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理财 > 关于财政政策的大学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的大学论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关于财政政策的大学论文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回顾了稳健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对该政策实施期间我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关于财政政策的大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财政政策的大学论文篇一

  关于稳健财政政策的思考

  [摘要]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回顾了稳健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对该政策实施期间我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政策措施

  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我国于2005年开始施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当时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这个政策已经实施三年了。

  在2007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双防”目标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两会上,“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被确定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2008年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第一次会议开幕式结束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08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主要在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稳健财政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下去,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及目标有何联系,应如何具体实施,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阐释。

  一、稳健财政政策的涵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直接使用调节税收或增减政府支出的方法以达到特定经济目标的政策及措施。在经济学经典著作中,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类,未曾有稳健财政政策的归类。

  按照传统的观点,根据预算所处的不同状况,即赤字、平衡和结余,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中性和紧缩性三种形态。从总量的角度理解,稳健财政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类似,即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不产生刺激性或抑制性的影响,要求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不搞赤字,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果现实运行中的是赤字财政,赤字水平不提高、国债负担不加重,实质上也是财政收支在原有基础上保持平衡,也体现了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它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方向上: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都是一种总量上的“逆风向”的反周期操作,防止社会总需求的大起大落引发宏观经济剧烈波动,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负面作用;稳健财政政策,是介于扩张与紧缩之间的一种财政政策,它不是总量的反周期操作。但是稳健财政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又有本质的区别,中性财政政策作为一种总量财政政策,以总需求保持中性为目标,既不扩张需求,也不紧缩需求,以财政平衡为手段,一方面压缩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收入,在结构上没有特别的要求。而稳健财政政策是一种总量和结构相结合的混合财政政策,除了总量上的调整,更注重于结构的导向性操作,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促进瓶颈、短缺部门发展的同时,控制那些偏热行业的过快增长,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稳健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首次面临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低谷,以及处于有效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财政政策偏向积极。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并在2005年使财政政策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4年以来,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下我国经济积极接近“软着陆”,同时市场经济也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减速,导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时我们还面临高通胀风险,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需要运用财政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正是这两方面是我们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原因。

  首先来看一下中国当前经济结构的特征,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择其要者,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归纳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征。

  第一,总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偏弱、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偏高,成为内需不足问题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研究显示。总需求的各个构成部分对GDP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和投资分别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分�带动GDP增长1.05、0.51和0.44个百分点,而净出口的增长率对中国长期GDP的影响不显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最有效的。但是,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超过消费,2003、2004年其贡献远远超过消费,2005、2006年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证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投资高增长和出口高增长,而消费增长则相对慢于投资增长(不足其速度的一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增长模式加剧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消费与积累之间的矛盾,也影响经济增长的效率。

  第二,我国的经济结构,长期处于重工业比例过重,农业和第三产业比例过轻的不合理状态。

  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在一半左右,农业的贡献长期不足一成,近三年甚至还有下降趋势。2002年之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有下降趋势。拉动作用不同,说明产业发展的不同,也反映了经济结构的问题所在。另外,工业部门内部投资结构失调,如商业性投资主要集中于原材料工业,过度向重化工业倾斜。2003-200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增长率分别是总工业投资增长率的数倍。这反映了结构问题的复杂。而且往往这些行业带来恶化的成本,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第二产业的棘轮而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十分明显。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尽管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存在差异。这几年,城乡人均纯收入之比又逐年上升,2006年达到3.28(2002年为3.11,1978年为2.57)。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的东部沿海较发达、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早期、西部地区总体还较落后的梯度格局十分严峻。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9293元,中部地区为10513元,西部地区为10051元,东北地区为18284元,东部是中部的2.43倍,是西部的2.75倍,是东北地区的1.51倍。从投资结构角度看,东部地区国家投资比重小,自筹资金能力相对较强,可利用的资金较多,中西部等区域的投资主要依靠国家预算内投资,自筹资金、可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不足,未形成良性的投资基金运行机制。

  第四,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均衡,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业,而且这种加工往往来源于外贸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我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其中的显著特征是进出口额日益扩大,从2000年的1154.40亿美元到2006年的17604.00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到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总额达到了1774亿美元,2007年的贸易顺差额进一步上升到2381亿美元。

  由表3可以看出出口连年递增,这直接导致了大量贸易顺差。但是占有出口产品一半以上的是加工出口,并且�调查这种大量加工出口往往是由于外贸企业在中国进行产品加工并出口。这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不合理性,以及国内产业竞争力不足问题。进入今年以后,美国经济受次贷问题的影响出现的经济下滑对我国外贸出口也出现了明显影响。一月,我国对美国出口额增长5.5%,二月增长0.4%。从外贸顺差看,去年一至二月外贸顺差为390多亿美元,而2008年前两月减至280多亿美元。这种顺差的减少表明我国经济的外部需求在收缩,也预示对外贸易结构有待改善。

  这四大经济结构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质量,还会影响经济中各种变量的平衡;不仅会加剧社会生产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还会加剧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中的社会矛盾,正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积极的,紧缩的,还是中性的都只能在总量上对经济起作用,对结构改善效果不明显,而稳健的财政政策在调控财政收支供需总量的平衡的同时,有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们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面对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等外部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就要求我们的政策“相机抉择”灵活度加大,况且我国国内通胀压力非常大,货币政策已经“从紧”,其可能加重引起经济下滑的可能性。应对不确定的风险,就需要财政政策具有足够弹性,在防止经济下滑上,财政政策也应该担起重任,对冲掉信贷紧缩风险,扩大内需,与货币政策协作最后完成经济软着陆的目标。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总量的财政政策弹性都不大,不能很好地相机抉择,只有稳健的财政政策才能担此重任,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和操作预留广大的空间和余地。

  三、坚持实施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对策措施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必然的,但尽管同样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当前特殊的环境下必然需要有其对应的具体对策措施,下面就上文提到的各种现状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针对总需求结构的不均衡问题,调整预算解决。财政预算的调整,一是要压缩项目。可有可无的项目、重复建设的项目不上,高耗资和高耗能的项目禁止。二是严格管理和控制预算外收入,形成统一的政府预算。由此抑制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的行为和投资的随意性、盲目性,使他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把经济效益从投资的数量上转到产品的质量上。同时稳健的财政政策需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尤其是要增加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收入和支出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即期消费。

  第二,针对经济结构出现的不合理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支出总量的结构调整刺激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做如下调整:一是合理规划第二产业的投入,使其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协调。比如。适当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逐步提高现行资源税标准,适时开征新的能源税种,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建立一个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二是通过相应的财政补贴制度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财政重视对“三农”的投入,但仍需加大力度。三是加大对第三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的投入,推动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尽快成为主导产业,支持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建成一个集约型的经济结构体系,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针对城乡二元化问题,调整转移支付方向和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给低收入者、弱势群体发放补贴,增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补贴,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与转移支付。改善其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针对对外贸易结构不均衡问题,调整各种税收制度。降低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税率,进一步完善内外企业的税负负担,按照统一的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负,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内消费需求的产业和行业中去。

  另外,就当前我国特殊的经济局势来看,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该做好协调工作。在政策目标配合方面,稳健的财政政策应当承担起防止经济下滑的任务。而货币政策应该更多地调控通胀现象。在政策工具配合方面。把国债作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点,实现国债的滚动发行,完善人民银行所持债权资产的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使用。同时使用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采取货币政策遏制通胀势头的时候,有选择的采取减税政策,可较好起到既防通货膨胀,又防通货紧缩的作用。

  关于财政政策的大学论文篇二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若干研究

  摘要:我国从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以后的各年度中,我国政府大部分时期都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每年的财政预算都有较大数额的赤字,在拉动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较多的问题。本文从调整实施重点、大力增加居民消费,增加政府效率等方面,对合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出了自己的技法,期望我国最终能够形成一种合理的机制,促使消费和投资的自主扩张。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问题;研究

  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现状及问题

  1.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历程

  我国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始于1998年底。为了抵御1997年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冲击,我国提出要扩大内需,并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西部大开发。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债,在实施的四年中,中央财政的总赤字,包括国债利息赤字,分别为1681.89亿元、2425.21亿元、2598.21亿元和2598.1亿元,赤字占GDP的比率由1997年的1.5%提高到2002年的3%左右。在以后的各年度中,我国政府大部分时期都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每年的财政预算都有较大数额的赤字,在拉动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较多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为了应对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我国又一次大幅度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也是广为各界经济学家争论的一次政府行为。

  2.积极财政政策的正面影响

  (1)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我国1998年增发1000亿元国债,全部用于基础设施投入。在以后的各年度中,我国的国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越来越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有效拉动内需的同时,也大大弥补了我国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问题,给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极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以后,我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弥补我国消费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购买力与城市的差距逐年拉大。为此,我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用于对农民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如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以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余粮,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普及面,基本养老金,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最低工资制度,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农村中小学免费教育等等。这些政府支出,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优化了我国经济结构。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投资,是用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鼓励企业创新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境保护部2010年共同出台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明确规定了对使用国产节能环保产品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将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企业积极进行创新和技术改造,达到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

  3.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

  (1)加大了财政负担。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导致政府支出增加,必然会带来财政负担的加重。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往往在中央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要求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并严格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中央资金不下发的保证措施。在中央政府财政负担加大的同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估计,2013年中国各省、市、县和村的债务总额介于10万亿至20万亿元人民币(1.6万亿至3.2万亿美元)之间,在规模上相当于中国经济的20%至40%。随着我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负担还会进一步加大。

  (2)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一般来讲,财政政策的实施,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挤占私人资本的投资空间,这种现象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如我国在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一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危害极为严重的现象。私人投资水平的降低,投资一旦减少,人们的消费也就难以扩大。由此可知,私人投资和消费空间不足,很大定程度上是由政府增加财政支出造成的。

  (3)带来通货膨胀。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向市场注入大量货币,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会带来物价上涨。一般来讲,轻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大于负面作用,但是如果物价上涨过快,就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如我国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政府投入了4万亿的资金,全部投向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房地产价格经历了2009和2010两年的大幅度上涨,政府动用了许多措施,仍然没能遏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直到2011年提出限购,房价仍然在较高的水平上徘徊。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的上涨幅度也处于较高的水平,每年的CPI统计,都接近国际警戒线。

  二、如何进一步用好积极财政政策

  1.将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转移到减少企业税收上来。我国一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都是在增加政府支出为重点,在加重财政负担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特别是政府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变相增加企业负担,如提前征税等,这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是一个较大的打击,导致资本收益率下降,民间资本投资不活,影响了整个经济的活力。所以,应该将积极财政政策重点转到减少企业负担上来,充分发挥结构性减税的功效。

  2.把扩大政府支出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刺激最终消费需求上。我国以前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拉动的主要是建筑、水泥、钢材等生产性需求。而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居民的大量财富沉淀在房地产上,更有很大一部分人群背上沉重的房贷负担,生活性消费明显不足。居民的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因此,应在公共投资的同时,将政府支出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刺激最终消费需求上。即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如增加财政补贴规模等,直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全力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等,减轻或解除人们生活的后顾之忧。

  3.强化增收节支,加强税收征管,全力压缩不必要的支出。要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好每一笔收入,合理安排好政府的预算支出水平,注重政府投入的成本效益分析,政府投资不能不计成本。这主要应改变我国政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特别是某些领导重视的重点工程,经常是不计成本地只求质量,不顾效益,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支出。另外,还应提高政府的廉洁程度,遏制政府过度消费的行为,不能打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名义,做一些铺张浪费的事情。在拉动内需的扩大政府支出举措的同时,进一步压缩出国考察、接待、更新公务用车等不必要的开支上,以缓解财政收支的矛盾。最近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政府三公经费超标的问题,这给我国各级政府的开源节流开了个好头。

  三、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和对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拉动内需,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也是由于我国长期短缺经济的背景决定的,当我国短缺状态结束,由短缺过渡到过剩的时候,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所起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了,相反,其负面影响却充分暴露出来。因此,我国学者提出要取消积极财政政策,这种呼声虽然一直不断。但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乏力,消费水平不高的国情,使积极财政政策在短时间内仍将持续下去。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完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一系列调整,最终能够形成一种合理的机制,实现消费和投资的自主扩张。

  参考文献:

  [1]郭 琪:财政扩张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解释[J],山东社会科学,2011(05).

  [2]张 兵: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3]乐益民: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效应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关于财政政策的大学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论文

2.财政政策论文

3.关于大学财政学论文

4.有关于大学生财政学论文

5.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6.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

240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