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理论与政策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财政理论与政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的涵义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
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
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等。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劳务和物品的支出。如购买军需品,科技、教育开支,机关购买公用品、政府公务员报酬及维持治安支出。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3、在经济的不同时期,财政政策的运用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以及减少税收(主要是降低税率)。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以及增加税收(主要是提高税率)。
4、财政政策的图形描述
财政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因此这种政策工具被称为自动稳定器。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税收会增加,转移支付会减少,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和经济过热发展;反之亦然。下面以转移支付为例来说明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经济处于萧条时期
人们收入水平下降
符合转移支付条件的人增加
人们消费下降
社会总需求下降
政府的转移支付增加
人们收入水平相应增加
人们的消费有所增加
总需求有所增加
从而使社会的总需求下降有所缓解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自动稳定器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它不能代替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投资减少,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低于利率不变时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种效应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如图所示: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政府增加投资)导致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利率上升。即IS曲线从IS1移到IS2,利率从R1上升到R2。利率的上升导致部分投资(主要是私人投资)减少,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增加没有达到Y3,只达到Y2。利率上升导致国民收入相应的减少△Y这就是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整体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应小,即财政政策的效果差;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应大,即财政政策的效果好。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和LM曲线的斜率或弹性。
1、IS曲线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大或斜率小,财政政策效果差;IS曲线的弹性小或斜率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好。
2、LM曲线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的弹性大或斜率小,财政政策的效果好;LM曲线的弹性小或斜率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差。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财政,其经济实质就是市场经济财政。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学,实际上就是市场财政学,即关于"市场财政"的科学。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状态,必须靠市场以外的力量来弥补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无人提供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的空白,这个市场以外的力量就是政府的力量。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只限于公共服务领域,为保证政府不超越这一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必须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划一明确的界限。而这一界限的划定显然不能由政府自己来划。由立法部门进行立法规范便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公共财政的实际要义不在于"市场失效"这一经济逻辑起因,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法治性、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已得到重视,但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存在认识差异。