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理财 > 2017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17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2017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地方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较中央财政政策更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2017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7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地方和中央财政政

  我国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地方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较中央财政政策更大;通过进一步分析我国财政收支结构发现,我国财政收入以中央为主、而财政支出以地方为主的模式,可能是造成我国产能过剩、僵尸企业以及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性差的主因。最后,本文给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性和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财政政策 中央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VAR模型

  一、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以中央财政收入为主

  1995~2015年之间,我国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收入平均占51.02%,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48.98%。其中,2015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降到近20年最低为45.5%,总体来看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总体相当,相差不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

  1995~2015年之间,我国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占24.02%,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75.98%。其中,2015年中央财政支出占比降到近20年最低为14.5%,总体来看我国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且地方财政支出占比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详见图1)。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协同作用有待加强

  由于我国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财政政策效果受地方财政支出领域影响更大。而我国原有以GDP发展为主的政府考核制度和体系,使得各省在扩产能、搞建设等方面,与其他省市之间、各省与中央之间存在明显利益博弈空间,如在2008年前后地方政府为了增加GDP,提高政府考核业绩需求,对投产钢铁、煤炭等传统制造业的积极性特别高,这一方面是造成我国过去十几年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不断增多的主因,也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性不高的主因。

  二、基于VAR模型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和相关检验

  1.指标选取。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等四个指标作为研究的指标(详见下表)。样本区间为2009年3月至2015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和Wind金融资讯。本部分使用Eviews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平稳性检验。利用DF-GLS和KPSS对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本文原始变量取对数为平稳序列。

  3.最优拟合度预测误差阶数选取。如表2所示经各信息准则综合判断,模型最优拟合度预测误差阶数为4阶。

  (二)实证小结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现阶段我国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且地方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较中央财政政策更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变动影响呈现不同趋势,中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般实行松紧搭配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而地方财政政策往往与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同向共振效果,这说明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存在某种不一致,由此可能会消弱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整体协同效果。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我国金融服务总量占比中仍然以国有或国有背景企业为主,而这类机构受地方财政调控影响最大,地方政府推动或限制这类机构发展的动力、措施和手段比较丰富有效。

  三、政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和改善地方政府考核管理制度,提高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政策的积极性

  建议不简单考核地方GDP指标,而将地方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情况以及地区可持续发展、人居幸福指数等纳入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GDP考核体系,在提高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政策的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地方政府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积极性和思想。

  (二)强化对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一致性和协调性的管理

  建议中央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各省市的特点,强化规划和财政政策的一致性;又要对可能存在过剩竞争发展的地区和行业进行窗口指导,尽量降低地区因利益博弈而产生的无效资源或行政浪费现象发生。

  (三)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建议建立中央、省一级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财政与货币政策出台前后的协同配合和预期管理,降低财政和货币政策运作成本,切实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017 年财政政策可能没那么松和货币政策没那么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市场普遍预计2017年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货币政策将开始趋紧。

  但国金证券边泉水在报告中称,2016年财政政策已经非常积极,2017年财政政策的扩张空间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财政政策可能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松。在这种情况下,PPP等稳增长的项目可能需要货币信贷政策的支持,货币信贷政策有可能没有市场当前预期的那么紧。

  报告称,2016年实际执行赤字与狭义财政赤字均较2015年明显提高,预计2017年扩张速度放慢,空间缩小:

  判断财政政策的空间需要看赤字率 。我们预计2016年一般预算的赤字率最终可能会超过4%,明显高于2015年3.5%的实际赤字率,财政政策的扩张非常明显。我们预计2017年的预算赤字率可能定在3%,实际的执行结果难以超过 4%,因此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不会超过2016年。

  同时,报告称,准财政扩张的空间也可能下降,需要广义财政或者央行再贷款工具支持基建:

  2016年准财政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以及财政贴息实现的。我们预计2016年专项金融债的数量达到1.6万亿元左右,财政需要每年贴息400—500亿元,相当于GDP的0.6—0.7个百分点。

  如果今年要支持更大规模的基建和PPP项目,假设设全靠专项金融债支持基建,预计2017年发行规模2万亿元,财政贴息的压力会非常大。考虑到去年 3 季度专项金融债曾经暂停过,因此不排除 2017 年少发或者不发专项金融债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2017 年准财政的扩张力度下降。如果用特别国债的形式部分取代少发的专项金融债,那么广义财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准财政力度的下降。如果不发行特别国债,那么只能通过央行发行 PSL 或者其他形式的再贷款支持基建投资。

  边泉水预计信贷政策仍将相对宽松。预计2017年社融增长11.5%至19万亿,如果地方政府剩余的6.5万亿左右债务在今年全部置换完成,那么广义社会融资规模大致在 25.5 万亿规模,占比GDP的比重为32%,较2016年的31%小幅提高。

  边泉水称,在这种情况下,预计货币政策转为中性偏紧,但 M2 的增速也难比2016 年底的11.5%收紧:

  考虑到金融去杠杆、控制房地产泡沫、稳汇率以及物价回升,预计2017年货币政策取向转向中性偏紧。预计2017年政 策工具仍以广义再贷款为主,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继续缩短放长, 促进金融去杠杆。

  全年看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可能。由于稳汇率的力度可能增加,外汇占款加速下降下不排除降准的可能性。预计2017年底M2增速难以明 显收紧,保持在11.5%或略高。

  2017年货币政策聚焦四大看点

  1月5号,美联储公布了1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发表了对此次纪要的看法。

  在该行看来,相对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利率决议、会后声明和新闻发布会而言,1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几乎未提供任何新的信息。正如利率预期“点状图”和经济预期声明所体现的一样,货币政策前景仍主要基于特朗普胜选前的预期。

  尽管纪要暗示美联储官员及FOMC诸多委员们将财政政策扩张考虑在其预期内,但做出的改变较小,且为较长期利率将续涨及美元将升值的预期抵消。

  虽然美联储暗示在加快加息步伐的同时,极有可能对财政政策的扩张做出反应,但其认为当前将该因素考虑在预期内为时尚早。货币政策出现任何实质性改变需美国政府财政政策立场进一步明朗。

  小编指出,该行称整体而言,美联储将观望财政政策的发展,较过去十年情况大有不同,此前货币政策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以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12月纪要体现了以下四点:

  1、纪要暗示美联储官员对未来数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预期“略高于”9月,主要体现了委员们预计财政政策将更具扩张性。不过在较长期利率及美元汇率估值将续涨的预期下,这些影响“基本平衡”。这意味着相对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前,委员们对经济、通胀和失业率的预期基本未变,仍预计存大量下行风险。

  2、诸多委员认为财政政策效果存在不确定性,约一半的委员将财政政策前景纳入其预期,权衡来自财政政策的经济上行风险。总而言之,委员们仍认为目前衡量大选后经济前景及货币政策如何相互影响,还为时过早。

  3、FOMC明确暗示,若美国政府即将实施财政扩张政策,且这些政策令失业率续跌,并加快通胀上涨,那么美联储将通过加息作出响应,加息步伐将快于利率预期“点状图”中值显示的2017年加息3次。换句话说,在美国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美联储货币政策将不会显得被动。

  4、12月纪要未提及限制性贸易政策。在特朗普政府进一步明确财政及贸易政策计划后,美联储对经济前景及财政政策影响平衡风险的评估料有所改变。

2017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关文章:

1.2017年财政政策

2.2016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

4.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

5.2016政府财政政策

233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