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特点
财政政策特点
目前大多数国家政府实际上都在以各种不同形式推行着审慎的财政政策,并加以其它经济政策的配合。所以,在各国政府的财政活动过程里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被看作是现代政府财政政策的一般特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特点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特点
一 以稳定经济为基本目标的财政政策
现代经济生活中,虽然政府的财政活动有助于各种目标的实现,但政府的能力、财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广泛干预经济生活是要付出越来越大的经济成本的。所以,多目标的财政政策在特定时期里实际上只能以实现有限重要目标为主。就战后大多数国家政府的财政活动实践来看,现代财政政策多以稳定宏观经济为基本目标--经常性地保持国民经济处于低且稳定的物价水平和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状态。充分就业是指这样的一种经济状态,在现行劳动市场确定的工资水平下,每个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够找到工作岗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作为政府经济目标的充分就业则是指维持经济社会的失业率不超过社会可能接受的水平。例如,60年代美国政府把不超过4%失业率的国内就业状况就看作为达到了充分就业目标,后来这个指标有所提高,80年代上升为5.5%。
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经济衰退与经济繁荣状态总会交替发生,引发诸如就业不足、通货膨胀、投资波动、外贸失衡等严重经济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之一就是要求政府审慎地交替使用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对商业周期进行人为的补偿。其可行性已经在理论上得到证明。交替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成为战后大多数国家政府财政政策的共同特点,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有效干预这一客观事实相一致。尽管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财政政策制定往往以单纯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不过,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成长、壮大,稳定宏观经济也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各国政府在推行“稳定政策”时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干预重点、介入时间可能是不同的,但是这种政策的作用机制却大体相同。
二 以开支调节为主的财政政策
稳定政策的实施,要求政府根据对变化的国民经济形势所做的判断,相应调节税收收入或财政开支以影响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然而,为达到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政府是要变动税收,还是变动开支,或是同时变动税收与开支,这往往成为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有关理论的分析说明:实施以开支调节为主的稳定政策,其政策效果相对要好一些。
理论分析进一步发现,和政府开支变动相比,(除了一次性总付税外)税收变动对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一般会产生两类经济影响,即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减少,在其它不变条件下,造成经济社会购买力相应减少;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改变,即人们为了减少税负担而改变在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替代效应通常会改变经济社会原有的相对价格体系,导致人们为了减轻税负担而相应地调整各自的经济决策。这种经济行为的调整普遍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在大多情况下会造成社会经济福利的下降。
基于以上认识,在实施稳定政策时,各国政府通常会尽可能地保持税收政策相对不变以减少稳定政策本身对宏观经济过程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某些国家的实践又表明:在开支调整的同时,适当地对税率进行“微调”可以减少预算盈余(预算赤字)给政府财政活动带来的压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从政府财政开支总量的变化、开支结构的变化大体上推断出现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影响,包括对国民收入变动方向的影响、对国民收入变动规模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因素的特定影响等等。
三 与货币政策联合运用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可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强政府稳定政策的实施效果:一则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货币经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决定着国民收入的具体水平,直接作用于产品市场的财政政策不能在没有货币政策配合下达到它的政策目标;二则因为长期里连续使用,或偏重使用任何一类政策都会导致这种政策的效果下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政府政策过程里依然发生作用。经验说明,两种政策之不同程度的结合使用或是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政府追求的某些社会、经济目标,或是可以减少单一政策运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某种负作用。
至于,在宏观经济稳定方面,政府应该以推行哪类政策为主,至少在理论上是一个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在凯恩斯主义看来,稳定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而在货币主义看来,则应以货币政策为主,并且两种观点都能够作出符合逻辑的理论论证。事实上,这是一个因国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政策选择问题,不可能找到唯一的选择标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适当的财政政策依赖于现行的货币政策;反过来说,执行货币政策的当局在计划自己行动方面,也必须考虑到财政政策。”实际上,各国政府在解决各类宏观经济问题时也都是同时动用两种政策。
四 以赤字管理为重要内容的财政政策
近几十年里,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在使用审慎财政政策过程中往往出现其开支增长经常性地超过其收入增长现象,进而产生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且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问题。所说的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一般将这个差额用红字表示。就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发展本身各种影响而言,在未对造成财政赤字的正常原因和非正常原因进行明确区分情况下,一般不能认为任何性质的财政赤字肯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按照赤字形成的原因对赤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就是在财政政策决策过程中,加强预算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财政赤字的管理,还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赤字的消极影响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这是许多国家政府自80年代以来在推行审慎财政政策时,往往要把财政赤字管理置于重要地位,并予以极大重视的根本原因。
在财政赤字的管理方面,除了强调控制赤字形成原因、注重赤字弥补方式的选择以外,更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周期性地调整赤字规模,和在必要时强行降低赤字规模。某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在推行审慎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幅度内周期性地变动预算赤字,这一做法一般不会给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如果短期内消除巨额财政赤字缺乏现实的经济基础,那么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如3-5年)将预算赤字降低到某一适度的水平还是可以做到的。
财政政策含义
政府为追求特定目标,贯彻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要素主要包括政策目标、政策主体和政策工具三大要素。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要实现的目的。我国财政政策目标可归结为:收入的合理分配、物价相对稳定、经济适度增长、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财政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手段,主要有税率、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
中央银行要结合货币政策来研究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主要在:
(1)公开市场操作上的配合。
(2)投、融资领域的配合。尤其是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政策性银行的投、融资。
(3)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的配合。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破产、兼并过程中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
财政政策特点相关文章:
1.财政政策的特点
2.财政政策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