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政治 > 解读G20峰会“一带一路”

解读G20峰会“一带一路”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解读G20峰会“一带一路”

  2016年G20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举办G20峰会中国可以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与更多国家良性互动,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解读杭州G20峰会“一带一路”,一起来看看有关G20的解读吧!

  解读杭州G20峰会“一带一路”:

  G20杭州峰会召开之际,来自蓝迪国际智库的专家在此间表示,G20和 “一带一路”在理念、利益机制、优先发展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G20关注的创新增长、经济治理、国际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一带一路”倡议都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将“一带一路”纳入G20框架,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一带一路”将成为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范例。

  G20峰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备受各国瞩目,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邀请了全国人大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德恒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全球合伙人王丽和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谦从不同视角来解读G20峰会传出的重要信息。

  G20杭州峰会:三大问题急需讨论和解决

  G20杭州峰会明确“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并且提出“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各界密切关注此次峰会将为持续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怎样的“新动力”。

  赵白鸽表示,G20杭州峰会是在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时期下召开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中国如何和各国一起探讨未来全世界在治理和发展方面的新对策,杭州峰会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这一次杭州峰会的各国代表都充满期待。各国希望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国家在治理结构上有一个新的突破点,希望通过创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赵白鸽认为,这次杭州峰会,不仅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也会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将为全球提供重要智慧和决策。

  赵白鸽指出,目前全球治理有三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G20杭州峰会上会做充分的讨论。第一个问题是全球化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投资和贸易,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利用新科技来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目标。

  现在对于全球化有不同的声音,有声音认为全球化造成贫富不均,造成区域间的冲突和风险。但是随着信息的全面拓展,以及贸易开放的扩大,全球化势在必然。赵白鸽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用最高的智慧来实现大家共赢的局面。

  对于投资和贸易,赵白鸽认为, G20杭州峰会很可能将制定相应的规则,形成共识,并加大投入,使投资和贸易更有效地开放。

  G20和“一带一路”高度契合

  赵白鸽认为,G20峰会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有区别,又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一带一路”体量庞大,能否纳入G20框架,以及能否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备受期待。

  2013年,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提出共商、共建、共享以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重要原则。2015年,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近1万亿美元,我国同沿线65个国家中投资49个国家,共计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

  赵白鸽表示, “一带一路”是互联网高科技背景下,包容性增长的特别好的案例。它实际上没有国家边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这个全球化有“三共原则”,即共商、共建、共享,不能只有一方积极努力,而是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来做。

  赵白鸽认为,在G20聚焦的重要问题上,“一带一路”不仅回答了为什么,而且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很可能不仅对G20未来发展,而且对全球全面发展都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原则,实际上把G20当中一些特别关键的问题,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一带一路”和G20这两者之间在理念、利益机制、优先发展的领域都有很大共通之处。据统计,G20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如果G20与“一带一路”能够很好地融合衔接,将对经济增长、创新发展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王丽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她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已获得沿岸60多个国家的响应,各个国家纷纷制订自己发展规划,主动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来对接,双边和多边会议经常进行。

  刘谦表示,“一带一路”国家有44亿巨大的人口的储量,是一个非常大的空间。G20和“一带一路”非常重要的融合和连接,消除了以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发展的孤岛。

  G20对接“一带一路”才是真正的世界大同

  “一带一路”倡议体量庞大,涉及国家众多,在中国推进这一倡议过程中,碰到一些挑战和质疑在所难免。

  针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的挑战,赵白鸽认为,首先必须积极应对挑战,达成共识。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如果仅有中国人的热情,那是绝对不够的。这个共识基于“三个共同体”,就是命运、责任和利益的共同体。此外一个特别大的挑战,是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全球治理和创新都面临一个特别特殊的历史阶段,原来的一些治理模式不是说要全部推翻,至少需要改善。怎么改善,向哪个方向改善,由谁来改善,这些问题必须把人类共同智慧结合起来解决。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发达国家可能会提出:“你们在这里忙活半天,我们发达国家怎么办?”对此,赵白鸽指出,欧盟和北美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都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G20包含了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如果把“一带一路”周边需要帮助的国家进行很好的对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同。

  也有很多老百姓在说,中国自己还有很多贫苦地区,把这些钱全部都投国外了,国内怎么发展?赵白鸽指出,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对于一个机构而言其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机构本身的资源和人力,对一个国家而言亦然。还有很多老百姓在问,“一带一路”给我们带来什么?赵白鸽认为,如果能把世界资源组织起来,那肯定比仅仅整合中国的资源要带来更多的效益。

  “一带一路”是G20的重要基点

  赵白鸽指出,“一带一路”绝对不是中国项目,它是一个全球项目,能组织到多大的资源,它就到全球哪个角落。“一带一路”实际上也是G20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特别重要的基点。

  面对种种挑战甚至质疑,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行动?赵白鸽指出,我们需要在运作层面下更大的力气。运作层面需要更多的资金,需要有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需要有一批非常智慧的人,国家在这方面特别是以形成企业为主导这样的思路正在形成。现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以及由谁来共同组织平台和资源,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其实不是个人智慧的竞争,也不是单一国家的国力竞争,而是组织资源的能力和平台能力的竞争。为此,要运用现代化创新手段,设立新的治理模式、管理方法,把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

  赵白鸽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提供完善全球治理的新动力,正在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活力,正在展现全球发展的新前景。“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各国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以提振区域和全球经济,发挥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整合和双赢合作。

  2016杭州g20峰会最新解读汇总:

  “专家解读2016 G20杭州峰会”系列之一:“4I”: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理念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此次峰会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并设置了“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四大议题板块。本网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推出“权威专家解读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系列报道”,全面解读G20进程上留下的“中国印记”。

  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四个关键词的英文首字母均为“I”。“4I”主题不仅是对世界经济呼唤新发展理念的强力呼应,更是与中国确立的以创新发展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吻合。作为G20主席国,中国期待与世界分享发展经验,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频繁下调经济增长预期,贸易增速连续多年低于经济增速。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虽频频出台刺激政策,但强劲新动力尚未形成。面对困境,主要发达国家由鼓励全球化转向鼓励“再工业化”和保护国内市场;全球贸易投资机制建设的重心侧移,自贸区“意大利面碗现象”严重化;政策着眼点发生变动,由着眼长远转向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合作被筑起一道道围墙,货币、财政、汇率、贸易与投资等宏观经济政策得不到有效协调,相互制肘掣肘的现象时有发生。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尤如一个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逆全球化”不是世界经济的正确选项。 “再工业化”、假借“双反”之名的产业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低效的;以邻为壑的量化宽松、汇率贬值政策治标不治本。面对挑战,世界需要更大的合作联动、包容互助,需要各国展现出更宽阔的胸怀。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放缓、传统动力失速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创新、协调保持经济活力和稳定增长,通过绿色、开放开启新模式和拓展新空间,通过共享来实现长期的包容均衡发展。

  中国长达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经验表明,面对经济增长乏力,要从供给侧方面鼓励创业创新,向科学技术要效率、要活力、要空间;面对贸易萎靡,护产业、争市场的传统思维并不灵光,只有携手共商、分工协作、资源优化、优势互补,才能盘活全局;面对国内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盲目排外不是出路,放眼全球、践行包容,通过帮助落后贫困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开拓新的市场。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英士国际商学院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创新能力从去年的第29位上升至今年的第25位,这也是中等收入国家首次跻身前25位。

  近年来,中国坚持开放与世界实现联动发展,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倡议。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针对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实际,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21.6%,日均登记企业达1.2万户,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首次超过100万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1%。

  4I是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世界呈现。在合作机制上体现创新理念,搭建更加开放、包容、自主的合作框架:“一带一路”不同于以往封闭的自贸区、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机制安排,国际产能合作不同于单向的产业转移,更多的表现为网络化合作;。推进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旨在疏通经络,推动世界经济实现长远联动式发展;。在平台搭建上体现包容共享,发起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方面募集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贫困落后国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瓶颈,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谐性;,另一方面,虚心汲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运作经验,积极与这些“竞争对手”开展合作。会址选择风景如画的杭州,则是传达中国希望世界经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

  作为G20主席国,中国在这个以对话协商为工作机制、兼顾代表性和平衡性的国际舞台,向世界传达自己的理念、信心、愿景和诚意,也期待着“4I”能激发出第五个“I”——Incentive(激励)!

  “专家解读2016 G20杭州峰会”系列之二:创新增长,促进资源要素双向开放流动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此次峰会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并设置了“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四大议题板块。本网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推出“权威专家解读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系列报道”,全面解读G20进程上留下的“中国印记”。

  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日本、欧洲深陷负利率泥淖,难现经济回暖,美元加息进程屡遇瓶颈,IMF下调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至3.1%。

  如何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G20杭州峰会适时提出 “创新增长方式”,聚焦潜在经济增长动力,共同制定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合作方案,加强各国在科学技术、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领域的全方位创新合作。

  创新增长方式是中国改革经验的总结,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通过创新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出现许多新的变化。消费升级、创业创新等替代房地产和传统工业,新兴科技应用层出不穷,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概念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行业正在加快融入传统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高端化、服务业智能化,很多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应运而生。

  同时,高铁、特高压、核能等领域在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加快“走出去”,华为、中兴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已迅速壮大成为全球性企业。

  创新增长方式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本质上是对旧的增长方式及其产生问题的纠正和更新,与创新增长方式一脉相承。

  具体来看,“创新”针对的是旧方式中的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协调”针对的是旧方式产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绿色”针对的是旧方式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开放”针对的是旧方式中在资本、贸易、价格等方面对内对外的管制、“共享”则着力解决在旧方式中各国在科技、贸易等方面的壁垒和保护。拓展到全球经济上,习在去年12月的G20安塔利亚峰会中提出要“致力于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相吻合。

  此外,创新增长方式还需要各国的协调合作。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从新技术的诞生、应用再到产业化规模化直至真正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必须要全球范围的深入合作。

  但目前,部分发达国家收紧了技术转移控制,各国和各跨国企业纷纷建立技术标准,力图使自己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维护自己的利益格局。创新增长方式正面临国际间协调配合的考验。

  如何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流动?G20正是搭建了一个各国协调合作的长效平台。创新增长方式,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协调,中国将与世界一起共谱经济增长的新篇章。作者:管清友

  “专家解读2016 G20杭州峰会”:中国方案推动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此次峰会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并设置了“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四大议题板块。

  持续低迷的全球经济,深层原因在于全球经济中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深化国际经济金融架构改革,拿出“更高效全球经济金融冶理”新方案,推动G20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机制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方向,是中国作为G20主席国期待杭州峰会达成的重要成果之一。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放缓,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阻挡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二季度经济增速下滑的苗头:美国增长1.2%,欧元区增长0.3%,日本仅增长0.2%。同时,除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相对稳定外,新兴市场国家增速下滑并未得到明显遏制。

  国际金融危机

  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由于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其表象就是增长乏力。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传统的以美元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加剧了全球经济结构失衡。

  在传统的经济金融治理体系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严重不足。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版图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治理体系并未及时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lMF)的份额和投票权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严重脱节。

  由此,传统体制反而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造成货币错配,发达国家的QE负面外溢效应风险转嫁给了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造成其经济结构长期失衡。

  世界经济面临的长期结构性失衡等风险和挑战,倒逼G20由最初的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期的经济治理体制转型,建立“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

  中国最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最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接棒G20主席国后,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峰会主题,集众智,聚合力,不仅确定了促进基础设施投资短板来扩大总需求、构建全球公平有序的国际税收新秩序等结构性改革的9大优先领域和48条原则.

  同时成功重启了沉寂多年的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与各方携手完善国际金融架构,已经形成了《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G20议程》,在围绕扩大SDR的使用、增强全球金融安全网、推进lMF份额和治理改革、完善主权债务重组机制和改进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务实、可操作的建议。

  事实上,在推进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国作为主席国率先垂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已经显现。今年上半年GDP仍达6.7%的增长,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健康发展态势,这本身就是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贡献重要力量。

  世界目光聚焦杭州

  welcome

  中国已为“更高效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个新方案不仅充分体现了“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增強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的愿景.

  同时也体现了标本兼治促增长的思路,体现了在继续用好财政、货币政策应对当前挑战的同时,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全球经济增长的中长期潜力。

  总而言之,中国方案为促进全球结构性改革和金融稳定乃至世界经济朝着中长期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和“新动力”。

1416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