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散文欣赏>散文>

现代名家描写夏天的散文名篇

时间: 雪丽856 分享

  关于夏天,有很多的散文去描写它的,而且有不少的名家名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夏天的散文名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关于描写夏天的散文名篇1:西欧的夏天

  余光中

  旅客似乎是十分轻松的人,实际上却相当辛苦。旅客不用上班,却必须受时间的约束;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却必须受钱包的限制;爱去哪里就去哪里,却必须把几件行李蜗牛壳一般带在身上。旅客最可怕的恶梦,是钱和证件一起遗失,沦为来历不明的乞丐。旅客最难把握的东西,便是气候。

  我现在就是这样的旅客。从西班牙南端一直旅行到英国的北端,我经历了各样的气候,已经到了寒暑不侵的境界。此刻我正坐在中世纪达豪土古堡(DalhousieCastle)改装的旅馆里,为“隔海书”的读者写稿,刚刚黎明,湿灰灰的云下是苏格兰中部荒莽的林木,林外是隐隐的青山。晓寒袭人,我坐在厚达尺许的石墙里,穿了一件毛衣。如果要走下回旋长梯像走下古堡之肠,去坡下的野径漫步寻幽,还得披上一件够厚的外套。

  从台湾的定义讲来,西欧几乎没有夏天。昼蝉夜蛙,汗流浃背,是台湾的夏天。在西欧的大城,例如巴黎和伦敦,七月中旬走在阳光下,只觉得温暧舒适,并不出汗。西欧的旅馆和汽车,例皆不备冷气,因为就算天热,也是几天就过去了,值不得为避暑费事。我在西班牙、法国、英国各地租车长途旅行,其车均无冷气,只能扇风。

  巴黎的所谓夏天,像是台北的深夜,早晚上街,凉风袭时,一件毛衣还不足御寒。如果你走到塞纳河边,风力加上水气,更需要一件风衣才行。下午日暖,单衣便够,可是一走到楼影或树荫里,便嫌单衣太薄。地面如此,地下却又不同。巴黎的地车比纽约、伦敦、马德里的都好,却相当闷热,令人穿不住毛衣。所以地上地下,穿穿脱脱,也颇麻烦。七月在巴黎的街上,行人的衣装,从少女的背心短裤到老妪的厚大衣,四季都有。七月在巴黎,几乎天天都是晴天,有时一连数日碧空无云,入夜后天也不黑下来,只变得深洞洞的暗蓝。巴黎附近无山,城中少见高楼,城北的蒙马特也只是一个矮丘,太阳要到九点半才落到地平线上,更显得昼长夜短,有用不完的下午。不过晴天也会突来霹雳:七月十四日法国国庆那天上午,密特朗总统在香热里榭大道主持阅兵盛典,就忽来一阵大雨,淋得总统和军乐队狼狈不堪。电视的观众看得见雨气之中,乐队长的指挥杖竟失手落地,连忙俯身拾起。

  法国北部及中部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气候却有变化。巴黎北行一小时至卢昂,就觉得冷些;西南行二小时至露娃河中流,气候就暖得多,下午竟颇燠热,不过入夜就凉下来,星月异常皎洁。

  再往南行入西班牙,气候就变得干暖。马德里在高台地的中央,七月的午间并不闷热,入夜甚至得穿毛衣。我在南部安达露西亚地区及阳光海岸(CostadelSol)开车,一路又干又热,枯黄的草原,干燥的石堆,大地像一块烙饼,摊在酷蓝的天穹之下,路旁的草丛常因干燥而起火,势颇惊人。可是那是干热,并不令人出汗,和台湾的湿闷不同。

  英国则趋于另一极端,显得阴湿,气温也低。我在伦敦的河堤区住了三天,一直是阴天,下着间歇的毛毛雨。即使破晓时露一下朝暾,早餐后天色就阴沉下来了。我想英国人的灵魂都是雨蕈,撑开来就是一把黑伞。与我存走过滑铁卢桥,七月的河风吹来,水气阴阴,令人打一个寒噤,把毛衣的翻领拉起,真有点魂断蓝桥的意味了。我们开车北行,一路上经过塔尖如梦的牛津,城楼似幻的勒德洛(Ludlow),古桥野渡的蔡斯特(Chester),雨云始终罩在车顶,雨点在车窗上也未干过,消魂远游之情,不让陆游之过剑门。进入肯布瑞亚的湖区之后,遍地江湖,满空云雨,偶见天边绽出一角薄蓝,立刻便有更多的灰云挟雨遮掩过来。真要怪华兹华斯的诗魂小气,不肯让我一窥他诗中的晴美湖光。从我一夕投宿的鹰头(Hawkshead)小店栈楼窗望出去,沿湖一带,树树含雨,山山带云,很想告诉格拉斯米教堂墓地里的诗翁,我国古代有一片云梦大泽,也出过一位水气逼人的诗宗。

  关于描写夏天的散文名篇2:夏天的旅行

  艾芜

  夏天的早上,住厌了都市的人,单是在火车里,看见了蒙着薄雾的青色秧田,开着柠檬色小花的棉地和门前系着一两条黑色水牛的人家,已够心情爽朗了,何况在终点地方,欣欣迎人的,有点缀着海面的茶褐色的风帆和掠人衣袂的湿润海风呢。

  夏天真是勾人旅行的季节呵!

  在赴吴淞去的车上,心里禁不住暗自这样咏叹起来了。

  鹤见佑辅论夏天的旅行: "太阳将几百天以来,所储蓄的一切精力,摔在大地上。在这天和地的惨淡的战争中,人类当然不会独独震恐而退缩的。大批的人,便跳出了讨厌透了的自己的家,扑到大自然的怀里去。这就是旅行。"

  这样看来,在暑天,旅行的人倒仿佛近于战士的了,其实呢,比如此次的游吴淞,我只觉得是不折不扣地偷闲而已,同自然抗争之气,是一点也没有的。倘真以炎天之下的远足为勇敢,则那些终日留在机器两侧锅炉旁边流汗的人,敢说他们是懦弱的吗!也许鹤见氏的话是对的,不过这只适合于向"夏日炎炎正好眠"的胖子们说教吧了。

  旅行,是娱乐,尤其在夏天,这娱乐,应该普及到一切的人们,虽然,在此刻,又能算作梦想,但将来终归是会实现的。

  "海风,蝉鸣,六月的太阳。"

  住在吴淞的友人,来信说着这些诱人的字眼,我们便开始了夏天第一次的旅行。

  在堤上当风走着是惬意的,就是把一双足酱在泥灰寸积的村道中,也很愉快的,因为人在但见屋瓦墙砖的环境里面脱逃出来,便好像得了莫大的解放似的。

  坐在一家卖汽水的茅草店内,望见了海面天空和田野,人便觉得是做了大自然的儿子,躺在它的怀中一样。海风作声地吹着,依着藤椅就想呼呼地睡去,虽然我们的唇间,都在不时地流出使人不易倦怠的孩子气那样的话语。

  藤桌旁边的泥地上,螃蟹悄悄地爬着,我们不去捉它,也不作声惊动,只是带笑地看着,让它自由自在的。

  在村中饭店去,路过芦苇丰盛的池塘,便觉得在我们缓缓步去的足声中,应该有二三只野鸭,蓦地惊飞起来。虽然结果是野鸭一只也没有,但却想起屠格涅夫在《猎人日记》上所写的那些打野鸭的场面来了。因此我们在日光下,信口开河地谈话,便搭着了《猎人日记》这只船,开到了小说的海洋上面。

  也许就因为是夏天吧,在海边上,很容易回忆起了南国,从前我所到过的那些殖民地国家。

  虽然在这儿并没有看见椰子和芒果的树荫,但望着了精雅的洋式饭店,和店前草地上啜饮咖啡的白人,就好像我已回到了新加坡的海滨公园和仰光的绿绮湖畔一样。

  心里起着这样不快的感觉:难道我们的国家,竟同缅甸。爪哇一般的么?

  然而,实际上,倘若这时拭着额上的汗,在绿绮湖畔散步,或是海滨公园闲坐,我相信,一定是要更为愉快些。因为,至少不会在绿荫蓬草之间,看见了残缺的墙,和一片乱瓦,那些以往的战事痕迹。

  甚么时候才是最愉快的夏天旅行呢?

  我想:应该是一切人都能作一次夏天旅行的时候。

  作者简介:艾芜(1904一1992),四川新繁人。曾漂泊西南 边境、缅甸、新加坡等地当杂工.校对、编辑。著有《南行记》、《山野》等。近年出版有多卷本《艾芜文集》。

  关于描写夏天的散文名篇3:外东消夏录

  朱自清

  这个题目是仿的高士奇的《江村消夏录》。那部书似乎专谈书画,我却不能有那么雅,这里只想谈一些世俗的事。这回我从昆明到成都来消夏。消夏本来是避暑的意思。若照这个意思,我简直是闹笑话,因为昆明比成都凉快得多,决无从凉处到热处避暑之理。消夏还有一个新意思,就是换换生活,变变样子。这是外国想头,摩登想头,也有一番大道理。但在这战时,谁还该想这个!我们公教人员谁又敢想这个!可是既然来了,不管为了多俗的事,也不妨取个雅名字,马虎点儿,就算他消夏罢。谁又去打破沙缸问到底呢?

  但是问到底的人是有的。去年参加昆明一个夏令营,营地观音山。七月二十三日便散营了。前一两天,有游客问起,我们向他说这是夏令营,就要结束了。他道:“就结束了?夏令完了吗?”这自然是俏皮话。问到底本有两种,一是“耍奸心”,一是死心眼儿。若是耍奸心的话,这儿消夏一词似乎还是站不住。因为动手写的今天是八月廿八日,农历七月初十日,明明已经不是夏天而是秋天。但“录”虽然在秋天,所“录”不妨在夏天;《消夏录》尽可以只录消夏的事,不一定为了消夏而录。还是马虎点儿算了。

  外东一词,指的是东门外,跟外西,外南,外北是姊妹花的词儿。成都住的人都懂。但是外省人却弄不明白。这好象是个翻译的名词,跟远东,近东,中东挨肩膀儿。固然为纪实起见,我也可以用草庐或草堂等词,因为我的确住着草房。可是不免高攀诸葛丞相,杜工部之嫌,我怎么敢那样大胆呢?我家是住在一所尼庵里,叫做尼庵消夏录原也未尝不可,但是别人单看题目也许会大吃一惊,我又何必故作惊人之笔呢?因此马马虎虎写下“外东消夏录”这个老老实实的题目。

  夜大学

  四川大学开办夜校,值得我们注意。我觉得与其匆匆忙忙新办一些大学或独立学院,不重质而重量,还不如让一些有历史的大学办办夜校的好。

  眉毛高的人也许觉得夜校总不象一回事似的。但是把毕业年限定得长些,也就差不多。东吴大学夜校的成绩好象并不坏。大学教育固然注重提高,也该努力普及,普及也是大学的职分。现代大学不应该象修道院,得和一般社会打成一片才是道理。况且中国有历史的大学不多,更是义不容辞的得这么办。

  现在百业发展,从业员增多,其中尽有中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有志进修无门可入的人。这些人往往将有用的精力消磨在无聊的酬应和不正当的娱乐上。有了大学夜校,他们便有机会增进自己的学识技能。这也就可以增进各项事业的效率,并澄清社会的恶浊空气。

  普及大学教育,有夜校,也有夜班,都得在大都市里,才能有足够的从业员来应试入学。入夜校可以得到大学毕业的资格或学位,入夜班却只能得到专科的资格或证书。学位的用处久经规定,专科资格或证书,在中国因从未办过大学夜班,还无人考虑它们的用处。现时只能办夜校:要办夜班,得先请政府规定夜班毕业的出身才成。固然有些人为学问而学问,但各项从业员中这种人大概不多,一般还是功名心切。就这一般人论,用功名来鼓励他们向学,也并不错。大学生选系,不想到功名或出路的又有多少呢?这儿我们得把眉毛放低些。

  四川大学夜校分中国文学,商学,法律三组。法律组有东吴的成例,商学是当今的显学,都在意中。只有中国文学是冷货,居然三分天下有其一,好象出乎意外。不过虽是夜校,却是大事,若全无本国文化的科目,未免难乎其为大,这一组设置可以说是很得体的。这样分组的大学夜校还是初试,希望主持的人用全力来办,更希望就学的人不要三心两意的闹个半途而废才好。

  成都诗

  据说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城太大了,要指出它的特色倒不易。说是有些象北平,不错,有些个。既象北平,似乎就不成其为特色了?然而不然,妙处在象而不象。我记得一首小诗,多少能够抓住这一点儿,也就多少能够抓住这座大城。

  这是易君左先生的诗,题目好象就是“成都”两个字。诗道:

  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据门撑古木,绕屋噪栖鸦。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风味足,楚客独兴嗟。住过成都的人该能够领略这首待的妙处。它抓住了成都的闲味。北平也闲得可以的,但成都的闲是成都的闲,象而不象,非细辨不知。

  “绕屋噪栖鸦”自然是那些“据门撑”着的“古木”上栖鸦在噪着。这正是“入暮”的声音和颜色。但是吵着的东南城有时也许听不见,西北城人少些,尤其住宅区的少城,白昼也静悄悄的,该听得清楚那悲凉的叫唤罢。

  成都春天常有毛毛雨,而成都花多,爱花的人家也多,毛毛雨的春天倒正是养花天气。那时节真所谓“天街小雨注意润如酥”,路相当好,有点泥滑滑,却不致于“行不得也哥哥”。缓缓的走着,呼吸着新鲜而润泽的空气,叫人闲到心里,骨头里。若是在庭园中踱着,时而看见一些落花,静静的飘在微尘里,贴在软地上,那更闲得没有影儿。

  成都旧宅于门前常栽得有一株泡桐树或黄桷树,粗而且大,往往叫人只见树,不见屋,更不见门洞儿。说是“撑”,一点儿不冤枉,这些树戆粗偃蹇,老气横秋,北平是见不着的。可是这些树都上了年纪,也只闲闲的“据”着“撑”着而已。

  成都收市真早。前几年初到,真搞不惯:晚八点回家街上铺子便劈劈拍拍一片上门声,暗暗淡淡的,够惨。“早睡早起身体好”,农业社会的习惯,其实也不错。这儿人起的也真早,“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是不折不扣的实录。

  北平的春天短而多风尘,人家门前也有树,可是成行的多,独据的少。有茶楼,可是不普及,也不够热闹的。北平的闲又是一副格局,这里无须详论。“楚客”是易先生自称。他“兴嗟”于成都的“承平风味”。但诗中写出的“承平风味”,其实无伤于抗战;我们该嗟叹的恐怕是另有所在的。我倒是在想,这种“承平风味”战后还能“承”下去不能呢?在工业化的新中国里,成都这座大城该不能老是这么闲着罢。

  一九四O。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关于描写夏天的散文名篇_相关内容

  

268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