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世界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将更为复杂。财政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扩大政府投资,推进税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贴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积极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赤字,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中央政府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是支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灾区恢复重建投资进度。此外,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
外贸出口的影响,适时调整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支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充分发挥
财政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一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支持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支持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三是努力扩大就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
(三)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二是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健全对产粮(油)大县的奖励政策。加大家电下乡支持力度,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三是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非农就业的能力。四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紧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完善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二是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继续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和规范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五)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稳定性。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制定并完善规范、稳定、长效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保障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研究推进资源税改革,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和吸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关系,而且有利于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和体制保障。一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明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加强省对市县财政的管理。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域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资源枯竭地区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三是加快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加快推进燃油税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四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围绕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此外,支持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基础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生产要素价格机制,大力支持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为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和企业经营困难局面、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需要在宏观调控中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在保障供给、帮助企业化解高成本压力、缓解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提高居民抗通胀能力等方面大有作为。未来甚至可以考虑设计一套应对居民消费品价格或企业生产成本短期内过快上涨的财政应急预案,当物价涨幅在一个连续的时期内超过某个设定限度时,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展开力度不同的应急救助和财政扶持,使通胀时期财政扶助政策规范化、制度化。
——完善财政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防范自然灾害损失,全力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减免农产品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税费;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全力化解国际粮价上涨风险。加大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对农机具、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购置环节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大财政在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生产,维持市场供应;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预案,预备充足的财力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全力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减免粮食在收割、运输、储存和交易环节的各项税费,提前预备充足的运力,确保粮食尽快投放市场。对肉类、油脂、乳类等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加工环节增值税减免和补贴政策,减轻企业生产成本压力,降低食品出厂价格。限制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出口,继续采取有效降低粮食出口的税收政策,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出口关税,严打农产品走私,尽最大可能减缓国际粮价上涨风险向国内传递的速度。
——定向加大对城乡低收入者和在校学生的生活补贴力度,缓解其生活压力,帮助他们平稳渡过物价上涨期。在生活必需品领涨的情况下,处于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金字塔”底层的劳动者的日常支出以食品等刚性需求为主,对于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更加敏感。对于涨幅较大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如猪肉、食用油,政府可以考虑采用向城乡特困家庭发放专项食品和生活用品券的实物救助方式,安排定点发放,保障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适当提高大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适时加大补贴高等学校学生食堂的专项资金的力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指数化调节机制,确保社会保障金发放标准能够及时调整,最大限度缓解物价上涨对老年、失业人口和“低保”家庭生活的影响。
——对企业实施税收减免与补贴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特别是要对中小企业大规模减税,帮助企业减轻要素成本上涨压力,延长中国经济的繁荣周期。要素成本上升是否能够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的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将取决于生产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关键是生产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4]当前,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应当向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适时提高纺织、玩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减轻外需萎缩、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更多地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减缓劳动力价格上涨给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稳定社会就业需求。更多的向自主创新企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倾斜,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减缓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压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推进节能减排,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内部消化要素成本上升的能力,减少PPI上涨向CPI的传导速度和影响程度。此外,还需要继续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直接减轻企业税外收费负担。
——对个人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提高居民抗通胀风险的能力。通过减税措施不仅可以减轻居民生活压力,还能够刺激社会需求,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当前可以考虑,降低边际税率;取消利息税,改变物价上涨背景下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停征证券交易印花税,进一步降低股票交易成本。
——长期坚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消费支出比例,消除社会恐慌心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通过限制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的途径,减少流入高资源消耗产业的资金,抑制市场对国际石油、原材料的过度需求。通过增加财政对教育、卫生、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产品供给保障力度,降低居民在公共支出体系的分担比例。在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同时,增强抵御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能力,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防止社会恐慌心理引发抢购囤积而进一步推高物价现象的出现。科学甄别并谨慎审批高资源消耗型项目,控制政府在这些领域的直接投资,同时利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投资资金避开高资源消耗项目,让社会资金更多地支持节能产业的发展,缓解国际石油、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美国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的经验
1、主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每当经济萧条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就实施减税政策,减税的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和缩小税基(如提高起征点、增加免税额等)。里根执政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实施了大幅度减税措施;小布什执政以来,先后在2001年和2003年两次提出了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按照该计划,美国10年内的减税总额高达15000亿美元。每当经济增长过快出现过热苗头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就实施增税政策,增税的手段包括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如降低税收起征点、减少或取消免税额)。克林顿执政时期,为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保证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曾将应纳税收入在14万美元以上的夫妻联合申报家庭(单身纳税人应税收入在11.5万美元以上)的边际税率从31%提高到36%,同时规定应税收入超过25万美元以上的部分适用39.6%的最高边际税率。此外,为了支持某个产业发展,美国也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美国政府通常不用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
2、严格依法管理财政预算。美国的联邦财政预算由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负责编制,报经国会批准。财政预算经国会批准后,财政部可根据经济情况进行微调,但是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的任何调整都由国会决定,无权变更。
3、政府对发行国债持审慎态度。美国政府对发债很审慎,主要根据财政收支预期进行,每年三月份公布政府的发债情况。美国决定发债是自动形成的,经济好时政府就少发债;经济不好时政府就多发债。不管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如何,当政府财政紧张时,总统必然要求发债,国会只要求财政部为满足一定支出而融资,而不管采用什么手段。
4、财政政策长期发挥作用。在美国,不管是增税、减税还是调整预算收支的规模和结构,都要启动繁琐、严格的司法程序,必须经国会审批。因此,美国财政政策是长期的供给型政策。
5、面向全球发行国债,靠外国资本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维持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多数年份美国都有财政赤字,美国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就是面向全球发行国债。目前美国40%的国债由外国投资者购买,日本和中国是主要的购买国。面向世界发行国债,美国不仅弥补了巨额的财政亦字,还通过资本项目的盈余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相关文章:
3.财政政策包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