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烹饪刀工的技巧与秘诀
中餐烹饪刀工的技巧与秘诀
烹饪是通过加热和调制,将食物的美味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过程,那么对于在烹饪中使用的刀工又是如何进行的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餐烹饪刀工的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中餐烹饪刀工的技巧
1、切法
①直刀法
这种刀法在操作时要求刀与砧板面垂直、刀垂直上下运动,从而将原料切断。这种刀法主要用于把原料加工成片的形状,然后在片的形状的基础上,再施用其他刀法,还可加工出丝、条、段、丁、粒、末或者其他几何形状。
技术要求:左手扶稳原料,左手运周指法向左后方向移动,要求刀距相等,两手协调配合,灵活自如。刀在运行时,刀身不可里外倾斜,作用点在刀刃的中前部位。
适宜加工脆性原料,如白菜、油菜、荸 荠、鲜藕、莴笋、冬笋、各种萝卜等。
②推刀切
这种刀法操作时要求刀与砧板面垂直,刀自十而下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推刀下去,一推到底,将原料断开。这种刀法主要是用于把原料加工成片的形状。然后在片的形状的基础上,再施用其他刀法,加工出丁、丝、条、块、粒或其他几何形状。
技木要求:左手运用指法朝左后方移动,每次移动都要求刀距相等。刀在运行切割原料时,通过右手 腕的起伏摆动,使刀产生一个小弧度,从而加大刀在 原料上的运行距离,用刀要充分有力,克服"连刀" 的现象,一刀将原料推切断开。
适应原料推刀切适宜加工各种韧竹原料,如无骨的猪、牛、羊各部位的肉。对硬实性原料,如火腿、海蛰、海带等,也适适宜这种刀法加工。
③拉刀切
拉刀切是与推刀切相对的一种刀法。操作时,要求刀与砧板面垂直,用刀刃的中后部位对准原料被切位,刀由上至下,从左前方向右后方运动,一拉到底,将原料切断。这种刀法主要是用于把原料加工成片、丝等形状。
在运行时,通过手腕的摆动,使刀在原料上产生一个弧度,这样可以加大刀的运行距离,避免"连 刀”现象,用力要充分,一拉到底,将原料拉切断开。如此反复拉切,直至切完。
拉刀切适宜加工韧性较弱的原料,如里脊肉、通脊肉、鸡脯肉等。
2、剁法
这种刀法操作时要求刀与砧板而垂直,刀上下运动,抬刀较高,用力较大。这种刀法主要用干将原料加工成末的形状。
技木要求:用手腕带动小臂上下摆动,挥刀将原料剁碎,同时要勤翻原料,使其均匀细腻。用刀要稳、准,富有节奏,还要注意抬刀不要太高,否则容易将原料甩出,造成浪费。
这种刀法适宜加工脆料,如白菜、葱、姜、蒜等。对韧性原料,如猪、羊肉、虾肉等也适用剁法加工。
3、砍法
这种刀法在操作的时候,要使左手扶稳原料,右手将刀举起,使刀上下垂直做运动,对准原料被砍的部位,用力挥刀直砍下夫,使原料断开。这种刀法土要用于将原料加成块、条、段等形状,也可用于分割大型带骨的原料。
技术要求: 手握牢刀柄,防止脱手,将原料放平稳,左手抉料,要使手离落刀点远一点,防止伤手。落刀要充分有力、准确,尽量不重复用刀,将原料一刀砍断。适宜加工形体较大或带骨的韧性原料,如整鸡、整鸭、鱼、排骨、猪头和大块的肉等。
刀工的作用
1、便于食用
经刀工对原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把原料由大变小、由粗改细、由整切零,切成片、丝、丁、条、块等,方便人们食用,以更好地促进人体消化吸收。
2、便于加热
中餐制作一般食用旺火力、短时间的烹饪方法,形体较大的,质地较厚的烹调原料一下子很难加热至熟,经过刀工的处理,可以让原料的形状变小,这样就非常合适快速加热、短时快熟的烹调方法。
3、便于调味
在菜肴调味时,很难让形体大的原料入味,经过刀工的处理,大块的食材变小,就非常容易调味。
4、美化形体
刀工对菜肴的形态和外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经过刀工的处理,原料可以呈现出各种美妙的形状,整齐、均匀、多姿的刀工成形可以增加菜肴的花色品种,让菜肴变得既美观又实用。
5、提高质感
动物性原料中纤维的粗细、结缔组织的多少、含水量的高低,是影响原料质地的内在因素。提高菜肴的质感,达到脆、嫩、爽的效果,除了依赖相应的上浆、挂糊等烹调技术措施外,还需要刀工做技术处理。例如采用切、剞、拍、捶、剁等方法,可以使肌肉纤维的组织 断裂或解体,扩大肉的表面积,这样更多的蛋白质亲水基因就会显露出來,肉的持水性也因此增加了,再通过烹调就可以让肉质嫩化,美味可口。
中国烹饪刀工的文化
集体性:中国烹饪刀工文化跟其它门类的中华文化相似,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是某个个体的发明创造。在中国烹饪刀工文化中,常用刀工食物形态二粗丝,它是由那个烹饪大师发明的?川菜醋熘鸡的配料琉子背,是那个四川厨师研究出来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由一个群体集体创造出来的,集体智慧是一个异常显著的特点。所以我们在研究古代某个时期出现刀工的某种形态,没有办法具体到是古代的某个中国人创造的。
时代性:中国烹饪刀工文化的食物形态会随着时代背景改变而改变,就象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个时代人们有不同的审美趋向,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与之相适应的食物形态,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形态。原始社会的原始人更趋向于块状食物,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更趋向于丝状食物。时代不同,内涵各异。
传承性:中国烹饪刀工是文化,文化会一代一代地传承。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刀工食物形态,是由于历史的积淀作用而形成的。今天所见食物刀工的某种形态,一定隐藏了这种形态在它过去的某种信息,也就是说,中国烹饪刀工文化现在的形态是由过去的某种形态演变而来的。我们今天烧菜常用的块壮物体,一定是由原始古人创造的某种形态演变过来的。
科学性:中国烹饪刀工的对象是食物,食物往往要经过加热后才经人食用,既然要传热。那一定有一个最佳的食物形态来适应相应的传热方式,中国烹饪群体从古至今都有意识无意识地在追求这种最优的食物形态。我们现在烹制菜肴所用的各种形体大小在某种意义上说,已无比接近这种方式。中国烹饪刀工科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同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当今时代,我们很多刀工项目,完全可以用机器来切。比如:四川名菜夫妻肺片、麻辣牛筋的刀工,用机器切肺片、切牛筋比人工手切肺片或者切牛筋效果要好若干倍。闻名世界的北方涮羊肉,其羊肉的刀工,用机器切出来的效果是人工手切的效果无法比拟的。中国烹饪刀工文化的科学性要与同时代科学技术的水平相一致,中国烹饪刀工文化必须广泛吸收来自不同领域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
技术性:中国烹饪文化跟其它门类的中华文化一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模糊性。这也正是中国烹饪文化妙不可言、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所在。可是中国烹饪刀工文化鹤立鸡群,它除了令人难以捉摸的一面外,还有异常清晰的一面。它还有另一个显著特征—规范性,这种规范性就表现在中国烹饪刀工文化的食物形状往往有一定的规则要求。比如二粗丝,它的规则乃是零点三厘米见方、八到十厘米长。我们有的烹饪大师可以在自己的大腿上切肉丝,我们有的烹饪大师可以用内酯豆腐雕花,我们许多烹饪学校在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专门安排学生练习刀工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烹饪刀工是技术。
社会性:烹饪刀工文化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对应相当的刀工水平。石器时代的刀工水平一定跟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相一致,青铜时期的刀工水平一定跟青铜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相一致。虽然刀工文化的对象食物不易保存,难以见到各个历史时期烹饪刀工的食物形态,但是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社会所呈现的各种器物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来捕着相对应时期的刀工文化特征。比如说:丝这种食物形态最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最能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可是,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烹饪刀工文化以丝这种形态的出现,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怎么演变?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在下文中有所论述。
实用性:中国烹饪刀工文化是最基础的文化,它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中国烹饪刀工文化必须符合中国人的生理特点。比如:中国烹饪刀工形态之块状形态,应该切多大?一方面要利于传热;另一方面,块的大小要与中国人嘴的大小成比例,以便在食用的时候,既方便入口,又有优美的进食姿态,所以中国烹饪刀工具有实用的特点。
艺术性:它是中国烹饪刀工文化较之世界其它烹饪刀工文化区别之根本所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民族能象中华民族那样将食物的形态富赋予各种情感,将生活的喜怒哀乐寄托于食物的形态之中。中国烹饪刀工文化深入中华文化之骨髓,是中华文化之主轴。如:用萝卜雕刻菊花,菊花对中国人来说是坚强、勇敢的象征,它在瑟瑟的秋风中含苞欲放,中国人将其视为四君子之一,独立傲霜,品德高尚。在中国人的宴会上有谁会将萝卜雕刻出的菊花当着食物来食用呢?一定会让那些品德高尚的中国人浮想联翩。这萝卜菊花超出了食物的范畴,成为了一件食物艺术品。
猜你感兴趣:
4.烹饪专业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