)
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分子料理技法,上文提到的“水果鱼子酱”就是用到了正向包裹,才让果汁拥有了鱼子酱的口感,所谓反向包裹,就是把添加了乳酸钙的液体(或自身含钙质的液体)滴进入软磷脂溶液形成的,与正向包裹的薄脆感不同,反向球化的效果则是里面充满液体,表皮破了就爆开,必须尽快食用。
2、Emulsification(乳化)
乳化技术一开始主要是指把水、油混合在一起的过程,典型的应用就是做美乃滋。
但随着乳化剂大豆卵磷脂的出现,人们还发现了乳化更多的应用,比如做泡沫。如今一些高档西餐厅总会用一些带有味道的泡沫入菜,其实这些泡沫就是某种液体、高汤加了大量的软磷脂打成的泡沫。
3、Gelification(胶凝化)
这个更好理解了,我们传统做的芒果布丁,其实就是一道非常“朴素”的分子料理,传统的芒果汁遇见了海藻提取物—琼脂就诞生了另一种和果汁完全不同口感的产物,这就是最简单的分子料理改变菜品口感的案例。
分子料理绝对不是高价料理的代名词,常见的棉花糖就是分子食物。
蔗糖进入棉花糖制作机,机器中心温度很高的加热腔释放出来的热量会打破晶体的排列,从而使晶体变成糖浆。离心力将糖浆从小孔中喷射到周围凝固成糖丝这就是最简单的分子料理的应用。
刻意地将每到食物都使用分子料理来完成的饭店是不可取的,只是博人眼球的伎俩罢了,真正用心烹饪的厨师,会把这些技法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各种菜品中,不追求博人眼球,只是纯粹的追求美味来给人带来幸福。
猜你感兴趣:
2.食材营养价值
4.食材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