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论文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论文
微生物是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体。微生物同人类、动物和植物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球上的生物链。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论文篇1
摘要:微生物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的生活。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对人类却起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有时危害人类,给我们带来灾难;但在某些方面,它又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灾难。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微生物,然后介绍了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作用与危害。
关键词:微生物 人类 作用 危害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总是在无止境地持续着,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益处,坚持与科学技术为基础,向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力争进步,微生物会在很多方面为人所利用!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呢?我们对于微生物可以说是又熟悉又陌生。现在一般把微生物定义为: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原核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
别看它那么小的个头,但是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天花病毒,人类现在已经战胜了它。还有很多病毒,人们虽然还不能治疗,但是可以预防它。 在抵御病毒的过程中,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所以任何事物既有利也有弊,我们需要衡量利弊。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另外,微生物对人类也是有很大贡献的。2500年前中国人民发明酿酱、醋,知道用曲治疗消化道疾病。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以毒攻毒”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霉素”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的,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现实生活中,青霉素能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所以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除了上面的介绍外,在微生物的发酵领域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在医药方面,很多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都是医学方面很重要的药品,比如胰岛素的大量制取,抗生素的大量制取等。在食品方面,酵母菌发酵制酒醋,黄色短杆菌发酵制味精,以及一些高蛋白含量的细菌的菌体就是很好的食物。在农业方面,转基因的农作物的目的基因一般用微生物体内的质粒作载体,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自生固氮的圆褐固氮菌等。在生物工程方面那就更多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本上都离不开微生物。
目前,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已知微生物种类只是估计存在数量的很小一部分。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物种几乎全部为人们所掌握,被子植物已知种类达93%,但细菌已知种数仅为估计数的12%,真菌为5%,病毒为4%。在未来,微生物将继续作为前沿科技关注的重点。在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无法代替。 由此可见,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不仅造福与人类,也会伤害人类。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微生物,并利用它保护环境、造福人类,这是我们的期望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生物将会更加普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来,我们也将会更好的利用微生物这柄双刃剑造福于全人类。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论文篇2
摘要: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有的好就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作为可以思考的人类,我们的身体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那刻起,我们便不是作为单独的生命存在着。
关键词:微生物 人类健康 重要性
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以引起疾病,但从进化史来看,这些微生物早已适应了人类提供的环境,同时为我们的健康所必需,凭着想多学点关于微生物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多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生活环境。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作为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对微生物学的知识结构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结构和特点、微生物遗传和微生物免疫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长的什么样子?以及微生物的生活习性等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内容中,穿插某种病原菌会引起什么疾病等内容。[1] 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幫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當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時,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內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間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2]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1 人体病理学基本知识
为了更好的是非本专业学生更好的理解微生物和病理之间的关系,对人体病理学的基本知识也成了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各种基本病理过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常见病如传染病、肿瘤和癌症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了传染病、肿瘤和癌症的发病机理,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理性的对待和预防某些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对自己和和他人的健康有所指导。[1] 通过了解人体病理的结构,能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对我们的害处与利处。做好了这些,我们就能预防疾病,能更好的生活。
2 微生物的利用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
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美丽的人生,也是伴随着微生物的生活,人类的生活离不了它,更是需要它。
二、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里。空气里悬浮着无数细小的尘埃和水滴,它们是微生物在空气中的藏身之地。哪里的尘埃多,哪里的微生物就多。不管是在寝室还是在教室,我们所处的环境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它们的个体虽然渺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不管你怎么讲卫生,你每天都必须面对大量细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实验室人员暴露于感
染性物质的机会,避免感染性事件的发生和防止实验室废弃物对公众产生危害,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和环境[3]。微生物的利用不但体现在食品、饮料上,更是能在农业上也有用处。如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另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下一页更多精彩“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